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生猪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精品文档

生猪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猪球虫病在10 日龄内仔猪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感染球虫病的仔猪,其肠道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损伤,受到球虫病感染的仔猪非常容易出现其他类型的合并感染,进而为养殖场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和损失,研究生猪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球虫病的发生和诊断1.生猪球虫病临床表现症状感染球虫病的生猪大多数为7-10 日龄的仔猪,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这也是判断猪球虫病的一项主要标志。
感染球虫病仔猪的腹泻一般会持续4-6 天,观察其粪便,呈水样、糊状,粪便颜色以白色和黄色为主,还存在有少部分棕色粪便。
部分猪的腹泻情况跟猪自身状况有较大的联系,这类病猪体型会逐渐消瘦,严重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病猪的死亡率往往也会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性,部分病猪死亡率非常低,但是还存在有部分病猪的死亡率可以高达70%,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养殖场养殖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还与病猪吞食的孢子化卵囊数量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病理解剖存在有球虫病的仔猪表现较为消瘦,其皮肤会存在有较为严重的脱水现象,导致皮肤弹性下降,另外还伴随有贫血等症状,其臀部周边皮肤会被粪便污染。
对患有球虫病仔猪进行解剖发现,球虫病在猪小肠以及回肠部位较为常见,被感染的肠部浆膜会有坏死、糜等情况,表面覆盖有异物,肠部上皮存在有较为明显的脱落现象,绒毛逐渐消失。
另外,解剖后还发现其肠系淋巴结有非常明显的肿胀,其他部位肉眼无法观察出异常。
3.实验室检测取猪病变部位肠部黏膜在实验室检测,将其制作为染色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黏膜中存在大量处于发育阶段的虫体,根据这一发现,可以确诊为球虫病。
二、猪球虫病的防治1.药物防治在进行防治球虫病药物的选择时,可以将病猪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产仔母猪进行球虫病的防治,另一种是针对即将发病的仔猪进行球虫病的防治。
在母猪方面,管理人员可以在母猪产仔前以及哺乳阶段,在其食物中添加磺胺类药物,比如说氨丙啉、莫能菌素,可以起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在即将患者仔猪方面,可以在其食物中添加磺胺二甲嘧啶,每日食用一次,持续一周。
猪的疾病 猪球虫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球虫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球虫病(Swine Coccidiosis)多见于仔猪,可引起仔猪严重的消化道疾病。
成年猪多为带虫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猪球虫的种类很多,但对仔猪致病力最强的是猪等孢球虫。
二、病原:猪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和等孢属(Isospora)球虫引起的。
猪球虫的生活史与其他动物的球虫一样,在宿主体内进行无性世代(裂殖生殖)和有性世代(配子生殖)两个世代繁殖,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孢子生殖。
卵囊随粪便排到外界,刚排出的卵囊内含有一个单细胞的合子。
在适宜的氧气、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卵囊经孢子化发育至感染阶段。
当孢子化卵囊被猪吞入后,子孢子释出,进入肠腔,钻人肠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变成圆形滋养体。
滋养体经裂殖生殖发育为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每一个裂殖体含有许多裂殖子。
当宿主细胞破坏崩解时,裂殖子从成熟的裂殖体释出,进入肠腔。
当逸出的裂殖子侵入其他肠细胞,就可能发育形成新一代裂殖体或配子体。
在进行了2~3代裂殖生殖之后便开始转入配子生殖;裂体生殖的代数依球虫的种类而定,但所有虫种最终都要形成配子体。
有性阶段的虫体是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
大配子体积较大,通常在一个宿主细胞仅有一个大配子;而小配子体一般数量较少,但含有许多高度运动的、带鞭毛的小配子,这种小配子相当于高等动物的精子。
最终含有小配子体的宿主细胞崩解,小配子逸出,进入肠腔,进而钻入含有大配子的肠细胞,使大配子受精。
受精后的合子形成卵囊壁,发育成为卵囊。
当卵囊成熟后,宿主细胞崩解,卵囊进入肠腔,然后,未孢子化的卵囊随粪便排出,在体外进行孢子生殖。
宿主细胞是由于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卵囊释放而遭受破坏。
由于每一个裂殖体都含有大量的裂殖子,并可能发生几代裂殖生殖,因此吞食的1个卵囊具有破坏数千或数百万个肠细胞的能力。
无性生殖的代数与裂殖体释放裂殖子的数量,以及完成生活史所需要的时间均随球虫种类不同而有变化。
仔猪球虫病的症状与防治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球虫病,尤其是规模化猪场因饲养密集、生活环境难以控制,猪群的发病率低时能够达到5%,管理不善时可以达到100%。
