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简介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广西,在桂林市全州、兴安、灌阳三县经历了7天的湘江战役。
数万英勇的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最终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经由资源、龙胜、灵川向西北进发。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红军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当时的壮烈场景。
1934年11月底,红军被压在桂北东西纵深8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锥形地带,急迫需要渡过湘江。
12月1日凌晨,光华铺阻击战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当天凌晨3︰30,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来一封紧急电报,命令红一、红三军团不惜一切代价抢渡湘江:“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
”这句军令,至今镌刻在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的墙面上。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上到军团总指挥、下到基层指挥员,全都冲锋陷阵、一马当先。
”黄利明介绍说。
据记载,共有14名团以上干部倒在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
敌人手持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他不愿做俘虏,一把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朝自己扣动扳机,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部队负责全军后卫,腹部被子弹打穿,昏迷中被俘。
醒来时,他从腹部伤口处把肠子掏出扯断,为革命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在敌众我寡的湘江战役中能突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领导身先士卒,全体战士视死如归,在最危急的时候众志成城,最终得以突破湘江封锁线,为革命胜利保留火种。
经湘江一役,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条江。
战斗结束后,群众在江边挖了个大坑,掩埋红军英烈三天,更多的烈士则沉入江底,“其惨烈空前,悲壮绝后”。
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指战员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于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在中国湖南省湘江流域展开,是中国革命的一次具有重大战略和意义的决定性战役。
湘江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在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之间。
此时正值中国革命进入到最后决战的时刻,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已经把解放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湘江战役的发生,为解放军最后一次发动全面进攻铺平了道路。
而湘江战役的地点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湘江流域。
湘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在湖南境内的湘江流域,正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展开决战的主战场之一。
在湖南境内,尤其是湘江两岸,有着重要的交通和战略地位,背靠湘西山区,地理条件优越。
湘江战役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意义,首先是因为湘江地区本身地势险要,战略价值巨大。
湘江流经湖南境内,形成了湘江两岸的险峻山地,对于军队的行动和进攻形成了重要的障碍。
因此,解放军必须先取得湘江流域的控制权,才能进一步向国民党军队的心脏地带发动进攻。
其次,湘江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军全面胜利的一个关键节点。
湘江战役对于解放军来说,是最后一次发动全面进攻,也是解放华南的关键一役。
解放军在湘江战役中发动了连续的进攻,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控制了湘江两岸的重要地区,为解放军进一步进军广东、解放华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湘江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最后一次战略性的突破和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势头,也给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湘江战役的发生和胜利,使得解放军成功地解放了湘南、湘西以及广东等地,最终将全国各地的解放斗争推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
总之,湘江战役的发生时间是1949年11月6日至12月9日,地点位于湖南省湘江流域。
湘江战役对于解放军的最后胜利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战略和意义。
湘江战役 --鲜血与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

湘江战役--- 鲜血与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湘江之战:红军长征时期最惨烈、最悲壮的历史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双方的一次战役。
1934年11月下旬,蒋介石调集25个师沿湘江构筑了对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四道封锁线。
林彪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4师参与了这场战役,红一军团在脚山用阵地战硬顶着国军湘军的进攻,损失6000人。
湘江战役的结果使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1934年10月10日-12月10日) 湘江战役简介: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战前概况:1934年11月中旬,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
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1934年11月16日,湘桂军阀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
湘军刘建绪与桂军夏威防区的划分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为界,桂军担任兴安、全州、灌阳至黄沙河(不含)一线的防御;湘军担任衡阳、零陵、东安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
湘江战役叙事研究报告

