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扒了中国院士们的外衣
创新中国观后感1500字范文6篇

创新中国观后感1500字范文6篇点击查看更多: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创新中国是一个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在创新领域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是一个很领先的环境了,下面的创新中国观后感1500字范文大家一起看看吧!01近几年,从《朗读者》、《国家宝藏》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到以《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质纪录片,央视一直在电视节目创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和“现象级”。
越来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类的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真实记录”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发展新趋势的今天,央视对优秀纪录片的集中发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创新中国》与其说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带有教育意义的科教片,在大家埋头于自己领域的工作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技术不停的更新换代的时候常常忽略了我们所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和未来即将经历的科技变迁。
这部片子就是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机会,审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了解我们所在的国家所过的生活。
在第一集信息中,从一个总结性的词汇中延伸出了关于信息的各个不同的领域,惊叹于物流无人机、无人驾驶的发展之快,也慢慢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笼罩在互联网之下成为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感谢这个时代,感恩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科学家和创新者们。
这两年综艺节目大火,省级卫视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同质类综艺娱乐节目,更催生了一大批流量明星,表面上一片繁荣。
但不知何时起,以央视为主导的一大批文化类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赢得不少观众的心,曾经被视为曲高和寡的纪录片竟也受到小范围关注。
私以为正是因为观众从过度娱乐的虚无中幡然醒悟,才转而对一些致力于知识普及和宣扬传统文化的节目爱不释手。
这是市场的检验,也是央视爸爸终究是你爸爸的最佳证明,因为他身上扛的是主流,是未来。
再从宏观上讲,其实我们真正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科普类节目,因为百花齐放才是最好的,而观众更是需要引导的。
像美国,《新星》曾作为每天新闻前时段的PBS经典科普节目,探索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的非娱乐节目,依旧很受欢迎,所以特别希望《创新中国》这样的节目能被更多人知道。
2024年高考语文写作热点素材—出“洋相”的院士王志珍(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时评选粹)

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干货包之出“洋相”的院士王志珍【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运用示例+时评选粹】【新闻事件】她自嘲“出了洋相”,却迎来阵阵掌声!2023年12月9日,在总台《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一个“小事故“打动了无数网友。
主持人撒贝宁发现,地板上不断出现黑渣。
原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鞋底老化掉落的碎屑。
王志珍院士自嘲“出洋相“,现场观众却致以热烈学声!堂堂院士买不起一双体面的皮鞋?这显然不是事实。
实际上,如果不是撒贝宁把碎屑拿到王志珍的面前,她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皮鞋在“掉渣”。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王志珍却连自己的鞋子都不知道。
是什么让王志珍如此“大意”?因为,院士的“体面”不在一双皮鞋上。
撒贝宁称,是王志珍院士对科研的专注,令她无暇顾及其他。
这样的说法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圆场”。
【人物事迹】王志珍,女,汉族,1942年7月生,江苏苏州人。
王志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
1979年获新中国第一批德国洪堡奖学金.1981年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奖学金,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做访问研究,并在德国和香港任访问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胰岛素重组到蛋白质折叠,王志珍院士四十多年不辍研究,寻求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创新。
