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毒性机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3

第四章 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3
精品课件
2、肾脏的精品细课件微结构:
肾小球 (滤过)
血液在此过滤
原尿(部分水、无机 盐、葡萄糖、尿素)
肾小管
有用的物质及大部分的
血液流回 静脉
水分再被重吸收入血中
精品课件
(重吸收)
尿液流往肾孟
再通往输尿管
终尿( 部分水、 无机盐、尿素等)
第二节 化学物质毒作用的分子机制
一、细胞膜损伤与钙稳态失调 (一)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的影响
间接肝毒物:进入肝细胞内有干扰细胞酶活性从而导致 细胞内物质代谢紊乱的化学毒物。(乙硫氨酸抑制脂蛋 白酶的合成,减少脂蛋白的合成、乙醇诱导甘油三酯合 成酶增加)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机制
化学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虽然肾脏的重量还不到体重的1%,但为了 维持其活动,需要大量营养物质。
稳态的实质 ——内环境 pH、渗透压、温度等理化性质的相 对稳定。
精品课件
第二节化学物质毒作用的分子机制
(一)细胞内钙稳定
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2+仅为107mol/L,而细胞外液Ca2+则达10-3mol/L。当 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转递信息,则细胞 内游离Ca2+迅速增多可达10-5mol/L,此后再降 低至10-7mol/L,完成信息转递循环。认为Ca2+ 是体内第二信使。上述Ca2+浓度的变化过程呈稳 态状,称为细胞内钙稳态。
精品课件
氟乙酰胺
酰胺酶
氟乙酸
氟乙酰辅酶A 氟柠檬酸
辅酶A
草酰乙酸 柠檬酸
顺乌头酸酶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机制
三、损害机体的生理功能 化学物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培训_第四章毒性机制

培训_第四章毒性机制
2-氯环氧乙烷 溴苯 3,4-环氧化物 BP-7,8-二醇
-9,10-环氧化物 亚砜 硫代乙酰胺 S 氧化物 亚硝基化合物 亚硝基-磺胺甲基异噁唑 膦酸酯 对氧磷 酰卤化物 光气 三氟乙酰基氯化物 硫羰乙酰卤化物 2,3,4,4-四氯硫丁基
-3-烯醇酸氯化物 硫乙烯酮 氯-1,2,2-三氯乙烯
-硫乙烯酮
→ HCN → 亚砷酸盐 → 氟柠檬酸 → 草酸,乙二酸 → 2,5-己二酮 → N-乙酰-p-苯醌亚胺 → CCl3OO● → BP-7,8-二醇-9,10-环氧化物 → BP 自由基阳离子
→ 羟基自由基(HO●)
→ 过氧亚硝基(ONOO-)
→ 胆红素 → 脂质过氧自由基 → 脂质烷氧自由基 → 4-羟基壬醛 → 蛋白羰基
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 肝脏坏死
苯并(a)芘 p450
致癌作用
硫代乙酰胺
FMO
肝脏坏死
磺胺甲基异噁唑 p450
免疫反应
对硫磷
p450
ChE 抑制
氯仿 氟烷
p450 p450
肝脏坏死 免疫性肝炎
HCBD
GST→GGT
肾小管坏死
→DP→CβCL
HCBD
GST→GGT
肾小管坏死
→DP→CCβL
20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19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亲电子代谢物
源毒物
催化增毒酶
毒性作用
非离子亲电物 醛,酮 乙醛 佐美酸葡萄糖醛酸苷 2,5-己二酮 α,β-不饱和醛,酮 丙烯醛 丙烯醛 粘糠醛 4-羟基壬醛 苯醌,苯醌亚胺 DES-4,4ˊ-苯醌 N-乙酰基-p-苯醌亚胺
环氧化物,芳烃氧化物 黄曲霉素 B1 -8,9-环氧化物

