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曾国藩

合集下载

我眼中的曾国藩作文

我眼中的曾国藩作文

我眼中的曾国藩作文我眼中的曾国藩作文2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我眼中的`曾国藩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曾国藩作文1曾国藩,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吧?而我们对他又有多少的了解?他很笨,笨到背了一夜的书也没背下来最后把贼给气跑了。

他很清廉,在清朝末期,他依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官,而他更是一个趣味十足的人,今天我就要说说我眼中的一个不同的曾国藩。

这是在曾国藩12岁的时候发生的一件趣事。

有一天放学,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回家,他们一边走一边玩,天不黑他不回家。

而这条路上有一个土地公公庙,他们几个便跑进庙里去玩。

曾国藩当时很调皮,一不小心推了一下土地公公像,而这一推却将这个神像给推倒了。

几个小伙伴在旁边幸灾乐祸,跑到曾国藩的家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父亲。

在当时的人们非常迷信,所以他父亲感到非常生气,跑到庙里把曾国藩好好地教训了一顿,这时的曾国藩也非常生气,但他不生他父亲的气,认为教训他是应该的,也不生小朋友的气,因为小朋友跑回家告诉他父亲太快了,来不及生气,所以他生土地公公的气,心想一个大神仙跟他一个小屁孩较什么劲。

等事情过了两天,大家也忘了这事。

曾国藩早晨上学时又去了一趟土地庙,这时他手里拿了一根小木棒。

其实这时他玩游戏时放在两脚之间当马骑的小木棒,他感觉自己骑了匹马来,他把小木棒搭在土地公公的肩上,木棒的一头还系着一条绳子,他把这条绳子放在了土地公公公的手中,退后几步,对土地公公说:“拜托你帮我看好我的马,如果丢了就拿你是问。

”说完便转身走出了土地庙,这样连着一个月,“马”也没丢,曾国藩的气也就消了。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免不了有些不顺意、困难的时候,而在这时候,我只要一想起曾国藩的趣,就会对生活重新充满信心,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公共管理学号:L01214001 姓名:王洁星期三上午三四两节课老师叫我们写一个关于近代史人物的评论,我的脑海中迅速出现了曾国藩的身影,最近看了曾国藩传记,内心很受震撼。

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曾公身上的浩然正气,看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毁誉参半。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很高的。

我想曾国藩不愧为一代枭雄,人中豪杰,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书上介绍了曾国藩的身世,他是一个生在贫寒之家,却靠着自己的实力和奋斗登上了权利的巅峰,这正是我所渴望的,因此对曾国藩的经历内心充满了羡慕与敬佩,我想那是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才一步步完成的。

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发现很多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很高,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前一年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曾国藩极力推崇儒家文化,特别注重自我内心的修炼,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孔学的圣哲:建功树业,转移世运的伟大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平定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同时他善于识拔人才,引用之能,更时时以转移社会风气建立廉能政治为己任。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作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作文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作文说起曾国藩,那可真是一位让我打心眼里佩服的人物。

以前啊,我对曾国藩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几句简单的介绍,觉得他不过就是个有点名气的古人罢了。

可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深入地去了解了他的生平,这一了解,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让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家里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也不是大富大贵。

但他硬是靠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儿,一步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他小时候可不像那些天赋异禀的神童,读书对他来说那是相当费劲。

有个故事说,有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背书,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多遍,就是背不下来。

这时候,他家房梁上藏着一个小偷,本来想等他睡了好下手偷东西。

结果曾国藩一直在那背书,小偷在房梁上都听会了,他还没背下来。

最后小偷实在忍不住了,从房梁上跳下来,当着曾国藩的面把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那目瞪口呆。

虽然天赋不算出众,但曾国藩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勤奋和坚持。

他知道自己不聪明,所以就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每天早早起床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从不间断。

这种刻苦的精神,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后来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官场。

在官场里,那也是步步艰辛。

当时的清朝官场,腐败成风,拉帮结派。

可曾国藩不愿意同流合污,他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改变这种糟糕的局面。

这就免不了会得罪一些人,受到各种排挤和打压。

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曾国藩组建湘军的时候,那也是困难重重。

没有军饷,他就到处去筹;没有经验,他就自己一点点摸索。

刚开始的时候,湘军打了不少败仗,曾国藩自己都差点跳江自杀。

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战术。

终于,湘军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也让我特别欣赏。

他特别注重自我修养,每天都会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就立刻改正。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班级:081122 姓名:刘祥学号:20121002977我心目中的曾国藩“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这是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说过的一句话。

从这句话中既可以看出曾国藩文人的那种气质,同时也可以看到那种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他的思想主要涵盖军事、外交、法律、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研究和中国近代化的研究都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但是在我的眼中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我的眼中我认为曾国藩在历史中扮演者三种角色:军事家、改革家和思想家。

