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体现--以炉霍县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中地域特色体现为例
28版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件中图版必修2[可修改版ppt]
![28版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件中图版必修2[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d1313a65a6c30c2259019e96.png)
2.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 地域 范围内,在自然 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 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 自然 因素和人文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 稳定 性。
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 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 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 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核心点击] 1.地域文化的地域性
2.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 农耕区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
人口众多,密度
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 建筑多就地取材,现
较大
量企业化养殖
在楼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
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
28版高中地理第2章城市 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3
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 件中图版必修2
1.知道地域文化的含义。 2.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特点。(难点) 3.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1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阅读教材 P41—P42 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化与地理环境
人口分散,密度
主食,喝奶茶,住蒙
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
2020高中地理 第2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3节 城市空间结构学案 鲁教版必修2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1.说出城市功能区的一般类型,指出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
2.会结合模式图,分析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重难点) 3.初步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及成因。
(重点) 4.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教材整理1 城市功能区阅读教材P 44至P 4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功能区的形成:因城市各项活动发生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而成。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1)住宅区:最基本的功能区,在城市中其用地最为广泛。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3)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3.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教材整理2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阅读教材P 47至P 49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2.经济因素 (1)主要表现①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由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决定。
②付租能力:由各种功能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
(2)影响⎩⎪⎨⎪⎧商业区: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住宅区:分布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工业区:分布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区位上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4.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整理3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阅读教材P 49至P 50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城市建筑景观(1)例证:欧洲城市中心区很少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少见高大楼群聚集,而美国则相反。
(2)原因:城市发展历史的差异。
2.影响城市建筑格局(1)表现(2)例证①杭州作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山水城市,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②北京的皇宫建筑群规划建设,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华盛顿的城市以国会大厦为轴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正误判断:(1)城市的功能区有明确的界线。
( )(2)我国目前许多城市的开发区建设主要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

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李忠东;高竹军【摘要】炉霍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9级大地震.本文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对炉霍县历次地震遗迹下的断陷盆地、地裂缝、地鼓包等地震遗迹进行了系列调查,总结研究了地震遗迹的类型、规模、特征、空间分布等规律,浅析了炉霍地震遗迹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4页(P213-216)【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遗迹;科学价值;炉霍【作者】李忠东;高竹军【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2炉霍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的北段,鲜水河—折多山褶断构造带上。