如今,年过八旬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王志珍用这句最朴素的话语,讲述着她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
【适用主题】1、榜样力量2、忘我工作3、纯朴无私4、拼搏奋斗5、淡泊名利6、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运用示例】脱落的鞋跟,彰显着高贵的品格;地上的黑渣,正是科学家心无旁骛的真实体现。
王院士忽视身外之物,四十余年伏案研究、钻研实验,只愿能通过生物学造福人类、治愈世人。
让她孜孜以求的那盏明灯,不是身边的浮华与物欲,而是对科研突破的期冀。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评论二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评论二据BBC中文网报道,BBC拍摄反映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教学,表现中英教学差异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话题讨论,这次英国和中国媒体都参加了对纪录片本身和中英教育话题的讨论。
中英教育话题比这部纪录片反映的内容要大得多。
纪录片仅仅描述了英国一个中学的一个班听中国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内容,也没有总体上对比两国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外,社会上和家庭中的表现。
纪录片没有反映的东西也很多。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教学,并且在英国报纸撰文说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学校效仿,就引起过关于中英教育的讨论。
当时就有人指出中英教育差异不仅仅在于老师和教学方式,而在于两国社会的差异。
有人把中国学生勤奋刻苦归因于中国社会机会少,价值取向单一,竞争残酷。
这次在BBC纪录片引发的讨论中,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Neil Strowger)在《泰晤士报》的报道中说,中国的学校缺乏想像并且训导过多,他认为英国教育更优越。
中国媒体也对英国播出的纪录片做出反应。
中国网络报道指BBC制作的电视片在内容上有夸大和取舍。
例如如有报道说,在电视制作方的要求下,加入了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升旗等中国元素。
但这可能更多说明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即通过镜头剪辑作取舍达到强化重点的效果。
电视媒体一方面比广播和纸面媒体更能传播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同真实的距离。
当然这并不是说BBC这部纪录片不真实,第一集纪录片突出了中国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长时间反复练习的要求,也突出了英国学生课堂的自由散漫。
尽管有突出和渲染,但基本事实应该不错。
教育多元化,惟有读书高希望也能有人拍部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纪录片,让大家对两国学校和学生对比有更全面的了解。
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电视片,我们也对中国一条龙的教育方式能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家长的关怀和压力力下,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进大学,一连串埋头苦读。
有用与无用作文

有用与无用作文【篇一:有用与无用】俄罗斯的化学实验室, 每年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用原子对撞机“打”出一个新原子, 如是一年年, 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填满, 这是个伟大的科学创举。
有人质问:“有用吗?”有用吗?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
好像没什么用, 不是吗?但是把目光放回几百年前, 当孟德尔在教堂后院记录豌豆的性状时, 当拉瓦锡在实验室里分离出氧气时, 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的“有用”, 许多人也不知道, 直到二人被世人分别冠以“生物之父”与“化学之父”。
目光转向当下, 有用与无用却好像很“容易”区分了:升官、发财、成名才是有用, 追随自己的精神情感成了无用。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当世的一些“名人”或许“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精神与科学的伟人才是“浪花淘尽”的英雄。
就像革命的代名词, 切·格瓦拉, 他的死, 被当时人认为是革命之消亡, 但事实是, 他与革命并没有消亡, 相反地, 他随着革命永生了。
我们从不批判一个人追求现世的荣耀, 因为理想, 热血这是特属于青年人的事物。
一个中年人, 他追求精神灵魂, 他极有可能在生活上是不幸福的, 但一个青年人, 正应该追求“无用”, 做一个“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一个青年人, 如果过早地追求“有用”, 他从精神上可能也是不幸福的。
