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武汉大学的十五年 什么原因离开武汉大学
看易中天教育女儿

看易中天教育女儿,反思我们受的教育恰逢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易中天决定参加研究生考试.通过求学改变命运。
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易中天.在妻子的鼓励下苦读三个月,最终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录取。
眼看要离开尚在牙牙学语的女儿,易中天十分不舍。
临走时,他抱着易海贝亲了又亲,李华安慰说:“有我呢!”从新疆来到武汉,易中天很快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唯一不适应的,是对家人的牵挂,特别是对女儿易海贝的挂念。
爸爸不在身边,宝贝女儿会变成啥样?为一解丈夫的相思苦,李华经常写信向易中天报告自己和女儿的状况。
那时经济不宽裕,李华就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带女儿去照相,给易中天夹在信里寄过去。
看着黑白照片里的小小人,易中天的内心时常涌动着父爱的温暖。
转眼间.易海贝两岁了,爸爸不在身边,她变得异常调皮,经常不服李华管教,而且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李华没办法,就想把她送到幼儿园.可易海贝死活不去,只要一提幼儿园,她就哇哇哭个不停,赖在地上不起来。
李华只好给丈夫写信诉苦,易中天也鞭长莫及,他多想抱着女儿给她讲道理,可惜,他最多只能写写信。
为此.从来没有育儿经验的易中天头疼不已,做学问时都还想着这件事。
在研读古典文学经史子集的时候.易中天突然灵光一闪,古人提出“无为而治是大治”.这种思想其实也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
自由是儿童的天性.为什么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设计孩子的道路呢?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易中天很快有了主意,他给妻子写信说:“古人提倡无为而治.很有道理。
海贝不想上幼儿园就不要勉强她。
她不是喜欢听故事吗,你就辛苦一点,每天给她讲故事,通过故事告诉她道理,教她识字,我想效果不比上学差。
”李华半信半疑,但她也没有其他好办法,只好让女儿待在家里,每天给她讲故事。
易中天的这招无为而治很快见效。
易海贝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对妈妈边讲故事边教她认字并不排斥.仅仅半年过去,就认识了一百多个字.可就是没有耐心学写字.李华打算将教育内容拓宽,像其他父母一样,教女儿读唐诗、背三字经,练习写字。
易中天教授在江汉大学话说武汉

易中天教授在江汉大学话说武汉
何飞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07(026)006
【摘要】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的“品三国”,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和知名学者。
2007年10月11日易中天教授应邀来到江汉大学,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话说武汉”的生动演讲。
【总页数】1页(P封3)
【作者】何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1.7
【相关文献】
1.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生物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
开放实验室"主任——卓仁禧2.四十年,为社保驻足——访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邓大松教授3.一所蓬勃发展中的
新型职业大学——武汉市江汉大学简介4.妙语连珠话武汉雅俗共赏说文化易中天教授在江汉大学话说武汉5.易中天教授在成都大学与师生畅叙人生共话三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家讲坛》人物 易中天的成长经历

《百家讲坛》人物易中天的成长经历生活非诗;年轻时的易中天1965年,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新疆,他一呆就是13年。
他的学生说,易中天对于他在新疆的生活曾说过一句话:“在那个曾经被诗意描述过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军垦农场,年轻的易中天在那里当“军垦战士”。
之后,很幸运他碰上了一次招工的机会,进入乌鲁木齐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任中学老师。
这段经历中各种情节,被易中天称为完全可以写一篇《胜利大逃亡》的小说。
在那个不可以随便“跳槽”的年代,他从农场到工厂,几乎是用“逃”才离开的。
艰苦也很能锻炼人,易中天用这句话概括了那段时光。