并且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所以在养猪生产中必须引起重视,降低本病给猪群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猪球虫病的症状、防治措施进行阐述,以减少该病在养殖中的发生。
猪球虫病是由球虫寄生于猪只肠道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成年猪只发病后影响不大,但是会成为带虫者和主要传染源。
仔猪感染发病后能够引起腹泻、体重增加缓慢、生长发育受阻、逐渐消瘦等,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会给养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实际生产中必须做好仔猪球虫病的防治工作。
01病原生活史猪球虫病的病原属于艾美耳属和等孢属,目前大多认为对猪群产生危害的是8种艾美耳属和1种等孢属,尤其是猪等孢球虫的感染性最强,对猪群产生的损害最严重。
球虫卵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消毒剂的作用下和恶劣环境下仍可以存活,通常在土壤中能够存活几个月,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发育,这也是仔猪容易发生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
猪球虫生活史分以下三个阶段:孢子生殖、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
其中孢子生殖需要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后两种生殖需要在猪只体内完成。
猪只发病后球虫卵囊可以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发育成孢子化卵囊,如果健康猪只摄入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后,可以在刺激下释放出子孢子进入消化道,然后子孢子穿过肠道上皮细胞,经过裂殖过程成为裂殖体,其成熟后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裂殖子,这样进入肠腔的裂殖子可以发育成大、小配子体,小配子体与大配子体结合成合子,最后形成卵囊壁,发育成成未孢子化的卵囊,然后随粪便排到体外。
这些卵囊在外界环境中完成孢子生殖,再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02临床症状猪球虫主要感染7~21日龄的仔猪,因为仔猪体质瘦弱,难以有效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同时仔猪各个组织和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较低,所以比较容易感染球虫病。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仔猪球虫病是由球虫属(Eimeria)寄生在小肠黏膜上造成的疾病。
这种疾病常常发生在仔猪的生长期,特别是在3~8周的时间段内。
因为这个时期仔猪的肠胃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身体抵抗力相对薄弱。
球虫在小肠黏膜内寄生,使得黏膜被破坏,影响仔猪的正常消化吸收,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
症状仔猪球虫病的症状比较明显。
刚开始,仔猪将会出现食欲减少、身体虚弱、精神不振,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加重,仔猪体内虫子的数量增多,出现拉稀、腹泻,肠子里会有黏液和血液。
严重的情况下,仔猪会出现萎靡不振、厌食、腹泻严重、无力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猪只可能会死亡或者患有其他疾病。
治疗当仔猪患上球虫病后,应该给猪只进行治疗。
下面是治疗的方法:1.药物治疗铵马尔并联,鹤头牌,板蓝根,白云山,云南白药片等都是常用的治疗仔猪球虫病的药物。
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按照药品说明的剂量和频率进行使用。
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会副作用,从而导致猪只的健康状况恶化。
2.加强管理为了预防仔猪球虫病的发生,需要加强猪舍清洁和环境卫生,早发现早处理病例,保持室温适宜、饲养密度适宜、加强营养和饮水管理等。
此外,给仔猪添加寄生虫的治疗药剂,也是一种预防仔猪球虫病的方法。
3.饲料调整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膳肠涵盖剂、增效型氨基酸,可以有效地减少球虫的滋生。
同时,调整饲料成分,保证其良好的消化吸收,可以降低球虫病的发生率。
4.预防针目前有些全价狂犬疫苗或者是细小病毒疫苗不仅具有预防狂犬病和细小病毒感染,同时还可以预防仔猪球虫病。
总之,仔猪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都比较简单。
通过细心的管理、药物治疗、加强营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球虫的滋生,从而保障仔猪的健康生长。
浅述猪球虫病的防治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效果评估
临床症状改善
经过治疗后,患猪的腹泻、消瘦等临床症状应逐渐改善,恢复正常 食欲和精神状态。
虫卵减少或消失
通过粪便检查,观察虫卵的数量减少或消失,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治疗后应定期进行粪便检查,确保球虫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生长发育指标
