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作者王国辉我所任教的学生,全部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仅如此,单亲、离异、困难户家庭较多,如20XX届某毕业班仅一名学生具备完整家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也不理想。总结十年来的教学心得,我制定了初中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一、课本“战役”——运用三大利器第一大利器:课本。课本是学生带上考场强有力的武器,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立足课本,依标施教。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的习惯,每学期伊始,我将包书作为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家庭作业。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资料、试卷可以夹进书皮里,便于以后复习时查找,防止和其它学科的资料相混淆;二是培养了学生爱惜、重视书本的习惯,即使学生把语文、数学课本都丢了,历史书还会完好地保存着。因为爱惜历史书,所以要学好历史科目。第二大利器:笔记。历史笔记除了点明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经过、结果、意义等等之外,更多地参考了每课的习题、单元检测的习题、期中的习题、期末的习题,上年同期期中、期末的试卷,上年同期调考、中考的试卷等等。在书上做好标记,精髓皆见于课本,可以起到有的放矢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大利器:目录。制作目录,“串起”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特殊教法,认真做好书本目录也是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教学论文)可以要求学生按教材的顺序、年代的顺序以及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串起”历史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使之一目了然。二、课堂“战役”——使出三大绝招第一招,当堂落实。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抓高效课堂,出教学成绩,重在当堂落实。落实的方法就是当堂检测学习的知识点等内容。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对学起来简单而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采用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第二招,检查纠错。课堂上,多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紧抓45分钟,让学生多读多写,特别注意一些易错、易混的字词。开卷考试不是不背,是精背,对于难题,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解决,课后精选作业,减少学生负担。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注意力。第三招:赢得人心。树信心,立斗志,“攻心为上”。这项工作,班主任要做,科任老师也必须做。因为在学生的思维中,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会“麻木”了。如果科任老师对其循循善诱,他们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有时只是一席话就足以令学生感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哪怕不是班主

任,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思想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聊天、谈话中,在测验、考试卷面的留言上,我都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引经据典,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主阵地,既让他们意识到危机感、紧迫感,又能感受到只要树信心,有斗志,讲方法,是有希望的。三、考场“战役“——制胜两大秘笈秘笈一:模拟演习。跟正常考试一样,依据教学内容,我会安排单元测试。考试前,我会提前进班,让学生单人单桌,培养学生经过多次演习取得过硬的应考心理素质。但是区别于正常考试之处在于增加了难度系数:考试时间上进行严格控制,仅用30分钟,低于规定的45分钟考试时间,以便训练答题速度。秘笈二:“亡羊补牢”。对模拟考试后的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当然分数是其次,掌握正确的知识点,防止以后再出错,才是用意所在。讲卷时,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并根据学生个体出错情况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补牢”手段。

4.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华公教育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三、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

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京津战役,中国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2框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教学设计人教版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5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读:本课是要让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知道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以及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简析】:. 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材继续将重点放在战场上,运用地图、数据与历史图片等资料,全方位再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概况,说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共产党在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比较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知道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初步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4.知道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以及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历史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三节二课 目标:分析三大决战;体现灵活战术及人民主力作用 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三大战役过程及示意图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决战时机成熟: (1)时间:1948年秋(解放战争第三年) (2)形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兵力、士气、民心),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 2、辽沈战役: (1)首战选择东北战场的原因: ①东北战场兵力对比解放军占优势;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 ③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④首战东北可粉碎敌人战略收缩企图;⑤东北决战结束后可配合华北、华东作战;⑥可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战术:“关门打狗” 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西进廖耀湘,锦州范汉杰,长春曾泽生、郑洞国,57天47万,消灭新一军、新六军两支王牌,国民党军变成290万,我军300万。 3、淮海战役:中原、华东配合;1948年11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战术:“临机处置一切”(特点:规模大、地位高、协调好、战术好) 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三大妙笔:拖住白崇禧(敌人对刘伯承三怕:进关、过江、入川);截断徐蚌线;攻占宿县(十字架)。“吃一个,夹一