超越自我;易中天当语文老师时,老师和学生都公认他是教得最好的,可他的工资却是最少的,为什么?他没读过大学。
他想到了去考研究生。
为什么不考本科呢?不行,因为他带的是高中毕业班,不能和学生一起考大学呀。
他想,直接考研吧,考不上还有个说头。
于是,易中天成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
人生转折;1978年,易中天以同等学历考取了武汉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武大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易中天人生的转折。
易中天不属于那种埋头苦读的学生,课堂上也是一个好动分子,下课后更不闲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理科(当时武大还没有工科),几乎听遍了所有的讲座。
广交朋友,也多长见识。
易中天就是在那样的氛围里一步步让思想趋于开阔、理性和成熟的。
毕业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留下来。
为此还惊动了当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
最后,教育部专门为易中天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
于是,易中天留校任教,直到1992年赴厦门大学中文系。
玩转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是易中天研究的领域。
易中天的伯父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与翦伯赞等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同班同学。
易中天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历史颇感兴趣。
厦门大学教授 易中天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
佚名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
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
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厦门大学教授指导三明市氟化工产业工作 [J],
2.新时代中华老学研究--主持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谢清果主持人
按语 [J], 谢清果
3.蓝色地球的捍卫者——厦门大学教授王新红的海洋生态环境“保卫战” [J], 李
明丽
4.一辈子的先生——专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 [J], 王
湘蓉;邢晓凤
5.厦门大学教授葛家澍的贺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0年代武大校友对于刘道玉和他那个年代的武大的评价

1、方方(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中文系):很庆幸自己求学是在刘道玉时代的武大中文系,而不是现在这个充满市侩气、俗不可耐的文学院(全文见方方博客,方方在转载《武汉大学文学院的一次选择》后面的说得一段话)2、邹恒甫(经济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本人1987年从哈佛大学回武汉大学讲西方经济学,给刘道玉校长带来许多麻烦,更不用说杨小凯被刘道玉校长送到普林斯顿念书一事。
1995年杨小凯在中国讲学还遭到封杀,岂不哀哉!我们这一辈人也只知道一个著名的中国大学校长:刘道玉!(全文见邹恒甫诗作《樱花又一苦劫》1997年3月于华盛顿)3、自强:你在武汉大学呆的这些时间里,哪一段是最振奋人心的“风云时期”?李工真(教授,1978年10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85年7月留校任教):肯定是刘道玉时期,就是我们那个时期。
(见自强新闻《四名师论风云学子,析武大精神》)4、自强:您认为武汉大学特有的精神是什么?王三山(刘老校长免职前三年由外校进入武大任教):我其实真的觉得武大没有什么特有的精神,我倒是很怀念刘道玉校长那时侯的自由的氛围的。
(见自强新闻《四名师论风云学子,析武大精神》)学分制、主辅修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制等等制度的恢复或建立均出自他(刘道玉)的手笔。
武大锐意改革,使当时众多高校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才有了“武大是80年代中国的小深圳”的说法。
对此,王三山直言那是武大最有活力的一段时期。
尽管是由国家分配到武大任教,王三山承认当时武大整个学术影响力很强,学术氛围浓厚,从老师到学生都专心做学问,是个作好学问的地方。
(见自强新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武大精神?》)5、谈到母校,易中天最感谢的是刘道玉:“他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校长。