我就这三种角色说说我对曾国藩的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军事家。

曾国藩创建了湘军,他是中国军事近代化建设的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他在治理湘军的过程中,提出了“练兵”、“制器”和加强海防的近代军事思想,开始了由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转变,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奠定了思想基础。

曾国藩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而且将传统军事思想与西方军事思想相结合,开始了由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转变,在增强国防实力、抵御外侮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治理军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忠、信、仁、礼”的治军思想。

曾国藩主张“以仁存心”,力求在军队中形成一种“辨别明威”的仁爱风尚,使官兵之间相互信赖,共同对敌。

其二,“勤、恕、廉、明”的治军原则。

曾国藩主张以“勤、恕、廉、明”的思想治军,他认为,“勤”能达到严格训练士兵和加强军队管理的目的;“恕”、“廉”则能协调军队内部的关系;“明”则有利于选拔军队将领和处理日常事务。

其三,“勤训精练”的治军措施占曾国藩特别注重对军队进行严明纪律的教育,如禁止在军中缥、赌,力戒懒惰,尊敬师长等;以及对军队的严格训练,包括点名、练操、放哨等都不松懈。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于曾国藩,常被当作一个反面人物,这样说不无道理。

首先,在天津教案处理过程中,曾国藩的屈辱妥协展现无遗。

而且,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消磨了农民起义的气焰,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且他镇压过程中,手段残忍,值得批判。

再者,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为了“借师助剿”,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

但是,曾国藩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著名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

首先,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然后,在后期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重要的是,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他是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因为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其爱国性和进步性不可否认。

总的来说,曾国藩在处事中,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力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因此,曾国藩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我心目中的曾国藩

我心目中的曾国藩

我心目中的xx我觉得在近代中国史中,曾国藩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也是我敬佩的人之一。

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臣子,是一个学富五车的文人,是一位身教言传的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

曾国藩真的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虽然平天下不是十分成功,但他真的做出一番事业,使人佩服。

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好臣子。

虽然在当时清朝已经走向衰弱,但作为传统中国文人,考科举,出仕做官是光宗耀祖的壮举。

曾国藩也是其中的一人。

因为受其老师穆彰阿大的关系,曾国藩步步高升,但是这也离不开曾国藩自己的实力,与当时的时势。

当时清朝已经没什么能人志士,而曾国藩刚好遇上能一展身手的好时机,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英勇的打败洪秀全的军队,曾国藩威震天下,功高盖主。

当时有很多人劝说他黄袍加身,但他坚持着“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清朝尽忠职守。

曾国藩不仅是一名好臣子,还是一个洞察时势的聪明人。

若然他真的自立为王,在当时那个外忧内患的时代,他的政权也会摇摇欲坠,他的政权也不会长久,也容易留下骂名,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做好本分,还能流芳百世。

曾国藩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

曾国藩虽然久经官场,圆润却不圆滑,缜密而没有心机;虽然位高权重,却没有失去一刻天真细腻,朴实向善的心。

他一生酷爱读书写字,但因为平日政务繁忙,所以没有太多时间著书立说,所以他经常利用生活的间隙写日记,写家书,练书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做人体会都倾情记录,传于后人。

作为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能关注文学真的不容易,他还能如此的用心经营文学,真的使人钦佩。

曾国藩还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

曾国藩不仅孝顺父母,他因为当官没在父母身边奉养父母,又不能定期省亲,内心一直很愧疚,他就让自己的弟弟帮自己尽孝。

因为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他家族的人都恪守孝道,孝顺父母。

曾国藩不要子女声名显赫,只要读书识字,做个明理的君子就可以了。

不得不说,曾国藩真是高瞻远瞩,宦海浮沉,风云变化,伴君如伴虎,做官的辛酸曾国藩是领悟够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在宦海中沉沉浮浮,而更希望他们能够学识渊博,这能硕不是用心良苦吗?很多人帮曾国藩扣上地主阶级的帽子对他进行批判,他生活在清朝末年,他是清朝的官,他能不是地主阶级吗?但地主阶级就不能是好人吗?不能是好官吗?这些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进行批判的人应该是有某种政治目的吧?姑且不谈其阶级性,观看中国近代史,有多少人能像曾国藩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有一番作为,在国家飘摇欲坠时,既有危,又有机,又有多少人能抓住机遇,在历史上留名?在历史上,有多少人能兼顾事业,知识与家庭?即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说曾国藩完全能平天下,但作为清朝将领,平定太平天国动乱,站在他的角度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平天下吧?而其修身,齐家,治国方面又有多少人能与其媲美?我不是想说曾国藩有多么的好,只是想表达一点:我觉得他真的做到修身,齐家,治国。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个人对曾国藩评价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维护封建外交秩序,极力反对外国侵略的著名人物。