个,看一个”。张克侠三个师2.3万人起义。黄百韬(碾庄,“碾稻谷”);黄维(双堆集,“堆黄花”);杜聿明(陈官庄,“装木土”)。消灭第五军、第十八军两支王牌。65天55万。 4、平津战役:东北、华北配合;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和平改编” 天津陈长捷顽抗;北平傅作义和解(女儿傅冬菊)。63天消灭和改编52万。 5、三大决战的意义: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6、大决战胜利原因 (1)中共中央决策正确; (2)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3)解放区人民大力支援; (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贡献力量。 总之,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解放战争的几个著名的战役 几大著名的战役(已有影视上映) 一、孟良固战役 50多年前,在沂蒙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山头上,打响了一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战役——孟良固战役。这次在我军战争史上歼敌并不算多的战役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当时整个中国战局的棋盘上起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使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尽头,早有准备的蒋介石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在全套美式装备、兵力古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下,我军作战多次失利,得意的蒋介石和张灵甫盘算着在山东临沂决战,为此他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3个军共45万兵力集中于此,而当时我军兵力只有27万。 当时摆在陈毅、粟裕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与气势汹汹的蒋军决战,这是蒋介石和张灵甫梦寐以求的;二是让蒋军“集团滚动”过来,我们北渡黄河,卷着铺盖离开山东,这又正中蒋介石和张灵甫的下怀。此时的陈毅、粟裕陷入了两

难的境地。 战争本是军人的角斗场,但发生在沂蒙山区的这场征战,普通百姓却和子弟兵一同登上了战争舞台,他们手无寸铁,他们走上战场拿出的武器是他们几世几代用过的独轮车,是他们房前屋后的树木砍伐后做成的担架。 深明大义的沂蒙人民把维系军队战斗力的上百万斤的粮食放在成千辆的独轮车上,在上万人的肩膀上紧随我军南征北战。 二、济南战役 在解放战争史中,标志国共双方大决战的三大战役,在观众中已是家喻户晓。然而揭开三大战役序幕的一场攻城血战,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齐鲁大地的济南战役。 1948年的济南,曾经是国共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影响,使它成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势在必夺的重要城市。为此双方尽遣名将出马,作为守方的蒋介石派出在抗战中战功赫赫的“黄埔三期第一将”——王耀武;而作为攻方的毛泽东则派出有“军中第一将”美称的粟裕和那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许世友。 决定攻守双方命运的决战,不知为何选在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拉开了帷幕。双方军人各自为自己的命运殊死搏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5-18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知道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知识链接】 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归纳小结】 1、三大战役:

2、一个标志事件: 【当堂检测】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 B.武汉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 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孟良崮战役 7.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8.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

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 在春秋时期,有着著名的三大战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时期的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三大战役之桂陵之战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

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春秋三大战役之马陵之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342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发生地点: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事件介绍: 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魏军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庞涓为将,率兵10万东出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迎击齐军。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因着三大战役的成功,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间,一起来看看吧,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从总时间来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分开来讲就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历时65天。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中国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这个小栏目中讲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先是辽沈战役,然后是淮海战役,最后是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 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盘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142天歼灭154万蒋军

●核心提示:“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 ●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2011年5月25日第12版,作者:新华社,原题:《三大战役定乾坤》 “142天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从辽沈大地到华北平原,从黄海之滨到淮河两岸,人民解放军在广袤的土地上同国民党军队展开大决战。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 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经过43天复杂而艰难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并公开发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 此后,中国一度露出和平曙光,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消灭共产党的打算,很快撕毁了政协协议。战争亲历者、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说,国民党在完成内战准备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要在三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军兵力达430万人,装备的是飞机、坦克;解放军兵力120万人,装备的多数还是“小米加步枪”。 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指出: 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解放区军民的信心。 全面内战爆发头8个月,人民解放军歼敌71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速战速决的企图成为泡影。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到1947年底,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终结国民党22年的统治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 超的指挥艺术,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连续组织了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就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支持和策划下,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仍愿意同南京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

三大战役

晋城八中问题(发现、生成、解决)评价单 (预习提纲和导学方案指导) 班级:组别:姓名:科目:历史主备:冯志丽辅备:姚雪华 学时课题:三大战役(1课时 + 10 分钟)【学习目标】: 1.识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理解其战略意图。 3.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自主学习,课堂检测】(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一)复习巩固:1.国民党要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共产党去参加谈判的目的是。2.内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标志是蒋介石撕毁《》,对发动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3. 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标志性事件是。 1.以小组为单位复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你知道三大战役能迅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吗? 3.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选择进攻北平,而是采取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师生互动】: 1.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战役为什么选择在东北战场进行? 2.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的变化。 【进阶作业】 1.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篇②《平津战役》篇③《淮海战役》篇 A.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2.在电影《大决战》中,邓小平参加指挥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孙子兵法.谋略片》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下列城市的解放体