湘江战役叙事研究报告《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湘鄂赣边区抗日武装反击的一次重要胜利。
下面是对《湘江战役》叙事的研究报告。
一、背景介绍《湘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5月19日至6月5日,地点位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的交界地带。
当时,国共两党正在进行对阵局面转换的斗争,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系列战役,其中《湘江战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次。
二、战役经过《湘江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是湖南攻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敌军湖南野战军,夺取了长沙、岳阳等城市。
然后是湘鄂赣边区反攻战,解放军通过代号为“湘鄂川黔滇桂入侵”的战略行动,从湖南进入湖北、江西和广西,与湖南、广东两个解放区会师,割断敌人的交通线。
最后是湖南湘西解放战,解放军攻克了湘乡、湘潭等城市,消灭了残余的国民党残余部队。
三、战役结果《湘江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次战役迫使国民党放弃了湖南、湖北地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战役价值《湘江战役》的成功叙事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
这次战役涉及了多个军区的合作,显示了中国解放区统一战线的力量和优势。
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多样化的战略和战术,灵活运用活动战术,使得敌人无法掌握解放军的动向,最终取得了胜利。
综上所述,《湘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
这次战役的成功不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赢得了声望,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巩固了领导地位。
这次战役的叙事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思考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为今后的和平建设提供启示。
红军湘江战役总结

红军湘江战役总结一、战役背景红军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于1934年10月20日至24日在湖南省衡阳、岳阳一带进行。
这次战役的背景是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而展开的。
二、战役经过红军湘江战役的主要经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决定渡江红军面临着在湘江两岸围追堵截的危险。
在经过充分研究和分析后,红军决定采取夜渡湘江的方式,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
2. 渡江突围在10月20日晚上,红军开始实施渡江突围计划。
红军分成多路,采取掩护和分散的策略,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并成功渡过湘江,达到了预定的集结地。
3. 胜利的团结战斗在集结地,红军开始整编和重新组织,士气高涨。
然后,红军展开了一系列的团结战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的交战。
经过几天的激战,红军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三、战役意义红军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红军的重要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1. 突破国民党军队封锁红军湘江战役通过夜渡湘江的方式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为红军的长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基础。
2. 提振红军士气红军在湘江战役中表现出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士气大为提振,增强了红军的自信心,为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形成军事战略思想在湘江战役中,红军通过多路渡江、分散突围等策略,形成了一种新的军事战略思想,为后来的战斗打下了基础。
4. 彰显红军的英勇和坚毅红军湘江战役中,红军表现出了英勇和坚毅的战斗精神,为广大军民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篇章。
四、结论红军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
通过这次战役,红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提振了士气,形成了新的军事战略思想。
湘江战役的胜利对于红军长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如上所示,以供参考。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
1934年10⽉10⽇晚,中共中央和中⾰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开始长征。
红24师和10多个独⽴团等共1.6万余⼈,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争。
10⽉17⽇,中央红军南渡贡⽔。
21⽇晚,中⾰军委以红1⽅⾯军团为左
25
11⽉8
4个师由
1个⽀队由茶陵、衡阳进⾄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向追击。
11⽉18⽇,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袭占道县,左路24⽇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江华间渡过沱⽔,⼀部兵⼒西出永明(今江永)。
⽩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由全洲、兴安⼀线南下龙虎关、恭城⼀带,以阻⽌我军西进,并防⽌乘机进⼊⼴西。
这样,全洲、兴安⼀线敌兵⼒⽐较空虚。
11⽉25⽇,中⾰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洲之间抢渡
路2
12⽉团被敌
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锐减为3万余⼈。
这是当时中央领导⼈执⾏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巨⼤损失。
1934年11⽉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25⽇抢渡湘江。
12⽉1⽇,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
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万⼈。
惨烈的湘江战役

