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1、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2、阏与之战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
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
《括地志》以为在铜鞮县。
涅县、铜鞮县均为沁县古称。
3、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在战争中,晋国军队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长期争霸中原的楚国及其联盟郑国的两国联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
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郑将唐苟为保护郑成公败逃而战死。
鄢陵之战是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
5、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许多精彩的战役。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包括楚国与吴国的合作、齐国与韩国的联盟、秦国与赵国的较量以及赵国与燕国的对抗。
一、楚吴联军围攻齐国(公元前506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吴国合作,共同围攻齐国的一场重要战役。
楚国和吴国在该战役中派出大量兵力共同进攻齐国,最终攻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并使齐国的势力大幅削弱。
二、齐韩联盟战胜鲁国(公元前341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韩国联盟,联手对抗鲁国的一次成功战役。
齐国和韩国的联盟军队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成功击败了鲁国的军队,使得鲁国在地区霸主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三、秦破趙赵与秦的较量(公元前260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重要交战。
秦国派遣大军攻打赵国,双方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秦国成功攻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使得赵国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四、赵燕之战(公元前295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对抗。
赵国与燕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均有胜负,最终赵国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击败了燕国,从而稳定了边境,巩固了赵国的势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充满着战火和动荡的时期,其中的许多战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吴联军围攻齐国、齐韩联盟战胜鲁国、秦破赵与秦的较量以及赵燕之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战役,它们在历史上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战役也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长勺之战,前684年,齐桓公为巩固地位的攻鲁战争。
鲁国胜利。
泓水之战,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之战。
宋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
城濮之战,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的决定性战争。
晋文公因此役成为春秋一霸。
崤之战,前627年,晋襄公全歼秦军之战。
伏击歼灭战,晋胜。
邲之战,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之战。
楚庄王因此役成为春秋一霸。
春秋五霸简介齐国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
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楚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
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
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
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
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晋国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
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
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
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X。
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
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的五大战役分别是那几场战役?

春秋时期的五大战役分别是那几场战役?春秋时代的最著名的五大战役分别是:晋楚城濮之战(前633)、秦晋崤之战(前627)、晋楚邲之战(前597)、齐晋鞌之战(前589)和晋楚鄢陵之战(前575)。
1、晋楚城濮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国攻宋,宋向晋求救。
次年晋军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楚军北上与晋军对垒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时晋军较弱,乃先击溃由陈、蔡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再设计击退楚军左翼,迫使楚军主力后退。
战后,晋文公成为霸主。
2、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秦晋崤之战后,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标志着秦晋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3、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立即将其在攻鄀之战中所俘楚将斗克释放,与楚结盟,共同抗晋。
晋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所以,楚国虽未参加崤之战,但却是崤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因为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
4、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
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
主战场为鞌,故史称“鞌之战”。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

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本文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1,e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2,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前262年-前260年,秦昭襄王44年) 3,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BC 353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
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4,阴晋之战,它是指周安王于十三年(这里指的是公元前389年),秦军为夺取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而动用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攻打魏国,而魏军则在名将吴起的率领下,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5,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6,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国郢都。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扩大,从两国接壤地区推进到敌国腹地;战争时间更长,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时期著名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
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
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
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今河南荣阳把水镇) 。
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
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
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
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春秋初年,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
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
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
郑庄公伯敌人迂回袭击自己,征求大臣抗敌意见。
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不整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
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单)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必经之路。
交战后,郑军与敌稍作接触,即假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
戎军前队见有利可获、遂紧迫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
郑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截成数段,全部消灭。
敌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郑国称霸中原。
郑庄公专横跋庭,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郑两国矛盾日深。
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调集陈、蔡、魏等国军队联合攻郑,战于襦葛(今河南长葛东北)。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在春秋时期,战事混乱,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的作战。
点评: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早、最典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
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轻率用兵,最终导致失败。
这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
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反鲁国在作战中,鲁庄公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
鲁军运用的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敌疲找打、击其惰归的战术,对后世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思想,也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如秦灭楚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唐朝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嘉山之战等。
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后发制人、疲敌作战最卓越的代表)。
春秋时期著名战役: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
点评: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
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
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在春秋时期,有着著名的三大战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三大战役之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
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
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
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
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
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春秋三大战役之马陵之战发生时间: 公元前342年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事件介绍: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
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
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魏军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庞涓为将,率兵10万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迎击齐军。
孙膑认为,魏军悍勇,不可贸然决战,只可利用魏军向来轻视齐军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避战示弱,退兵减灶,引诱魏军追击。
太子申本有退军之意,庞涓不听,率军紧追。
见齐军逐日减灶,以为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即丢下步兵,以轻车锐骑兼程追击。
齐军退至树木茂密、道狭地险的马陵。
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即引军埋伏。
经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于孙膑预计时间进入设伏地域。
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败,庞涓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进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春秋三大战役之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
在战争中,秦军贯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捷报频传。
100余年中,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
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
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事情很清楚,秦国要完成统一六国的殊世伟业,一定得拔去赵国这颗钉子。
自然,赵国也不是好惹的,岂甘心束手就擒。
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
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等地。
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
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贪利受地,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
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
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
秦王便于公元前261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
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得地的喜悦早去了一半。
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
廉颇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
遗憾的是,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损失较大。
廉颇不愧为一名明智的将帅,他鉴于实际情况,及时改变了战略方针,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廉颇的这一招很是奏效,秦军的速决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但是秦国的战争指导者毕竟棋高一着,他们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为尔后的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
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
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
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
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
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在搞乱赵国的同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代替王龁统率秦军。
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个白起,可不是寻常人物。
他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
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预设主阵地长壁方面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锐勇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动用奇兵2.5万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其四,用5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剩余赵军。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
公元前260年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
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
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
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 ;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
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
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
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
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赵军业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
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到了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支部队,局势非常危急。
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
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连他本人也丧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
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再作抵抗,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
这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全部为白起所残忍坑杀。
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
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
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