观察患猪的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增长、饲料转化率等,可以评估治 疗效果对猪只整体健康的影响。
虫病的主要方法。
剖检病变观察
对疑似病例进行剖检,观察肠道 病变,如肠壁充血、出血、溃疡
等。
免疫学诊断
应用免疫学技术,如ELISA、 PCR等,检测球虫特异性抗体或 核酸,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
猪球虫病的误诊与漏诊
误诊原因
猪球虫病的症状与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如细菌性肠炎、病毒 性腹泻等,容易造成误诊。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
密度控制
合理控制猪只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 球虫病的传播机会。
环境卫生
栏舍清洁
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减少球虫卵囊的滋生环境。
消毒措施
定期对猪舍、饲料槽、饮水器等进行消毒,有效杀灭球虫卵囊。
灭鼠防虫
做好猪场的灭鼠工作,减少球虫的传播媒介。
疫苗接种
选择合适疫苗:根据当地球虫病的流 行情况和猪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 的球虫疫苗进行接种。
氨丙啉
氨丙啉是另一种常用于治疗猪球虫病 的药物。它具有广谱抗球虫活性,对 球虫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抑制作用。
治疗方案
早期治疗
在发现猪球虫病的初期,应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来说,早期治疗的效 果较好,可以迅速控制病情,减少损失。
药物治疗与饲养管理相结合
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约占80%)和某些种类的艾美耳属球虫(约占20%)寄生于仔猪的空肠或回肠等小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原虫病。
该病可严重危害仔猪健康发育、降低成活率、造成生产上的损失。
随着养猪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仔猪球虫病在集约化养猪场普遍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然而养猪场普遍忽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
猪场日常兽医管理工作较侧重于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防治,而放松了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对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因防治措施不力,致使近年来仔猪球虫病的发生趋于更为广泛。
现将仔猪球虫病的诊治方法总结如下。
1 发生原因仔猪球虫病发生因素主要是高度集约化饲养,适宜的温度和易感染的猪群:一是高度集约化饲养,密度过高导致球虫病流行越来越普遍,控制非常不易.二是适宜的温、湿度和最易感的猪群,产房为球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并可造成在同一产房内的一窝窝仔猪的连续感染。
卵囊常存在于粪便中及产房栏表面,常是前1窝仔猪遗留下来的。
一般极少量的残存卵囊即足以导致这种连续感染,1窝仔猪中只要1只感染,很快引起全窝仔猪同群感染,较短的潜隐期和孢子化时间及仔猪栏内较高的温度(可达35℃),使球虫生活史很易完成,可能是感染在同窝仔猪间迅速扩散的主要因素。
2 病原检测感染率普查时,可抽检仔猪粪便进行虫卵的检查(可直接镜检或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后镜检)。
对于病死猪,可直接刮取空肠或回肠的肠黏膜进行镜检。
其中艾美耳属球虫可在肠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
等孢球虫则在肠上皮细胞内可见双核形并以内出芽生殖分裂的I型裂殖体和多核的Ⅱ型裂殖体。
拉稀发生4—5天后才能在粪便中检出猪球虫的虫卵.经患畜粪便镜检证实,猪球虫病分布广,对初生至6周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
由于病原的繁殖(裂殖体)刺激肠上皮细胞而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3 流行特点猪群常年可发生该病,在高温、高湿春夏之交的梅雨季节更为多见.不同日龄猪均可感染,5—50日龄仔猪最易发病,其中10日龄左右和断奶左右两个阶段是发病的高峰。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地面饲养的猪常发生球虫病,引起仔猪下痢、腹泻,人们往往把它误认为细菌性、病毒性腹泻,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对症治疗效果不好。
并且造成有益菌群失调及有害菌群抗药性增加,病情不能够及时控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球虫、细菌、病毒所引起的腹泻区别
1、在临床表现症状上:球虫感染引进腹泻为6-15日龄,首先表现个别发病,全窝发病多在8-10日龄,发病率50%-70%。
发病初期常见仔猪呕吐,腹泻物由白色奶油状至黄色水样,而细菌、病毒性发病比较剧烈,发病率高达90%以上,失水现象严重。
2、解剖症状:因球虫引起腹泻的猪可见回肠、空肠的急性炎症,而其它引起的可见整个肠道炎症,甚至充满药水样物,出血现象严重,肠空薄,肛门松弛。
3、实验室诊断:粪便虫卵沉积浓集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可见到淡黄褐色的孢球虫卵囊,以确诊。
二、怎样防治因球虫感染引起的腹泻
1、产床严格消毒冲洗。
2、分娩前一周用三字球虫粉,有效成分20毫克/公斤,连续3-5天体内外驱虫。
