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的时间及意义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中考历史备考: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辽沈战役时间为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淮海战役时间为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平津战役为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实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战争爆发前,国共双方的兵力比是3.14:1,而在辽沈战役前已经变成了1.3:1。

所以在1948年9月的时候,*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实行战略决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罗荣桓、刘亚楼等三人,此次战役一共消灭了47.2万余人,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关外的全部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使得东北野战军成为了一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解放军投入了60万军队,而国民党则投入了80万,这场战役能够说我军的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也被称之为中外战争的奇迹,此次战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伤亡同样惨重,同样消灭的敌人也很多,在付出了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下,消灭了国民党多达55.5万人。

此次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是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此次战役虽然战况激烈,伤亡惨重,但是就胜利意义来说还是非常大的,实现了将国民党主力部队尽可能消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部署,这次胜利之后,已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而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最后战役,此次战役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数排在第二,一共消灭了52.1万余人,但是这次战役中,我军的伤亡人数是最少的,仅仅伤亡了3.9万人。

在这次战役之后,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三大战役的历史

三大战役的历史

三大战役的历史第一战役:秦朝统一六国战役战争是历史的常态,许多伟大的帝国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战役来扩张领土和巩固统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场战役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分别是秦朝统一六国战役、三国战役和抗日战争。

本文将围绕这三场战役展开论述,探讨其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影响。

秦朝统一六国战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它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秦始皇嬴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统一,包括一统天下的政策、改革措施和军事行动。

在这场战役中,秦军经过多年的征战,先后击败了六国的军队,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朝统一六国战役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打破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封建的分封体制,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此外,统一六国还带来了较长时期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第二战役:三国战役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斗争,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战役是这个时期的核心内容,其中以赤壁之战最为著名。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海战之一。

它发生在公元208年,是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精彩较量。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地利之形,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火攻,结果曹军大败而归。

三国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三国时期的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

其次,三国战役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成为了后世的传说人物,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战役: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是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役主要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因着三大战役的成功,加速了全中国的解放,加速了新中国的成立。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间,一起来看看吧,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从总时间来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分开来讲就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历时65天。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中国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这个小栏目中讲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三大战役先后顺序是:先是辽沈战役,然后是淮海战役,最后是平津战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什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中共将领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华民国国军发起进攻,以伤亡 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团部不计,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

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18课:战略大转移

第18课:战略大转移

第18课:战略大转移
一、三大战役:
意义:(1)解放东北;(2)为解放长江以南创造了条件;(3)解放华北。

总义:歼敌150多万,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加速战争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起止点:江阴——湖口(江苏)。

2、时间:1949年4月21—23日。

3、意义: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人民的支援。

2、中共的正确领导。

3、解放军的奋战。

四、小结:
1、列举大决战中的三大战役:(1)辽沈;(2)淮海;(3)平津。

2、列举解放战争时期与河南、邓小平都有关的两大军事行动:
(1)1947年6月刘邓小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2)1948年到1949年的淮海战役,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创造了条件。

五、
(1)红军不怕远征难……描述长征。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军队不同时期的称呼:
(1)1927年——1937年:红军;(2)1937年——1945年:八路军;
(3)1946年——1949年:解放军。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 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 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 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 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纪念馆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 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 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 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 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 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 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 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 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 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 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 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 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 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 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 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 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 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 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 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三大战役(大决战三大战役完整版)

三大战役(大决战三大战役完整版)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改变抗日战争进程的三大战役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

14年来,中国军民为顽强抵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代价。

中国儿女用鲜血谱写爱国赞歌,东方的睡狮开始苏醒,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

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千余场,其中三场直接影响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进程,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上海与松湖之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随着华北大面积沦陷,日寇死在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1937年8月13日,国民政府向盘踞在上海的日本侵略者发动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这场战斗中,约有100万中日军队投入战斗,战斗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日军八个师两个旅投入20多万人,中国军队最精锐的中央教导团87个师88个师148个师62个旅投入80多万人。