”(见楚天都市报《易中天感恩母校武大反感被称“超男”风格麻辣》"那时的武汉大学是一个没有学者看官员,只有官员拜学者的氛围,"(见自强新闻《易中天:追忆珞珈山下,重温峥嵘岁月--武汉大学访谈》“当时胡先生打电话给刘校长说要去向他汇报这件事,刘校长说‘还是我来看你吧。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的十五年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的十五年什么原因离开武汉大学公元1978年,这一年的夏天,武汉的气候惯如以往地炎热,珞珈山脚下的武汉大学虽绿树成荫,却也不是户外活动的好地方。
但是高温并未减少校园里来回奔走的人头——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中断十二年的研究生招生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首度恢复,报考年龄界限从原定35岁放宽至40岁,无数中断多年的梦想被再次点燃,仅报考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就达300人之多。
复试在7月举行,报名地点是武汉大学校内的宋卿体育馆。
在这里,来自汉阳中学的青年教师何念龙见到了分别十年的大学同学周光庆。
历经4月份的初试淘汰,唐宋文学专业的报考者仅仅剩下十六人,等到9月份正式录取时,他们中又将淘汰掉一半。
1978年,武汉大学总计招收了170名研究生,他们被安排住进了桂园食堂边的研究生楼。
这栋四层平顶小楼后来被重新粉刷成黄色,重新命名为桂园一舍,时至今日,已被安排做女生宿舍。
1978年武汉大学新生入住的时候,唐宋文学专业的三名学生,何念龙,毛庆,易中天,和古代汉语的丁忱,被分在了研究生楼一楼的一间寝室。
在这一届的同学录上,除了易中天之外,剩下三人的籍贯均为武汉。
但实际上,籍贯湖南的易中天,早在6岁就随父母到了武汉,在武汉度过了中小学时期,1965年高中毕业以后才去了新疆。
在他临行前送给妹妹的笔记本上,还写着一首豪情万丈的七律,最后两句是:如何借得东湖水,洗砚调朱写未来。
少年时意气风发,挥别武汉奔赴新疆的易中天恐怕无法想到,十三年后,他又会再次回到这个伴他学习成长的地方,和众多师兄弟一起,在东湖之滨洗砚调朱,开始自己的研究生岁月。
这一年,他三十一岁那几年入学的研究生学习都很努力,很珍惜。
十多年的青春被白白放逐,很有点“向四人帮讨还青春”的激情。
但是不同于今天追求效率压缩学制,除了大师兄唐异明在81年2月因赴美而提前半年毕业之外,多数人还是按部就班,更广泛,深入地学习。
七八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晓芒回忆说,“当时的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宿舍,可说是学术荟萃之地,除了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来往以外,影响力更向外辐射,外校的很多学生也被这里的学术环境所吸引,以武汉大学为中心聚拢过来”,除了正式的会议之外,还有大量的小聚会,所聊话题未必和自己的专业有关,但涵盖范围却甚广,更能收到开阔眼界之效。
刘道玉:八十正当年

刘道玉:八十正当年作者:谢湘来源:《新天地》2013年第10期“我非常高兴获得这份荣誉,这是一份迟到了25年的荣誉。
为什么说迟到了25年,我担任校长的时间是1981年7月22日到1988年2月10日,我不当校长已经25年了,那么这个荣誉说明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黄金时代的肯定,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切的期盼。
”今年6月22日,站在北京万寿宾馆“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年已八旬的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怀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说出了这番发自肺腑的感言。
历史可以证明这位教育改革家一生追求的教育情怀。
教育改革的“出头鸟”刘道玉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风云人物为人所知,正逢上世纪思想解放的80年代。
1981年8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带有黑色电头的消息:经中央批准,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
他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
被冠以全国最年轻校长之名的刘道玉没有辜负这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为改革动力,第一个在全国推出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转专业制、导师制、学术假制和贷学金制等。
不仅仅是教学制度的改革,刘道玉还给武大和高校带来一种全新的校园风气和文化氛围。
