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简答与论述 (1)

合集下载

遗传育种介绍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遗传育种介绍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遗传育种介绍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遗传育种是指通过选择有利基因和优良性状,通过配对、繁殖和选择等手段,改良和培育植物的品种。

它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基础概念1.1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负责遗传特征的物质。

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它决定了植物的遗传特性和性状。

1.2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植物在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它决定了植物的遗传潜力。

表型是指植物的外部形态和性状,它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二、基本原理2.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它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同遗传特征和性状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遗传变异的选择和利用,可以改良和培育出新的植物品种。

2.2 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指遗传育种中基因传递和表达的一些普遍规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隐性和显性”的遗传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在杂交繁殖过程中,某些性状可能会隐现,而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2.3 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表现形式。

只有了解基因的表达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通过选择和配对遗传物质来改良和培育植物品种。

三、基本方法3.1 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和遗传特性的个体,将其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繁殖,以培育出更好的后代。

这种方法常用于植物自交纯系的育种,也可用于杂交育种的初步选择。

3.2 杂交育种法杂交育种法是指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进行组合,通过杂交和后代选择,培育出具有更好性状和遗传特性的品种。

这种方法适用于将自交物种中的优良性状引入到杂交种中,以提高产量、抗病性等重要性状。

3.3 突变育种法突变育种法是指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使植物基因发生突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变异。

这种方法常用于培育耐逆性强的品种,也可用于育性和形态突变等方面。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一、名词解释(3*5)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操纵子:操纵子(operon):原核生物能mRNA出来一条mrna的几个功能有关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区域,称作一个操纵子(operon)。

3、启动子(promoter):真核基因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元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

4、冈崎片段:冈崎片段就是由于解链方向与激活方向不一致,其中一股子链的激活,Gondrecourt母链求出足够多长度才已经开始分解成引物接着缩短。

这种不已连续的激活片段就是冈崎片段。

5、营养缺陷型:指某一菌株在诱变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成分(生长因子)的能力,使其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必须加入相应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体。

6、准性生殖:就是一种类似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完整的一种生殖方式。

可使同一种生物的两个相同来源(即为同种相同株)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有丝分裂而引致高频率的基因重组。

准性生殖常见于某些真菌,尤其就是半知菌中。

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

8、密码的自旋性:密码的自旋性就是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

9、转座子(transposons):转座子是可以从一个染色体位点转移至另一个位点的分散的重复序列。

转座子也包括含有两个反向重复序列的侧翼,内有转座酶基因,并含有抗生素耐药基因等其他基因。

10、微生物繁育:人为地使用物理、化学的因素,引致有机体产生遗传物质的突变,经选育成为新品种的途径。

二、是非题(2*5)三、选择题(3*5)1、限制性内乌酶的种类、辨识位点、功能、区别根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和是否需要辅助因子,限制与修饰系统主要分成三大类。

ⅱ型酶所占到的比例最小,相对来说最简单,它们辨识回文等距序列,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研磨dna。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是一种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来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它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学原理:遗传育种的核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交配和育种等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遗传学原理包括基因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基因突变等。

2. 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育种者分析和评估育种材料的遗传表现和遗传变异,从而选择最优的育种策略和方案。

3.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育种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遗传育种。

4. 育种技术:遗传育种的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5.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品种、品系和野生种。

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可以为遗传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和育种方案。

总之,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是多方面的,它涉及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保护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科学基础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育种方面知识点总结

育种方面知识点总结

育种方面知识点总结一、遗传规律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显性和隐性性状的遗传规律。

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即隐性性状在杂合子中不显现,但在后代中可能重新表达出来。

2. 隐性和显性隐性和显性是遗传学中的重要概念。

隐性性状在杂合子中不显现,只有在纯合子中才会表现出来;显性性状在杂合子和纯合子中都会表现出来。

因此,杂交可以将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进行分离再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后代。

3. 遗传连锁遗传连锁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由于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而在遗传上形成某种特殊的组合。

