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

合集下载

【军事政治】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共6页)

【军事政治】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共6页)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 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 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 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 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 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 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 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 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 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 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 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 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 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 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 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 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 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 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关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有什么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因此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因此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不少,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哪个难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最难打的一场战役。

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难打的战役呢?第一点是兵力上的劣势。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的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我军的兵力是100万,而国军则是52万相差近一半左右,所以我军在这场战役中轻松取胜。

而“辽沈战役”,我军也是拥有70万兵力,而国民党军是55万,相差15万人。

虽然这一次国军的武器装备比较精良,但由于兵团是临时组建,所以内部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最后我军获胜也在意料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34个军86个师,飞机高达2957架,共约80万人出动,而我军的兵力则是60万,所以我们从参战人数上就处于劣势。

而第二点则是对方将领的阵容十分强大,在经历了两场战役的失败之后,蒋介石痛心疾首,他深刻的意识到“淮海战役”是内战成败的关键,所以参与这次战役的将领都是精锐。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

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及胜利经验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牺牲,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其中,三大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以及胜利经验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的背景是日军企图占领上海,控制长江口,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军民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日军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势的战术,而中国军队则在装备和训练上明显处于劣势。

然而,中国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通过巧妙的地形利用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形成了坚固的据点。

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中国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淞沪会战的胜利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通过巧妙的布防和地下工事的建设,有效地限制了日军的进攻。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战术灵活性,采取了分散防御和集中反击的策略,有效地瓦解了日军的进攻力量。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民兵的组织和动员,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

二、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38年10月至12月期间。

这场战役的背景是日军企图攻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以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中部地区。

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下,组成了武汉保卫战的统一指挥体系,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武汉会战的战斗过程十分激烈和复杂。

日军通过空中轰炸和陆地进攻,试图迅速攻克武汉。

然而,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展现出了顽强的抗战意志。

中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积极的防御策略,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战役是战争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系列战斗行动。

三大战役是指历史上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战役。

下面将分别对三大战役进行名词解释和分析。

一、斯图亚特岛战役斯图亚特岛战役发生在二战期间的1942年。

它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斗。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之间在太平洋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斯图亚特岛战役是美军夺取所罗门群岛的一部分战略行动。

这场战役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军舰组成的美军联合舰队对日本帝国海军进行的一场攻击。

美军在战役中发挥了战略优势,成功阻止了日军对所罗门群岛的扩张势头,保护了美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后方基地。

斯图亚特岛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更在于它对于日本的战略计划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此次胜利策应了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对于日本海军的重创,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大幅下降。

二、圣哈拉岛战役圣哈拉岛战役发生在1950年,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一场战争,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军事冲突。

圣哈拉岛战役是美军同朝鲜和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战斗。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了大部分朝鲜半岛。

美国等联合国成员国为了支持韩国,组织了一支联军,其中包括美军。

圣哈拉岛战役是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圣哈拉岛战役中,联合国军队在突破重重防线的同时,对朝鲜和中国军队展开了有力的反击。

这场战役的成功巩固了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迫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

三、基辅战役基辅战役始于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的一次重大对抗。

这场战役见证了苏军的血与火的抗击,也展示了纳粹德国的残暴性。

基辅战役发生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纳粹德国希望通过歼灭苏联军队来迅速占领基辅。

然而,苏联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与德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英勇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出现了有利于革命而不利于反革命的变化。

首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这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增加到了280万人,第一线总兵力则超过了敌人。

经过新式整兵运动,全军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也是大大加强了。

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都已经破产,为了避免各个被歼,蒋介石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完整的战线,缺少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

因此,从军事上来说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次,国民党在政治上已经空前孤立,不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日益看清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内战、独裁卖国的反革命本质,而且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经济上,国民党统治区也是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而这时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却是蒸蒸日上。

当时各主要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面积达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5%,人口有1.6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3%。

而且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

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第三年的军事计划,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发起攻势,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战略作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

中共中央决定把第一个歼击目标选择在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兵力对比:70万:50万。

东北野战军全部主力2个兵团部、步兵12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东北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司令部及第1兵团2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9兵团6个军和援敌第17兵团3个军等。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是: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围攻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

上党郡守冯亭不敌,献上党于赵,借赵军抗秦,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一开始,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依凭险要地势坚壁增垒,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

秦军久攻不下,历时三年。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0年),秦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实战经验。

秦利用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假装不敌赵军,连续后退。

赵括以为秦军已败,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

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其营垒。

此时,白起派出两支奇兵,由左右两翼迂回,切断赵军退路。

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

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十五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

九月,赵括将赵军分为四队,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但未成功。

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士卒被迫降秦。

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二百四十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四十五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

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

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

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传》)。

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

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

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

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三大战役.ppt.

