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学

的思想史等等 , 都成为摆在我们 面前刻不容缓的任
务。
一
、
民俗 学 : 从概 念到“ 遗产”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叫 “ 形 遗 产 ” 是 从 英 也 无 , 语 词 汇 “nag l H rae 翻译 而 来 , 我 国 则 将 Itni e e tg” b i 在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nl f hni o l nvrt( oi c neE io ) ora o ax N r i sy Sca S i c d i S ma U e i l e tn
Jl ,0 6 uy 2 0
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地 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 民 在
族一 国家 的文化 寻根 、 反思 和重 构 的全球 性语境 中 ,
内保 护 口头 与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风起 云 涌直接关 系 着 民俗学 在 中 国的发展 , 种 全球 性 的“ 这 向下 看 ” 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民族 文明、 社会现代性与文化传 统、 民俗 与地 方性 知识 等 问题成 为 2 O世 纪最热 门的
一
1 — 2
维普资讯
会 于 20 0 3年 1 0月 1 日通 过 ) 7 的定 义 , 物 质 文 化 非 遗 产是 指 “ 各 群体 、 被 团体 、 时 为 个人 视 为 其 文 化 有 遗 产 的各种 实践 、 表演 、 现形 式 、 表 知识 和技 能 及 其 有 关 的工具 、 物 、 艺 品 和文 化 场所 ” 实 工 。非 物 质 文
收 稿 日期 :06 32 2 0 - -1 0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村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是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如何传承和创新乡村民俗文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传统节庆等。
山区地域的民俗文化以祭祀和宗教仪式为主,而沿海地域的民俗文化则以渔民文化和海洋信仰为主。
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延续,更是对地域特色的传承。
传承乡村民俗文化需要继承人们的努力。
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地方宗族的家族传承,也需要地域的民间组织来进行传承。
随着当代农村社会结构的发生变化,许多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已经流失到城市。
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传承机构、开展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进行民俗习俗展示来弘扬乡村民俗文化。
二、乡村民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乡村民俗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与发展。
乡村民俗文化的创新并不是简单地推崇“洋乡结合”,而是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方面,乡村民俗文化可以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统民俗文化推广和宣传,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乡村民俗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也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现代化的普及和传承,比如建立专门的乡村文化中心、乡村文化节庆等,为乡村的传统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在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当地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祭神大典、庙会、观音文化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也提升了慈溪市的旅游知名度。
在四川省雅安市,当地政府也积极推动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学术支撑

收稿日期:2012-09-20作者简介:朱立春(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6,201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学术支撑朱立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116)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近年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和抢救、保护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坐标系,也是地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地标性特征之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地域文化坐标中图分类号:F 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2)06-0024-03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呼唤学术智力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文明的载体,蕴含着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活智慧、文化心理。
我国是一个非遗资源大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56个民族一道共同缔造、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文明。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特质。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明张力。
而无论是汉民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美德,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许多单项文化要素和文化空间正在快速消失。
无论是汉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在进入21世纪后都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都面临强势文化的挑战和对各自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问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二)宋建林【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32-35)【作者】宋建林【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以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标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掀起了一个新高潮。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许多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取得重要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和健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从而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强有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科学、有序地开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文化部门主管上升为政府主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意见》决定:“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
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1]部际联席会议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组成,其主要职能是拟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审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协调处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审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名单,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承办国务院交办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其他工作。
民俗学的当下意义——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民俗学的当下意义——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民俗学是一门涉及社会、文化、历史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研究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传统习俗和风俗。
在中国,民俗学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地位,与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联系紧密。
在当代社会,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民俗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当代民俗学者在研究民俗的同时,还关注民俗背后的价值观,以争取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首先,中国当代民俗学者的研究争取还原民俗传统的真实面貌和活力。
虽然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导致传统习俗的衰落和消失,但这并不能阻止民俗学者对传统的热爱和挖掘。
通过对民间活动、节庆习俗、传统手工艺等的深入研究,民俗学家们不仅记录下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风俗,同时也还原了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这对于今天的研究者和后代传承者来说,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提供珍贵的参考。
其次,中国当代民俗学者的研究探索了民俗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民俗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尊重、团结、合作、感恩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提高社会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逐渐冷漠。
然而,传统民俗所蕴含的价值观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渠道。
中国当代民俗学者通过对民俗背后的价值观进行研究,试图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并秉持这些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此外,中国当代民俗学者的研究还为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借鉴。
对于每一个传统民俗来说,其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一个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当代民俗学者通过研究民俗的地理分布、多样性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帮助相关部门和群众意识到传统民俗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治理和保护建议。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受到威胁的传统民俗,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民俗学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传统民俗的真实面貌和活力,同时也探索了其背后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为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