如果没有一群追求理想, 有热血的年轻人, 那么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堪忧的。
BBC有一套纪录片《人类星球》, 那些志同道合的摄影家们深入不毛之地, 探寻在极地, 草原, 丛林, 沙漠的人类生活, 其展现的镜头中的人们, 无一不是生活在我们所未知的世界, 在城市的扩张下, 这些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或将消失, 这也增加了它的宝贵。
那些为拍一个镜头可以守候数周的摄影家们, 他们实非为了名与利, 而是纯朴的热爱和人文关怀。
这个世界并不框定我们去做有用或无用之事, 每个人也许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有用的。
但是有一些“无用”是我们可以去随心追逐的, 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充满“无用”的灵魂, 这也是一种保护, 当社会的触角伸向一个个充满理想的大脑, 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跟着心走。
“BBC纪录片造假”透视

“BBC纪录片造假”透视作者:王广清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9年第5期新闻背景“神作”“史诗级巨作”……对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出品的纪录片,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一向都不吝溢美之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业界良心”品牌,近日却陷入了“造假门”,《人类星球》被爆内容造假,除了赤裸裸的情节造假,BBC还多次被爆摆拍丑闻,令无数粉丝即时“幻灭”,良心品牌瞬间“翻车”。
英国多家媒体日前称,《人类星球》中关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科罗威人住在树屋的情节是假的。
该剧集介绍称,科罗威人为躲避野兽,只能在距离地面35米的树屋上居住。
片中,当地人攀爬高耸树干的情景,让很多观众深感震撼。
然而,有冒险家亲临此地后竟发现,这一切都是BBC工作人员一手打造的。
部落成员坦言,他们住在平地上,所谓的树屋是为了配合拍摄临时搭建的。
当地人还表示,片子播出后,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对他们在树屋的生活表示担心。
BBC 对此回应称:“我们已经重新看过《人类星球》中对当地人习俗的描写,发现部落搬到树屋居住的情节不准确。
”BBC造假风波,让它在观众心中的形象瞬间倒塌。
请看网友的评论:@阔爱滴小逗逗:BBC的纪录片也造假,醉了。
@雷咘雷:怎么说呢,内容不错,可它的定位是纪录片,就是要求客观真实,造假已经违背最基本的要求了。
@哦一阿姨哦一阿姨:我一直都很相信BBC的权威性……瞬间坍塌。
对于这样一个爆炸性的焦点新闻,有人戏谑:元芳,你怎么看?笔者以为如果能从高考视角出发对材料进行多维解读,往往能引发思维风暴,产生思想的火花。
多维思考追问一:真实与画面如何平衡取舍?震撼而又真实,是一部部自然类纪录片圈粉的最大理由。
在BBC拍摄制作的一连串纪录片《地球脉动》《蓝色星球》《家园》中,史诗般的画面、精良的制作、壮美的景观打造了极好口碑,而其制作团队也成为业界“专业主义”的典范。
纪录片富有教育意义,体现人文关怀,追求社会价值。
以严肃题材为主的纪录片一直为主流社会所提倡,仿佛是“娱乐至死”的影视业的一股清流。
BBC屠呦呦短片刷屏: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BBC屠呦呦短片刷屏: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今年BBC(英国广播公司)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票选活动。
屠呦呦与艾伦·图灵、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一起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她也是28位入围者中唯一一个亚洲人。
BBC给予屠呦呦高度的评价:
一位药物化学家,她的研究帮助挽回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受古籍启发,中国化学家屠呦呦发现一种全新的抗疟药,为拯救全世界人的生命做出了贡献。
如果用拯救了多少人来衡量一个人有多伟大,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们甚至拍了一个短片,详细介绍屠呦呦的贡献。
▼
▲
2011年,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被视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第一人。
至此,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屠呦呦,才真正为大众所熟知。
但由于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媒体报道为“三无科学家”,曾4次落选院士。
但屠呦呦并不在意这些,她一辈子潜心研究,在青蒿素动物实验时,屠呦呦曾以身试药,导致肝中毒。
由于工作繁忙,不得不将两个孩子寄养在父母家,甚至3年才得以一见,以至于产生隔阂,大女儿见到她都不肯叫妈妈。
即使耄耋之年荣获诺贝尔奖,她也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仍奋战在研究的第一线,因为科研之路没有止境。
2018年初,双氢青蒿素被证明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
2019年6月,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
屠呦呦,正在一步步书写着传奇。
中国之谜观后感

