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简介

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
在东北战场上Leabharlann 为了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点攻击目标:“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样,当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敌人退往关内的惟一通道之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做出了起义或投诚的行为也就势在必然。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子一字长蛇阵,并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早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平津战役还未打响的1948年11月20日,毛泽东即指示东北野战军“先以四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人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并建议在曲阳的人民解放军两个纵队“配合杨成武、詹大南包围张家口”,以切断华北之敌的东、西退路。26日,毛泽东制定了《东北大军人关后的作战计划》,再次强调了包围张家口和切断平、津联系的战略意图。
三大战役简表文档

1
名
过
称
程
俗称 时间 地点 背景
领导人
结果 意义
地位 三大战争共同意义
辽沈
淮海
平津
关门打狗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瓮中捉鳖
1948.9.12~1948.11.2 1948.11.6~1949.1.10 1948.11.29~1949.1.31
锦州为主
徐州为中心
北平天津(华北)
日本投降东北成为国 共两党争夺焦点
义,卫立煌 郭,景云
中共胜利
解放军占领了长江以 北大片土地
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 和平解放
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 全境,使全国的军事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 士气,严重动摇了国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 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
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 转折点,从此,人民
民 党 上 下 的 独 裁 梦 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 想。同时,我军的力 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
国内形式对国军不利 中共发起济南战役胜
华北地方战争失败国军准 备在天津塘沽或投入徐州
中共:林
国民党:
利 蒋介石派军支援 中共: 刘军华北包围国军 中共:林 国 民 党 傅 作
彪罗荣桓 卫立煌 刘亚楼
伯承邓小 平陈毅粟 裕谭震林
黄百韬、 邱清泉、 李弥刘峙
彪罗荣桓 聂荣臻
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 了优势,而且在数量 上也占了优势,辽沈
量大增,士气高涨, 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 国的信心。此次战役
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 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 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
战役的胜利,使得人 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
的胜利结束,标识着 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
义。
稳定的战略后方,为 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
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
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
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
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
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
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
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

三国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总结1.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孙权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曹操率领数十万大军从北方进攻孙权的江东势力,希望统一南方。
而孙权面对曹操的进攻,只有几万精兵。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利用赤壁的地利来对抗曹操。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诸葛亮的火烧赤壁计,利用南风和船上的火攻击曹操的船队,造成了曹军大量伤亡。
其次是周瑜的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最后是曹操的部下张辽的奋力抵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兵力,但他本人得以幸免。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败退,孙刘联军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为三国时期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周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曹操在战场上的谨慎和张辽的勇猛。
2.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当时,曹操控制了北方大片领土,而袁绍则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势力。
为了争夺北方统治权,两位大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采用了麦城计,利用疫病和粮草问题逼迫袁绍军士气低落。
其次是袁绍对曹操的战略失误,被曹操打破了麦城计。
最后是程昱的谋略和张郃的勇猛,曹操最终依靠他们的帮助得以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击败了袁绍,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展现了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袁绍的军事失误和张郃等部下的英勇。
3. 襄阳之战襄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刘备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遭遇了曹操的抵抗。
襄阳之战是刘备与曹操在荆州争夺战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的知识点。
首先是曹操利用了水利设施,围困了襄阳城,使刘备陷入困境。
其次是关羽的奋力抵抗和黄忠的英勇,刘备的将领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最后是曹仁的镇守和曹操的战略部署,曹操在襄阳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战役
时间
指挥
参战部队
战术
重要城市
结果
歼敌人数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 关门打狗 军
解放军攻克沈 锦州、长春、 阳解放东北全 47万 沈阳 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 中原解放军、 、邓小平、粟 品字形打法 华东解放军 裕、谭震林
徐州
淮海战役的胜 利,奠定了解 52万 放长江以南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瓮中捉鳖
北平、天津、 华北全境基本 55万 张家口 解放
三大战役 中,人民解 放军共歼灭 和改编国民 党军队一百 五十多万 人,国民党 军队的主力 基本被消 灭,大大加 速了人民解 放战争在全 国的胜利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有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三大战役(完整版)