在育种时,了解基因的连锁关系可以帮助选配优质品种,减少不利基因的组合。

4. 遗传图谱遗传图谱是用于描述基因相互作用和位点分布的图表,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遗传图谱,可以更好地进行基因定位和选择配偶。

二、育种方法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植物或动物,作为后代的亲本,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选择育种依靠亲本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可以逐步聚集有利基因,剔除不利基因。

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杂交,产生具有更优秀性状的后代。

在育种时,可以利用杂交育种来改良植物和动物的性状,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3. 同源育种同源育种是指通过自交或近交获取同源系的新品系,以改善杂种优势。

同源育种有助于固定有利性状,降低变异程度,增强抗逆力和适应性。

4. 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在杂交后代中,出现比亲本更优秀的性状表现。

杂种优势可以通过杂交育种来利用,提高产量和经济作物的适应能力。

5. 群体育种群体育种是通过构建群体遗传结构,利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来进行选基和选育。

群体育种有助于充分利用遗传多样性,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

6. 组合育种组合育种是指通过选择适应环境的优良亲本,并对其进行人工配制,以产生具有高产、高抗性的新品种。

遗传育种考试试题及答案

遗传育种考试试题及答案

遗传育种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 遗传育种的目的是什么?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提高农作物产量C. 增加品种的抗逆性D. 以上皆是答案:D2. 以下哪个术语与遗传育种无关?A. 杂交B. 选择C. 突变D. 培养基答案:D3.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遗传育种效果的主要因素?A. 遗传背景B. 培育技术C. 环境因素D. 外界干扰答案:D4. 下面哪个方法不属于传统遗传育种技术?A. 选择育种B. 杂交育种C. 转基因技术D. 突变育种答案:C5. 增加种植面积、提高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是采用遗传育种的优势之一,以下哪个是遗传育种的另一个优势?A. 降低生产成本B. 提高商品性状C. 减少施肥量D. 延长品种的耐贮性答案:B6. 以下哪个方法可以在遗传育种中实现基因转移?A. 组织培养B. 病毒接种C. 熏蒸处理D. 授粉答案:A7. 以下哪个技术可用于品种鉴定和亲本选择?A. DNA标记技术B. 培养基配方优化C. 双层控制温室D. 圈养繁殖答案:A8. 下列哪个因素可能导致遗传育种失败?A. 病原微生物的侵袭B. 遗传背景的相似性C. 虫害的流行D. 天灾的发生答案:B9. 遗传育种中的“纯系”指什么?A. 同源同型的个体B.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C. 由同一亲本产生的个体D. 自交世代后获得的个体答案:D10. 以下哪个方法不能用于遗传育种中的基因定位?A. QTL分析B. 基因克隆C. 双倍体化D. 基因定位图答案:C11. 遗传育种中常用的“三品性”是指什么?A. 大、中、小B. 强、中、弱C. 高、中、低D. 优、良、差答案:D12. 以下哪个方法不属于选择育种的手段?A. 直接选择B. 复合选择C. 杂交选择D. 随机选择答案:D13. 以下哪个指标不适用于遗传育种中的数量性状选择?A. 平均数B. 方差C. 标准差D. 非连续性指标答案:D14. 以下哪个遗传育种方法可通过刻意交配产生新的杂种?A. 纯系育种B. 杂交育种C. 选择育种D. 随机育种答案:B15. 遗传育种中,获取新的突变体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A. 育种B. 重组C. 辐射D. 转基因答案:C16.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遗传育种成功的重要要素?A. 适应性B. 非遗传因素C. 基因型D. 密度依赖性答案:D17. 将多个优良特性的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到一个个体中,以获得更好的品种称为什么?A. 突变B. 密室培养C. 回交D. 基因组合答案:D18. 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胞学育种的方法?A. 同源亲本B. 细胞器杂交C. 胚乳培养D. 遗传背景筛选答案:D19. 下列哪个遗传育种方法主要通过人工选择饲养优良个体?A. 繁殖育种B. 食物链育种C. 饥饿培养D. 群体选择答案:D20. 下面哪个指标与遗传育种无关?A. 增加产量B. 改善品质C. 提高工作效率D. 降低生产成本答案:C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__________是遗传育种的基础。