主要出露地层有四套,由新至老分别是第四系、古近系(下第三系)、三叠系和二叠系上统。
炉霍断裂带北西起于甘孜县东谷区的卡苏,向南东经炉霍县的朱倭、旦都、县城、虾拉沱到仁达乡的占堆,全长90km,它是鲜水河断裂带最北西的一条次级剪切断裂带。
其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与三叠系砂板岩之中,断裂总体走向北西45°,与地层走向呈斜切关系,其夹角小于30°,愈靠近断面夹角愈小,甚至地层走向与断裂走向近于平行,显示出强烈的区域挤压特征。
现今,沿鲜水河河谷的整个断裂带几乎全为第四系所覆盖,在老的破裂基础上,发生多次强烈活动,至今仍在活动,切断上覆所有地质体呈左旋扭动。
整条断裂又由19条2~20km的,更次级剪切级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组合,次级破裂又由十余米到百余米三级剪切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或雁列(图1)。
2.1 历次地震概况炉霍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带上,据历史记载(表1),从公元前30年到这次地震前,鲜水河地震带共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3次,6~7级地震13次,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
高中地理新高考新教材系列:必修二 第二章 城镇与乡村

2.1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1)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分布状况2、城乡空间结构(1)功能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2)功能区特点: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3.城市功能区(重点)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⑥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5. 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重点) (1)交通通达度 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如图:市中心:有多条 穿过,通达度最高, 地租最高,形成地租 高峰。
城市主要道路与 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 高峰。
(2)距市中心远近 越近,地租越高; 越远,地租越低,如图:OA 段地价最高,为 区; AB 段地价次之,为 区; BC 段地价最低,为 区。
6.乡村空间结构①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②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
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7.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重点) (一)自然因素(1)地形:①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的地域与地方特色呈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技术中的地域与地方特色呈现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使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还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探讨一些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方法,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从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首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使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来呈现地域特色。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材料和工艺传统,这些传统材料和工艺代表了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设计师可以运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陶瓷等,以及传统工艺,如木雕、瓷绘等,来打造独特的环境艺术作品,展示地域能源源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的魅力。
其次,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地方特色的融合与创新。
地方特色并不是僵化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便能够融入到设计中。
同时,设计师也需要进行创新,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可以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现代化的艺术作品。
第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与地方特色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运用来呈现。
艺术形象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通过使用具有地域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象,设计师可以打造出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环境艺术作品。
艺术形象可以是对自然景观、建筑结构、社会习俗等元素的抽象表达,也可以是对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的体现。
通过艺术形象的运用,设计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示地域与地方特色。
最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域与地方特色需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环境艺术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和谐。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周围景观、建筑和空间的特点,以及人们的活动和日常生活习惯,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呈现地域与地方特色。
