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
中国院士给孩子的60堂人生课

中国院士给孩子的60堂人生课《中国院士给孩子的60堂人生课》哇,一听到“中国院士给孩子的60堂人生课”这个题目,我就觉得特别厉害呢!这就像是有60个超级智慧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我想象着那些院士爷爷和奶奶们,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钻研了那么多年,肯定知道好多好多有趣又有用的东西。
这60堂人生课啊,就像是60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扇不同的大门。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院士在讲关于植物的知识。
他说那些植物就像一个个小战士,有的在沙漠里和干旱作斗争,有的在寒冷的地方和冰雪对抗。
他还说我们人类也可以像植物一样坚强。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一堂很棒的人生课呀。
院士爷爷把植物的生存和我们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游戏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挑战,植物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
我还听同学说过,有院士讲太空的知识。
太空啊,那是一个超级神秘的地方,就像一个巨大的魔法世界。
那些星星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而院士们就像知道这个魔法世界秘密的魔法师。
他们给我们讲在太空中怎么生活,怎么探索未知的星球。
这堂课肯定会让很多小朋友都对太空充满向往,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超级好玩的游乐场,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去玩耍一样。
再说说那些关于科学发明的课吧。
我觉得那些发明就像魔法一样。
比如说电灯,以前没有电灯的时候,人们只能用火把照亮,就像在黑暗里摸索的小老鼠。
而现在呢,有了电灯,整个世界都亮堂堂的。
院士们给我们讲这些发明的过程,就像是在讲述一个个惊险又刺激的冒险故事。
他们告诉我们那些发明家遇到了多少困难,就像在游戏里遇到了一个个大怪兽,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最后成功了。
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勇往直前吗?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经常讨论这些院士的课呢。
我的好朋友小明说:“我觉得院士们讲的关于保护环境的课特别重要。
你看现在好多小动物都没有家了,就像我们没有自己的房间一样难受。
”我听了直点头,这确实是很严重的问题。
还有小红说:“那些关于健康的课也很有用呢,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要有好的装备才能更好地战斗,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装备,要好好爱护。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10篇)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10篇)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精选篇1)高斯上小学时,就对数学很感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白尔脱先生有点不高兴,他一走进教室,就扳着面孔对同学们说:“今天的课是你们自己算题,谁先算完,谁就先回家吃饭。
”说着,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1+2+3+……+100=?同学们立刻拿出练习本,低头认真地算了起来。
白尔脱则坐在一边,看起小说来。
谁知,他刚刚看完一页,小高斯就举手报告老师说:“老师,这道题我算完了。
”“算完了?”白尔脱没好气地挥挥手,“你算得这么快准会算错,再算算吧!”“不会错。
我检查过,还验算了一遍。
”高斯理直气壮地说。
“白尔脱走到高斯座位前,拿起他的练习本一看,答案是“5050”,显然一点没错。
“你是怎么算的?”白尔脱不无惊奇地问道。
高斯一板一眼地回答说:“我发现,这个题目一头一尾挨次两个数相加,都是101,总共50个101,所以答案应该是:50×101=5050。
”“真妙呀!”白尔脱兴奋地拍一下桌子,接着大声地对全体同学说:“真没想到,你们当中竟会出现数学神童!”自此以后,白尔脱先生完全改变了对农村孩子的看法,尤其对高斯更是喜欢。
后来,在白尔脱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高斯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造诣也越来越深。
在他17岁的时候,他就发现了数论中的二次互反律。
给小孩子讲的科学家故事(精选篇2)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
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我的作品,交给了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我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窃笑着纷纷摇头。
教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科技创新贵在有恒——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