3、保持产仔舍内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粪便。
4、保证仔猪补料干净、卫生,被污染的料应及时处理,更换新鲜饲料。
5、控制传播,仔猪治疗用三字球虫粉24毫克/公斤,3-5天,并补加电解多维饮水。
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思考探讨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引言 • 仔猪球虫病临床症状及诊断 • 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 • 仔猪球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及挑战 • 改进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的建
议和展望
01
引言
仔猪球虫病概述
01
02
03
病原学
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 虫和猪艾美耳球虫等引起 的原虫病。
02
仔猪球虫病临床症状及诊断
临床症状
腹泻
仔猪感染球虫后,最常见和最明显的症 状是腹泻。腹泻物多为黄色或黄绿色,
有时混有血液。
脱水
由于腹泻导致仔猪体内水分大量流失 ,出现脱水症状。
食欲减退
感染球虫的仔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 ,生长缓慢。
体重下降
长期腹泻导致仔猪体重下降,影响其 生长发育。
诊断方法
临床观察
用药方法不当
部分养殖户在用药时,没有按照 规定的用药方法和剂量使用药物 ,导致药物效果不佳或产生副作 用。
05
改进仔猪球虫病防治措施的建 议和展望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治意识
开展科普讲座和培训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仔猪球虫病防治 的科普讲座和培训,提高养殖户对球虫病的 认识和防治意识。
制作宣传资料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和微生态制剂等生物手段防治仔猪球虫病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饲养管理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营养水平和抗病能力。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通风,定期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 播途径。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更有效的防治药物和技术
加大科研投入
加大对仔猪球虫病防治的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 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约占80%)和某些种类的艾美耳属球虫(约占20%)寄生于仔猪的空肠或回肠等小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原虫病。
该病可严重危害仔猪健康发育、降低成活率、造成生产上的损失。
随着养猪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仔猪球虫病在集约化养猪场普遍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然而养猪场普遍忽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
猪场日常兽医管理工作较侧重于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防治,而放松了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对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因防治措施不力,致使近年来仔猪球虫病的发生趋于更为广泛。
现将仔猪球虫病的诊治方法总结如下。
1 发生原因
仔猪球虫病发生因素主要是高度集约化饲养,适宜的温度和易感染的猪群:
一是高度集约化饲养,密度过高导致球虫病流行越来越普遍,控制非常不易。
二是适宜的温、湿度和最易感的猪群,产房为球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并可造成在同一产房内的一窝窝仔猪的连续感染。
卵囊常存在于粪便中及产房栏表面,常是前1窝仔猪遗留下来的。
一般极少量的残存卵囊即足以导致这种连续感染,
1窝仔猪中只要1只感染,很快引起全窝仔猪同群感染,较短的潜隐期和孢子化时间及仔猪栏内较高的温度(可达35℃),使球虫生活史很易完成,可能是感染在同窝仔猪间迅速扩散的主要因素。
2 病原检测
感染率普查时,可抽检仔猪粪便进行虫卵的检查(可直接镜检或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后镜检)。
对于病死猪,可直接刮取空肠或回肠的肠黏膜进行镜检。
其中艾美耳属球虫可在肠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
等孢球虫则在肠上皮细胞内可见双核形并以内出芽生殖分裂的I型裂殖体和多核的Ⅱ型裂殖体。
拉稀发生4-5天后才能在粪便中检出猪球虫的虫卵。
经患畜粪便镜检证实,猪球虫病分布广,对初生至6周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
由于病原的繁殖(裂殖体)刺激肠上皮细胞而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3 流行特点
猪群常年可发生该病,在高温、高湿春夏之交的梅雨季节更为多见。
不同日龄猪均可感染,5-50日龄仔猪最易发病,其中10日龄左右和断奶左右两个阶段是发病的高峰。
特别是7-15
日龄仔猪易发该病。
病原体损害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消化功能紊乱,消化障碍,引起仔猪出现顽同性腹泻和脱水。
