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事件的领悟

合集下载

国旗下讲话: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启示

国旗下讲话: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启示

国旗下讲话: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启示国旗下讲话上海外滩踩踏事的启示时间180932 洛水国旗下讲话上海外滩踩踏事的启示国旗下讲话上海外滩踩踏事的启示老师、同学们,早上好!我是初三(5)班的***,今天讲话的题目是上海外滩踩踏事的启示。

2018年12月31日晚上9点半左右,很多市民和游客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观看3D灯光秀,参加热闹的跨年夜庆祝活动。

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最后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重伤10人。

事故发生后,中央和上海市迅速批示做好善后工作。

看到这则消息,我倍感震惊。

庆、迎新年本是高兴的事,但因为庆祝活动而造成这么严重的事故却是得不偿失。

在大规模集会庆祝等群体集体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是国家和上级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一直强调的,但是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

一次次的惨痛事故到底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事故发生后,网上评论众多,很多网友将事与“国民素质”、“政府反应”、“体制机制”挂钩,也有人将上海外滩与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仪式相比较。

虽然一味的指责与贬低并不能改写事发生的事实,但可以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应引以为戒,正视共安全领域中存在的短板并及时补齐。

节庆期间人群聚集参与大型活动时,如何做好共安全预警,如何合理规划通行路线、做好人群分流,如何做好安全教育、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灾难发生时如何做好自救和救人等题,都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我认为在活动的组织、事故的预防中,必须加入急救内容。

急救不能只是单纯依靠医疗救护力量,众也应该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就中小学而言,急救知识应进入学生堂。

另外,学校应将踩踏事故列入应急演练的范畴,并将各类重大事故应急演练常态化。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紧急疏散演练,我很赞同。

《弟子规》中有名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作为学生不要到太热闹的场面去凑热闹,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说到共安全,我们有可以向香港学习的地方。

1993年元旦零时10分,香港酒吧密集的兰桂坊,人潮失控,踩踏死亡20多人。

【案例】12·31上海踩踏事故中我们该吸取的血泪教训!

【案例】12·31上海踩踏事故中我们该吸取的血泪教训!
二、拥挤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 面;譬如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或枪声,或有引起人们恐慌的传 言出现,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引发踩踏。 三、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在激烈 的拥挤中发生踩踏。 四、人民因为好奇心驱使形成巨大的拥挤人群,最终造成无 序的人员集中而发生踩踏。 总结上述四个原因,发生踩踏事故的根本作用因素其实就两 个:一是拥挤的人群;二是人群无序运动。
对于这起事件,我们的敌人、恐怖分子也会关注。类似昆明火车站3· 8恐怖袭击、 乌鲁木齐5· 22恐怖袭击都造成了大量伤亡,那么在这种节假日巨大人流的情况下, 他们会考虑如何利用制造恐怖事件或恐怖袭击呢?这恐怕是我们各级政府和相关职 能部门应该认真、严肃考虑的严峻问题。
个人应吸取的教训: 这一惨剧,吸取教训的不仅仅是政府部门, 个人更应吸取。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是 最可贵的,不能儿戏。个人应吸取如下教训: 一、少凑热闹。 大多数人都喜欢凑热闹,这是人的天性之一。 但是,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为了看热闹而 不顾个人风险,那就成玩火了。作为个人, 一旦发现公众场所人群过于拥挤,一定不要 再为了看热闹而不断拥挤,要尽最大努力主 动回避或摆脱人群,这既给自己降低风险, 也是给他人降低风险。相比个人安危,热闹、 稀罕不看也罢。热闹不看,也不会掉一根毛。
二、避开险地。 在人流聚集的地方,斜坡、高台、河边等这些地方都很危险,当这些地方人流 量过大时,一定要快速回避,不能再去参与拥挤。这些地方最容易发生踩踏或 跌落,一旦出现事故就是大事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谨记在心。
三、遇事不慌。
一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自救常识,譬如在人流大时我们应该 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等。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在 遇到突发事件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人一旦慌乱,做出的选择往往是最 错误的,特别是一旦人群出现慌乱,那整个人群的几乎所有选择都是错误的。 慌乱是正确的最大敌人之一,要坚决规避。