中国之谜观后感《中国之谜》是一部由BBC制作的纪录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中国的考古、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的深入探索,试图揭示中国之谜。
观看完整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独特之处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纪录片首先从考古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陶土和青铜器的发现。
陶土既是最早被人类用来制作容器的材料,也是最早用来制作建筑的材料之一。
而在青铜器的制作中,中国人独创了精湛的铸造技术,成为古代东方文明的瑰宝。
这些发现表明中国在早期文明发展的道路上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纪录片介绍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例如,中国的农业与水利工程融为一体,利用水利工程来调节田地灌溉和水资源的分配,使农作物能够得到足够的灌溉而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
这种智慧和勤劳使得中国人能够在自然环境多变而严峻的情况下,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另一个令我着迷的方面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国内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和信仰。
通过纪录片的介绍,我了解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和他们对于文化传统的重视。
例如,藏族人民崇拜自然,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同时也会以各种方式与自然界进行交流和祈福。
这种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此外,纪录片还介绍了中国古代至今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如京剧、书法和绘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书法,中国的书法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文字的技巧,更要求书法家的修养和气质。
书法家必须努力追求笔触的力度、节奏和韵律,通过字的形态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不禁为中国人民的智慧与艺术才华所折服。
纪录片的最后一部分涉及到中国现代的发展。
“中国制造”这个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说法。
BBC纪录片中英双语—屠呦呦

BBC纪录片中英双语—屠呦呦The envelope was stuffed full of original documents connected to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and one name stood out from the rest –Tu Youyou.这个信封里装满了与发现青蒿素相关的原始文件,在这些文件中,一个名字映入眼帘,屠呦呦。
Finally, I can piece the whole story together.于是,我终于得以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As they scoured the documents, Louis and Su uncovered an incredible story, the story of an exceptional scientist, willing to risk her own life to find a cure for malaria and bring it to the world, the story of Tu Youyou. 在翻阅文件的过程中,路易斯和苏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关于一位伟大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宁愿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也要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并将这份厚礼献给全世界,这就是屠呦呦的故事。
Tu’s quest didn’t begin in China, but in the jungles of Vietnam, where soldi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war found themselves fighting a third enemy -- mosquitoes.屠呦呦征服疟疾的征程并非始于中国,而是越南的丛林中,当时正值越战,交战双方减员严重,并非因为战斗,而是因为“第三方敌人”——蚊子。
Tens of thousands were left incapacitated after being bitten by the malaria-carrying insects.成千上万的士兵在被携带疟疾的蚊虫叮咬后,完全丧失行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BC纪录片扒了中国院士们的外衣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病人确实没有感觉到疼痛,但也不是证明始终清醒,在体外循环之时才睁眼,而且小陈姑娘说手术中迷迷糊糊的,针灸可以让人迷糊?这么一质疑,就发现了内幕。