人物简介杨启业,1932年生,江苏镇江人。
高级工程师,著名炼油工艺专家,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他大学毕业来到当时的石油部北京设计院,从此便与石油催化裂化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SEI新工艺技术审定人,他每次都仔细校审每张图纸、每条线、每个点和每个数据,先后设计、审核了·20·中国高新科技 2017年第1卷第3期创新人物Innovative characters的重大创新成果。
习近平同志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科学强国而奋斗》一文再次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吹响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
目前,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
现在我们可以称为大国,但还不是强国。
虽然我们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过去我们的高速发展靠的是资源消耗和廉价的劳动力。
经过全球经济危机,世界制造业重心正在转移。
过去在美国看到的都是中国产品,现在东南亚国家的产品已经输入到美国。
中国如果不积极创新,想变得强大是不太可能的。
至于说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作用,我个人认为,科学是神圣的,作为科研工作者,一是应当求真务实,努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二是应立足于国家需求来突破自我,最后实现科研价值的最大化。
目前还有不少技术被美国和欧洲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把持着。
比如PC(聚碳酸酯)材料技术,迄今为止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在汽车制造和飞机制造中广泛采用的碳素纤维,这种纤维重量轻,强度比铝还高,我们国家目前只能生产低端的种类,高端产品还需要花很大代价从国外购买。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研究时,必须面向企业,刻苦钻研,勇挑重担,攻关不懈,百折不挠,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记者:您认为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什么?杨启业:我认为,科技创新除了科技人员要有积极创新的意识以外,还要进一步做好科技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工作。
国家要适度放手,让科研机构、学校有科研自主权,把搞创新的人从复杂繁琐的项目申请和审批手续中解放出来。
我与中科院院士面对面作文

我与中科院院士面对面作文《我与中科院院士面对面》
嘿呀,我跟你们说,我呀,有过一次特别神奇的经历,就是和一位中科院院士面对面交流啦!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说有机会和院士近距离接触,我当时就特别兴奋,心想着这可得好好见识见识。
到了那天,我早早地就来到了活动场地,心里那叫一个期待呀。
终于,院士来了,哇,那气场,一下子就镇住了全场。
我坐在下面,眼睛紧紧地盯着他,感觉他身上好像有一种特别的光芒。
院士开始讲话了,他讲的那些科学知识,虽然有些我听不太懂,但我还是听得特别入迷。
后来有个互动环节,我鼓足了勇气举起了手,没想到真的被点到了。
我站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腿都有点发抖呢,我结结巴巴地问了一个问题:“院士爷爷,那个……那个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呀?”院士笑了笑,特别和蔼地说:“小朋友,星星发光是因为它们内部发生着核聚变反应呀,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能量工厂一样。
”哇,他这么一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呢。
然后院士还鼓励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和院士交流完之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这次经历太宝贵了,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也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大的兴趣。
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像那位院士一样厉害呢!
现在每次想到那次和中科院院士面对面的经历,我都还是会特别激动,真希望还有这样的机会呀!
怎么样,我这经历够特别吧!哈哈!。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_学习和科研没有捷径

eople 人物682023 / 11 中国石化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学习和科研没有捷径□ 本刊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单 路 张泽骁毛炳权,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1933年11月生。
曾任北京化工研究院专题组长等职,现任北京化工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名片他是我国聚丙烯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我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跻身世界强者地位作出卓越贡献。
他始终致力于推进我国聚烯烃工艺和催化剂研发工作,从络合Ⅱ型催化剂到N型催化剂,到聚丙烯球形催化剂,一步一个脚印地求实探索,为我国实现聚丙烯的自主生产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毛炳权院士。
记者:毛院士,您好。
我看您家里书很多,现在还每天在读书吗?毛炳权:书嘛,以前念书都从读书开始。
现在年纪大了,看得少了。
记者:您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能上学读书还是很不容易的吧?毛炳权:是的,但我爷爷和我爸爸都希望家里的孩子能够读书。
从小的教育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动荡之中。
在我们县城,所有走进县城的人都需要向日本士兵鞠躬,如果你不鞠躬,就给你两个耳光,还不让你进城。
记者:那让人感到非常屈辱。
毛炳权:特别屈辱。
当时为什么我要参军呢?我想好了,当亡国奴挺可怕的,所以我参军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正在读高二的毛炳权毅然投笔从戎。
】记者:您参军的时候多大年纪?毛炳权:17岁。
我在华南军区参军,后来跟着部队到了辽宁丹东。
记者:您17岁时还在读高中吧?还是书生气很足的青年,到部队能适应吗?毛炳权:不适应不行啊。
当年,让我当文化教员。
当时的战士文化程度低,没几个读过书的,一个团里就数我文化程度最高。
行军是最困难的,扛着枪、背着包走八十里地。
老战士还帮着我,不时帮我拿拿东西,但武器是不能给别人扛的,一定得自己扛着,再累也要往前走。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_只要扎扎实实干,总是可以突破的