三大战役.ppt.

三大战役指挥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员战役国民党共产党辽沈战役卫立煌、廖耀湘、范汉杰、郑洞国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淮海役战杜聿明、黄百韬、邱清泉、黄维、李弥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邓平津战役傅作义、陈长捷邓宝珊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李宗仁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抗日英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人。

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1948年5月20日-1954年3月10日)、代总统(1949年1月21日-1949年11月20日)。

抗日战争爆发。

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

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

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三大战役结束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

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役过程
德军的蓝色行动(德军进攻计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巷战)(双方僵持) 苏军的战略反攻(天王星计划的实施)

巷战
苏德两军围绕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殊死的搏 斗,每一条小巷,每一栋房子,每一扇窗 户都成为必争的阵地。在残酷的巷战中, 德军装甲部队的优势无法施展,人与人的 搏斗成为主宰,在这样一场战役中,苏军 著名的狙击战术大发神威,无数的神枪手 们成了英雄。
指挥官的对决
猎手VS“沙漠之狐” 盟军:蒙哥马利 德军:隆美尔


伯纳德· 劳· 蒙哥马利 英国陆军元帅、军事 家,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期间,是盟军 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1943年,指挥盟军西 西里登陆,意军迫降; 1944年,指挥盟军收 复法国,取得了诺曼 底登陆的决定性胜利。 于战后才被晋升为英 国陆军元帅,受封子 爵;从1946年至 1948年,担任帝国的 总参谋长。
战役结果以及意义

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欲占领 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 破灭。这次战役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 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 略撤退运作,希特勒欲通过苏伊士运河进 入印度洋的幻想破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

1941年1月,希特勒挑选隆 美尔担任德国非洲军中将军 长 。他到达北非后,不到 两个月就扭转了北非战局。 隆美尔被晋升为上将 。在 非洲战场的出色战绩,隆美 尔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美 誉。1942年6月,隆美尔被 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 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 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 方都认可的,惟有隆美尔一 人而已。
第一、占据天时,地利,本土作战,熟知苏联的 气候与地理环境 第二、苏联是本土作战,补给以及预备队补充快, 加上得到盟军的物资支持。 第三、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如大纵深防御体系的 构筑,防御中的反击作战,巷战中的狙击战术, 小分队特种作战,炮兵进攻等。 第四、苏联军队英勇顽强,纪律与决心胜于德军, 坚信胜利一定属于苏联
日本为什么会选择中途岛作为战略 目标?

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 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该岛距美国旧金 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 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另外它 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 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 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舰队 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ā lā màn zhàn y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著名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 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 “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 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 场。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 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以英军胜 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 覆灭的开端。
战役结果

日本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 332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 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 军力量的均势,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 空母舰实力对比 。而美国仅仅损失1艘航空 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 代价少之又少

指挥官的对决
德国:希特勒、保卢斯、曼施坦因 苏联:斯大林、朱可夫、崔可夫、华西列 夫斯基


朱可夫,苏联著名军 事家,战略家,苏联 元帅。1943年1月18 日,朱可夫被授予苏 联元帅军衔,是苏德 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 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 统帅,因其在苏德战 争中的卓越功勋,被 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 之一,也因此成为仅 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 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 一,深受俄罗斯人民 的拥戴和敬爱。
日本为什么为失败?
1、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 2、情报战的失败。 3、日本作战计划的错误。 4、日本作战观念的落后。 5、作战指挥的错误。 6、两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经济实力的差异。

战役的意义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性战役, 是最著名的航空母舰之间的交战,它在根 本上扭转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盟军节节败 退的局面,为下一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盟军在太平洋战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 攻,日本已经无力组织大型进攻。


提到斯大林格勒 战役,就必须提 一提希特勒,虽 经过莫斯科会战 的失败,但希特 勒仍相信通过斯 大林格勒战役的 胜利来迫使苏联 方面投降。尽快 结束东线战争。
兵力对比
德军VS苏军 (德)101.15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0290 门,坦克675辆(主要指德国B集团军群在 苏军反攻时有的兵力) (苏)110.61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5501 门,坦克1463辆(主要指天王星计划中集 结的苏联红军)
北非战争的转折点