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原标题: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既要问责官员更要汲取教训1月21日上午,上海公布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称踩踏事件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调查报告建议,对包括黄浦区区委书记周伟、黄浦区区长彭崧在内的11名党政干部进行处分.尽管问责情况已公布,但丝毫不让人觉得轻松.悲剧,原本可以避免.正如调查组相关负责人所称,往年外滩都有高强度警力配备,今年突然撤空,这就是随意加大风险.从往年的数千警力到今年的不到700警力,思想上麻痹大意了.祸患常积于疏忽,事故多出于麻痹,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就难免会出事,甚至会出大事.既要问责官员,更要汲取教训.根据调查报告,这次事件暴露出上海市公共安全管理盲点,特别是对无主办单位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不足,准备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市存在公共安全管理盲点,不可容忍.对有组织的活动应明确谁主办、谁组织、谁负责,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同样不可掉以轻心.其他类似城市,也应从中汲取教训.如何汲取教训?从根本上说应立足于顶层设计,重塑机制体制,比如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无论自发还是有组织的群体活动,都应纳入法治轨道管理.更重要的是,在城市安全管理上,必须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中央要求,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真正改变“条块分割、条线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有了制度安排,就该切实执行.有个细节是,上海确认相关领导跨年夜吃大餐.公款吃喝,显然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而且,公款吃喝的时机和地点,又刚好与踩踏事件重合,影响恶劣,身为党政官员,为何敢于置中央规定于不顾?为何不周全应对公共安全?即便没有踩踏事件,违背中央规定,亦须被问责.外滩踩踏事件,反思不能止于问责.生命不能白白逝去,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终究会被时间淹没,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遇难者和受伤者,不能忘记导致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认定责任以及问责,是第一步,接下来更要紧的是如何真正汲取教训.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不能伤疤未好已忘痛.□秦川 (来源:四川日报)。

8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中国反思安全教育缺失

8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中国反思安全教育缺失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中国反思安全教育缺失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首批32位遇难者名单已经公布,一个个“1”“2”开头的年龄,让人揪心。

原本是对人生充满无限希望和憧憬的年轻人,却在2014年最后一夜骤然逝去。

事件的安全管理之责诚然需要追究,安全教育的缺失同样值得人们反思。

如何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危机中如何展开自救……尽管事故发生后,媒体迅速梳理应对踩踏的措施,但是对于纷繁复杂的安全知识,不少人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

专家认为,安全教育是项长远、系统工程,既需要日常教育宣传和应急演练,也需要提高民众文明素养,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

此次事件遇难者大多是年轻人。

针对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说,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节假日通常是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高发期,学校应未雨绸缪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少去或不去人流量过大场所;社会进行安全教育时,也不应只喊口号,而必须结合案例,入脑入心。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立凡说,目前中国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规则、秩序的宣导方面,是一个笼统观念,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对于危机情况下如何自救等的宣传教育也不到位。

“对其完善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

”他认为,在危机时如何自救的宣传教育方面,日本经验值得借鉴。

“在发生重大事故或险情时,公众能够保持镇静,掌握一定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这样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必须通过平时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来形成。

日本不仅针对地震等重大灾难在学校、社区组织应急演练,针对一般的火灾等突发情况也有相应演练。

”曾在日本留学、现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张常林说,地震、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的演练,是一种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安全教育。

中国现在一方面这种日常演练不足,另一方面即使有演练,也较粗糙,演练效果通常是事倍功半。

他认为,地震、火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缺乏相应的自救知识,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这并不奇怪。

专家谈外滩踩踏事件:提升公共安全意识成当务之急

专家谈外滩踩踏事件:提升公共安全意识成当务之急

专家谈外滩踩踏事件:提升公共安全意识成当务之急广受关注的“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21日出炉,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该区区委书记、区长等主要官员受到责罚。

此事也引发对提升公共安全意识的思考。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上至政府,下至国民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称,黄浦区政府相关人员对于跨年夜外滩的情况思想麻痹,缺乏公共安全防风险意识,对人流量未作评估,事发当晚预警不利,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此次事件的疏漏至少有五点可以追溯。