松湖战役中的中国士兵最终我军伤亡近30万,日军伤亡4万。

虽然战斗失败,但达到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改变日军入侵方向的战略目标。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日本侵华计划破灭,日军被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

二、武汉会战。

日军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并没有击溃中国军民的战斗精神。

然后进攻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武汉,企图彻底摧毁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

1938年6月至10月底,中国军队100多万人,在豫皖苏鄂各大前线与近30万鬼子作战。

这期间打了几百场仗,历时四个半月。

这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意义重大的一次战斗。

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官兵我军虽然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但还是取得了宛家岭等局部战役的胜利,对日军的嚣张气焰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武汉会战克制了大量日军精锐部队参战,使得日军消耗很大。

武汉会战后,日军在抗战初期从未取得过一路胜利,表现出疲惫的迹象。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接下来的七年,中国战场战线基本上是在武汉战役的基础上。

第三,长沙之战。

日军以惨重代价占领武汉后,试图再次拿下国民政府首都重庆,进攻长沙是必须的。

但日军入侵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金融经济陷入困境;所以要进行战略调整。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

三大战役的名词解释战役是战争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系列战斗行动。

三大战役是指历史上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战役。

下面将分别对三大战役进行名词解释和分析。

一、斯图亚特岛战役斯图亚特岛战役发生在二战期间的1942年。

它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斗。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之间在太平洋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斯图亚特岛战役是美军夺取所罗门群岛的一部分战略行动。

这场战役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军舰组成的美军联合舰队对日本帝国海军进行的一场攻击。

美军在战役中发挥了战略优势,成功阻止了日军对所罗门群岛的扩张势头,保护了美军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后方基地。

斯图亚特岛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更在于它对于日本的战略计划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此次胜利策应了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对于日本海军的重创,使得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大幅下降。

二、圣哈拉岛战役圣哈拉岛战役发生在1950年,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的一场战争,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军事冲突。

圣哈拉岛战役是美军同朝鲜和中国军队进行的一场战斗。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了大部分朝鲜半岛。

美国等联合国成员国为了支持韩国,组织了一支联军,其中包括美军。

圣哈拉岛战役是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圣哈拉岛战役中,联合国军队在突破重重防线的同时,对朝鲜和中国军队展开了有力的反击。

这场战役的成功巩固了联合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迫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

三、基辅战役基辅战役始于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的一次重大对抗。

这场战役见证了苏军的血与火的抗击,也展示了纳粹德国的残暴性。

基辅战役发生在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纳粹德国希望通过歼灭苏联军队来迅速占领基辅。

然而,苏联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与德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论解放战争

论解放战争

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题目:论解放战争之三大战役姓名:2015年12月09日摘要: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对战略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它是中央军委、毛泽东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敌正规军以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4万余人。

它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从此,国民党政权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三大战役最成功的指挥经验,就在于它决策的创造性。

三大战役“其规模之博大、气势之雄伟、战绩之辉煌、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它不沦在军事史上还是在革命史上,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三大战役战略方针、战术指导、决策高明一、三大战役发起的条件与时机。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在鲁西南强渡黄河.8月,越过陇海路,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接着各路野战军纷纷出击,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战略防御,而转入战略进攻.中国的军事、政治形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战略进攻开始后,我军经过一年英勇奋战,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共歼敌152万余人.解放人口3700万,攻克城市164座。

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原解放区,收复和解放了西北、东北、华东、华北的广大地区。

解放区的面积已扩大到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我军已增加到280万人.不仅改善了装备,增强了攻坚能力.积累了阵地战经验,而且经过新式整军.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者,由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

使我军在人力物力上获得了巨大的支援,有了巩固的后方。

与此相反,国民党统治区的范围大大缩小,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反动政权岌岌可危。

敌军兵力大大减少.能用于第一线作战的只有170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战役第一个打响的是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平津战役从1948年12月5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

因此第一个打响的是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顺序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平津战役从1948年12月5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

因此三大战役的顺序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的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巩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