遗传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遗传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遗传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第一题:什么是遗传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研究物质的遗传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在群体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遗传学探讨了基因和遗传现象对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基因和遗传现象如何在物种之间传播和传递。

第二题:什么是基因?基因是生物体内用来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是由DNA序列编码的一段特定序列,在细胞中携带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每个基因都对应着生物体某个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第三题: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过程。

基因突变可以由DNA复制错误、化学物质或辐射等外部因素引起。

基因突变可以是点突变,即单个碱基的改变,也可以是插入、缺失、倒置等复杂的结构变化。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

第四题:遗传变异如何在物种中传播和传递?遗传变异是指在物种中遗传信息的不同表达。

遗传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传播和传递。

有性生殖通过配子的形成和交配,将随机组合的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后代,导致基因组的重新组合和遗传变异。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如单倍体生殖、分裂生殖等,将完全相同的基因组复制给后代,保持遗传变异的稳定。

第五题: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是怎样的?基因型是指个体基因的组成,表型是指个体的可观测性状。

基因型直接决定了个体的表型,但并不是所有基因型都会表现出相同的表型。

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受到基因互作、基因表达调控等影响。

一个基因型可能对应多种表型,而一个表型可能由多种基因型组合形成。

第六题:遗传学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遗传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遗传学的研究,人们能够了解疾病的遗传机制,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

遗传学还可以用于农业领域,通过选择性育种和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繁殖优良品种。

此外,遗传学还可以应用于鉴定和识别个体的身份,如DNA指纹鉴定等。

第七题:遗传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遗传学的发展趋势在于将遗传信息的研究与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研究。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农作物和家畜品质的学科。

在农业生产中,遗传育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选择、杂交、转基因等方法来改良作物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本文将从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变异、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等方面对遗传育种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本概念1. 遗传育种学的定义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动植物的优良性状如何通过遗传改良的学科。

它以遗传学为基础,结合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通过选择和杂交的方法,提高动植物的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性状,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2.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指供遗传改良使用的农作物品种、种群和野生近缘种的总称。

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包括不同的品种、种系和野生近缘种,它们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为遗传改良提供了大量的遗传资源。

3. 遗传育种的目标遗传育种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和品质,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遗传育种的原理遗传育种的原理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的方法,利用基因的遗传变异,从而提高动植物的遗传性状。

选择是指在种质资源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或种群,通过人为的选择和培育,逐步提高种群的产量和品质。

杂交是指将父本和母本中的不同基因型进行交配,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二、遗传变异1. 遗传变异的概念遗传变异是指在种群中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在自然界和人工选择的过程中,动植物的基因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异包括单体型变异、种间变异和种群变异。

2. 遗传变异的来源遗传变异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变异、人工诱变和基因工程。

自然变异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基因的突变、重组和分离等原因,使得种群中存在着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人工诱变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诱发基因的突变或重组,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动物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遗传育种学知识点总结一、遗传育种学概述遗传育种学是研究遗传规律和方法应用于育种改良的学科,它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提高作物和动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遗传原理和方法,通过不同遗传资源的选择、杂交、选择再生和遗传育种、种子繁殖等措施,改良和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从而提高生物体的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推动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遗传规律1.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总结出了自由组合定律、分离组合定律、独立组合定律,这三个定律构成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2. 隐性和显性基因: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有些基因会显现出来,而有些则处于隐性状态。

这种显性和隐性的表现形式是在基因型和表现型上的。

通过这些基因的遗传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表现型。

3. 杂合和纯合:在杂交和自交过程中,基因型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杂合就是指由不同的两个纯合子交配,而纯合则是指由同一纯合子自交的过程。