第4章 毒性作用机制

第4章 毒性作用机制

在细胞内的钙有两种类型,游离的钙离子和与蛋 白质结合的钙。与钙结合的蛋白有两种类型,一 是结合在细胞膜或细胞器膜内的蛋白质上,二是 结合在可溶性蛋白质上。激动剂刺激引起细胞 Ca2+ 动员,可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功能,包括肌 肉收缩、神经转导、细胞分泌、细胞分化和增殖。 信使作用,负 Ca2+在细胞功能的调节中起了一种信使作用 信使作用 责将激动剂的刺激信号传给细胞内各种酶反应系 统或功能性蛋白。
2.1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容易与亲核物中的 富含电子的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 形成方式:
插入的氧原子从外源化学物附着的原子中获得 一个电子,使其具有亲电性。如乙醛 共轭双键通过氧的去电子作用被极化。如醌
2.2 亲核物 (nucleophiles)
2.2.1 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
化学毒物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 影响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如黄曲霉毒 素B1能与白蛋白结合后、使白蛋白丧失了 作为载体的功能。
2.2.2 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是研究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热点。有研究表明, 一旦细胞内DNA加合物形成,致癌过程即已启动, 随后进入促进和发展阶段。化学毒物与核酸共价 结合形成加合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加合, 如烷化剂。另一种是需经代谢活化,生成具有活 性的代谢物才能结合,如多环芳烃类、黄曲霉素 类,大多数的化学物质以这种方式结合。
2.2 共价结合(convalent binding):
指化学毒物或其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与机 体的一些重要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形成 加合物,从而改变核酸、蛋白质、酶、膜 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学 功能。共价结合是不可逆 不可逆的。 不可逆 加合物(adducts)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 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 稳定复合物。 稳定复合物

第四章毒性机制(mechanisms of toxicity)

第四章毒性机制(mechanisms of toxicity)

化 学 毒物
1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

2
与靶分 子相互作用
3
细胞功 能失调、损伤
2

4
细胞修 复功能失调
3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终毒物的形成
终毒物: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 DNA等)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 启动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 质. 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持续时间决定 了毒效应的强度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 (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 化命名其毒性增强,甚至可产生致畸、致癌效应 的过程 .
• 亲电物的形成(formation of electraophiles)
亲电物(electrophiles):是一类缺少电子而 使整个分子部位或全部带正电的物质. 亲电物可与含电子的亲核物共享电子对而产 生中毒反应,常常是外源化学物经Cyp450或其他 酶氧化成酮、环氧化物、不饱和酮和醛、醌和酰 卤化物等物质. 阳性亲电物常由化学键断裂而形成 .
增毒过程主要是使外源化学物转变为: • 亲电物(electrphiles) • 自由基(free radicals) • 亲核物(nucleophiles) •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redox-active reductants)
表4—1
终毒物的来 源及类型
原外源 化合物作为 终毒物 铅离子 河豚毒 素 T CD D 异氰酸 甲酯 H CN CO 外源化 合物的代谢 物作为终毒源 苦杏仁 苷 砷酸盐 氟乙酰 胺 1,2亚 乙 基 二 醇 己烷 乙酰氨 基酚 C C14 苯 并 (a) 芘 (BP) 苯 并 (a) 芘 (BP) 活性氧 或活性胺作 为终毒物 过氧化 氢 敌 草 快, 阿 霉 素 , 呋 喃 妥 英 , , , (1 1) (1 1) Cr Fe Mn Ni (1 1) (V) 百 草 枯 O2 + NO 内源化 合物作为终 毒物 磺胺类 药物 清蛋白 结合的胆红 素 CC1OO 不饱和 脂肪酸 3 CC1OO 不饱和 脂肪酸 3 CC1OO 不饱和 脂肪酸 3 HO 蛋白质