对持续三年的外滩新年倒计时取消风险未作评估;变更信息宣传严重不到位;预防准备严重缺失,安保人员配置严重不足;对人员流量变化没有研判预警、没有及时发布提示信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处置失当等。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认为,国际化大都市自身的日常相关活动非常多,即使像上海这样已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尚不足以应对快速发展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他表示,预防类似踩踏事件,有关部门应当在重大节点、重大事件中做好各项应急预案,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工作。

章友德表示,过去几年,上海重特大事故、事件时有发生,每次惨剧发生,相关部门及责任人都会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

但是,申城政府部门并未能从一起起事故中真正吸取教训。

他认为,作为中国具有示范性、标志性的城市,上海仍面临许多问题,并暴露出政府、社会、公众均缺乏公共安全意识,且缺少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能力。

这位学者指出,此次踩踏事件也暴露出中国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

章友德希望政府部门从悲剧中吸取教训,围绕特大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课题,不断完善公共安全法规体系,改革现有不适应公共安全防范的体制和机制。

他指出上至政府,下至国民,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刘士林亦表示,相关部门需加强教育培训宣传,今后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外滩“1231”拥挤踩踏事件联合调查组成员、上海市应急办主任熊新光指出,上海政府将准备对上海公共安全风险进一步做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做好工作:包括研究出台大型群众性活动管理实施办法。

踩踏事故案例

踩踏事故案例

踩踏事故案例踩踏事故是一种常见的群体性安全事件,通常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演唱会、体育赛事、节日庆典等。

这类事故往往由于人群拥挤、秩序混乱、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引发,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踩踏事故的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群体安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上海外滩踩踏事故。

2014年12月31日夜,上海外滩迎来了大批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跨年烟火秀。

由于人流拥挤、道路狭窄,加之当时天气寒冷,导致人群挤压加剧。

在等待烟火秀开始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人群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这场悲剧震惊了全国,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群体安全的关注和反思。

案例二,印度邦纳拉踩踏事故。

2013年10月13日,印度邦纳拉市的一座庙宇举行了传统的宗教节日庆典,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朝拜。

在室内人群拥挤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了踩踏事故,造成了至少115人死亡、更多人受伤的惨剧。

据报道,这场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室内通道狭窄、安全出口不畅、人群控制不当等原因所致。

案例三,美国辛辛那提音乐节踩踏事故。

2019年6月,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音乐节上,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导致了至少8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当时人群拥挤在音乐节现场,突然发生了恐慌性的踩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调查显示,安保措施不力、人员管理混乱等因素是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因为人群密集、秩序混乱、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踩踏事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群体安全的重视,加强对人员流动的管理和控制,完善场所的安全设施和疏散通道,提高人们对于紧急情况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踩踏事故的发生,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反思--踩踏事件中的自我防护事件背景: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致使有人摔倒,发生踩踏事故,受伤者多为女性,学生居多。

截至2015年1月6日上午11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已有29人经诊治后出院,20人继续在院治疗,重伤员减少到4人,其中1人生命体征尚不平稳,仍在全力抢救治疗中。

什么是踩踏事件?当人群拥挤时,后面的人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如潮水一样往前推,只要有一个人倒下,旁边的人就会接连被推倒,形成踩踏和挤压,从而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预防踩踏的关键尽量不去拥挤的地点或避开拥挤的人群。

容易发生踩踏事件的地点特点:空间有限,人群过度拥挤。

常见发生踩踏事件的地点:1.球场举例:1996年10月16日晚8时,危地马拉城马特奥之花体育场举行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预选赛。

开赛前,由于超量发售1万张球票引起场内混乱。

观众相互拥挤、踩踏,造成80多人死亡,300余人受伤。

2.商场:举例:2007年11月10日上午,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

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

3.狭窄过道或窄桥举例: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元宵灯展发生踩踏事故,37人死亡。

4.室内通道或楼梯举例: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育才学校晚自习下课,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因一人跌倒,导致拥挤,引发踩踏事件,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

5.酒吧、影院等举例:2013年1月27日凌晨2点30分左右,巴西南部城市圣玛利亚的一家夜总会发生火灾,造成至少252人遇难。

火灾发生当时有超过500人在酒吧内。

大部分死者是大学学生,多由于现场踩踏和窒息而死。

6.集会举例:2014年6月29日,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附近一处海滩举行的一场音乐会上发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