现了上述策略的是() A南京B北平C天津D沈阳 4.当人们站在长春市内公园的解放碑前,不禁会想到1948年使长春获得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5.解放战争期间,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 6.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 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7.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些有关解放战争时期最后战略大决战的历史,马小虎同学收集了以后几部经典电影,请你结合这四部作品,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A B C D (1)请你结合下列批给的提示,选择相对应的影片 ①断敌退路,关门打狗____ ②千里跃进,战略进攻____ ③分割包围,先打两头____ ④中间突破,规模最大____ (2)假设这些影片的摄制组都是采取了实地拍摄,请你分别说出拍摄每部影片所应该去的地点。 (3)在这些影片中,如果想了解邓小平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你应该观看哪些影片?并说出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具体贡献。 (4)请你总结一下,这些军事行动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疑点与反思】: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名称和发生时间: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土地革命与三大战役

《土地革命与三大战役》导学单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区别解放区和国统区不同的社会面貌,了解其影响。 2、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 3、通过分析史实,认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多种因素,知道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心向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三大战役 2、学习难点:认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多种因素 【教学过程】: 【梳理】 1、1946年6月, 2、1947年2月,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余人,在鲁西强渡黄河,,揭开了 。 3、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 内容 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 作战方针关门打狗, 各个击破 中间突破, 肢解敌人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战况 意义 【探索】 材料一: 【解放区】【国统区】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这个世界倒了颠,1946.6 1947.61948.91949.1

解放区得人民好喜欢, 万元大钞不值钱, 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呼吁和平要流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 保障人权坐牢监。 呀呼嗨嗨, 一个呀嗨, 这个世界倒了颠, 呀呼嗨呼嗨, 呀呼嗨嗨嗨, “自由分子”抹下脸, 呀呼嗨嗨一个呀嗨. 言论自由封报馆, 民主宪法变戒严。 ——《解放区的天》——1946年《马凡陀山歌》地区 社会面貌解放区国统区政治上 经济上 结果 材料二: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之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毛泽东 联系书本P107图文资料 总结:请你从以下方面归纳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因素。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 【启示录】 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同步习题(含答案)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同步练习 1.我们家乡的一方沃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省()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如下战役中,属于战略决战阶段的是() A.百团大战 B.挺进中原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表,据此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A.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B.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人民的积极支持 D.解放军武器先进 4.“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渡江战役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垮台。其标志是()

