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篇1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
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
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
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
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
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
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
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
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
《青春之歌》PPT

内容提要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 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 战士的曲折过程。 •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 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 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 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 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 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 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觉都林的随,迷回人 中慢道颜着 人忆在 抽慢静色时 的往痛 醒地和。间 爱事苦 过被余 渐 情的的 来现永 渐 幻。时 了实泽 褪 成 候 。的两 去 的 , 鞭个 了 绚 是 子年 它 丽 最 从轻 美 虹 容 幻人 丽 彩 易
《 青 春 之 歌 》
精 彩 语 录
新中国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一个高潮期。十 余年间,有大批作品问世,其中数十部影响广泛,极一时之盛。这些作 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 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 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那一时 期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经历了时间的淘洗,流传 至今。
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 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 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 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 “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 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 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青 春 之 歌
杨沫 (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 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 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
杨沫《青春之歌》ppt课件

杨沫
1
杨沫(1914年9月25日—1995年12月11日),原名杨成业, 笔名杨君默、杨默。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 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 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 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并被改变为电影。
• 林成长——对封建家庭、封建伦理道德超越——对旧我超越—— 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 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对劳动人民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从一 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 ——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 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11
三、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爱、被改造的位置,其成长
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
余永泽——骑士英雄兼诗人,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
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
•
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
⊕被捕与监狱生活。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了个人英雄 主义的幻想的错误,认识到生与死的真正含义, 得到新的改造。这一阶段与林道静成长相联系的 是卢嘉川,他是林道静革(小说结束),林道静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
战士。这一阶段江华替代了卢嘉川的位置,培养了林道静的革命性格。
7
二、林道静的成长过程
——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1、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 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4.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青春之歌》研读一、作家自述我的整个幼年和青年的一段时间,曾经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那生活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时常有要控诉的愿望;而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中,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幸而遇见了党:是党拯救了我,使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光明,看见了人类的美丽的远景;是党给了我一个真正的生命,使我有勇气和力量度过了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岁月,而终于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感激,这刻骨的感念,就成为这部小说的原始的基础。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后记》,《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我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式的情感,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
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的伟大、党的深人人心、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通过对林道静生活道路的描写,我还企图表明:共产主义的思想,为人民为集体的思想,可以使人变得崇高美好;为祖国为人民忘我地工作才是最大的幸福;而脱离了革命的集体,仅为个人而活着的时候,不管是处在什么环境,都会使人感到生活空虚、烦闷和没有意义。
要创造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必须掌握住这个人物生长的时代脉搏,必须给这个人物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在创造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时,就企图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照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发展变化过程来描写的。
而不是按照一个成熟了的共产党员的标准,设想她应有多少优点,不该有什么缺点,她入党后就必须高大无比、完美无缺等等框框来写的。
我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缺点的。
主要表现在对她这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写得还不够细致、清楚;对她身上的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感情挖掘和批判得还不够深刻有力。
为什么对于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上述的种种缺点?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艺术技巧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
杨沫的《青春之歌》课件

杨沫的《青春之歌》课件
《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小说,描写了青年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时期的生活和奋斗。
这部小说凝聚着杨沫的高度艺术才华和革命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春之歌》的课件吧。
第一部分:小说简介
《青春之歌》讲述了一群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生活和奋斗故事。
他们中有小说家、诗人、畫家、舞蹈家等不同类型的文艺工作者,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坚持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在接受人生的磨练和考验,最终成长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支持力量。
青春、热情和艺术是这部小说不可分割的主题。
它通过描述主人公们在文艺创作和追求革命事业中的经历和变化,展示了他们勇敢、坚韧、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热爱和献身精神。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当时青年文艺工作者困难重重的处境,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对文化事业的责任感之间的矛盾,这都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青春之歌》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热情,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让人容易进入故事情境中。
杨沫的小说不喜欢堆砌华丽的语言或夸张的情节,而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给人以思考,让读者更能从故事中获得思想上的满足。
《青春之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青年文艺工作者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发挥的独特作用。
它提供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对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并通过对文艺青年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同时也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的价值不仅是文学上的,更是社会历史学意义上的。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三篇《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于1958年首次出版。
我的公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之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
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是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道静目不转晴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
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
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
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竞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
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
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
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
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
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
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
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活动课——“青春之歌”主题朗诵会教学课件(49张PPT)

➢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 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 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 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篇目 意象 情感 朗读情感
立在 地球 边上 放号
白云、北 冰洋、太 平洋、洪
涛
赞美摧毁旧 世界、创造 新世界的时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 年 、 月间。 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 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 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 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 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 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 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寒秋独立 橘子洲头 湘江北去。(现代汉语语序) 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 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
(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 领字。“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 翔浅底
上
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于
一一 一一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是一首激昂的青春交响乐!
阕 看 “眼前景”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在思想斗争中,我坚定了信念,活着,就要向着光明的理想前行。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青春之歌》

现存杨沫最早的照片(19岁)
杨沫(1914——1995),原 籍湖南省湘阴县,出生于北平一 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30年代参加革命,40年代开始文 学创作。建国后曾出版中篇小说 《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 之歌》、《东方欲晓》、《芳菲 之歌》、《英华之歌》,短篇小 说集《红红的山丹花》、《杨沫 小说选》等。
(一)风风雨雨《青春之歌》
1、出版历经波折。 2、初版反响热烈。 3、修改版的推出。 4、文革中遭受厄运。 5、文革后重获新生。
(二)《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以小资产阶级知了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历程为线索, 形象地展现30年代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勾勒出了形形色 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将个人前 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和出路这一革命的思想主题 。
—— 舒芜
《青春之歌》说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跟着共 产党走,彻底地进行自我改造,才能有出路。
——马铁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读者,你认为《青春之歌》的主题是什么?
1、揭示了女性对爱情所抱的浪漫幻想及自由意志。 2、表现了女性的英雄主义情结。 3、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从觉醒再到丧失的过程。 4、揭示了知识青年认识革命、参加革命的多种可能性。 5、表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
(三)林道静形象分析。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 术典型。
苦闷彷徨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 决裂。
追求探索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
决裂。
革命启蒙
锻炼成长阶段。该阶段林道静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 我决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二)走进作品
《青春之歌》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三、阅读实践
1、故事梗概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3、让学生拿起笔,给刚才默读的地方圈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和词语,并选一处或两处在旁边做眉评。
4、交流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词语和眉评。
四、阅读总结
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性格主要特征是仇恨封建的旧家庭,仇恨黑暗与罪恶的旧社会,同情底层社会,要求个性解放,追寻自由,带着个人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绪和罗曼蒂克的幻想要改变现实,失败后便以死抗争。
课题
《青春之歌》阅读教学设计(一)
审查人
2017年月日
语文大阅读课教学教案教源自目标1、了解《青春之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4、通过对《青春之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次
备课
教学反思:
2、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一、导入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同学们,两位著名作家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有益的书籍的确是一样好的东西!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开始阅读红色记忆系列小说之一——《青春之歌》。
二、走近作家知作品
(一)介绍作者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
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2、师:下面我们来阅读小说的前四章,了解林道静的不幸遭遇和个性反抗的软弱无力。同时要注意读书的姿势,要注意读书的质量,做到眼到,心到,决不能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