作为一位成功的将领,他参与过中国近代历史上大量的军事工作,使中国从外敌的威胁下逐渐实现民族独立并昭示国家尊严。

从政治上讲,曾国藩曾领导了中国晚清期末期的贵族政治,使清朝得以维持长期的稳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末清后期领导者,曾国藩有自己的一套大政方针,他立志拯救中国,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解决了各地政治紧张状况,而且进行积极创新,充实了政治改革。

他参与了湘、清、越、南齐、滇等地军事行动,专门解决蒙古、西藏等外来入侵问题,有效解决了当时存在的许多问题,促进了中国近代解放活动的成功。

曾国藩在政治上极具进取性、果断性与冒险精神,通过开辟军事新战法,实践进攻性的策略,以锐气迎敌,大大提升了封建历史的战争实力。

曾国藩不仅是后期清政府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群雄之一,他的战争功绩、学识杰出的军事策略以及对国家的贡献,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曾国藩深知社会是众多因素组合而成的,他主张以尊重及诚信待人,维护官民之间的关系,鼓励内部改革,实行汉朝传统以宽细为主,让整个社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

曾国藩以他独特的政治方式,维护中国封建社会。

总之,曾国藩是一身宝刀未老的年轻将军,一位勇敢英勇的国家拯救者。

他不仅凭借自己的智慧机智,在军事上取得巨大成绩,更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谋求着中国人民自由与福祉的实现。

曾国藩创造了中国新式斗争模式,为实现中华民族国家独立建国而无私奉献,其遗产与中华民族永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位极人臣,有副对联说得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就是对曾国藩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

曾国藩作为一个人生的成功者,在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立坚卓之志。

但凡成功者无不有大志者。

曾国藩是个一生都在立志的人,不仅立大志,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志向。


国藩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的时候,就立下了无数个志向,包括他后来点为翰林、平定了太平天国,直至做到两江总督,甚至直隶总督,不同阶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这个对子,强调的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他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做,所以曾国藩自己也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

”也就是说,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二、勤奋好学、深思求新。

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

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在理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主张严惩贪官污吏;在治军方面,他提出“选将之道,诚为至要”、积极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兴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组建长江水师,用先进的装备武装军队;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三、克服懒惰。

很多人实现不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

曾国藩是努力的,是上进的,可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难免会有惰性。

他在日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月中有十三天他未能早起,于是他谴责自己,谴责自己是禽兽,是懒鬼,并把自己睡
懒觉、不愿意起床那一刻的想法写在日记上。

他说我以为别人不知道,我睡懒觉就睡懒觉,可清醒之后便想:难道仆人不是人吗?难道仆人就见不到我睡懒觉吗?既然天知、地知、别人也知,那我为何还这么虚伪呢?他就是这样不断地鞭策自已。

睡懒觉,也是我的立志之敌。

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除去,尤其是懒惰这一坏习惯。

四、自我警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只有我们时时刻刻警惕着才不会被魔鬼所控制。

但是或多或少我们都是有受到了影响,结果大多数的人就是很平凡的过完自己的一辈子。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自我警醒一直伴随着曾国藩的一生作为一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人,他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当被太平军打败之后,曾先后两次跳江自杀。

当他失败的时候,他受到当朝人的嘲笑,他的自尊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他后来的成功都是在其前面失败的基础上不断的反省累积起来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每天都有记录一天的日程的习惯,这个习惯帮助他不断的改正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

五、意志坚强、临危不惧。

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愈加努力,第三次终于一试及第。

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

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
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

六、心胸开阔。

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因两人政见不和,多年不通问讯,外人传闻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当李鸿章问曾国藩“谁是当今第一人?”时,曾国藩却说左宗棠雄才大略、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第一人非他莫属。

李鸿章大惑不解,曾国藩称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人之间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个人私情。

后左宗棠得知此事后,甚感惭愧。

曾国藩在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期间,曾与归其节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因厘金分配问题发生争执,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自己,事后曾国藩还是主动反省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失误。

正因为他襟怀坦荡,易于合作共事,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七、严格要求自己。

曾国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30岁时,他做了一件青缎马褂,只有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次,30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任内,他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纺纱织布,下厨做饭;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在承担职责方面,他总是督促他们身先士卒,论功行赏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并嘱咐他们:“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当他得知叔叔打着自己的旗号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以制止,劝阻家人,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也不可与他人“构衅争讼”,以免让地方官难堪或鄙视;他的儿子在其谆谆教诲下,也都非常出色,其中长子曾纪泽靠自学精通英语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

时势造英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曾国藩自身具备这些常
人没有的优点,才使他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成为一代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