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

合集下载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通用9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通用9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曾国藩全集》读后感(通用9篇)《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1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

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

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

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

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0篇)曾国藩读后感1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并且他的经历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处在变革时期浮躁不安的现代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更显得亲切、实用,也更有效。

在现代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年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少了古人那种琴棋书画的幽雅和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浮躁和空虚,如何让忙于事功者在沉浮的商海中把握人生的航向呢?如何在喧杂的闹市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合上书本,一遍遍地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曾国藩以病弱之躯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头脑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军队带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处?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时仍对子弟不忘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不计功利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见识从何而来?即使100年过去了,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仍令人回味无穷,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

二是从自修处求强。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

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也许读懂这本书,便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

通了一次话,就明白了很多事理。

感觉挤压在心底的那些惑事竟然轻轻化解了。

也许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

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读后感2000字左右[精选3篇]

曾国藩读后感2000字左右[精选3篇]

曾国藩读后感2000字左右[精选3篇]【曾国藩读后感2000字左右第1篇】书信缓慢又单调,现代人已经很少使用它往来,然而纸张有界情谊无边,书信要用超出其本身体量数倍的郑重来对待。

读《曾国藩家书》像是在冬日的午后和祖辈坐在阳光下喝茶,听他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一传授,会严肃教导“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也会遗憾感叹“川笋不及少年乡味”。

家书拉近了曾国藩这一晚清名臣和我的距离,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也变得容易接受起来。

他说:“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读到此处,我就好像被点名批评一样心里一颤。

年龄在增长,但勇气却在减少,待人接物总有种瞻前顾后的保留,缺乏拼搏到底的魄力。

人的青年时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激情澎湃、激流勇进的阶段,但我却“冷”了下来,挣扎无果便随波逐流,引得他人唏嘘,也让自己在深夜难眠时常感遗憾。

做决定时总是斗志昂扬,到了关键时刻却说“下次一定”,临阵退缩既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又欠缺持之以恒的毅力。

曾国藩生活的晚清正是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时期,倘若没有勇气和毅力,如何做出一番事业,又如何在动荡的大环境中找到生机?“精神愈用则愈出”,逃避可耻,唯有信心和恒心才是正道。

他说:“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中学时代学陶渊明,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又学苏轼,羡慕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豁达。

终究是阅历尚浅,知识点仍旧是知识点,我既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真正醉心于田园,也无法像苏轼一样豁达面对不如意,向往的只有田园生活美好的一面,羡慕的只是潇洒的那一瞬间。

曾国藩老先生说,需得先通过自我修养锻炼人格意志,再尝试完成超然物外、关怀人生和自我的终极关怀。

跨过自我修炼的过程直接追求超脱,无异于揠苗助长,当下最重要的依旧是积累和磨砺,充分认识到何为“豁达光明”、如何“豁达光明”之后,自然而然会得到“恬淡冲融”的意趣。

他说:“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曾国藩此人,虽又笨又慢,但可平天下。

解读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分析。

曾国藩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呢?晚期的大清王朝,像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

尤其是道光年间,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

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却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

曾国藩虽又笨又慢,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一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成为了一名可安天下的君子。

有一个故事这么写道:曾国藩小的时候天赋并不高,其实可以说比较笨,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

他就一遍一追地读,一遍一遍地背。

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

这可急坏了一个人。

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

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

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

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虽写出曾国藩没有天赋,学习缓慢,但重点在于他一遍又一遍地背文章,可见他做事扎实,不浮躁,按部就班,打好基础。

他的这个性格奠定了他未来的成功。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他考了七次才中秀才,但他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成功之路。

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有四:其一:善于反思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

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

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读曾国藩有感之一:坚持奋斗精神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精通经世致用的智者,更是一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他的奋斗精神启示了我,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永远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

他在求学时勤奋好学,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他每天起早贪黑地读书,不畏劳苦。

在进入官场后,他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努力为国家服务。

他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榜样,激励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之二:追求儒学之道曾国藩是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勤学苦读,精通儒学经典,掌握了解释世界和指导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成为一位儒者典范。

曾国藩深知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运用于官场实践,为国家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儒学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一位有道德,有学识,有智慧的政治家。

曾国藩的追求儒学之道让我深受启发。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强调的仁爱、正直等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学精神,我相信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读曾国藩的故事,让我真正领悟到儒学的价值,也激励我努力追求儒学之道。

读曾国藩有感之三:积极面对困难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和困难。

然而,面对困境,曾国藩从不气馁,反而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曾国藩的乐观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轻易放弃,总能找到方法克服困难。

在面对失败时,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在官场崎岖时能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读曾国藩有感之四:勤奋与担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不惧劳苦,勇于担当。

读《曾国藩全传》有感5篇范文 (2)

读《曾国藩全传》有感5篇范文 (2)

读《曾国藩全传》有感5篇范文 (2)
读《曾国藩全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曾国藩是巨大的功勋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在改革和维护国家的兴衰大势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令我深受感动。

