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池沧桑变迁
襄阳古城的介绍范文

襄阳古城的介绍范文襄阳古城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城市遗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下面将详细介绍襄阳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风貌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襄阳古城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称为襄州。
到了东汉时期,襄阳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成为中原地区与南方之间的交通要道。
到了宋朝时期,襄阳成为了南方的战略核心,是宋朝的重要军事重镇。
在古代襄阳古城的核心区域内,仍然可以看到宋代城墙和城门的遗址,这些遗迹是襄阳古城历史沿革的见证。
襄阳古城的建筑风貌主要有两个独特的特点:城墙和水系。
襄阳古城的城墙具有明代的风格,以砖石结构为主,修建高大厚实。
城墙全长约为10公里,四周围绕着护城河,形成了水陆并行的完美格局。
城墙上还保存有多座城楼和角楼,这些城楼和角楼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赏城市全景的最佳地点。
襄阳古城的另一大特色是水系。
古城内有姜侯河、核桃河等多条河流穿城而过,宛如一条条银带把整个城市装点得更加美丽。
在古城内部,还有许多湖泊和池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故宫内的太湖和恒湖。
这些水系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古城的生态环境,还为古城增添了无限的浪漫气息。
襄阳古城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故宫。
明故宫是襄阳古城内的一座皇宫,也是襄阳古城十分重要的建筑之一、故宫占地约达20万平方米,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皇宫之一、在明故宫内,可以欣赏到明代建筑的风貌,如石板街、华表、殿阁等等,让游客领略到古代皇宫的雄伟壮观。
此外,襄阳古城还有众多的寺庙、府邸、园林等文化遗址。
其中最有名的是临江书院。
临江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襄阳的临江书院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被誉为“南方书院之冠”。
在临江书院内,保存有大量的古籍和文物,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教育的风采。
襄阳古城还是文化名城,这里诞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如陆游、刘基等。
襄阳古城每年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襄阳古城文化旅游节、荆楚大地文化活动等。
古襄阳城的历史演变

古襄阳城的历史演变襄阳古城位于湖北西北部,岘⼭⼭脉北麓、汉江南岸,从襄阳城出发沿汉⽔⽽下可直达长江,其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所以襄阳城⾃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通过史料(主要是百度)了解到襄阳古城最早形成于春秋初期(距今2800年左右),当初叫北津戍(北边的⼀个军⽤码头或者营寨,现在襄阳市还有个地⽅叫东津,顾名思义就是东边的⼀个码头或者叫渡⼝。
)这个北是指楚国的北边,是楚国的北⽅边境地区的⼀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慢慢发展成⼀个军事重镇。
(⼩北门——临汉门)汉江在北津戍这个地⽅,楚国⼈称为襄⽔。
襄⽔原来在北津戍的南边,⼭南或⽔北之地称之为阳,后来就称北津戍为襄阳。
据说到了秦汉时期,汉江从南边改道北边就是现在的位置到鱼梁洲拐弯到观⾳阁流向下游。
襄阳古城经过了⼏个关键时期的改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第⼀个时期:东汉时期,荆州牧(省长级别)刘表扩建襄阳城。
因为襄阳当时是荆州治所(荆州省的省会)。
东汉末年群雄逐⿅,唯独襄阳城是⼀块风⽔宝地,汇集了天下名流,加上南来北往的商侣和避难的难民,城市⾯积不断扩⼤。
现在襄阳古城的雏形就是刘表在位时修建的。
夫⼈城第⼆个时期:东晋时期,梁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纪委书记)朱序镇守襄阳城,朱序的母亲为御敌来犯(东晋时期⼀共有⼗六个国家,当时有个叫前秦的国家攻打所属东晋的襄阳城),带领众婢和城中妇⼥,在城西北⾓筑起新城⼆⼗余丈。
后⼈将此段称“夫⼈城”,现在襄阳城的西北⾓有⼀座妇⼥雕像就是为了纪念朱序的母亲。
震华门第三个时期:唐宋时期,⼈⼝越来越多⼜继续扩建,据史料记载唐初襄阳城长九⾥(唐代⼀⾥等于450⽶,九⾥就是现在的4公⾥左右)(瓮城)后来到了南宋为了抵御北⽅游牧民族的⼊侵,在襄阳城的东南西门外⼜修建了瓮城(城市的防御⼯事)但是还是⽆法抵御元朝的“回回炮”,宋元⼤战时期元朝就是采⽤了回族⼈阿⽼⽡丁和亦思马因设计的⽕炮⼀举攻克了襄阳和樊城两座南宋的军事重镇。
⾦庸写的《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常年镇守襄阳城抵御蒙古⼤军的进犯,受到襄阳百姓的敬仰。
明朝襄阳发展历程