据调查,仔猪球虫病的发病率占仔猪腹泻性疾病的25%-30%,86%以上的猪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猪球虫病。
有球虫病史猪场,仔猪可能通过摄食母猪粪便中的卵囊、哺乳过程通过污染的乳头而摄入卵囊或舔食污染的舍内用具、物品、垫板等途径而感染。
对猪场大小日龄猪可产生交叉感染,猪场管理不善,圈舍密集时最易发生流行感染。
4 临床症状
感染球虫的种猪和大猪症状不显或不表现临床症状,常呈隐性感染。
仔猪艾美耳属球虫病主要表现严重腹泻,粪便呈黏液状并带泡沫,褐色或黃绿色,常黏附于肛门口下方,仔猪脱水明显,整窝仔猪发病率60%-100%,死亡率30%-60%;仔猪等孢球虫病主要表现为刚开始腹泻时粪便为糊状,2-3天后转为水样,黄色或灰白色,有腐败乳汁样的酸臭味,发病率达70%以上,死亡率也达25-50%。
初生至6周龄仔猪对球虫敏感,仔猪粪便变化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严重感染猪的粪便呈水样,粪便中有的还带有血液,常见产床内有特殊的黄、白、红混合的仔猪稀粪。
严重者吻突及腹下皮肤发绀,很快死亡。
同时须注意并发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性和病毒性疫病,使病情更为严重,病死率更高。
5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特征除了全身脱水外,主要表现在空肠和回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纤维索性坏死,空肠和回肠肠内容物空虚或有少量黄绿色分泌物,肠黏膜表面有的斑点状出血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结结肿大。
显微镜下的病变是肠绒毛发生萎缩、融合、滤泡增生和坏死性肠炎,肠绒毛末端的柱状上皮受损,从而暴露出位于其下的固有层或被肥大的未成熟肠上皮细胞替代。
病变的严重程度与仔猪摄入球虫卵囊数量有关。
6 诊断
根据仔猪发病的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临床症状伴有食欲(吮乳)减退,消瘦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发育不良、生长迟缓,病程稍长发展到脱水死亡,可怀疑患有该病。
猪场7-l5日龄仔猪腹泻,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是仔猪球虫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采集有临床症状的仔猪粪便进行显微镜卵囊检查(可直接镜检或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后镜检),是快速的确诊方法之一。
7 预防控制
首先,母猪的分娩拦要做高床,保持圈舍干燥,可大大减少球虫病的感染,其次,加强猪群的定期检测和驱虫工作。
定期采集母猪粪便,检测球虫卵囊,每年至少检测2次以上,尤其在4~5月份感染高峰期时必检。
抽检密度不低于母猪数的30%,以保证检测的可靠性,便于猪场驱虫时参考。
若发现母猪有感染球虫,则应在产仔前用抗球虫药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新生仔猪感染本病。
第三,在仔猪出生后3-7天用抗球虫药(如百球清等)进行预防,有很好
的效果。
8 治疗
8.1笔者在近几年临床上对不同猪场针对患该病的2718头仔猪,采用不同用药方案,对个别病情较重的仔猪须隔日再灌服1次;对出现并发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性和病毒性疫病的给予对症治疗。
仔猪球虫病的治疗可以选择以下任意一种方案:
8.1.1 2.5%百球清口服液1.0ml+5%葡萄糖溶液1.0ml,每头仔猪一次灌服。
8.1.2 30%磺胺氯吡嗪钠可溶性粉l0g+黃芪多糖100ml,每头仔猪1.0ml,一次灌服。
8.1.3 地克珠利溶液(100 ml:0.5 g),每头仔猪l.0 ml,一次灌服。
结果表明,3种方案都具有较好的疗效,防治效果明显。
接受治疗的仔猪经3-5 d后,食欲、粪便、被毛、肤色明显好转而痊愈。
治疗中因个别仔猪日龄小、体弱及病情严重等因素而影响治愈率。
9 小结体会
8.1可用于猪场控制球虫病的方法很多,但必须意思识到要想彻底消除猪球虫病在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任何短期措施或单一治疗方案是不可能达到长期控制本病的目的。
9.2 仔猪球虫病的感染来源于产房中未被清除的球虫卵囊,球虫卵囊在猪场地面及墙壁死角缝隙中存在。
故要想减少仔猪球虫病的的发生,就必须加强产房的清刷和消毒。
由于球虫卵囊对大多数常用的消毒剂不敏感,必须热水高压冲洗、加热干燥(>70 0C)及应用有效化学药物(甲酚为基础的消毒剂)才有可能降低环境中的卵囊数量。
9.3将药物添加到饲料中预防哺乳仔猪球虫病,效果并不理想;把药物加入饮水或将药物混与铁剂中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个别灌服给药是治疗本病最好的方法。
9.4中草药在我国的资源丰富,且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无太大毒副作用,同时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的优点。
如何开发并研究出既能治疗仔猪球虫病引起的腹泻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同时能够促进仔猪生长是治疗仔猪球虫病的新措施。
9.5 创造良好的猪舍环境。
寄生虫病的传播感染途径多与猪舍的环境条件有关,因此,必须保证干燥、通风、不拥挤的圈舍环境。
产房温度较高(32~35'C)和阴暗潮湿有利于猪球虫的孢子化。
卵囊孢子化后,对多数消毒药有较强的抵抗力。
为减少初生乳猪的感染机会,因此要重视改善产房环境,加强饲养管理。
提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防止粪便中的病原体扩散,造成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