原来在进行针刺麻醉之前做了两件事,一是给小陈输了三种药,一为芬太尼(Fentanyl),此药是一种分子结构与吗啡类似的止痛药,作用为吗啡的50到100倍,是麻醉中常用的辅助药物之一,另外还用在癌症病人的止痛上。
什么样的癌症疼痛要用此药?答案是其他药不能控制的疼痛。
可见此药之厉害。
二为氟哌利多(Droperidol),此药具有强效镇静和镇吐作用,为抗恶心呕吐药、全麻辅助药和神经安定药,尤其防治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其三是咪达唑仑(Midazolam),具有抗焦虑、镇静、安眠、肌肉松驰、抗惊厥功能,用于治疗失眠症,也用于外科手术中诱导睡眠。
这三种药一上,小陈姑娘在迷迷糊糊之中对疼痛的感觉非常地不敏感了。
她手术开始时是处于睡眠状态的,王祥瑞碰她额头时,是算计好她醒了。
请看之后的情况:王祥瑞的脸上现出一丝微笑,肢体语言终于略微松动,手术室氛围瞬时变得热气氤氲。
在此之前他非常紧张,因为很可能小陈没有醒,这不就穿帮了吗。
当然靠这三种药,不可能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
于是还干了第二件事:在胸部注射了大量的局部麻醉药。
国际麻醉专家一看这两种手段,不由得对中国医界刮目相看:这么干,麻醉的效果比全麻还理想。
那么那六根针的作用呢?BBC,英帝国主义,你们让中华健儿摆了一道。
摆了一道还不算,真相大白后再给你颁奖,让已经在国际上灰头灰脸的BBC输得心服口服。
写到这里虎某人热血已沸腾,一鸦之耻二鸦之羞,而今一朝得雪。
靠的是中国人的智慧,靠的是中西医结果的丰硕成果,靠的是中医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麻醉麻醉的目的是止痛。
在没有麻醉药的年代,办法就是忍着。
早年没有外科医生,后来由剃头的兼任,因此外科医生不叫Doctor而叫Surgeon,不算上等人,直到近代才吃香。
想当外科要和想学剃头一样,从学徒做起,条件要身强力壮,学外科先学按人。
发明牛痘苗的琴纳就是这么个出身。
跟着师傅骑马下乡,要开刀了,师傅吩咐:“爱德华,给我按住了。
”琴纳便用尽全身力气按住杀猪一般叫的病人:“师傅,这家伙力气太大,我按不住。
”“交给我,快,到田里叫几个人去。
”到了今天,麻醉的水平早就到了无痛的地步,起码在手术中病人不会感觉到疼痛,在安全性上也做到了相当安全。
麻醉分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全麻是在手术中让病人睡着,同时感觉不到疼痛,局麻是让病人保持清醒,也感觉不到疼痛。
从效果上看,当然全麻好了,但全麻要求密切监护,麻醉师稍稍马虎一点就有可能死人,在这方面局麻要安全多了,但对于一些大手术局麻的效果很不好,只能全麻。
在美国,拔牙的时候都会问你想不想做全麻。
拔牙上全麻确实没有一点必要,但这是考虑到精神因素,清醒的时候被手术很可能导致病人日后出现精神问题,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面说的琴纳。
琴纳小时候被送到接种站去接种人痘,因为有传染别人的危险,要在那里住一周。
究竟发生什么,他终生不说,但不能听到刀叉碰撞的声音,一旦听到就会发疯,这就是他之所以要找一种安全接种痘苗的方法的原因。
从照顾病人的角度出发做一些不必要的全麻,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是医学上的人文关怀,但是这样的成本很大,需要更多的麻醉师,于是就发展出了介于两者之间的局麻加镇痛药的办法,让病人在手术中迷迷糊糊,但用不着像全麻那样大动干戈,仁济医院使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当然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成本,而是为了玩针刺麻醉的把戏。
让我们看看七年后也就是2012年王祥瑞接受《解放日报》的采访,他说针麻手术很累,为防意外,需全程盯紧病人。
全麻装置备在一旁,随时应急,万一病人感到疼痛,呼吸急促,就能立即气管插管改为全麻。
少说一句天长地久,他这段话道出了这次麻醉的危险性和没谱性,咱们就算针刺麻醉有效,按王大专家的意思,针刺麻醉属于时灵时不灵,既然这样干嘛不直接用全麻,反正也准备了,还免去这一通累?这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为了在外国人面前显示中医的伟大,走了一招险棋。
找小陈姑娘,因为她只有21岁,身体好,而且还是农民。
农民,只有农民,才是中西医结合的冒险者。
这个报道中还有一段很有意思:“假设原来一台手术需要全麻药、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剂等,那么针灸加入后,只需少量镇痛药即可。
原本几万元的手术费中,麻醉药费用占去七八千元,针刺却只需150元。
”首先,明人不做暗事地承认用了镇痛药。
可是2006年报道这个节目获奖时,《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是这么说的:“整个手术过程完全靠扎在脚上的两根银针镇痛”。
不知道是谁打谁的脸。
其次,这段话道明了为何进行针刺麻醉,是为了减少费用,如果针麻真有效,确实可以大大减少手术中的医疗费用。
对于小陈来说,很有吸引力。
而且院方确实这样做了,纪录片里照下来交费的场景:用全麻的话要交32000元人民币,小陈实缴13000元,省了19000元!慢点,我是不是小学数学没学好呀?上面说了麻醉药费用占去七八千元,怎么到小陈这里成了19000元?而且32000元的费用里全麻费居然占了一多半,她还住了7天院,住院费和怎么麻醉没关系吧?有两个可能,一是32000块医疗费里面医院的成本最多13000块,利润高达146%。
二是院方为了感谢小陈,予以大规模减免。
不管哪种可能,医院都太孙子,应该倒给人家钱,人家这不仅仅是为国杨威,而且冒了一次生命危险,局部用了不知道多大量的麻醉药,是否中毒,有没有后遗症,现在人在何处都不知道,这就是找农民的好处。
蒙BBC我没意见,他们从他们那太子那儿就是科盲,但对人家农民要有点良心,这13000块对于农民来说不是小数字,仁济医院就收得那么坦然?针麻不靠谱的事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见到了,同宿舍一哥们到三院去拔牙,大夫说你是本校学生就要为中医做贡献,过两天老外来看针麻拔牙,你多忍两天,咱们今天试试效果。
