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被广为传颂。
以下是一些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
1.少年背书: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背一晚上仍背不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通过勤奋和毅力,成功考取了功名。
2.创立湘军: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将一支松散的民兵队伍打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正规军队。
3.廉洁自律:曾国藩一生廉洁自律,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收受贿赂,不谋取私利。
他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4.慧眼识人: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他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才,为清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他的家书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
6.智慧处理鸡蛋案:曾国藩小时候,家里发生了一起鸡蛋失窃案。
他巧妙地利用智慧,让偷吃鸡蛋的人自己露出了马脚,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
这些小故事展现了曾国藩的勤奋、毅力、廉洁自律、识人用人、家庭教育以及聪明才智等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这些品质和能力不仅为他个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 —。
曾国藩——历史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了曾氏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
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
薄冰,如临深渊。
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曾国藩的主要事迹和成就说起曾国藩,那可是清朝末年响当当的大人物,咱们得用点儿心,好好聊聊他的那些牛气冲天的事迹和了不起的成就。
曾国藩啊,他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是那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狠角色。
小时候读书,他就跟个拼命三郎似的,三更灯火五更鸡,那勤奋劲儿,村里的小孩儿都比不上。
后来啊,他考上了进士,进了朝廷当官,这一下,可算是鲤鱼跃龙门,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是,曾国藩这人,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个安稳的官老爷。
他心里头啊,装着国家,装着百姓。
那时候,清朝内忧外患,曾国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着,得干点啥,不能让这大好河山就这么没了。
于是,他站了出来,一手组建了湘军,那可是他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
曾国藩带兵啊,有他的一套。
他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听起来挺笨的,但实际上,这招儿可灵了。
每次打仗,他都先让士兵们挖好壕沟,筑好围墙,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
然后再慢慢悠悠地跟敌人耗,耗到敌人没耐心了,自己乱了阵脚,再一举拿下。
这种打法,虽然慢了点儿,但稳啊,胜率高啊。
所以,湘军在他的带领下,那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太平天国,收复了失地,让清朝的江山又稳当了几年。
除了带兵打仗,曾国藩还是个大学问家。
他一辈子都在读书、写字、做学问。
他的字儿,那叫一个漂亮,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他的文章,也是写得深入浅出,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他还有本儿书,叫《曾国藩家书》,里面写的都是他给家里人写的信,字里行间透着他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本书啊,后来成了很多人的必读经典,大家都想学学曾国藩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曾国藩这人啊,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会识人用人。
他看人的眼光毒辣得很,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
所以,他手底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比如李鸿章啊、左宗棠啊这些大佬,都是他的得力干将。
他用人也用得特别大胆,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没胆儿。
只要你敢干、能干出成绩来,他就敢提拔你、重用你。
这种用人之道啊,让湘军上下团结一心、士气高昂。
曾国藩 历史人物介绍

主要思想,文学成就及后人评价
•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 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 卫之道。 •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 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曾国藩
•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 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晚清重臣,湘军的 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 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
•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 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 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 在家识字读 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 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 三人遂成好友。 •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 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 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 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 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 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 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 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 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 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 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 • • • • • 1人物介绍 2成就贡献 3名言语录 4人物轶事 5遗嘱、家训 6历史地位 7历史评价
曾国藩个人介绍
曾国藩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 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 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 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 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因此 曾国藩从小熟读经书,博学多闻。后来入仕为 官,官至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曾国藩历史地位
1近代化的开拓者 2网罗培育使用人才高手 3持家教子的成功者
近代化的开拓者
• 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 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 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 • 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开阔眼界 • 安排第一批留美幼童 • 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
网络培育人才高手
•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 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 和作用最大的幕府,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 华为招揽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上书 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例如:李鸿章、左宗棠、等谋略军需人才, 也有李善兰等一流学者和科学家
持家教子最大成功者
•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 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 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 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 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象曾纪泽、曾广均 、曾约农、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 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 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 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交友之道: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 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 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 “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 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 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 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 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 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 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 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 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 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 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 自嘲。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 出湖南。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 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 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 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 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 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 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 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 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谢谢观看
《曾国藩三十六经纶》
• • • • • 志恒专熟裕静 淡 暇 松 明 实硬 俭重廉勤慎忠 仁诚敬恕和谦 挺辣变悔耐缓 滑展浑忍退圆
名言语录
• 1、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 一倾而不可复也。 • 2、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 者迷正应 • 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 急。 • 4、人之气质吧,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5、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 6、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 7、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 8、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9、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10 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
• • • • •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
• • • • 慎独则心安 主敬则身强 求仁则人悦 习劳则神钦
曾 捻愿 曾 界 远 有 一 大 士 鸿 死 十 国 须, 氏 , 离 人 个 都 后 一 后 分 藩 颔倘 “ 洁 尔 出 加 出 , 生 才 深 的 首若 长 身 虞 仕 入 国 终 钻 承 远 遗 微曾 盛 自 我 。 到 留 老 研 荫 的 嘱 笑国 不 好 诈 曾 行 学 翰 数 出 , 对 的藩 衰 , 钩 家 伍 , 林 学 仕 其 其 。九 , 大 心 后 之 曾 ; ; , 子 子 泉代隐斗裔列氏曾孙从曾孙 有有于角恪,后孙子事纪后 知人世的遵甚代、曾外泽世 ,才,政先至子玄广交在的 也”实界祖也孙孙钧;曾影 定的现、遗极没辈中曾国响 会遗了军言少有中进纪藩是 ,
曾 家 的 千 秋 万 代
整体评价
•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 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 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 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 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 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 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 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 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 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 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 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 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 这次大会有相当多的论文阐述了曾国藩在文学、史 学、军事学、学术观、家教等等方面的成功与局限 以及人才观的问题,都很有新意,但未有争论,这 里从略。 •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 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 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 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 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 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 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 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人格修炼
• 五个字:诚 敬 静 谨 恒
• 最高境界是 “慎独” 。
•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 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 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 的圣贤。
日课十三条
• 1主敬 2静坐 3早起 4读书不二 5读史 6谨言 7养气 8保身 9写日记 10日知所亡 11月无忘所能 12作字 13夜不出门
曾国藩轶事
• 曾国藩相人
• 曾国藩有一双犀利的识人之眼倒是事实。很多时候,曾国藩 只要看一眼,就可以断定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心质以及他的心性。曾国藩 在他的一生中,几乎从未判断失手。也因此,无论是朋友、学生,还是将领和 合作伙伴,曾国藩都能做到知人善任。现在普遍流传的一个例子就是曾国藩对 刘铭传的判断 ——李鸿章组建淮军之初,一帮人马来到安庆。有一天,曾国藩没有带随从, 独自一人悄然来到淮军将领的驻地,看到有的在喝酒猜拳,有的靠着桌子看书, 有的放声高歌,有的静坐发呆……只有南窗边上有一个人,露出肚皮盘腿坐在 那里,左手执书,右手拿着酒杯,每朗读一篇,则饮酒一盏,然后长啸绕座, 继续读手中之书,大有旁若无人之势。曾国藩看他手中的书,原来是司马迁的 《史记》。认真观察一番后,曾国藩回到营地,召见了李鸿章,告诉他说,这 些人都可以立大功,任大事,但在这些人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个人,就是在南 窗露肚皮边喝酒边读《史记》的那个人。曾国藩看中的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台 湾巡抚刘铭传。 在总结自己的识人感受时,曾国藩把经验归纳为: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