惨烈的湘江战役1934年10月中旬至11月8日,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在赣南安远,信丰间;湘粤交界处的城口处连续突破国民革命军粤军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
11月12日,在红军向第三道封锁线挺进之际,蒋介石看到了消灭红军的理想地点,他发布命令;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湘军与中央军16个师77个团追剿中央红军,务须歼灭红军于湘潇水以东地区。
以白崇禧的桂军两个军列阵于桂北堵截。
以李韫珩,李云杰军加周浑元部在后追赶,逼使红军强渡湘江,然后让红军与关闭湘江的湘桂军主力正面冲撞;如果红军果真被封闭,则只有调头转入桂北或粤北,此时陈济棠的几万兵力正集中在这一带;即使红军能够破门而入,必伤亡十分很大,以薛岳军再行尾追可收全功。
总的态势是大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粤,桂,湘军与中央军联合于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蒋介石要何键做他封锁湘江的半扇大门,另半扇大门是广西的白崇禧。
以何,白二人合力必能完全封闭湘江。
11月中旬,湘江大门在黄沙河,全州一线关闭。
蒋介石用湘桂军联合封闭湘江门户的作战预案,基本实现。
在全州,完成各自布阵的两军主将白崇禧与刘建绪握手言欢,双方交换了各自的兵力部署情况,相约共同配合,夹击红军,并具体协调了通讯联络等事项。
能否打开以及如何打开湘江门户,成为红军西征成败的关键;也是全部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
白崇禧此时多了一个心眼。
他在调动大军的同时出动空军侦察蒋军的行动,他一直怀疑中央军想借追踪红军之机南下深入桂境。
桂系的主要原则,依然是防蒋胜于防共。
空军侦察报告:蒋军以大包围的态势与红军保持两日行程,其主力在新宁,东安之间停止不进,已有7日以上。
焦急之中,桂系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发来电报:蒋介石决定采纳杨永泰一举除二害的毒计,压迫红军由龙虎关两侧进入广西,预计广西兵力不足应付,自不能抗拒蒋军的大举进入,如此则一举二害俱除,消灭了蒋的心腹大患。
白崇禧连呼“好毒辣的计划,我们几乎上了大当!”,决定立即变更部署,对红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让开正面,占领侧翼,促其早日离开桂境。
湘江战役简介

湘江战役简介一、湘江战役前的敌我态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加之共产国际派到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李德和党中央代理书记博古(秦邦宪)的错误指挥,致使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上屡遭失利,最后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10月16日前后,中革军委、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等组成两个纵队以及中央红军5个军团12个师共8.6万余人分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在这支队伍中的主要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聂荣臻、彭德怀、陈云、杨尚昆等。
当时的目的是去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
经过近一个月的一路奋战,红军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由湘南的汝城、宜章一线向临武、蓝山、道州行进。
中央红军的大规模西进,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
于是,蒋介石开始调兵遣将,紧急部署第四道封锁线,妄图迫使红军在湘桂交界的湘江以东地域与之决战。
辎重缠身、非战斗人员众多的红军队伍行动缓慢,途径湘南地区就走了二十余天,于11月22日才进抵潇水之滨的道州,在敌人三路围击的紧急情况下,中央红军作着进军桂北、抢渡湘江的准备。
而此时,敌人已抢占有利地形,只等红军钻进号称“铁三角”的包围圈。
此时的中央红军在战略上的完全处于被动。
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分析判断红军过境是势不可挡的,他们害怕红军进入广西腹地,为保存实力和地盘,11月20日桂军以李宗仁名义发电给蒋介石,以龙虎关、富川、贺县吃紧为由,请求将其主力移师桂林、恭城附近。
在得到蒋介石同意后,即于22日下午将桂军主力撤离湘江防线。
至此,从兴安到全州60公里湘江防线已无重兵防守,湘江防线向中央红军敞开了。
可是,当时的中央红军最高领导机关“三人团”对敌情的这一重大变化并不了解,未能利用时机快速过江而耽误了宝贵的三天时间。
二、湘江战役的经过11月25日,湘江战役打响。
中革军委正式做出决定: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向西翻过越城岭进至湘西南地区,以期与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战役简介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开始长征。
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
21日晚,中革军委以红1方面军团为左
25
11月8
4个师由
1个支队由茶陵、衡阳进至零陵地区结集;第三路司令周浑元,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方向追击;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个师与第三路配合,由桂阳向宁远方向追击;第五路司令李韫珩,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向江华方向追
击。
11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继续西进,右路22日袭占道县,左路24日占领江华,随后全军在道县至江华间渡过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
白崇禧害怕我军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兴安一线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我军西进,并防止乘机进入广西。
这样,全洲、兴安一线敌兵力比较空虚。
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洲之间抢渡
路2
12月团被敌
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这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执行逃跑主义的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25日抢渡湘江。
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
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