明朝襄阳发展历程明朝襄阳发展历程可以从明初的襄阳定都开始讲起。
明初,朱棣即位后,将首都迁至襄阳,并改名为北京。
襄阳作为明朝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开始了辉煌的发展历程。
襄阳在明朝初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因其地理位置优势而成为明朝与北方辽、蒙古等民族的重要交通枢纽。
为保卫北方边境的安全,明太祖朱棣下令修建了大量的城墙和军事设施。
襄阳城墙高大坚固,被誉为天下第一城。
这些军事设施的修建不仅加强了襄阳的防御力量,也为襄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经济方面,襄阳位于汉阳、江陵和宜昌三大商业城市之间,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明初,襄阳的商业繁荣迅速发展。
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涌入襄阳,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江南的稻米、棉花、丝绸等商品通过襄阳运往北方,而北方的牛马、羊毛等商品则通过襄阳输往南方。
襄阳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市场日益繁荣。
此外,襄阳还是明朝的文化中心之一。
明初,朱棣下令兴办书院,培养学子,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襄阳的书院规模宏大,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学艺术,培养了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襄阳成为明朝文化繁荣的重要场所,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都在襄阳的书院中学习和交流。
然而,明朝中后期襄阳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下滑。
一方面,由于明朝内外的各种因素,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导致襄阳的商贸和文化发展遇到困境。
另一方面,明朝时期北方边境的安全形势逐渐趋稳,军事要塞的重要性逐渐减少,襄阳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弱化。
到明朝末年,襄阳的发展进一步受到了破坏。
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扩散到襄阳,城市经济凋敝,城墙和军事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
此后,襄阳逐渐失去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地位。
总的来说,明朝襄阳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明初,襄阳作为明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然而,在明朝后期,襄阳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和下滑,最终失去了其重要地位。
襄阳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朝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的变迁。
襄阳市名胜古迹

襄阳市名胜古迹篇一:襄阳简介一、襄阳简介襄阳坐落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
现辖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级市,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襄城、樊城、襄州3个城区,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鱼梁洲经济示范区。
全市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
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2021年9月,确定被江西省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荆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2800多年建城史。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樊城由此而得名;襄阳因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襄阳历史上历代为州、郡、府、道、路治所,“汉晋以来,代为重镇”,为历代必争之地。
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明清时期,襄阳的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建有20多个全国各个多个地区的商业会馆。
襄阳集体生活历史上孕育和生活过众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杰出人物,如春秋时期吴国晋王伍子胥,西周时期大文学家宋玉,三国时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诗名流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张继,唐代名相张柬之,宋代大的书画家米芾等;演绎过卞和献玉、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
现存有古隆中、襄阳城、习家池、米公祠等名胜古迹700余处。
长江最多的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境内流长195公里。
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省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多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供货基地、秦怒江高香茶种植基地。
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茶叶、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8大主导产业,板块农业面积900多万亩。
到2021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17.3%,农业增加值200.2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67%。
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点460亿元,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加工大的市初具规模。
从唐诗看襄阳的城市魅力(图书馆)

从唐诗看襄阳的城市魅力高新伟今天讲授的题目是《唐诗中的襄阳》,就是从唐诗的角度,从古人的眼光,来看看襄阳的魅力何在。
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魅力城市,是中国旅游城市,襄阳山水美景、人文历史可圈可点,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感受,外人囿于匆匆而过,不甚了解襄阳,市民或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不知庐山正面。
从唐诗的角度看襄阳的魅力,有两个好处,一是这是古人说襄阳的美,不是今人自吹自夸,有说服力,二是可以满足今人了解古代襄阳的企望,可以从中了解到古今襄阳的变化。
唐代襄阳历史上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文学家,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路过或客居襄阳,创作出大量的诗歌,描绘了襄阳的山水美景和人文历史,丰富彰显了襄阳的文化底蕴,展示了襄阳的城市魅力。
在唐诗中,襄阳有以下特点。
一、风景如画,冠绝天下。
唐诗对襄阳美景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不止一个人夸赞襄阳的风景好。
比如大家熟知的王维的《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描写了汉江“三湘接”“九派通”的地理形势,展现了汉江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气象。
最后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高度赞美了襄阳的山水美景,成为我们宣传襄阳形象时广泛引用的两句诗,也是襄阳媒体和市民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句诗。
实际上,唐诗中赞美襄阳美景的金句还很多,只是我们没有拿出来宣传而已。
比如唐代诗人张籍诗歌《送李司空赴襄阳》写到:“襄阳风景由来好,重与江山作主人。
”这两句诗虽然写得比较直白浅俗,但是赞美襄阳风景的激情却很浓厚。
与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相比,这两句诗都夸赞了襄阳的风景好,但张籍加了“由来”两字,意思更深一层,所以更适合宣传襄阳,但是在读者的认知度中,张籍没有王维有名,《送李司空赴襄阳》整首诗的艺术水平也赶不上《汉江临泛》,所以我们选择了王维的诗句来宣传襄阳。
再如,孟浩然诗歌《登望楚山最高顶》中的两句“山水观行胜,襄阳美会稽”,会稽指现今的浙江绍兴,不止一次游览江浙美景的孟浩然认为襄阳的山水比江浙一带的绍兴还要美。
关于襄阳唐城的介绍