毒性机制详解

毒性机制详解

2 May 2020
10
②抑制作用:
外来化学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为 常见。例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 铅抑制氨基酮戊二酸脱水酶;有机氯化合 物抑制K+-Na+-ATP酶等。
2 May 2020
11
致死性合成:酶可被毒物在体内合成的产物 所抑制,此产物属异常的中间代谢产物, 可阻断正常的中间代谢,造成生物化学损 害,甚至生物死亡,称之。
②脂引蛋起白脂减质少代,谢甘障油碍三:酯例堆如积,。CCl4损害肝脏亚细胞结构,使
③干扰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化学物与复制的DNA和RNA共 价结合可引起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严重损害。
④破坏机体的能量代谢:例如,二硝基酚类农药能使作用物 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二磷酸腺苷(ADP)的磷酸化, 使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作用被解除。
例如:氟乙酸在体内与乙酰辅酶A作 用生成氟乙酰Co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 氟柠檬酸。后者竞争地抑制乌头酸酶,使 用权柠檬酸不能转变为异柠檬酸而使三羧 酸循环受阻,造成心脏和CNS损害。
2 May 2020
12
外来化学物对酶活性的抑制方式:
A、一般性抑制,不具有特异性:
例如,对某些需要特殊金属作为活化剂的酶,对任何能 置换该金属或使该金属失活的物质,都可使该酶灭活。
2 May 2020
8
(2)损害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最易受到毒物的损害。
例如,铅离子能使细胞膜的脆性增加,导致 溶血。汞作用于细胞膜的巯基,改变细胞膜的结 构和功能,进而损害整个细胞。麻醉性醚类等亲 脂性物质在细胞膜中蓄积,从而干扰了氧和葡萄 糖转入细胞的过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对 低氧和低血糖特别敏感,故最先受到影响。
(3)空气中飘尘吸附有害气体或蒸气造成机体的 危害。

第4章毒作用机制

第4章毒作用机制

1.3 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掌握毒物作用机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且有实际意义,包括:阐明描述性毒性资料; 估计毒物所致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建立预防 或解毒措施;设计危害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品; 开发对靶生物具有高选择性毒性的农药等。 毒作用机制的阐明有赖于基础生理和生 化过程包括神经传导到DNA修复的深入了解。

3.3 钙稳态失调的机制
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细胞Ca2+信号的改变在各种病理及毒理学过程 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2+内流增 加,或Ca2+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或抑制细 胞膜向外逐出Ca2+,表现为细胞内Ca2+浓度不可控制 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或称为细胞内 钙稳态的失调。 Ca2+这种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 动所必需的由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短暂的 Ca2+瞬变,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最 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分的分解代谢过程。这就是 所谓中毒机制中钙稳态失调学说。

3.3.3 激活水解酶
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可激活降解蛋白质、 磷脂和核酸的水解酶。 许多完整的膜蛋白是Ca2+激活的中性蛋 白酶或需钙蛋白酶的靶位点。需钙蛋白酶介 导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水解也可引起膜大 疱。 钙激活的蛋白酶经蛋白水解可将黄嘌呤 脱氢酶转变成次黄嘌呤氧化酶,其副产物氧 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可引起细胞损伤。
(2)外源化合物的作用
外源性化合物可通过各种不同途径产生自由基。 其中最主要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单 电子还原而产生自由基。 可发生该反应的外源性化合物包括: 醌类:丝裂霉素、阿霉素、博莱霉素等; 硝基化合物:苯的硝基化合物(如硝基苯)和 硝基杂环化合物(如呋喃妥因); 双吡啶化合物:百草枯、杀草快。 此外,有些化学毒物可干扰线粒体的细胞内呼 吸功能而产生氧自由基,如:甲基汞、氰化物、3硝基丙酸。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11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 (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血浆蛋白结合:与高分子血浆蛋白或脂蛋白结合,影响 扩散。
2. 专一化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胎盘屏障阻止亲水 性化合物 3. 贮存部位分布:铅取代羟磷灰石中的钙离子沉积在骨骼、 氯代烃蓄积脂肪细胞 4.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金属硫蛋白与镉结合 5. 从细胞内排出:mdr编码的P蛋白将化合物泵回细胞间隙
很容易与谷脱甘肽反应而解毒
30
(二)解毒
4. 自由基的解毒 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解除HO〃,预防HO〃毒作用的 最有效办法是阻止其产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PO)和过氧化氢酶 (CAT)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解毒作用
31
(二)解毒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硫氧环蛋白,蛇毒 6. 解毒过程失效 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3
阐明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1)解释描述性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
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小的药物和工业 化学物,以及开发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杀虫剂等提供 依据; (2)有利于对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及人类某些疾病重要 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4
毒物在体内的可能毒性过程
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根据引起细胞应激的原因不同以及细胞应激反应的差异: • 热应激(heat stress); •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 缺氧应激(hypoxic stress);
• 内质网应激(endophasmic reticulum stress); • 遗传毒性应激(genotoxic stress)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PPT课件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影响因素PPT课件