著名教授易中天谈到他那个时期在武汉大学上学的感受:领导生活简朴,作风民主;师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研究生论文答辩,可以当面顶撞评审委员;本科生学术演讲,校领导坐在下面洗耳恭听。
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的家,敲敲门就进去了。
教员上课,学生开会,讲什么,怎么讲,没有人干涉,自由、民主、开放。
明晰的改革思路、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使武汉大学一时间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特区”,积聚青年才俊的高地。
生命自六十始1988年春节前夕, 54岁的刘道玉被免去武汉大学校长的职务。
本想大干一场的改革者一时失去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其痛楚的心情可想而知。
易中天家族揭秘

易中天家族揭秘一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祖籍湖南省湘阴县营田镇人,易氏是当地的望族,在那里繁衍生息了500多年。
易中天的十八世祖名易先(1369—1427),字太初,明朝永乐年间曾任交趾谅山府知府(在今越南北部)。
据《明史·卷第154》载:“易先,湘阴人。
以国子生授谅山知府,有善政。
岁满还朝,郡人乞留。
诏进秩三品还任。
贼破谅山,先自缢死。
”其事迹后被写入越南的历史小说《皇越春秋》,当然,在小说中他是反面人物。
越南古称安南,明初,陈朝国相黎季犛杀逐陈氏,立子黎苍为帝。
又诈称陈氏已绝,骗取明成祖封黎苍为安南国王。
次年,前安南国王之孙陈天平来朝,告知黎氏篡权,请讨黎氏。
成祖遣使往安南查问,黎苍遣使谢罪,并诈请陈天平归国。
1406年(永乐四年)3月,成祖派兵五千护送陈天平回国,行至安南境内,被黎苍伏兵杀死。
成祖大怒,同年7月,以帮助恢复陈朝为名,发兵80万,远征安南。
次年5月,平定安南,黎氏父子被俘,囚禁京师。
明朝将安南纳入自己的版图,改称交趾,分其地为15府,下设州县,直接统治。
明朝军队占领越南后,带走了很多人才,同时还毁坏了越南的文化。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遣送交趾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至京,除释道经板经文不毁外,片纸只字悉皆毁之。
”另据越南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军)所至多行杀戮,其遗民尽掠为奴婢,及转卖去而四散者矣。
”所以当地民众反抗明朝统治、寻求独立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
明朝统治安南11年后,即1418年(永乐十六年)正月,越南人黎利发动蓝山起义。
同年,易先赴任谅山知府。
1426年,明成祖的孙子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即位。
同年十月,越南起义军包围了谅山。
宣宗深感连年劳师远征,国库空虚,有损无益,决定从越南撤军。
但为了能体面的撤军,他并未立即下令,而是在等待时机。
谅山知府易先并不知道朝廷的转变,他决定死守谅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的十五年什么原因离开武汉大学百度用户----资藏----友情提供免费下载公元1978年,这一年的夏天,武汉的气候惯如以往地炎热,珞珈山脚下的武汉大学虽绿树成荫,却也不是户外活动的好地方。
但是高温并未减少校园里来回奔走的人头——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中断十二年的研究生招生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首度恢复,报考年龄界限从原定35岁放宽至40岁,无数中断多年的梦想被再次点燃,仅报考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就达300人之多。
复试在7月举行,报名地点是武汉大学校内的宋卿体育馆。
在这里,来自汉阳中学的青年教师何念龙见到了分别十年的大学同学周光庆。
历经4月份的初试淘汰,唐宋文学专业的报考者仅仅剩下十六人,等到9月份正式录取时,他们中又将淘汰掉一半。
百度用户----资藏----友情提供免费下载1978年,武汉大学总计招收了170名研究生,他们被安排住进了桂园食堂边的研究生楼。
这栋四层平顶小楼后来被重新粉刷成黄色,重新命名为桂园一舍,时至今日,已被安排做女生宿舍。
1978年武汉大学新生入住的时候,唐宋文学专业的三名学生,何念龙,毛庆,易中天,和古代汉语的丁忱,被分在了研究生楼一楼的一间寝室。
在这一届的同学录上,除了易中天之外,剩下三人的籍贯均为武汉。
但实际上,籍贯湖南的易中天,早在6岁就随父母到了武汉,在武汉度过了中小学时期,1965年高中毕业以后才去了新疆。
在他临行前送给妹妹的笔记本上,还写着一首豪情万丈的七律,最后两句是:如何借得东湖水,洗砚调朱写未来。
少年时意气风发,挥别武汉奔赴新疆的易中天恐怕无法想到,十三年后,他又会再次回到这个伴他学习成长的地方,和众多师兄弟一起,在东湖之滨洗砚调朱,开始自己的研究生岁月。
这一年,他三十一岁那几年入学的研究生学习都很努力,很珍惜。
十多年的青春被白白放逐,很有点“向四人帮讨还青春”的激情。
