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读后感两篇经典

合集下载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2篇曾国藩传读后感1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

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

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

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

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

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

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

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

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

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

他考试考了八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

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政府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

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

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平天国。

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慈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通用3篇)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通用3篇)

《曾国藩传》心得体会(通用3篇)《曾国藩传》篇1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

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

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

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曾国藩传》读后感1《曾国藩传》让我有幸结识了曾国藩这么一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我作为一个行政助理最重要的两条处世之规――慎独与主敬。

“慎独”,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

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一名行政助理,在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同事时,对上应该做到不阳奉阴违、不欺暗室,对下应做到心口如一、以诚待人,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

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

古语讲:“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主敬”反映的是一种庄重、专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

作为行政助理,在遇到客户到访需要接待时,首先应仪态端庄,以体现公司的良好形象;其次应内心纯净专一,让往来的宾客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司的文化底蕴。

面对日常繁琐的工作,要有静气,把控好自己的情绪,气若不动则心不动。

谨记:凡事心要静,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

心平气和、稳重稳妥地去处理问题,让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最完美的解决,这才是工作的王道。

《曾国藩传》读后感2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锦集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锦集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锦集5篇)【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

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事的手段。

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

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

而且他让我感觉,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

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

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尘了……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范文(通用7篇)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范文(通用7篇)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范文(通用7篇)曾国藩传读书心得范文(通用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书心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传读书心得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篇1一、人物简介老话说的好:"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曾国藩(1811-1872),湖南人,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洋务派领袖。

他帮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

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儒家最后一个榜样。

曾国藩德行高尚、志趣高远,不仅仅是近代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不多见的。

他始终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达到古人“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铄今,没有一个人能与之相比,究其原因,在于他一生立志一定要超出普通庸碌之辈,他不断克服困难,从中求得知识,不断亲身践行知识,不遗余力,即使经历重重艰辛阻碍也无法令他失去斗志;不求成效很快显现,谦虚地接受,勤勉地奉行,以刚直自立于世,坚定而有节操,以诚意为前导,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曾国藩传》作者用现代的目光和系统的方法,为读者展现了曾国藩不凡的一生,揭示了他能从进士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的人生之路。

为什么他一介书生,却打造出了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湘军;从一个乡下秀才,却成为毛泽东、蒋介石都学习的盖世名相,他功高震主,令慈禧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修身之道、为官之道、创业之道、治军之道、治家之道、育人之道都可在阅读《曾国藩传》中有所领悟。

二、人物事迹曾国藩生于嘉庆16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

他自科举出身,是道光18年(1838年)进士,曾叙任各部侍郎。

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8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1以史为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关键是学到领悟了什么,而不要为了一个死人而去计较,陷入我执和法执。

一个人本来就是毁誉参半的,除非他成佛了,但即使是佛祖也被人陷害诋毁过,耶稣也被人背叛过。

而且孔子说了“一个人如果所有人都说他好,那这个人有问题,是个乡党。

”所以,有人骂曾国藩是鹰犬,有人说曾国藩是完人,是正常的现象。

前者可能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出发理性分析所得,后者可能因为情感,比如我倾向于佩服曾国藩的志向“不为圣人,便为禽兽”,而却被后人指为鹰犬,因此心里好不难受。

由此看来说到底我还是个凡人。

我个人还比较倾向历史是过去的政治,历史为现在服务,所以现在没必要喷孔老二,而是要建立很多孔子学院为荣;也没必要喷曾国藩为鹰犬,因为满汉一家亲现在。

我们需要的,是学历史人物的优点,比如马丁路德金有与美国开国领袖华盛顿一样的待遇——作为美国节日,但私生活实在不堪,但这不影响他《我有一个梦想》的伟大。

即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的故事都是假的,但还是不影响其伟大。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的人对其苛刻咬文嚼字,有的人对其宽厚不求甚解,但都有所得。

古希腊神话是揭示人性恶的,中国神话是崇尚人性善的,这是文化传统。

但这个传统断了,总的来说对古代先贤,我们的敬畏心不够,不过我并不排斥故宫卖萌产业链的发展,也不排斥“杜甫骑马漫画”,但我就是排斥“鹰犬”这样恶劣的字眼,为什么不能换着用温和一点的字眼表达观点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左边两点水右边中,意思是前面说到的“万物负阴抱阳”的阴阳二气,要像水一样融合在一起。

要想完全理解一个人,就是成为他的一部分,像一粒盐融入海洋,与海水融为一体,它因此全然觉知了海水的咸度。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第一篇:《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这个春节,闲来无事,读了本自传《曾国藩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将曾国藩的人生划分三个阶段。

1.少年求学求功名时代-嘉庆-道光天资不聪慧,家境不殷实;但是受到其祖父曾玉屏、其父曾麟书的影响,塑造了他坚韧不拔性格,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就坚持去做2.青年京官时代-道光-咸丰做官不为钱财,两袖清风,所以过的非常拮据,特别是在京都,俸禄微薄但开支大,加上每逢红白事各路官员都礼尚往来,更加剧了生活的窘境。