• 脂质过氧化损害
• 蛋白质的氧化损害
• 核酸的氧化损伤
自由基可称“万恶之源,百病元凶”
自由基形成 增加
机体抗氧化 功能下降
超过了 机体清除能力
自由基过多
自由基
过多
适量
.
机体损害作用
发挥重要生理功能
(如免疫和信号转导过程1)9
生物体在正常情况下,体内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处 于动态平衡中,因此不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
37
气湿:
高气湿,尤其是伴随高气温的高气湿环境,可使 经皮肤接触吸收的化学物吸收速度加快。因为高气 湿环境汗液蒸发困难,皮肤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加强, 脂水分配系数较低的化学物也易吸收。此外化学物 也易于粘着皮肤表面,延长接触时间。
.
38
气压:
高气压与低气压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引起外源 化学物的毒性改变,例如在低气压(如高原)条 件,士的宁的毒性降低,但氨基丙苯毒性增强。
.
8
影响酶的活性
与酶活性中心的金属离子结合 与酶激活剂(金属离子)的作用
氟中毒,F-可与Mg2+形成氟化物,使Mg2+失去激活磷酸葡萄糖变 位酶的作用(肝脏合成糖原)
与辅酶结合:
铅中毒是辅酶ⅠⅡ合成减少,抑制脱氢酶活性
与酶的底物发生竞争性抑制: 与底物结构相似 抑制酶的活性: 直接与酶结合
.
28
二、机体因素
.
29
1 种属、品系和个体
不同种类动物对毒物的反应 同种动物对毒物的解毒能力也存在着品种的差异 个体差异
.
30
❖种族(ETHNICITY )
INTRINSIC
Genes
EXTRINSIC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解毒过程失效
1.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2.解毒酶失活 3.某些结合反应被逆转 4.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第二节
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终毒物和靶分子的反应: 是毒性发展的第二阶段
一、靶分子的属性

所有的内源化合物都是毒物潜在的靶标 毒理学相关的靶标是大分子,如DNA、蛋白质 小分子中如膜脂质、辅因子如辅酶A和吡哆醛 内源性分子作为靶分子必须具有合适的反应性和/或 空间构型,以容许终毒物发生共价或非共价反应。 靶分子必须接触足够高浓度的终毒物,故处于反应活 性化学物邻近或接近它们形成部位的内源性分子常常 是靶分子。活性代谢物的第一个靶分子常常是催化这 些代谢物形成的酶或邻近的细胞内结构