从书中,我被曾国藩的非凡智慧所吸引,他推倒了遵守中央集权的历史,追求的是协和的方案,他重视民生,致力于社会改革,努力把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贫穷中拯救出来。

他更是能够理解到一个国家要维护自身尊严,必须建立起势力,保护自己的影响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没有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以至于所有的决定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曾国藩的行为激励了我,他在极为困难的时期,依然保持着友好的统治,尊重普通百姓,坚持不懈地改革,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国家需要建立在民生优先,以及需要依靠民心来维护自身尊严的真理。

读完《曾国藩全传》,曾国藩非凡的智慧、勇气和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未来我们也都能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不懈地去争取我们的理想。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精品8篇)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精品8篇)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精品8篇)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感悟心得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有记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
某硕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作用极大、很有影响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过推崇其师法,受过其种种影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如果有读者不清楚中国古代大臣死后被封"文正"谥号的分量,请自行网上查阅了解。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近期有幸能够挤时间,断断续续拜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三部曲,洋洋洒洒百万字,写尽了曾国藩一生的命运轨迹,写尽了作为一个凡人的曾国藩一生的心理活动,真实而不做作。

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现呈于此,博诸位看官一笑。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曾国藩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面。

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在我们使用的历史书中,将太平天国运动定义为伟大的农民起义,具有先进性,而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统领曾国藩等人定义为邪恶的地主阶级武装力量予以贬抑,并配之以下图,足见这其中的嘲笑意味。

只是当时年岁尚幼,知识积累少,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没有自己的见解,书中如何说,我们便如何信。

以至于很久以来曾国藩在我的心目中都只不过是一个"晚清大臣"而已,本来"晚清"一词在由这种历史书树立起来的形象也极其负面,更何况只是晚清的大臣,又能好到哪里去?
后来大学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看到书架上陈设了很多有关曾国藩的书,出于好奇阅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也略微看过其家书,懵懵懂懂。

但后来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不论是从影视剧还是一些相关书籍,隐隐约约感觉到曾国藩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对其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啃了这部《曾国藩》三部曲。

首先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语言平实,尽量把当时情景出现的诗词都引入书中具体环节,可见唐浩明先生所下功夫之大,用心之细。

书中对曾国藩的心理活动的叙述,活灵活现。

不禁让人感觉到,即使取得如此丰功伟绩的曾国藩也不会有神机妙算的智慧,同样会有失策的时候,同样会有被人忽悠的时候,每当遇到阻力、遭到官场排挤猜疑,也会心情抑郁焦虑。

曾国藩既有古代读书人积极出世的儒家传统思想,也有心情郁闷,困顿彷徨,甚至几次被怄得自杀。

曾国藩虽然取得巨大事业,但也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再加之蛇皮癣奇痒难忍,缠身几十年,感觉他一生中几乎没有心情舒坦的时候,一直都处于隐忍的心理状态和忧虑苦闷的情绪当中,一个十足的焦虑型人格。

接着便是曾国藩本人,撇开历史书中的政治立场不说,曾国藩是
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此三事是传统中国人最为追求的事情。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做如下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是中国古代官方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子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能有此三立者,一曰明朝王阳明,一曰晚清曾国藩。

从曾国藩的经历来看,他修身齐家,治军治国,用一生的时间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胆识令人激赏。

其实曾国藩的人生没有丝毫浪漫,没有少年英雄,没有轰轰烈烈、没有仗剑天涯,也没有红颜佳人。

有的是"打掉牙和血吞"的时时隐忍,有的是谨小慎微,有的是克己坚持,有的是用笨办法下苦功夫的为学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屋檐下潜伏了一个贼,想等主人睡下了之后偷点东西,而曾国藩想往常一样背诵课文,直到天快亮了依然没有背会那篇文章。

那贼人终于等不得了,忍无可忍跳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虽然后来的曾国藩地位显赫,但这并不是说作为政商大佬、文人学士才要学习曾国藩。

我想,读过曾国藩的人多少都明白,苦熬才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真相。

而且曾国藩的选择是:一直继续熬下去。

这里的熬是指积极的面对,认真的挺过去,而不是消极的拖过去,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的,我们明白了人生就是一次长跑,没有速战速决的办法,而曾国藩"有韧劲"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曾国藩的人生并不是教大家如何快速成功,而是如何挺过这几十年的长跑,这
也是曾国藩为我们带来的精神抚慰。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年纪越大,越会去佩服对自己够狠,自制力特别强的人,渐渐地不会再那么佩服天才。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如此丰富,而他的起点又和大多数的普通人相似:没有惊人的才华武功,没有显赫的身世家境。

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失败,结局也说不上圆满、昂扬的人。

曾国藩式的坚持、韧劲、克制、挺,才更接近我们终将面对的现实。

当我们苦熬着的,忍受着的,但仍不放弃做一番事的时候,
当我们怀疑自己的天赋,但仍渴望不凡的时候,
我们需要曾国藩。

愿曾国藩给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带来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