A.北平的解放 B.天津的解放 C.上海的解放 D.南京的解放 6.中国诗词大赛上有一道毛泽东主席写的反映解放战争的诗词,其上半句是“钟山风雨起苍黄”,下半句参赛者应该答() A.红军赤水出奇兵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三军过后尽开颜 D.弥天大勇诚堪格 7.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指的是() A.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C.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D.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钟山风雨起苍茫,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的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日本投降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 10.解放军战将要粟裕在某次战役之后,于“万马腾欢”之时,填《沁园春》一阕:“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这次战役是() A.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11.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钟山风雨其仓惶,百万雄师国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 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作者王国辉我所任教的学生,全部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仅如此,单亲、离异、困难户家庭较多,如20XX届某毕业班仅一名学生具备完整家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也不理想。总结十年来的教学心得,我制定了初中历史课堂的“三大战役”。一、课本“战役”——运用三大利器第一大利器:课本。课本是学生带上考场强有力的武器,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立足课本,依标施教。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的习惯,每学期伊始,我将包书作为布置给学生的第一个家庭作业。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资料、试卷可以夹进书皮里,便于以后复习时查找,防止和其它学科的资料相混淆;二是培养了学生爱惜、重视书本的习惯,即使学生把语文、数学课本都丢了,历史书还会完好地保存着。因为爱惜历史书,所以要学好历史科目。第二大利器:笔记。历史笔记除了点明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经过、结果、意义等等之外,更多地参考了每课的习题、单元检测的习题、期中的习题、期末的习题,上年同期期中、期末的试卷,上年同期调考、中考的试卷等等。在书上做好标记,精髓皆见于课本,可以起到有的放矢和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大利器:目录。制作目录,“串起”历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特殊教法,认真做好书本目录也是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教学论文)可以要求学生按教材的顺序、年代的顺序以及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串起”历史知识点、能力点和考点,使之一目了然。二、课堂“战役”——使出三大绝招第一招,当堂落实。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抓高效课堂,出教学成绩,重在当堂落实。落实的方法就是当堂检测学习的知识点等内容。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的作用,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对学起来简单而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采用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第二招,检查纠错。课堂上,多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紧抓45分钟,让学生多读多写,特别注意一些易错、易混的字词。开卷考试不是不背,是精背,对于难题,教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解决,课后精选作业,减少学生负担。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注意力。第三招:赢得人心。树信心,立斗志,“攻心为上”。这项工作,班主任要做,科任老师也必须做。因为在学生的思维中,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会“麻木”了。如果科任老师对其循循善诱,他们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有时只是一席话就足以令学生感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哪怕不是班主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 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 民党军刘峙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 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南部战线形势发生有利于人民解放军 的深刻变化 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 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 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有很大发展。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增强。在国民党军方面,由白崇禧任总司令的华中"剿匪"总司令部辖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第14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阳)、第13(南阳)、第16(咸宁)"绥靖"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1(扬州)、第3(徐州)、第4(商丘)、第9(海州)、第11(青岛)、第12(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由桂系将领控制的华中"剿总"和由蒋介石嫡系将领控制的徐州"剿总"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实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一、选择题 1.(原创题)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A.抗日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2.(2011年广西南宁中考题25)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A.解放战争打响了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3.(2008山东中考题11)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1)挺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3)淮海战役(4)平津战役 A.(1)(2)B.(2)(4)C.(1)(3)D.(3)(4) 4.(原创题)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5.(2009德州中考题6)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2010年辽宁沈阳中考题3)下图中的建筑物是东北解放纪念碑,它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全东北的业绩。下列与东北解放相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7.(2010年广东湛江中考题28)小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8.(2012年江西中考题2)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9.(原创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A.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二、非选择题(材料探究题) 材料一:上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2)材料二描述的战争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三大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会战。东北人民解放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在北宁路中长路之间长达七百五十公里绵长战线上,同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决战,这期间包括锦州攻坚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和沈阳、营口解放等一系列战役。 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共有12个野战纵队、36个师,计447800余人,第一兵团指挥独一至独十一师,第二兵团指挥独四至独八师及炮兵旅、骑兵师,计133100余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计33670人,合计614700余人。地方武装,共有吉林、龙江、嫩江、辽北、松江、合江、辽宁、安东、冀察热辽等军区,合计为332500余人。东北军区直属之司令部、政治部、前后方后勤部及学校,合计为92500人。 [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4511496738.html,/post_8884713_1.html/ ] 总计东北人民解放军全部实力为1037000余人,拥有长枪385134支,短枪50352支,冲锋枪12960支,轻机枪15582挺,重机枪3136挺,高射机枪127挺,战防枪61挺,自动步枪749支,信号枪203支,枪榴弹筒1883个,掷弹筒3959个,六零炮2890门,迫击炮986门,战防炮121门,火箭炮253门,步兵炮127门,平射炮58门,速射炮45门,高射炮54门,机关炮108门,山炮324门,野炮194门,榴弹炮92门,十加炮8门,刺刀126171把,军马104057匹。 国民党军: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2个兵团、8个军、24个师又3个旅,约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卫星城市铁岭、抚顺、本溪、辽阳和新民地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教案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2.知道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初步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4.知道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以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2.比较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社会面貌。 教学流程预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1)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的?(2)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的协定是什么? (3)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怎样? 由问题(3)引发学生讨论: 共产党为何能够打败国民党呢? 引用陈毅元帅对淮海战役的一句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军事与民心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学习新课: 1.国民党为何会失民心,而共产党为何能够得民心? (1)引导学生阅读P105页的内容并思考这一问题。 (2)多媒体播放视频《国统区的危机》,并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国统区存在哪些危机? 归纳:政治腐败,孤立无援;物价飞涨,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载声怨道。(3)视频:《解放区的天》MV,思考:对于解放区的农民来说,共产党最大的恩情是什么? 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讲:在政治上,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在军事上,实力差距逐渐缩小,最后的决战终于到来了。 2.千里跃进大别山 视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大决战:三大战役 (1)指导学生看P106图,了解三大战役的地点和时间。 (2)三大战役的胜利,对于战争的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阅读P107的材料,并思考书上的问题: 从四个方面归纳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