详细定稿版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着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党中央、毛泽东决定从东北战场开始同***军队展开战略决战。
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实施“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与***军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共歼灭敌人万2千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从而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此战役称为辽沈战役。
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精兵,以徐州为中心,与***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决战,整个战役共歼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等部55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该战役称为淮海战役。
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与***军队展开了决战,这次战役共歼灭和改编***陈长捷、傅作义等部万余人,解放了北平和天津,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这一战役被称为平津战役。
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人民)。
三大战役简介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 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 决战。
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 是势所必然的。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 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 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二 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直扑白马曹操所置东郡太守刘 延,自己亲率大军驻屯黎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引兵 向延津,袁绍派兵增援。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亲率轻骑直趋 白马,阵斩颜良,袁军大乱溃散。袁绍大怒,下令渡河追击曹 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 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赤壁之战
东汉末期,群雄分争,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占据了中原 大片江山。其中曹操的势力最为强大。曹操借东汉帝之名统一了北 方。公元208年,曹操以平定中原为借口,率80万大军南下,准备一 举歼灭孙、刘两方势力。赤壁之战就是南北双方在赤壁进行。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 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 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 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名称:赤壁之战 地点:赤壁 时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参战方:孙刘联军,曹操 结果:孙刘联军获胜 参战方兵力:联军5万,曹操军20万(称80万) 伤亡情况: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主要指挥官:周瑜(联军),曹操(曹军)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会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在北宁路中长路之间长达七百五十公里绵长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决战,这期间包括锦州攻坚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和沈阳、营口解放等一系列战役。
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共有12个野战纵队、36个师,计447800余人,第一兵团指挥独一至独十一师,第二兵团指挥独四至独八师及炮兵旅、骑兵师,计133100余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计33670人,合计614700余人。
地方武装,共有吉林、龙江、嫩江、辽北、松江、合江、辽宁、安东、冀察热辽等军区,合计为332500余人。
东北军区直属之司令部、政治部、前后方后勤部及学校,合计为92500人。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8884713_1.html/ ]
总计东北人民解放军全部实力为1037000余人,拥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高射机枪127挺,战防枪61挺,自动步枪749支,信号枪203支,枪榴弹筒1883个,掷弹筒3959个,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战防炮121门,火箭炮253门,步兵炮127门,平射炮58门,速射炮45门,高射炮54门,机关炮108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十加炮8门,刺刀126171把,军马104057匹。
国民党军: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2个兵团、8个军、24个师又3个旅,约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卫星城市铁岭、抚顺、本溪、辽阳和新民地
区;“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2个军、6个师又3个旅,约10万人防守长春;“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冀热辽边区司令范汉杰率1个兵团、4个军、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锦州。
正规军共计约55万人。
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正规军四个兵团、十一个军、三十六个师,非正规军九个师,共四十五个师,总计47.2万,其中毙伤6.8万,俘虏32.43万,起义2.6万,投诚6.49万。
缴获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长短枪203960支,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汽车2261辆,飞机9架,战马23595匹,电台353部,炮弹270180发,枪弹2435万发。
解放军阵亡14009人,伤53328人,失踪1874人,共69211人。
敌我伤亡比6.82:1。
损耗火炮127门,轻重机枪587挺,长短枪4483支,掷弹筒85具,手榴弹136169枚,炮弹156190发,枪弹6974万发,炸药38187斤。
淮海战役
共军60万VS 国军80万
[ 转自铁血社区/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
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野十六个纵队,中野七个纵队,连同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
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俘虏124人,击毙6人,投诚22人,起义8人。
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
敌我伤亡比为4.06:1。
武器消耗有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
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
而歼敌总数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一斑。
平津战役
共军100万VS 国军50万
华北地区解放军的力量在两年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年9月,已拥有野战军三个兵团,十一个步兵纵队,共三十一个步兵旅,两个炮兵旅,约二十五万人。
除野战军外华北军区还下辖七个二级军区,军区部队二十一万人,全区兵力合计四十六万人。
1948年11月,经过最近四个月的战争,特别是北线的辽沈战役、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国民党军在战争中损失了八十三个师的建制部队,合计约一百万人,几乎占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的一半。
使其总兵力下降到二百八十万,而解放军总兵力则上升为三百十四万,在二十多年的战争中,共产党方面的武装首次在数量上全面超过国民党方面。
[ 转自铁血社区/ ]
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共一百余万人,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华北国民党“剿总”总司令傅作义集团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决战。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对战争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一个剿总总部、一个警备司令部、三个兵团部、十三个军部、五十个师(旅),连同正规军,共52.1万余人。
其中毙伤3万余人,俘虏23.2万余人,接受投诚700余人,和平改编25万余人。
缴获各种火炮5537门,轻重机枪30271挺,长短枪155944支,坦克158辆,装甲车52辆,汽车2390辆,飞机46架,炮弹98820发,子弹1207.2万发。
解放军阵亡7030人,伤31478人,失踪936人,共39444人。
敌我伤亡对比为1:13.2,武器损耗为火炮140门,轻重机枪577挺,长短枪1947支,掷弹筒88具,手榴弹104872枚,炮弹152680发,子弹499.5万发,炸药33760斤。
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的人民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直接支援前线的民工有30万,二线民工有150余万,出动担架2万副,大车40万辆,小车2万辆,牲畜100万头,运送到前线的粮食达3.1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