4. 杂交优势和劣势:在杂交后代中,因为来自不同亲本的基因组合,有些会表现出比亲本更好的性状,称为杂交优势,而有些则会表现出比亲本差的性状,称为杂交劣势。

5. 连锁和不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些基因会相互连锁,而有些则是相对独立的。

通过对连锁基因的遗传,可以推测出染色体的连锁关系。

三、遗传改良1. 选择育种:通过对种群中个体的选择,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推进种群中优良性状的积累和传递,达到改良种群性状的目的。

2. 杂交育种:将两个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杂交,通过亲本间基因的重组,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后代。

在动物遗传育种学中,常用的杂交育种包括杂交猪、杂交鸡、杂交犬等。

3. 突变育种:通过人为诱发或发现天然突变,改变物种的性状,从而获得具有新的优良性状的品种。

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突变育种被广泛用于提高生育率、改良产奶量、改良外貌等方面。

4. 组织培养育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植物体内分离出细胞,再通过诱导多能细胞分化形成无性系再生植株,以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新植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1. 简述遗传相关的主要用途。

答:①间接选择;②不同环境下性状表型值的比较;③性状的综合选择;④揭示性状间的真实关系。

2. 什么叫阈性状?常见的阈性状有哪些?答:呈非连续变异,但由多基因控制,且不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然而至少有一个内在的正态分布(或连续分布)和k个非连续表现状态分布的性状,称为阈性状。

常见的阈性状有死亡率、发病率、双羔率、双生率和难产率3.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答:①突变;②选择;③迁移;④遗传漂变;⑤交配系统(或杂交与近交)。

4. 动物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①体重增长的不平衡;②骨骼生长的不平衡;③外形部位生长的不平衡;④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的不平衡;⑤营养成分积储的不平衡.5. 选配的作用是什么?答:①稳定遗传基础,把握变异方向②创造必要变异,培育理想类型6. 简述群体继代选育法的步骤。

答:①基础群建立;②闭锁繁育;③严格选留。

7.近交衰退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答:①繁殖力减退;②死胎和畸形增多;③适应性变差;④体质变弱;⑤生长较慢;⑥生活力降低。

8. 多性状选择法包括哪些方法?答:①顺序选择法②独立淘汰法③指数选择法9.金字塔结构中A、B、C、D分别代表什么?答:核心群;纯种群;繁殖群;商品生产群。

10. 线性外貌评定一般采取几个步骤?答:①确定适宜的鉴定对象;②体尺测量的部位评分;③线性评分;④统计处理;⑤约束规范和检验。

11 说明生产性双杂交的优缺点。

答:①因遗传基础广泛,优良基因互作的概率提高,产生显著的杂种优势。

②整个繁育体系中纯种少、杂种多。

③培育曾祖代和祖代成本高、风险大。

④配和力测定复杂。

12 常规保种的措施有哪些?答:①建立基地②确定规模③合理留种④随机交配⑤延长世代间隔⑥避免选择⑦环境稳定13.在近交过程中必须实施哪些措施来尽可能避免近交衰退?答案:①严格淘汰②加强管理③更新血缘④巧用近交⑤控制近交14.估计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方差,通常有哪四种方法?答案:①单系②半同胞③全同胞④谱系分类15.动物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答案:①研究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品种的发展史,保护品种资源和研究开发利用动物遗传资源。

②研究动物的重要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生产性能的测定。

③研究动物改良的新理论、新方法。

④培育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品系。

⑤研究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措施。

16. 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答案:遗传因素;母体大小;饲养因素;性别因素;环境因素17. 杂交育种需经几大阶段?答案:①杂交创新阶段②自群繁育阶段③扩群提高阶段。

18. 简述我国畜禽品种在种质特性方面具有的独特之处。

答案:①产品独特②体型矮小③体形高大④繁殖力高⑤药用特性19. 简述述遗传力的主要用途。

答:①预测选择效果②估计动物的育种值;③确定选种方法④制定综合选择指数。

20. 个体交配的类型有哪些?答:①同质选配②异质选配③亲缘选配21. 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答: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②来源相同;③性状及适应性相似;④遗传性稳定,种用价值高;⑤一定的结构。