终毒物 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 质)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 和/或功能改变(其结果表现为毒性)的物质。 终毒物可以为: 原化学物(母化合物) 代谢物 活性氧(氮) 内源化学物
表1
终毒物的来源及其类型
1.原外源化合物作为终毒物 铅离子 河豚毒素 TCDD 异氰酸甲酯 HCN CO 2.外源化合物的代谢物作为终毒物 苦杏仁苷 砷酸盐 氟乙酰胺 1,2-亚乙基二醇 己烷 乙酰氨基酚 CCl4 苯并(a)芘(BP) 苯并(a)芘(BP) 3.活性氧或活性氮作为终毒物 过氧化氢 敌草快,阿霉素,呋喃妥英 Cr(Ⅴ) ,Fe(Ⅱ) ,Mn(Ⅱ) ,Ni(Ⅱ) -● ● 百草枯→O2 +NO 4.内源化合物作为终毒物 磺胺类药物 → 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CCl3OO● → 不饱和脂肪酸 ● CCl3OO → 不饱和脂肪酸 CCl3OO● → 不饱和脂肪酸 ● HO → 蛋白质
注:AAF=2-乙酰氨基芴,ADH=醇脱氢酶, CCβL=半胱氨酸结合β裂解酶; ChE=乙酰胆碱酯酶;
DENA=二乙基亚硝胺;DMAB=N, N-二甲基-4―氨基偶氮苯;
7,12-DMBA=7,12-二甲基苯并蒽;DES=二乙基己烯雌酚; DP=二肽酶; FMO=黄素单加氧酶;
GT=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三、亲核物的形成
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如苦杏仁经肠道细 菌β-糖苷酶催化形成氰化物。 四、活性氧化还原还原反应物的形成 氧化还原循环形成的外源性自由基以及O-2和· NO能还原结 合于铁蛋白的Fe(Ⅲ),随后以Fe(Ⅱ)形式将其释放, 由此形成的Fe(Ⅱ)催化HO· 形成
五、解毒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I、II相代谢解毒。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源毒物 催化增毒酶
毒性作用
乙醇 佐美酸 己烷 丙烯醇 丙烯胺 苯 脂肪酸 DES 对乙酰氨基酚 黄曲霉素 B1 氯化乙烯 溴苯 苯并(a)芘 硫代乙酰胺
ADH GT→异构化作用 p450 ADH MAO 多个酶 脂质过氧化作用 过氧化物酶 p450,过氧化物酶 p450 p450 p450 p450 FMO
对而发生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通过插入一个氧原子而产生
共轭双键形成
键异裂
金属的氧化还原
表2 亲电子代谢物 1.非离子亲电物 (1)醛,酮 乙醛 佐美酸葡萄糖醛酸苷 2,5-己二酮 (2)α,β-不饱和醛,酮 丙烯醛 丙烯醛 粘糠醛 4-羟基壬醛 (3)苯醌,苯醌亚胺 DES-4,4ˊ-苯醌 N-乙酰基-p-苯醌亚胺 (4)环氧化物,芳烃氧化物 黄曲霉素 B1 -8,9-环氧化物 2-氯环氧乙烷 溴苯 3,4-环氧化物 BP-7,8-二醇 -9,10-环氧化物 (5)亚砜 硫代乙酰胺 S 氧化物 (6)亚硝基化合物
2)胞浆蛋白质
3)膜酶活性反应 4)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呼吸爆 发”(respiratory burst) 5)过氧化酶体 6)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 7)微粒体电子传递系统
2. 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产生自由基 百草枯(PQ++) 阿霉素(DR) 呋喃妥英(NF) PQ++,DR、NF产生的O2· - 不是这些外源物质毒作用过 程的最终阶段,因为O2· -能 产生反应性更强的羟基自由 亚砷酸盐 氟柠檬酸 草酸,乙二酸 2,5-己二酮 N-乙酰-p-苯醌亚胺 CCl3OO● BP-7,8-二醇-9,10-环氧化物 BP 自由基阳离子
→ → → → → → →
羟基自由基(HO●) 过氧亚硝基(ONOO-) 胆红素 脂质过氧自由基 脂质烷氧自由基 4-羟基壬醛 蛋白羰基
磺胺甲基异噁唑 p450
免疫反应
对硫磷
p450
ChE 抑制
氯仿 氟烷
p450 p450
肝脏坏死 免疫性肝炎
HCBD
GST→GGT →DP→CβCL
肾小管坏死
HCBD
GST→GGT →DP→CCβL
肾小管坏死
2.阳离子亲电子物 (1)碳鎓离子 苯甲基碳鎓阳离子 碳鎓阳离子 (2)氮鎓离子 芳基氮鎓离子 AAF,DMAB, HAPP (3)锍离子 表锍离子 (4)金属离子 二价汞离子 二水合二氨基铂离子(Ⅱ) 汞元素 顺铂 过氧化物酶 s.r. 脑损伤 肾小管坏死 1,2-二溴乙烷 GST 致癌作用 p450→ST 致癌作用 7,12-DMBA DENA p450→ST p450→s.r. 致癌作用
GS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HCBD=六氯丁二烯; ST=磺基转移酶;
G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
HAPP=杂环芳香胺热裂解产物; p450=细胞色素p450; s.r.=自发重排
二、自由基形成

