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学习总结研究文化多样性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学习总结研究文化多样性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学习总结研究文化多样性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在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中,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探索,我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本文旨在对我的文化人类学学习进行总结,并探讨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以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首先,在学习文化人类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复杂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独特的文化背景中,这个文化背景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互动方式。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细微差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贡献,也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文化人类学,我了解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更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将不同文化融合共存,才能达到和谐与发展的目标。

此外,在学习文化人类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受到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更深刻的是受到文化的塑造与影响。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的结晶,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与革新。

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文化人类学的学习使我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只有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进而推动全球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积极探索文化多样性的背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余热。

文化人类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论文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科学,而文化人类学则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描述各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特点、差异和共同点。

本论文将探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内容,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创造的,传承下来的、共同符号系统的总和。

在不同的群体中,人们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组织形式等来定义自身的文化身份。

文化人类学主要关注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系统、政治体制、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一系列研究方法来获取、分析和解释数据。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被研究群体所在的文化环境中,与被研究对象建立联系,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

参与观察则是指研究者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员,深入了解被研究群体的生活,通过参与其中的活动来获取研究材料。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广泛而丰富。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

在宗教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民族的信仰体系、祭祀形式以及宗教仪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医学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文化对疾病、健康和医疗的理解和治疗方式。

在经济人类学方面,研究者会关注不同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制度以及资源利用方式等。

四、文化人类学的实例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下以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假设研究者对某个原始部落的文化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关注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

研究者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该部落采取部落首领制度,社会地位和权力由首领继承,而经济方面采取共享资源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分配。

研究者通过与该部落成员的交流和观察,了解到他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技能等因素分工,共同生产和分享资源。

在这个实例中,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这两种方法,获取了关于该部落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数据。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育学院09心理班杨浩12009240838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

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

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

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见图)为个中翘楚。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产物,尤其是一代代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保护。

本文将依托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研究与探讨。

我们将首先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讨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成果,如民俗、习俗、庆典、手工艺、音乐、舞蹈等,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文化的表达方式等。

它既是人们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类学以人的文化行为为研究对象,关注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人不仅是传承者,也是创造者。

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学习并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非遗的传承。

其次,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和社会的互相构建关系对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变迁都影响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这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有些民俗活动和节庆因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而面临消亡的风险。

然而,对于有良好社会支持和环境条件的传统技艺来说,尽管社会环境和人的价值观可能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依然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保护。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两个方面。

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和实践,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则需要通过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推广。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设立非遗节庆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览等。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

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065-03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

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

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

"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

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

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

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

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文化学论文

人类文化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之宗教概述作者:*段雪林四川大学制造学院学号:0843022066任课老师:徐君(周五下午基教A406)初次学习人类文化学,很多地方不懂,学习人类文化学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文化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的奢求,此篇文章在结构上只是根据《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教》和《论宗教对经济的二重性影响》参照写的,由于是初次写此类文章在格式、形式上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老师指正。

其中《论宗教对经济的二重性影响》里面有些我不同意的地方,在文中我也论述的比较多,比如文章开篇之说:“宗教在它产生之初是和经济分不开的,原始社会,宗教行为也就是象征中的生产活动,经济组织与宗教组织是结合在一起的”。

我不同意有三:①宗教产生是因为需要一种意识为广大人类满足某种需要,并不是经济需要。

②宗教并不是象征生产活动,宗教应该象征的是一种不可侵犯崇高的思想精髓。

③宗教产生之初,经济组织是否产生还是一个无法知道的事情,怎么能够谈得上相互结合在一起。

此篇是对上次文章的修改版,上次交的文章内容结构显得过于草率,考试的态度没有摆正,希望老师原谅!作者:段雪林文化人类学之宗教概述摘要:文化人类学研究目的在于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文化研究人,通过人研究文化。

通过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宗教的发展是和文化的发展一同进行的,并且宗教具有对人类文化研究的双重性。

通过研究宗教我们可以理解、认识自己,认识文化,以此促进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宗教文化宗教两重性Keyword:Cultural anthropology Religion Culture The dualism of the religio nAbstractCultural anthropology research aim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culture and people, research the topic of Culture through the human and through the opposite way to understand people better. Through the study of religion, in many cas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s together with the religion, and the religion has the dualism of the study of human cultur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religions we can know and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our culture, so with the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多元文化交汇、信息交融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化人类学以其跨学科的独特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尝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旨在理解其价值、过程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不仅包括各种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还涵盖了与自然界共生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类学以人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模式为研究对象,强调文化传承的动态过程和人的主体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文化人类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1. 传承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知识的传递、技能的习得、文化的认同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老一辈的传承者通过言传身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

同时,年轻一代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和认同这些文化和技能。

2. 人的主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都会影响传承的效果。

因此,文化人类学强调在传承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传承更加有效。

3. 影响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水平、文化认同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社会环境的变迁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消失,经济条件的改善可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能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

文化人类学论文

玛格丽特.米德和她的文化决定论分析——《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有感摘要:从古至今,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无论是人们的行为、品性甚至性格特质都无一不受着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改变。

而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无论从思想行为上还是性别气质上都给了我深刻的震撼和影响。

本书通过对一百英里内的三个部落中男女性别气质差异的对比,揭示性别的气质差异并不是规定好的,而是社会文化决定的。

我以此来分析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性别文化人类学性格特质文化决定论一、关于作者和本书的写作背景玛格丽特.米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 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

她有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 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 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

1978年逝世后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米德诞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母亲则为争取妇女权益、黑人或移民待遇而四处奔走。

米德 23 岁取得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在研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五年后,决定走出教室去从事田野工作,原来准备选择南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文化作研究对象,希望在他们的古老习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蚀消失前作出观察纪录,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法兰兹·鲍亚士教授却因其地偏远危险而反对,二人终协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Samoa)研究,因当地有一所美国海军基地,米德可以随时求助。

如果说法兰兹·鲍亚士是美国人类学之父,那么玛格丽特·米德就是人类学之母。

为了探究人类的本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米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偏僻地区的当地研究事业。

米德在长达50多年的岁月里,寻访了连男人都很难承受的危险和孤单的偏远地区村子。

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新几内亚的塞皮克(Sepik)河边与马努斯岛,还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她用毕生的心血去进行试验和研究的男女文化性差异与养育、文化与基质的关系,给当时被弗洛伊德心理学所支配的人类科学投出了新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
娄恩豪2010301510012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

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见图)为个中翘楚。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
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

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

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

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

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

它强调多种生活
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

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因素的渗入分不开的。

以文化相对主义来进行文化比较,会采取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沉迷于封闭的环境中虚构一个又一个“文化原貌”。

这只会阻碍比较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

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

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

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

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

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

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

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

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

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以及他们与外人之间的秩序。

它激发成员持续
生存下去并参加持续生存所必需的各种活动。

在文化类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解这门学科的本质。

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

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

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此基础之上,熟知文化人类学的各个方面的特征,集合特征学习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用到的各种方法,也是学习文化人类学必须掌握的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用合适的方式去学习,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特别是与社会学相关的学习更是需要这种想象力。

文化人类学涉及到很多文化和历史类的研究,这些研究必然会存在很多的盲点,面对这样的盲点,在合理的前提之下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必然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娄恩豪
2010301510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