但是不同于今天追求效率压缩学制,除了大师兄唐异明在81年2月因赴美而提前半年毕业之外,多数人还是按部就班,更广泛,深入地学习。
七八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晓芒回忆说,“当时的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宿舍,可说是学术荟萃之地,除了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来往以外,影响力更向外辐射,外校的很多学生也被这里的学术环境所吸引,以武汉大学为中心聚拢过来”,除了正式的会议之外,还有大量的小聚会,所聊话题未必和自己的专业有关,但涵盖范围却甚广,更能收到开阔眼界之效。
易中天在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文学作品研究,而是选了文论《文心雕龙》,研究其中的美学思想。
选择这个题目,除了吴林伯先生给学生们在讲了一年文心雕龙,引起了易中天的兴趣之外,对于美学的爱好,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这种跨专业的沟通。
百度用户----资藏----友情提供免费下载很多人能从易中天身上感受到他的骄傲——“易中天极其聪明,但是人很高傲,不太讨人喜欢。
如果你肚子里没有货,他就会看不起你,有时候,一句话顶死你”,邓晓芒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在我家里,有个学马哲专业的小年轻和我聊天,说他也对美学有兴趣,想研究美学。
易中天在一边听见了,当面就对这个小年轻说:‘就你?还想研究美学’?”即使是当了老师以后,易中天的骄傲的锋芒也时有显现。
现在通过央视收看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观众恐怕不会想到,二十年前,易中天在武汉大学开授两门公选课,讲《文心雕龙》和《中西比较美学》时,课堂的场面火爆,丝毫不亚于今天观众的热情。
不过今天的观众不必担心迟到的危险,而在当年,易中天的课尽管场场爆满,但是如果有学生迟到,还是会遭到他狠狠地批评。
今天的多数观众无缘面对面欣赏易中天讲课的风采,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大家对二十年前,武汉大学讲台上的那个易中天的想象——“现在他在百家讲坛远没有他当初讲课讲的好,在电视上讲,限制太多,一点都不能讲错,太紧张了,会影响发挥”,邓晓芒至今仍对当初的易中天评价非凡。
和邓晓芒一样,易中天留给身边同学的印象,也远远不止骄傲一样。
相比同级的研究生师兄弟,易中天的年龄是较小的,因性格活泼,同学之间也乐于打趣。
但就是这个年级最小的室友,到了每年的寒暑假期,却比其他三位武汉同学都要忙——七八级的研究生,几乎每个人都成了家,别人从学校到家不过一段公交车程,而易中天却得计算时间收拾行李,坐上几天的火车赶回新疆,和妻女团聚。
多年以后,易中天自嘲“一流父亲,二流丈夫,三流作家,四流教授”,同学丁忱说后两条是过谦了,但是前两条,却是在很早就留下过深刻印象——“那时候,易中天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不知道是没发出还是给退信了,被我们看到了,大家互相传阅,一致评价是‘感情强烈,使人心动’,成一时话题。
”1981年夏,武汉大学七八级研究生毕业。
那是一个研究生供不应求的年代,每一个毕业生都可以在诸多等待的单位中尽情选择。
但是易中天却面临回新疆——早在他考来武汉大学读研之前,他就已是新疆有名的诗人,现在又读了研究生,人才难得,兵团自然不愿意放,再加上妻女均在新疆,回去,成了必然的选择。
1981年的年底,当应届的同学各自找到新的学术岗位时,只有易中天踏上了西进的火车,默默返回了新疆。
易中天早在新疆干农活的时候,诗人杨牧就送给他两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船到桥头自会直。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事情仅仅隔了一年,就开始有了转机。
大概是学校也感觉人才难得,通过努力,又把他要了回来。
百度用户----资藏----友情提供免费下载在新疆的短短一年时间,往往被人忽视。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知道易中天从1981年的毕业研究生到1982年的武汉大学青年教师,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但是这一年,仅仅是易中天在武汉大学一个新的身份的开始。
1982年,青年教师易中天初到武汉大学,面临的景况并不算好。
在当时的情况下,被十年浩劫耽误的人,远远不止七八级的研究生一代,太多的老先生排在前面,要尊重老同志,要论资排辈,入校最晚、资历最浅的第一批研究生被压在了最后。
一年以后,转为讲师,但是情况却显得更加渺茫——直到十年后离开武汉大学前夕,他还是一名讲师。
24年后的2006年8月,已经名满天下的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次采访中,谈起了当时的压力和凄凉——同班同学付生文英年早逝,追悼会上,易中天抑止不住凄凉写了一副挽联:“富五车,才高八斗,叹人间从此惜年少;计九流,家徒四壁,问天意何时纵斯文”。
这副挽联,在今天看来,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凄凉景况缩影。