国际培 训 中心 主 办 的 “ 太 平 洋 岛 国—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清单 制定 培训 班 ” 。通 过 考 察 和学 习 ,我 对
化遗产保护运动 ,都是在 《 公约》 精神 的直接启 发和促动下 才产生 的新事物 。它们从学界 和媒体
进入 老 百姓 的 日常生 活 ,大 有 “ 旧 时王 谢 堂前 燕 ,
“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保 护 的 中 国 实践 :创 新 与 问题 ” 研 讨会 并 以 本 文 作 为 发 言稿 。
①
正如周 星所指 出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用语 ,不 同于以往 国 内学术界 和媒 体惯常使 用的其他 诸如传统 文化、
民间文化 、民俗文化 、民族 文化等任何用来描述文化 的用语。 它拗 口、别扭 而又有 新鲜 感 ,其 ‘ 舶 来 ’ 的属 性和过 程 意 味 深长” ( 周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 和 中国民俗 学—— “ 公共 民俗 学”在 中国的可 能性 与危 险性》 ,《 思 想战线》 2 0 1 2年 第 6期 ) 。
工具 ,“ 有些 地方 的政府 官员 过多 地 把非 遗 保 护看 做行 政 事 务 ,对 学 者 不 够 尊 重 ,过 多 地 从 政 府 舆
② 此 次会议 由文化部 、四川省人 民政府、 中国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全 国委 员会 、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主 办,由成都 市人 民政府 、四川省文化厅 、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亚太地 区非物质 文化遗 产国际培训 中心、联 合 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 文化 遗 产处 承 办,于 2 0 1 3年 6月 1 4日至 1 6日在成都香格里拉 大酒店举行 。
多 于领 会 。更 关 键 的 问 题 在 于 :学 者 们 假 如 都 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

着其 中的 民间 文化 艺术精 华 訇然推倒 碾碎 ; 民
间文化 典型 器物 大量 流失 海外 , 画、 影 、 年 皮 傩
系 , 成科 学保 护制度 ; 政府 主导 、 形 按 社会参 与 的原
则 , 那 些珍 贵 、 危 并具 有 重 要 价值 的非 遗 项 目 使 濒
工程 。2 0 年 设 立 “ 化遗 产 日” 每年 六 月第 一 06 文 ( 个 星期 日) 。经过 全 国范 围 内 的普 查 、 申报 和 专家 评审, 国务 院于 2 0 年 和 2 0 06 0 8年 分两 批公 布 了列
入 国家 级 保 护名 录 的 非遗 代 表作 共 12 0 8项 , 及 以 这些 项 目的主要传 承人 名单共 18 4 8人 。这 一 工 作 今 后 还 将 持 续 进 行 。 第 三 批 国 家 级 非 遗 保 护 名 录
民俗 学 家 、 间文 艺学 家在《 救 民间 文化 遗 民 抢 产 呼吁 书》 签 名 , 名 学者 季 羡林 、 光 远 、 上 著 于
启 功 等 也 纷 纷 签 名 表 示 支持 。
专 家 学 者 对 各 地 民 间 文 化 遗 产 保 存 状 况 频频 告急 而忧 心如 焚 : 数珍稀 罕见 的民俗技 无
第 5 O卷 第 5期
V ol5( No _ ) .5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a h n r lUn v r i ( u n te n o i l ce c s o r a f Hu z o g No ma ie st H ma i s a d S ca S in e ) y i
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村民活动中心多维空间建设

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村民活动中心多维空间建设作者:何玘元张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6期【摘要】村民活动中心的空间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它既是村民自我认同的公共活动场域,又是当地村民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
不同地方的村民活动中心空间,应当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涵养。
本文尝试从女书流行地普美村村民活动中心以历史记忆构筑古今时空对话、女书习俗场域传承“君子女”精神、女书文化空间场域营造和现实与虚拟相互交融的“女书习俗”几方面来探讨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村民活动中心多维空间建设,使之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成为凝聚民心、振奋民心、涵养民心,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孵化箱。
【关键词】女书;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涵养;多维空间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6—035—03村民活动中心是村民高频聚合、交流沟通、联络感情、进行康乐文化活动的公共场域。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作为乡村文化载体的乡村博物馆近年来掀起了兴建热潮。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全国各地建起了1.2万座不同主题的乡村博物馆,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公共文化中心。
由于乡村博物馆公共文化中心的属性,有的地方便将村民活动中心与乡村博物馆合二为一。
像河南信阳市新县的“西河粮油博物馆”,也是“村民活动中心”。
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普美村的乡村主题展馆——女书博物馆,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修建之初只是用于储存相关的女书文化资料,通过相关的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宣传女书文化[1]。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和村落中心公共空间在乡村复兴中承担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普美村女书博物馆也与时俱进,从纯粹的女书文化展示窗口转化为当地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和精神家园。
那么,基于女书非遗背景下的普美村村民活动中心又该如何建设呢?它与一般乡村博物馆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有何差异呢?一、以历史记忆构筑女书博物馆的古今时空对话生活在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下的女性没有婚姻自主的权利,她们几乎丧失了一切尊严和地位,成为了男人的附庸,这让当时的女性内心很苦闷,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