医学院的学生当然要有献身精神了,那哥们同意了,针麻试了一下,效果非常好,一点都不疼。
到了准日子,他去了外宾也来了,针麻,拔牙,妈呀,疼死了!关键时刻针麻掉了链子,怎么办?我那同学想起祖国医学的荣誉就系在他肩上了,于是咬紧牙关,面带微笑地来了一场无麻拔牙。
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鼓励众多热爱中医支持中医的朋友,挺中医靠行动,不要麻烦农民兄弟姐妹了,也不要再弄虚作假了,大家挺身而出,叫BBC再来一趟,做一次真正的针麻心脏手术,让他们看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三:针刺麻醉开刀2007年底,国家973项目“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启动,项目分为7个课题,参加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10余所大学及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任首席科学家。
此项目前两年的经费就高达1205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承担子项目“基于心脏手术的针麻镇痛理论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得经费300万元,王瑞祥为课题负责人。
中国现在富了,在科研投入上全是大手笔,相比之下,当年艾滋病初起时我们纯属叫花子。
咱有钱了,就可以几千万砸在针麻上,可以每年给王瑞祥60万,让他把骗术改进得完善一点。
看一看题目就知道了,研究的是针麻镇痛而不是针麻麻醉。
镇痛和麻醉不是一个概念,这个973项目实际上已经否认了针刺作为麻醉药的替代物,而将其作为麻醉药的辅助药镇痛药的替代物。
这一点和王瑞祥的那个骗局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也说明假的真不了。
觉得针刺能替代麻醉药的,请和国家科技部辩论去吧。
当时讨论是否给BBC大奖时,因为骗局在国际上已经被揭穿了,评委会意见很不一致,一直争吵到深夜,最后采取投票的方式决定。
中国评委赵致真表示:“科教片有一条需要坚守的底线,那就是传递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他认为《替代疗法:针灸》保持了这一底线。
我个人理解他的意思是:我们中国人既然敢于造假,就不在乎脸面了。
咱先别骂把钱砸在中医相关研究上,即便砸在西医相关研究上也是打水漂了。
这些钱应该用在改善医疗条件、帮助贫困群众看病上,用在进行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上,比如得感冒要不要打点滴,就是一个很容易也不很费钱的试验,拿出过硬的结果了,既说服了医生也说服了群众。
针刺麻醉是中医领域得到应用最广的一项,请看上文引用过的同一篇报道。
针麻专家、曙光医院副院长的周嘉教授介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约20年的时间里,全国做了大约200万例针麻手术。
能想到的一切部位,从头到脚,但凡开刀都用针麻。
平均每年10万例针麻手术,前后20年,算得上一项大规模持久的应用,那么为什么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停止了,只剩下上海五家医院还在做:华山医院的针刺复合麻醉下颅脑手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肾移植手术、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新喉再造术、仁济医院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及肺科医院的肿瘤手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过去二十年全中国医疗水平大幅度落后,除了上海这五家医院外不会做针刺麻醉了?这是不可能的,过去二十年,中国整体医疗水平算大幅度提高了,怎么可能连赤脚医生都会的针刺麻醉也不会了?是全中国的医生联合起来反西医?更不可能了,有副部级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那个牌子,卫生部长刚刚说要培养大批中医,不会西医也没关系。
还是周副院长,一语道破天机:“不少病人感到,手术时仍然很痛。
”这一句顶200万句,针麻手术之所以消声灭迹了,就是因为不靠谱。
上海这五家是当遗产留住,准备蒙外国人的。
针麻就说到这里,关于针刺镇痛在后面会讲。
这一节结束之前,亮一亮虎某人与针刺麻醉的渊源。
韩济生院士不仅是我的生理课老师,我大学第一个暑假便到韩老师的实验室参与关于针刺麻醉的科研,是我参加的第一个科研项目,算是我的科研启蒙吧,所以虎某人也算出自韩老师门下,针刺麻醉科研的骨灰级人物。
哈哈,中医粉居然说我不懂,我懂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儿那?后来上研究生、搞科研、出国,渐渐理解了应该怎样做科研,理解了试验设计的重要性。
回头看看当年参加的那些针刺科研,在设计上很不完善。
这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在针灸科研上的普遍问题,在试验方法、在对照上等等都存在着漏洞,其结果自然就不可信。
想当年,韩老师年富力强,记得有天电视台来实验室拍摄,我等众人端坐,在摄像机前听韩老师讲课,听到会心处,虎同学觉得耳朵发痒,不由自主摸了一下,被抓拍了。
韩老师看了样片后高兴得拍着我的肩膀夸:真实,后生可畏。
此情此景,犹如昨日,然针刺麻醉已然昔日黄花。
美国代表团成员被“针麻”的神奇效果折服了。
-这个故事我没有找到美国人的记录,倒是《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上有Grey Dimond写的一篇报道。
“病人是一位患良性甲状腺瘤的40岁男子,在手术前一天晚上服用400毫克眠尔通。
病人走进手术室,脱去病号服的上衣,躺着手术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