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 参观感悟

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 参观感悟

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参观感悟
标题: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参观感悟
随着我步入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繁华与动荡交织的年代。

每一砖一瓦,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重而典雅的建筑,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

我深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无数先辈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来的。

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展品,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那些古老的钟表、家具、照片,以及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这些展品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

此外,我还对上海外滩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里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银行家。

他们在这里创造了无数的商业奇迹,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观完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我感慨万分。

这座城市的繁荣和辉煌,离不开每一位为它付出的人。

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我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上海的梦想。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个梦想成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滩踩踏还有多少痛的领悟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不幸消息,像一道死亡黑幕,笼罩在世人的眼前。

所有人都在总结教训,都在争论着道德与法治的永恒命题,都在为传统媒体与媒体的表现而喋喋不休,都在为“后退哥”这笔财富感慨万千,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身处现场的护士痛彻心扉的领悟—希望全民都能学习抢救技术!
温州护士吴小小,是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站出来参与救援的3名专业医护人员之一。

当所有的人们面对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伤亡人员悉数惊呆了的时候,吴小小与她的同伴潘盈盈听到民警不断高喊着“有没有医生护士”,迅速参与了急救。

而在此时,除了她俩和来自杭州的一位护士,现场有能力使得上劲的,只有几名外国游客。

媒体报道说,在现场用人墙围起来的一小片空地上,当时躺着三四十名被踩踏的人员,他们中有的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有的已经呼吸骤停,生命体征微弱。

没有仪器,周围站满了围观的人群……潘盈盈说,这是她从事护理工作以来,条件最简陋的一次急救。

3名浙江护士与外国志愿者一起,赶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运用学过的心肺复苏知识,机械地从一个伤员转向另一个伤员。

如果那围在一旁惊呆了的同胞稍微懂点急救知识,我相信他们同样会参与到这场生命争夺的过程中来。

但是,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奄奄一息的一个个年轻生命挣扎在死亡线上。

因此,温州护士吴小小在望着那些生命黯然离去之后,在她的微信圈痛心疾首地呼唤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该学习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其实就是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是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人员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是对病人基础生命支持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抢救办法。

心肺复苏这个中国人听起来专业性很强的医学概念,其实在很多国家属于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在美国,属于每个公民必须在18岁之前掌握的知识;在日本、在德国,是属于想拿到驾照必须学习的急救知识;在英国,每天早上有一张报纸在15个城市免费发放,英国红十字每天在上面发布只有两行文字的急救知识。

但是在中国,它只属于专业。

外滩踩踏事件急救现场,与发生在诸如地震灾区、马拉松比赛等众多意外伤亡现场如出一辙的是,可以看到外国友人出手相助的娴熟,与总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国人同胞,两者在生命危难时刻体现出差距。

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人性冷漠,其实这是中国公共安全知识教育的意识淡漠所致。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规定的国民急救知识虽然不是强制性法规,但几乎被所有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采纳,美国红十字会以及各健康协会、消防部门,都会为学生及社会机构提供急救知识的培训。

然而在中国,除了专业人员,几乎所有的人们都将心肺复苏这样的常识,当成高深莫测的知识。

中国的驾照几千元的学费,没有一分用在救急培训上。

中国的红十字会走进学校,更多的还是募捐箱。

一堂课的知识培训,分分秒秒的生命,前者是投入,后者是可能存活的生命,哪个成本更高、哪个价值更大?偌大的中国没人好好计算过。

即便计算过了,也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把这个担子真正挑起来。

中国与那些不惜努力传播急救知识的国家相比,差距不在民众的人性,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中的、对人的生命的敬畏程度。

外滩事件之后,这么痛的领悟,再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护士痛心疾首的呼唤上。

如果我们暂时还无法阻止悲剧的降临,那么,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在下一个悲剧发生时,不至于总是依然惊呆,总是依然无能为力。

那些在生命急救知识的传播上责无旁贷的部门,在一场场悲剧面前,更应是无颜袖手旁观的。

喋喋不休地争论着是是非非的人们,请加入到护士吴小小微弱的呼唤中来,呼唤全社会一起努力传播急救知识,减少生命终止的人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