三场战役均以轴心国军队失败,盟军取得 胜利为结果,三场战役下来,轴心国军队 损失大量有生力量,无力再组织大规模战 略进攻,标志着盟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 进攻的一个关键性节点。
苏军消灭了德国第六装甲集团军全部,以 及第四装甲集团军一部,有21个德国师番 号被从战斗序列从消去,另外有大量轴心 国部队被歼,德军伤亡达80余万,被俘9.1 万, 苏军付出了近110万人员的伤亡代价,在德 军进攻的第一个星期就有4万的无辜市民死 于战斗中。

历史意义

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 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 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德国失去 了其精锐的第六装甲集团军,南方集团军 群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在其后的库尔斯克 大会战中德军被彻底打败,德军由盛转衰。
兵力对比
日本 主力机动编队,下辖航空母舰4艘(赤城号、 加贺号、飞龙号、苍龙号),舰载机266架, 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艘,驱 逐舰12艘,补给舰5艘,负责对进攻中途岛 的空中支援,寻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美国 1、16特混舰队,由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海军少 将指挥,下辖航空母舰2艘(“企业”号 、“大黄蜂” 号),巡洋舰6艘,驱逐舰9艘。 2、第17特混舰队,由弗兰克•杰克•弗莱彻海军少 将指挥,下辖航空母舰1艘(“约克城”号),巡洋舰 2艘,驱逐舰5艘。 总共233架舰载机,以及中途岛的岸基支援飞机 120多架
二战的转折点 ——三大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及 其盟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 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 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 争的转折点,该战役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致命的战 役之一,双方阵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 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 以双方不考虑军队与平民的伤亡著称。
德国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轻敌,妄想苏联红军不堪一击,低 估了苏联红军的作战能力。欲速战速决, 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 第二、战线太长,又脱离本土作战,战争 补给不能满足战争需求。 第三、战略战术不合理,指挥官的指挥不 当。 第四、希特勒个人原因葬送了德军

苏联为什么取得胜利?




日本为报美国空军空袭东京的一箭之仇,同时还 能敞开夏威夷群岛的大门。防止美军从夏威夷方 面出动并攻击日本。日本海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 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为 达到该目的,日本海军几乎倾巢而出,投入大半 兵力,舰队规模甚至超越后来史上最大海战莱特 湾海战时的联合舰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最大 的战略进攻,然而由于珊瑚海海战的牵制,使联 合舰队少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即受伤的“翔 鹤”、以及缺编飞行员的“瑞鹤”号,对作战造 成极严重的影响。
指挥官
日本: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总司令)、 南云忠一(第一航空舰队) 司令官 美国:尼米兹(美国太平洋舰队及太平洋 战区总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少将(16特 混舰队指挥官)、弗莱彻海军少将(17特 混舰队指挥官)

情报的胜利

“AF”揭密 美国海军情报局在与英国以及荷兰相关单位紧密的合作下, 开始成功的解读日本海军主要通讯系统JN-25的部分密码。 到了五月上旬,联军在破解JN-25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也因此得到了窥探日本海军计划的能力。中途岛海战前, 美国情报人员发现日军电报中频繁出现地点代号“AF”。 为确认该地是中途岛,中途岛驻军用被日军破译的密码向 美军司令部发出电报,抱怨岛上由于蒸馏水系统故障而缺 乏淡水。不久,美军再次截获日军情报部门发给大本部营 的密电: “AF”缺乏淡水。 “AF”的谜底终于被揭开。
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 要战役。这是唯一一次航母战斗群对航母 战斗群的战争。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 一个著名战例。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 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 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 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 战区的转折点。

“零”式飞机正在低空飞行,追击低空飞行的美军 鱼雷飞机。这使得日本航母缺少对付高空攻击的 战斗机巡逻掩护。正在这时,美国海军韦德· 麦克 拉斯基少校率领的从“企业”号航母起飞的36架 “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和马克斯韦尔· 莱斯利少校 率领的从“约克镇”号航母飞掠下来,它们令人 毛骨悚然的尖叫声使下方的日本航母起飞的17架 俯冲轰炸机,忽然破云而出。在很多后世的电影 中都引叙这种说法和情节而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

德军士兵与苏军 在斯大林格勒城 中战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