PEOPLE2024.0177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只要扎扎实实干,总是可以突破的他提出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新认识,是我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总地质师、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郭旭升。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郭旭升院士,听他讲述中国石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探索深地“无人区”的故事。
郭旭升:搞勘探的就是先从区域地质调查开始。
早年基本上就是用锤子、罗盘、放大镜这些工具做地质调查。
做完地质调查以后,再来推测这个地区是否有这套地层。
记者:什么是页岩呢?郭旭升:很简单地说,页岩就是很细的黏土和其他矿物沉积在地下,然后压实形成的岩石。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薄的层理,就像咱们书本这样一页一页的,因此叫页岩。
记者:这当中就有油气?郭旭升: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油气都是从页岩生成的。
一部分油气生成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运移出去,离开页岩到了砂岩或者碳酸盐岩等高孔隙度、高渗透性的地层里边,这就是我们的常规油气田;还有一部分油气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没能从页岩里边跑出去,留在了页岩里,这就是页岩油、页岩气。
记者:页岩气经过这么多年开发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023年7月召开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提出了我们要深入推进页岩革命,实现二次跨越。
郭旭升:是的。
我们知道,北美通过开展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实现了能源独立。
现在美国页岩油的产量占了其原油总产量的66%,页岩气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这就推动美国从 本刊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通讯员 张泽骁郭旭升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专家。
现任中国石化总地质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扫码收看对话现场】PEOPLE 782024.01能源进口国成为出口国了。
我国的页岩油、页岩气资源虽然从储存的条件上看比北美要复杂一些,但是我们通过反复论证,认为我们的资源也是很丰富的,页岩油、页岩气应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 为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为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
志
符慧;苟澜弋;单路
【期刊名称】《中国石化》
【年(卷),期】2024()5
【摘要】他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为陆相油藏高含水期开发、海相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及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与产业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
记者:您屋里挂着一张很大的地质图。
您能带我看看这张图吗?李阳:没问题。
你看,想要了解在哪些地方、哪些层系去找原油,这张图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
如果跟国外的地质情况作对比,大家普遍认为我国原油开发的难度非常大。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符慧;苟澜弋;单路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他为祖国献“食油”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官春云
2.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前程远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
3.科学无国界,但科技工作者心中要有祖国——对话“80后”中国工
程院院士杜善义4.为祖国的钻井工程事业奋斗——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院钻井工程专家苏义脑5.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科学小院士评选活动的自我介绍

小学科学小院士评选活动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你的名字],我来参加小学科学小院士评选活动啦,今天就想跟大家好好聊聊我自己。
我是一个对科学世界充满无限好奇的小朋友。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探险家,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科学神秘的领域。
我比较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科学书籍,每次翻开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书,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像《昆虫记》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
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好多关于昆虫的知识,原来小小的昆虫世界里有着这么多奇妙的生活习性和独特的生命特征。
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小制作比赛。
我做了一个简易的太阳能风扇。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只要把太阳能板连接上风扇就可以了,但实际操作起来遇到了好多困难。
太阳能板的功率、风扇电机的匹配、线路的连接等方面,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小怪兽,跑出来阻拦我。
不过我可没有放弃哦。
我一次次地去请教科学老师,还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不断改进我的小发明。
通过这次经历,我发现科学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简单,仅仅知道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
对了还想说,这个小制作成功转动起来的那一刻,我真的特别开心,那种满足感就像是我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球一样。
我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我发现每次下雨之前,蚂蚁总是会很忙碌地搬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就开始自己找资料研究。
原来是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增大,蚁巢会变得潮湿,而且下雨可能会淹没蚁巢,所以它们要搬到高处去呢。
这些小发现让我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奥秘。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让我成长的事情。
有一次进行植物的种植实验,我想观察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可是我在记录数据的时候不小心写错了一组,当我后来发现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重新来一遍。
最后我还是决定重新做这个实验,因为我知道科学容不得一点儿马虎。
我知道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我的科学知识还像一颗小树苗一样,但是我非常有热情和动力让它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我,一个热爱科学的小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