22. 猪生产性能测定时,要考虑哪些繁殖性能?答:①初产日龄②窝间距③总产仔数④活仔数⑤断奶仔猪数⑥出生窝重⑦断奶窝重23. 常规保种的措施有哪些?答①静态保种②进化保种③系统保种24. 转基因动物的优点。

答:①将理想的遗传物质直接导入染色体中,扩大种内的遗传变异,且不受有性繁殖的限制,使基因得以在种系关系相距遥远的机体之间流动;②可以形成极有价值的新的经济性状和其他性状;③可抛弃低生产性能种系的不利基因,将高生产性能种系的有利基因导入其中,为培育新品种或类群提供途径,并可减少育种中人力、财力的消耗,缩短改良时间。

25. 哈代-温伯定律的要点是什么?答:①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一代一代下去始终保持不变;②任何一个大群体,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一对常染色体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状态,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后一代一代随机交配下去,这种平衡状态始终保持不变;③在平衡状态下,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关系是 D=p2,H=2pq,R=q2 。

26. 杂交育种的常用方法?答:①级进杂交②导入杂交;③育成杂交④配合力测定;⑤配套系的建立27. 品系应有哪些特点?答:①优点突出;②遗传稳定;③血统相同。

28. 鸡生产性能测定时,要考虑哪些指标?答①产蛋数;②蛋重;③产蛋重量;④群产蛋总重;⑤料蛋比;⑥种蛋受精率⑦受精蛋孵化率29. 简述系祖建系法的步骤?答:①选择系祖;②合理选配;③加强选择。

30.QTL定位的基本步骤有哪些?答:①选择合适的遗传标记;②选择在所研究的数量性状上处于分离状态的纯系或高度近交系;③系间杂交,获得F2个体;④分析各世代群体中各个体的数量性状值和标记基因型;⑤分析标记基因型与数量性状值之间的连锁程度,确定QTL s连锁群,估计QTL效应。

31 简述重复力的各自主要用途?答:①判断遗传力的正确性;②确定性状度量次数;③估计动物的可能生产力;④估计多次度量均值的遗传力h2(n) 。

32 品系有哪些类型?答:①地方品系;②单系;③近交系;④群系;⑤专门化品系。

33 研究生长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①测定各种组织、器官或部位相互间重量比例或占整体的重量百分比。

②将某一器官或部位和标准器官或部位进行比较。

③将某一组织、器官或部位在不同年龄时的重量与某一固定年龄该组织器官或部位的重量进行比较。

④测定单位时间内某一组织、器官或部位的增重速度。

⑤测定不同营养水平或条件下,动物组织、器官或部位的重量变化。

34 抗病育种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①直接选择;②标记辅助选择;③转基因战略35 简述近交建系法的步骤?答:①基础群建立;②高度近交;③合理选择。

36 绵羊生产性能测定时,要考虑哪些羊毛性状?答:①产毛量;②净毛量与净毛率;③羊毛细度;④羊毛长度;⑤被毛密度;⑥羊毛强度⑦羊毛伸度⑧羊毛弯曲论述:1. 论述我国畜禽品种资源的种质特性。

答案:①产品独特;②体型矮小;(3)体型高大;(4)繁殖力高;(5)药用特性。

2.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保种的意义。

答案:概念: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及其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是生命有机体的种类和变异性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的复合体。

保种的意义:(1)保留的品种可为将来的育种提供素材; 2)储备将来所需的特定性状的遗传基因;(3)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3. 论述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异同。

答案:(1)选择方向。

自然选择的方向受自然条件约束,人工选择方向是既定目标,因此是非随机的。

(2)选择目的。

自然选择是以生物自身存在为目的,所以自然选择形成的野生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抗病力强等等特点;人工选择的目的是为人类利益服务的,所以人工培养的类型一般适应性低,抗病力较弱。

