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合集下载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小评曾国藩同治十一年,漆黑的天空滚过一阵轰雷。

明亮的闪电如同亮剑一般划破黑布,黑黑的雨滴瞬间倾斜而出,染黑了赤红的总督衙门,淹没了西花园的斑竹林,摧毁了腐朽的大清王朝。

老人家露出一丝浅浅的笑,头一歪,和奄奄一息的国脉一同坠落万劫不复的阴曹地府。

清政府的最后一座精神塑像轰然倒下。

两江总督曾国藩逝世。

雄奇瑰玮之文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读八股诵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21岁考取秀才,27岁考取进士,37岁升至二品官职。

曾国藩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悉心培养下,凭借自己的学术造诣,在十年里官至二品,在清朝独此一人。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是继孔孟朱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他在继承桐城派方姚二人之长而自立一派,创立了“清韵不匮,声调铿锵”的湘乡派,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

曾国藩反对孔孟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家训理念,他的家教八本三致祥理论体系更是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困惑具有极大的意义。

可以说曾国藩对于文学有着极大的追求,在学习前人优良的文学结晶的同时,并不拘于泥,不断改进修正,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文学宝藏。

处世识人之才曾国藩是一个相信风水相人之说的人,他可以因为司马铁嘴的一语死气大凶而害怕刀兵,却也可以因为陈敷的一语大鹏大吉而上马杀贼。

这或许有点“不信书,信运气”的迷信迂腐,但是也正是他自成一套的相人之法,用自己精明的眼力结识一大班人才:穆彰阿以他为仁弟,左宗棠以他为挚友,李鸿章以他为良师,彭玉麟以他为兄长,康福以他为明将......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就有一半是靠他的识人之术,他不盲目选人,努力用准人,谨慎授权。

他遵守着有才必推,有错必退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他认为“观人之相,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而主”,“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这些处世方法对现在贪腐的官风有着深远的教导意义。

剃头跳水之武曾国藩,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一介书生,与“武”这个字完全无缘,但是在湖南一带他有个外号叫曾剃头,因为他用刑残酷无情,甚至不惜一连20多口人都斩首示众,。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主要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以下是几位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评价和内容:1. 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改革者。

他主张以军事力量和西方技术改造中国,积极支持洋务运动。

曾国藩组织了北洋船政局,引进西方军火、船舶和军事技术,并建议修建铁路和制造机器。

然而,他在洋务运动中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且他的改革受到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李鸿章(1823-1901):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者,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支持者。

他支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组织了多所学洋航海学堂,培养了许多西方科学家。

此外,李鸿章还主导了许多对内对外合作的条约,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

然而,他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方面备受批评,被视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卖国贼”。

3. 张之洞(1837-1909): 张之洞是清朝晚期的一位官员和改革者,支持洋务运动。

他担任湖北总督时,积极引进西方技术,推动现代化建设。

他在水利、农业、教育和官员选拔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尝试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员贪污的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受到了地方官员和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相关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理念。

然而,他们的改革受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这些人物的评价多有争议,既有认为他们是为中国近代化奠定基础的先驱者,也有认为他们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或不够成功的。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1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1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人物履历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出百姓皆"各行其事",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

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评价曾国藩(修改后)

评价曾国藩(修改后)

关于曾国藩的简略评价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是一个具有双重面的人物,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

我认为他在历史上既有功,也有过。

下面对他略一评价,首先说他的功: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

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称他是“中兴勋臣冠”有人骂他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卖国贼”也有人说他“褒之则为圣像,贬之则为元凶”。

言罪者说:曾国藩效忠的清王朝,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服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

言功者说: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

我们的观点:1.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们则可以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

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

2.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

3.这样一个标榜空想的平均主义的封建主义加神权主义的专制腐败政权,如果统一了中国,难道能比腐败的清王朝好吗?4.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完成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所以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不容质疑:政治:建立起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专制统治,延续着专制统治的黑暗。

因此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社会: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经济:以分散的小生产力为经济基础,未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文化: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自身努力;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外交: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洋务运动:●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与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制作总局●筹划中国海军建设,促进海防●派幼童到美国留学,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智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阙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还是他。

我们的观点:◆洋务运动虽然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且以失败告终,但其主流是中国人强国御辱的活动,是中国工业、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因此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他生于清朝嘉庆14年(1809年),逝于光绪17年(1891年),享年83岁。

曾国藩其一生不仅立下了卓越的军功,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之师。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以“理学家国”为出发点,主张以儒学为基础,以孔子为楷模,旨在重振儒家道德与文化来振兴国家。

他认为,将儒家经典加以应用于政治实践,不仅是自我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曾国藩主張文韜武略两手抓,既以步兵為主,又注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军事理念,對清廷的西夷政策不置可否,富有实际性的军事思想深受清廷公家所推崇。

曾国藩从他19岁娶妻开始,就一直践行“家国同构”“家国合一”哲学思想,始终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兴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自己家庭成员的进步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寄托热情。

在“仕途”往生意中不断变换中被传为佳话。

曾国藩的世家背景,强烈的教育观,保守的婚姻制度,家族地位的维护,使得他有着深刻的家庭情感和家族荣誉感,幸福,是在关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的。

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张以“为民之务”的目标来进行各项改革,并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他唯一的儿子早逝,为弥补这一代、空缺,便在家乡挑选名门正后辈的少年用家庭借贷拉拢为自己的养子做参工。

曾国藩这种方式获得人才,开创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助都尉府(地方行政官府)调节门第等级矛盾,使官员不再因世家地位成分相对而引发阶级斗争。

曾国藩也是清朝的功臣。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曾国藩被派往湖南省担任官职,他通过有组织和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参军、招募城市居民、制造枪炮、建造堡垒等方式,成功地挫败了太平天国的攻势,并迅速恢复了受创的湖南经济。

此外,他还提出了“提高民众的稾庄权”,以保障农民利益,根据乡试榜首任用官员等等现实改革后遗症开展了大规模的湘绅的改革。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于曾国藩,常被当作一个反面人物,这样说不无道理。

首先,在天津教案处理过程中,曾国藩的屈辱妥协展现无遗。

而且,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消磨了农民起义的气焰,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且他镇压过程中,手段残忍,值得批判。

再者,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为了“借师助剿”,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

但是,曾国藩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著名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

首先,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然后,在后期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重要的是,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他是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因为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其爱国性和进步性不可否认。

总的来说,曾国藩在处事中,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力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因此,曾国藩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