自由基(free radicals)
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 子。是由于化合物的共价健发生均裂而产生。 自由基特点: 顺磁性


二、反应的类型
(一)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 binding)

定义:
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等非共价结合方式与
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和某些酶等靶分子结合。

特点:
毒物原子的空间排列使其与内源性分子的互补部位结合。
非共价键结合的键能相对较低,因此是可逆的。
例子:
番木鳖碱(strychnine)与脊髓运动神经元甘氨酸

亲电子剂(如非离子和阳离子亲电子剂以及自由基阳离子) 中性自由基(如:HO•、NO2•和Cl3C•)

亲核毒物

30胺类和肼类与醛吡哆醛(pyridoxal)的共价反应 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和叠氮化物与各种血红素 蛋白中的铁形成配位共价键
3.去氢反应(hydrogen abstraction)(自由基作用)


增毒(toxication)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定义:毒物经生物转化为有害产物的过程。
原因及结果: ◆增毒过程使生物学微环境和/或它们的化 学结构发生了不利于机体的变化。 ◆通过生物转化而获得更有效地与特定受体 或酶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性。
◆增毒使外源化学物转变为: (1)亲电物(electrophiles);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李百祥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研究的内容 ◆毒物如何进入机体 ◆毒物怎样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毒物怎样表现其有害作用 ◆机体有害作用的反应如何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物在体内的可能毒性过程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解毒
毒物的转运过程是毒性发展的第一阶段
2.以碳为中心
三氯甲基自由基 (CCl3 ).
3.以硫为中心 4.以氮为中心 5.以氧为中心
烷硫自由基 R-S 苯基二肼自由基 C6H5N=N 无机:超氧阴离于(O2) 羟基自由基(OH) 有机:烷氧自由(L O ) 烷过氧自由基(L O2)
6.过渡金属离子
Cu+/Cu2+,Fe2+/Fe3+ 4+ Ti3+/Ti
(2)自由基(free radicals);
(3)亲核物(nucleophiles)
(4)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 reductants)
增加其反应性,从而更易于与带有重要功能基
因的内源性分子反应。
一、亲电物的形成

亲电物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
分子,它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

化学性质活泼
反应性极高 半减期极短(一般仅能以μS计) 作用半径短。
自由基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肿瘤、辐射损伤、老化和某些疾病 (白内障、糖尿病、精神病、肺气肿、炎 症和缺血性疾病) 中毒机理研究
(一)自由基的类型 见下页表。
表 3: 与生物体系有关的自由基类型
自由基类型 1.以氢为中心 实例 H 原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 评价 从含碳化合物抽取 H 原子常启动自由 基链式反应,例如OH 能通过从膜 脂肪酸侧链抽出 H 而启动脂质过氧化: LH + OH L + H2O 通过 H 抽取反应形成的膜脂质中的碳 中心自由基(L.) , 为 CCl4 毒性的主 要动因。 巯基化合物氧化时产生的活性自由基 (由过渡全属促发) 参与苯肼的红细胞毒性 氧化应激自的主要动因:OH 十分活跃, O2较弱 由 L 与 O2 反应产生(L O2) ,或由金属 依赖的脂质过氧化产 物破环产生 LO和 L O2, 任何碳中心自由基通常迅速与 O2 反应产生过氧自由基,如: CCl3 + O2 → CCl3O2 (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 接受和供给电子的能力使它们成为自由 基反应的重要催化剂

R-SH(R-S˙)
巯基化合物/硫基自由基(为次黄酸/R-
SOH和二硫化物/R-S-S-R等巯基氧化物的前身;

使游离氨基酸或氨基酸残基的CH2基团去氢,转变为羰基
化合物,并进一步与胺类化合物反应,形成DNA或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