而他的性格耿直,当时得罪了很多同事,雪上加霜。

辛亏他老师穆彰阿欣赏他,作为他坚实的后盾,加上他同窗好友的帮助,时来运转十年七迁,走向人生的巅峰,但是并没啥用,不贪污的他生活依旧拮据。

之后因丧母回家守孝,结束了京都官场生活。

3.壮年+老年战场时代-咸丰-同治太平天国起义,临危受命;在湖南招募雇佣兵,成立湘军;建立造船厂,筹建湘军水师。

由于是汉人,并且是个空降官,加上性格耿直得罪人,在当地非常不受待见,所以回老家,靠着家乡的名气声望,加上亲兄弟帮忙,艰难的完成了初期湘军招募以及水师的组建。

因为吃过耿直的亏,使自己被孤立多次险些丧命,反思后一改之前耿直性格,处事圆融谨慎。

官场关系有所改善,在兄弟好友支持下,打败太平军队,保得晚清疆土。

后又协助镇压东西捻军**,功成名就。

封为汉人百官之首,走向人生巅峰。

晚年天津教案事件,替朝廷背黑锅,当然也有他自身因素,导致悲伤卖国的千古骂名。

最后病逝于两江总督衙门(太平天国天王府),享年61岁。

感想: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坎坷崎岖,其中对他有深远影响的有他的老师穆彰阿,好友左宗棠,学生李鸿章,祖父曾玉屏。

每在他遇绝境之时总有贵人帮助,可以说比较幸运吧。

但是呢,从他的履历上来看,只要是他亲自领兵打仗,就没有胜利过,而根据他制定的作战方案来进行的战斗,读后感m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可以取得他想要的结果。

就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那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传读后感两篇经典
曾国藩其人,“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
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后感一
曾国藩其人,“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
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爱之者言——中国近代政
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
称“曾文正”。

通过阅读,我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首先要有历
史之同情,在保有时代的分析。

曾国藩传读后感
近年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和讨论,不断热议。

热议人身历
程的励志、热议他一封家书“保全”曾家一段时间的繁荣、热议
到诸多名人伟人的赞赏。

阅读,并非简单的看看古人是有什么故事,阅读是希望能汲
取他人的经验,完善自身。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回顾了曾国藩的一生,了解到这个先天“不聪”的顽童,一路荣至天下重臣。

其中故事自然精彩,
但让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曾国藩对于自我的严格要求。

早年他给
自己定了修身十三条,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他对于人格的淬炼
归纳核心为:“诚、敬、静、谨、恒”。

这放置当下依然有很优
秀的现实意义。

“诚”——为人表里如一,依信守诺。

这也我们现在倡导的
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8个字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一个社会层面的个人价值要求。

“以诚立人”、“依信为人”是一个共同的社会要求。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这也是为人的基本要求。

“敬”——既是尊敬的态度,更是敬畏的心态。

我们应该有
对人尊敬的态度,平等的思想,这是为人的基本态度。

而一个无
所畏惧的人,是最为恐怖的。

敬畏不是怯懦,是自律。

为人应敬
畏道德,以道德为身准则;为事应敬畏法律,以法律为为事的准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把“规矩放在心间”才能真正做
到“有凭有依”有章可循。

曾国藩传读后感
“静”——理解很多,我理解是一种冷静和从容。

“静”只
是表象,其后是对人对事的深刻准备。

只有为人做事有了充足的
准备才能冷静的因对,读后感只有在事情发生时,
冷静处理才能做到最好反馈甚至在危机时创造价值。

“从容”不
同于冷静,他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为外事烦扰,不为繁华所遮掩,仅守本心。

“谨”——通常理解是谨慎,但谨慎本身其实也是有双重意
义的。

“谨”指严谨、认真。

这是工作态度“世上无难事,只怕
有心人”,这是基本的工作要求。

“慎”是“三思而后行”做事
考虑周全。

谨慎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倾向。

深入、仔细思考问题,反复核实,查找资料,咨询专家,确实无误再进行。

“恒”——只有一个要求“持之以恒”,我认为是一种更高
的要求,所谓“恒”本质是一种“不忘初心”的追求。

唯有坚守
本心才能在追梦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我们现代的社会,诱惑太多,我们反观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坚持”。

曾国藩传读后感
人其实无法再有生之年看尽所有风景,获得所有知识。

但阅
读能使我们尽可能的获得体悟。

曾国藩能臣严吏,可回顾其一生,他的成功归功于时代的选择,更归功于自身的人格,“诚、敬、静、谨、恒”只是他人格的优秀点之一,一个优秀的人格才能创
造更高的价值。

读后感二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
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

虽然他在历史上的记载不讨人喜爱,但他却无愧于人民,无愧于
国家,无愧于民族,他便是曾国潘。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
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

此书深刻透彻地
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
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

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
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
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曾国藩传读后感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
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
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

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
好的评价了。

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
然选择了弃笔从戎。

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
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
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
马功劳。

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
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
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

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
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
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
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

所以在如此巨大的
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
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如此令人侧目的成就都离不开他严以律
己的高尚品质。

而除了对自己严格之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后辈
更是有着诸多期望和劝诫。

他所作的《家书》中不仅有着:"一家
之中,勤则兴,懒则散,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

"这样的话语,更是有着:"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这样的教诲。

他让我了解了为人处世的三个最重要的地方,一是读书之勤——
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只是过眼云烟,通过读书来
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最为重要的;二是为官之廉——要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作为为人处世之道,将廉字时时自惕;三是做人
之谦——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要时时刻刻将谦这一字牢记
于心,鞭策自我。

可以毫无夸大地说,他用他一生的积累教会了
一代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一
生最大的成就,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

他的《家书》不止是对其后辈有着深远影响,更是令我们这代人振聋发聩,警钟长响。

毛主席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治学为官以及齐家治国
等方面成就斐然了,让伟大的毛主席都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


中国作为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曾国藩便是其中的
伟大人物之一,他让我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谓是给我的前
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很是感慨。

曾国藩传读后感
身为一名铁警后辈,曾国藩有太多太多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

我们铁警需要秉持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这样的道理,不骄不傲,持之以恒,在铁警这个岗位上不懈地奋斗下去,虽然前方道路迷雾重重,但我相信谦逊和努力定会冲破重重阻碍,不负韵华,抵力前行,为我的从警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曾国藩传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