(3)选择范围。

自然选择范围更广泛,包括种间和种内;人工选择范围集中在种内,且选择目标侧重于人类所需求的性状。

(4)选择速度。

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因为同时选择的目的性状较少,遗传进展速度较迅速。

4. 论述提高选择效果的对策。

答案:(1)早选。

提早选出品质优良的种畜,通过缩短世代间隔,提高年改进量,加快选择总反应。

(2)选准。

目标明确,选育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既有大的原则,又有具体指标,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记录精确,环境条件一致,选择方法正确。

(3)选好。

选择好的种畜,首先要创造和发现优秀个体。

5. 论述人工选择的创造性。

答案:(1)利用质量性状的变异培育新品种。

(2)利用数量性状的变异培育新品种。

(3)利用有益突变培育新品种。

6. 论述培养新品种的意义。

答案:(1)培育适合本地条件且生产力高的新品种有助于增加产量和发展生产。

(2)培育具有良好抗逆性的新品种有助于稳定高产。

(3)培育耐粗饲和利用饲料能力强的品种有助于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

(4)培育生产新型产品的品种有助于扩大产品种类和发展生产。

7、论述胚胎移植的意义。

答:(1)充分发挥良种母畜的繁殖潜力,提高繁殖效率。

、通过胚胎移植,供体母畜可以省去很长的妊娠期,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其繁殖周期。

(2)加快品种改良。

现在最有前景的办法就是胚胎移植,它的运用可以奇迹般地提高母畜的繁殖力,增加选择精确度和选择强度,从而加速了品种改良的速度。

8、论述抗病育种的前景。

答:我们深知,对特殊抗病力的研究还是十分艰巨的课题,然而根据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法则,人类在没有发明疫苗之前,并未被所有高致病性病毒毁灭,这就是很好的论据。

因此,以禽流感为例,我们坚信H5N1病毒并不一定使所有鸡群都发病,相当一部分鸡具有抗性。

从长远来说,从品种选育入手,既具有科学意义,也对家禽业可持续发展有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借鉴抗病力QTL,探索QTL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很有必要。

例如,当前从鸡抗H5N1病毒的QTL微卫星标记研究入手,把感兴趣和目标锁定在探索和破解与鸡H5N1抗性QTL有关的分子标记,为今后抗H5N1特定品系或品种培养积累基础。

鉴于抗病育种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正引起各国动物育种工作者重视。

我国是养禽、养猪、养兔、养羊大国,全国各地拥有许多优良地方品种,存在着宝贵的抗性基因,需要我们迎接挑战去开发和利用。

9. 论述自然选择的实质答案:自然选择在于不均等的生殖速率,就是说在一个钟的群体里,具有不同变异的个体有不同的生存能力或适应价值。

在生存斗争中,它们都有传留后代的可能性,但生殖速率不相等。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种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使选留类型具有的基因频率逐渐增高,淘汰类型所具有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从而打破了群体基因频率的平衡状态,最后形成新的类群。

10. 论述近交的额主要用途答案:(1)固定优良性状。

近交的基本效应是使基因纯合,因而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固定优良性状。

(2)揭露有害基因。

有害性状大多数是隐性的,在近交时,由于基因趋向纯合,有害性状就得以暴露,给生产带来损失,但可借此时机,淘汰那些带有隐性性状的个体,使有害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大大降低或清除。

(3)保持优良血统。

任何一个祖先的血统,在非近交情况下,都有可能因世代的半化作用而逐渐冲淡。

只有借助近交,才可使优良祖先的血统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不会严重下降。

(4)提高畜群同质性。

近交使基因纯合的另一结果是造成畜群的分化。

11. 论述基因平衡的生物学意义。

答案:随机交配下的群体经常维持不同基因频率的平衡。

假如要改良某一群体,就必须打破这种平衡,不能让其随机交配,还要进行有效的选择与选配,促使那些有利基因的频率不断增加,不利基因逐渐减少。

倘若要保持一个自然群体的基因库,不使任一基因丢失,应千方百计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让其随机交配,维持群体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