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光线、声音和材质等来增强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效果,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地域与地方特色的呈现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方面。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城市空间结构一、选择题下图为市中心城区就业密度与部分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图中色块深浅代表就业密度高低,符号①、②、③、④代表功能区(物流区、商业区、科教区、工业区),符号的大小表示规模大小。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A.①—科教区B.②—物流区C.③—工业区D.④—商业区2.影响①功能区布局的直接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B.交通便捷C.基础设施齐全D.人口流量大3.据图判断,影响市二环内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历史因素B.社会因素C.经济因素D.文化因素1.C 2.D 3.A [第1题,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需结合地理位置、城市交通网,综合分析城市的历史、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及其附近的交通通达处;工业区往往位于城市外围交通干线处,但就业密度稍大;物流区则位于城市外围交通便捷处,但人口密度小等。
所以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分别为商业区、科教区、工业区、物流区。
第2题,①功能区为商业区,其布局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可见影响商业区布局的直接因素是人流量大小。
第3题,市中心有故宫等历史文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中心并非商业中心,环内城市功能区布局受历史因素影响较大。
故选A。
] 那曲县(现为那曲市色尼区)位于藏北高原,20世纪70年代以前,当地无定居聚落。
随着青藏铁路通车(2006年)和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2009年那曲县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下图示意2006~2017年那曲县定居聚落的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4.2006~2017年,那曲县定居聚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②牧民市场意识逐渐加强③向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沿线集中④区域自然环境明显改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5.2006年后,那曲县西部聚落萎缩的原因最可能是( )A.西部地表崎岖B.西部水源枯竭C.西部交通闭塞D.生态移民4.A 5.D [第4题,由图可知,原来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附近,扩X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公路和铁路沿线,原来的聚落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①正确;扩X的聚落靠近交通线分布,对外联系便利,但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原因”,而③描述的是结果,③错误;扩X聚落靠近交通线分布,有利于畜产品的交易和运输,②正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没有明显变化,④错误。
地理必修二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点

地理必修二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点乡村和城镇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它们是人类聚集和定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于地理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乡村和城镇的定义、发展历程、空间分布、功能特点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点。
乡村是广大农民定居居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居形态。
乡村的定义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有所调整。
在我国,乡村指的是除城市以外的非农业人口不占绝对多数,人口相对较少、聚居地点分散、经济活动以农业为基础的地域。
而城镇则是市区范围的行政区域,包含交通、商业、办公、居住等多个功能区。
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历程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产业和资本的聚集地。
乡村则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一直是乡村主要的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逐渐出现了人口过剩、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在空间分布上,乡村和城镇有明显的差异。
乡村分散,农民聚居地点相对分散,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散点状或线状分布。
乡村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存在农业生产的差异,农业空间结构非常复杂。
城镇则具有集中的特点,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由多个功能分区组成,相对集中式空间结构。
乡村和城镇的功能特点也有所不同。
乡村的主要功能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而城镇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决策、管理、服务等功能。
农村人口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农民的生活与农业密切相关,农民的居住和生产活动空间融为一体。
城镇则具有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交通、商业、文化、政治等活动在城镇中相对集中。
总之,乡村和城镇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形式的聚居地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城乡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

备课资料一、城市地域形态类型城市地域形态大体上能够归纳成五种类型,它们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态的代表模式。
(一)团块状城市这是在城市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域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样为单中心城市。
即便有一些伸展轴也较短,与城市地域半径的比值小于。
这种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治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加倍经济。
但团块状城市进展到必然规模就会产生一系列弊病。
随着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往往造成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城市,这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工业布局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团块状城市是平原地域一种较常见的城市地域形态。
如中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堪萨斯城等。
团块状城市若是受到地形等因素的阻碍,只向一侧延展而形成扇形城市地域形态。