但是因为感情的悲怆,却往往让具体的细节和应有的变化,为人们所忽视。
1981年付生文面临毕业,因为家在农村,要解决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户口成了首要问题。
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无力解决,最后经人介绍,他来到了市公安学校任教。
新单位顺利解决了付生文一家的户口问题,还分给了他三室一厅的住房——“三室一厅的住房条件在当时看,是非常好了,户口,煤气这些生活上的问题,市公校都给了最大的照顾,应该说,还是尊重知识分子的。
总体来说,当时的知识分子景况是很苦,但还是在逐渐改善”,何念龙和付生文是本科同年,研究生同班,对他的情况较为熟悉。
尽管在各种生活条件上,都为知识分子创造了最大的便利,但是学问的失落和家庭的压力,还是让付生文感到了巨大的不适。
1984年,付生文重新回到武汉大学,进入《写作》杂志工作,1985年11月,突然倒在讲台上,当夜去世。
1985年的年底,武汉大学青年讲师付生文去世,易中天看见他家徒四壁,第一次深深感到了学术的凄凉——此时,距离他的第一本专著《〈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出版还有三年;距离他出版第一批面向大众的文化随笔(《品人录》等)“生产自救”,还有十五年;距离他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声名大噪,还有整整二十年。
这一年里,易中天同那个时代留校的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样,和妻女蜗居在一套狭小的住房里。
当时的易中天,住在武汉大学南面的一栋一室一厅的小楼内,这幢小楼原是给单身教室和新婚夫妇住家用的,因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鸳鸯楼。
1988年的冬天,因为条件简陋,易中天的妻子在鸳鸯楼内煤气中毒了:“当时是冬天,我们在家里烧蜂窝煤炉子来取暖。
结果走的前一天,妻子中了煤气,只好把她用大棉袄、大棉裤、棉被包好,抬到阳台上,坐在阳台上透气。
”百度用户----资藏----友情提供免费下载此时,易中天已年逾四十,早已不再是鸳鸯楼最初的目标住户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仍是讲师的易中天选择了离开武汉大学。
此时,他刚从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的职务上卸任不久。
新的工作地点选在了千里之遥的厦门大学。
2006年的8月,在中央电视台的访谈上,面对主持人的步步逼问,易中天仍然把离开武汉、南投厦大的原因归咎为武汉的天气不好。
此时他已经离开武汉十三年了,也许对于他来说,这十五年显得特别漫长,因为无数平凡的岁月和冷遇被他对付过去。
在厦门大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有课可以安排。
当年为他送行的邓晓芒谈起这点,语气之中充满了惋惜——“他又是一个那么喜欢讲课的老师”。
2004年,在成名的前夜,易中天曾经在武汉大学有一次短暂的停留,此时的他已经出版了数本学术随笔,并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上初露头角,得到了为数不少的读者青睐。
此刻,时隔十年,重登武大讲台,身份却由本校老师变成了外校学者——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一年,丁忱旅居日本,未能在武汉大学遇见易中天。
但当他在海外的中文频道里看见易中天时,竟然生出几许悲凉的感慨——“我看见他在电视上的样子,第一当然是欣喜,替他高兴;第二就是感觉到,他明显老了。
当年的易中天,差不多是我们同学里最小的一个,但是后来看见电视上的他,比印象里苍老了十岁”。
从一个学者,变成一个传播者,十年岁月所改变的,不仅是人,技术的进步,制度的突破,知识分子身份的流动,给了易中天机会的同时,也改变了时代和社会本身。
“易中天探索了一条学术和市场结合,知识普及传播的成功之路”,这是何念龙对他的评价。
81年唐异明赴美前,黄焯先生题字为念:“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志之所在,气亦随之,”二十年后回顾易中天为达到目标所走过的道路,总能看到这句话的影子。
并不是所有的岁月磨砺,都能通向成功,能抓住机会的,永远只有少数人。
就像易中天离开武汉大学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来得及送他一程一样,恐怕任何一个熟悉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不会预见到他的将来——2004年是他成名的前夜,距离声名大噪,仅有一步之遥。
1993年易中天临走前,邓晓芒受易中天父亲之托,来婉劝他留下。
那是在他临行的前一天,邓晓芒一边帮助他收拾行李,一边劝他留下。
说了很久,易中天只是轻轻叹息,现在是箭在弦上,不走也不行了。
当时的厦门大学,除了自然环境之外,并不是一个比武汉大学更好的选择。
在一个以闽南语主导的人事环境中,一个外来的教师要打开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这个人是聪明热情、善于交际的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