合肥市城市地域以老城为中心向外扩展,除在东北面铁路外侧,城市计划中成心识保留其间农田和菜地,其余三个方向都有延伸,形成新的建成区。
(二)带状城市主若是在沿交通线进展的轴向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也有的是在受到地形因素的阻碍或外部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
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总有对交通条件的依存性,城市进展沿交通线(铁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地域。
现在,这些交通线便成为城市的进展轴。
带状城市的外部形态是有两个相反方向的超长轴,与城市半径之比大于。
我国南方河网地域和沿铁线路的中小城市中,很多具有带状的地域形态,如常州、西宁、沙市等。
日本筑波科学城也是带状地域形态,该城为20世纪70年代计划建设的科学城。
一条长达9千米的南北中轴决定了城市地域形态为带状,平行南北主轴有两条高速干道,与境外高速公路接轨。
(三)星状城市当城市的进展轴并非一条或平行的假设干条,而是由3条以上彼此交叉的轴线组成时,城市在沿交通线的轴向力和对磁心的向心力一起作用下,形成有3个或3个以上的超长伸展轴的星状地域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论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体现
———以炉霍县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中地域特色体现为例
周 睿,周 波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 地域特色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需要表现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甘孜州炉霍县地域特色分 析,在总体规划编制中梳理城市空间结构,探讨在进行总规修编中如何突出地域特色,做好总体规划空间结 构布局工作。
县城驻地新都 镇,城 市 中 心 功 能 分 散,中 心 感 不 强。 中 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主要在鲜水河以南,团结路以西,环城 路以北的区域之内。其中团结路以东是一个城中村,尚未承 担城市建设 用 地 功 能 的 作 用,该 片 区 主 要 是 居 民 点 居 住 用 地,夹杂少量小工业作坊,建筑多为藏区特有“ 崩科”式,建筑 体量较为庞大。滨水空间利用不足,藏北高原城市特色不明 显,城市土地产出率不高,旧城保护与更新压力大。图 1 为 炉霍县城综合现状。
2 地域特色分析
2. 1 炉霍霍尔文化 炉霍县地处远古民族迁徙古道要衢,以石棺为代表的远
古文明遗存十分丰富,在川滇西部高原民族考古文化中占有
图 1 综合现状图
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内仅上百座的巨大石棺遗址就有 6 处, 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西岸台地均有零星分布,是名符其 实的石棺王国。县城霍尔广场与周边博物馆、展览馆等集文 化展示与公众公共生活为一体。 2. 2 寿灵寺
图 4 从寿灵寺俯瞰炉霍县城
右。沿小街一式 平 顶 藏 房,间 有 一 楼 一 底,其 余 农 商 均 傍 山 建舍。县城仅有小学 1 所,无工业、电力,照明均用酥油点灯 或松脂照明。图 5 为炉霍县早年位置。
图 5 炉霍县清末城区位置
1952 年川藏公路复通,新县城遂沿路兴建,至 1972 年初 县规模。1973 年 2 月 6 日 18 时炉霍大震(7. 9 级),县城又 毁。经 30 年辛勤经营,一座环境整洁优美、各类设施较齐全 的新县城重现川藏线。
文章重点就其历史发展和人文建设展开做研究。小城 镇空间结构的增长受无意识的自然生长发展及有意识的人 为控制两者交替作用,这两者都具有地域性。通过对甘孜州 炉霍县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与地域特色关系的研究,可以 看到地域特色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体现。
1 炉霍县城现状概述
炉霍县位于四 川 省 甘 孜 藏 族 自 治 州 北 部,东 邻 道 孚 县, 西连 甘 孜 县,南 倚 新 龙 县,北 接 色 达 县,东 北 与 阿 坝 州 的 壤 塘、金川两县交界。炉霍县幅员面积 5 796. 64 km 2 ,现辖新 都镇、泥巴乡、雅德乡等 1 个镇 15 个乡,171 个行政村,392 个村民小组,全县有藏族、汉族、回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 彝族等多民族居住。至 2010 年底,全县总人口 45 341 人,其 中非农业人口 6 376 人,城镇化率为 22 % 。
炉霍县境内大量居住建筑都是“ 崩科”式,或者外观“ 崩 科”的多层现代住宅。在炉霍、道孚一带,底层以上夯墙,以 石砌墙,楼上全以木材组成“ 崩科”的楼房更为普遍。而有一 种变平顶为盖上青瓦、琉璃瓦硬山顶,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汉 建筑风格相结合式“ 崩科”,现在也为数不少。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游牧民从草原帐房随季节移 动到定居的历史印证,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
[ 定稿日期]2014 - 03 - 18 [ 作者简介]周睿(1989 ~ ),女,城乡规划在读硕士生; 周波(1964 ~ ),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16
四川建筑 第 34 卷 5 期 2014. 10
·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
图 2 城北依山势分布的民居与寿灵寺
里,“ 崩”是“ 木头架起来”的意思,“ 科”是“ 房子”,“ 崩科”就 是“ 木头架起来的房子”。一般多为两层,也有少数单层的。 传统“ 崩科”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半圆 木两头直接搭交,使四方墙体连成整体,在木墙体上挖洞作 门窗;另一种是将房屋四角的圆木搭成灯笼架,然后在角柱 上挖槽,再将半圆木两端插入柱槽内,层层横叠成墙。
寿灵寺是藏区历史上著名的“ 霍尔十三寺”之一,迄今已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寿灵寺及其周围民居已基本形成了规 模,展现藏传佛教建筑风貌。从图 2 可以看出县城北侧寿灵 寺附近的城市风貌别具特色。 2. 3 崩科建筑
崩科建筑是炉霍县主要的地域建筑类型,它造型整齐划 一,外部红白色彩对比强烈、以“ 崩科”结构为主体。在藏语
【关键词】 地域特色; 崩科; 寿灵寺; 空间结构
【 中图分类号】 TU984. 11 + 3
【文献标志码】 A
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条件与其历史文脉的 综合,包括它的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动植物 资源以及历史、水文地质条件、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 行为方式等等。
在城市建设中,自然、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等都对城市 发展建设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域特色是使某一地区、 某一城市与众不同的重要因素,发掘地域特色,发展地域特 色,城市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而不至于千城一面。
图 3 建设中的“ 崩科”居民
俯瞰炉霍县城,琉 璃 瓦 的 屋 顶 十 分 突 出,在 蓝 天 白 云 和 青山绿水间熠熠夺目。就现状而言,炉霍打造“ 崩科城”具备 一定基础( 图 4)。
3 地域特色的发扬
3. 1 地域特色对空间结构影响梳理 炉霍县城空间结构经历了几个重要转变。炉霍县城初
具雏形在 1924 年,炉霍知事建公署于官寨( 章谷土司官寨, 寿灵寺南,1816 年、1923 年两次经地震重建)东端。旧县城 依山而建,仅有一小街,卵石铺砌,十分狭窄,长约 300 m 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