关于襄阳唐城的介绍襄阳唐城(Xiangyang Tang City),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是一座建于唐朝的重要古代城池。
唐城始建于公元582年,经过历代的修葺和改建,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襄阳唐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襄阳唐城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的唐代城池之一,也是中国保护最好的城墙之一。
城墙有两层,高达12米,总长达5.7公里,拥有雄伟壮观的城楼和角楼。
城墙上建有众多的瞭望塔和箭楼,为古代城防建设的典范之一。
登上城楼,远眺四周,可以看到城墙的壮丽景观,俯瞰城区繁华与宁静相融的美景。
唐城内的建筑群以唐代风格为主,市区有大量的宫殿、寺庙、园林等文化建筑,体现了唐朝宏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城内的兴国寺,也是襄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兴国寺建于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佛教圣地之一。
寺内拥有多座古建筑,如大雄宝殿、大佛殿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宗教氛围,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兴国寺,唐城内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景点。
其中包括了国保单位襄阳府衙和干将莫邪铜雕像。
襄阳府衙是唐代的政府机构,保存完好,内有丰富的历史文物。
这个府衙是了解唐代政治和行政制度的重要窗口。
干将莫邪铜雕像是唐代工匠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襄阳唐城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古建筑与文化景点,还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故事。
唐城曾是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的重要据点,他在襄阳对抗敌人,守卫国家,赢得了众多战役的胜利。
襄阳唐城也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背景之一,作为水浒世界的一部分,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传奇和神秘的色彩。
如今,襄阳唐城已成为襄阳市的旅游名胜区,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游客可以参观襄阳唐城博物馆,了解唐城的历史和文化;在城墙上漫步,感受古代城防建筑的雄伟和壮丽;在兴国寺内领略佛教的智慧和宗教文化的瑰宝。
襄阳古城墙的历史故事

襄阳古城墙的历史故事
襄阳古城墙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的一处历史遗迹,它见证
了襄阳城的繁荣和沧桑。
以下是关于襄阳古城墙的一些历
史故事:
1. 元朝抵抗西方侵略
在13世纪初,蒙古帝国侵略者西哈台率领军队攻打襄阳城。
襄阳守将刘守光带领守军进行顽强抵抗,城墙上张贴着
“宁死不辱”的横幅。
尽管守军兵力不足,但他们奋勇作战,击退了蒙古军队数次进攻,使襄阳成功地抵御了西方
侵略。
2. 明朝著名抗倭将领
明朝末年,日本倭寇频繁侵袭中国沿海城市。
明代抗倭将
领戚继光曾任襄阳守将,他在襄阳古城墙上修建了戚家军
炮台,以抵御倭寇的进攻。
在戚家军的支持下,襄阳成功
地抵抗了多次倭寇侵略,维护了襄阳的稳定和安宁。
3. 清朝抵抗洪水
清朝时期,襄阳城多次受到洪水的威胁。
为了保护城市免
受洪水侵袭,清朝政府对襄阳古城墙进行了修缮和加固。
城墙上修建了一些水闸和堤坝,使洪水难以侵入城市。
这
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襄阳城免受洪水的破坏。
4. 抗日战争的战斗据点
在抗日战争期间,襄阳古城墙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战斗据点。
当时,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城墙上设
置了机枪、炮台等防御设施。
中国军队在襄阳坚守了多年,最终成功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这些历史故事充分展示了襄阳古城墙的重要性和它在历史
上所扮演的角色。
如今的襄阳古城墙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
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赞襄阳古城的七律

赞襄阳古城的七律《赞襄阳古城》其一襄阳古城韵悠长,城墙巍峨立两旁。
繁华市井人潮涌,古韵今风共徜徉。
例子:就像那古老的大树见证岁月变迁,襄阳古城不也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嘛!其二登上城楼望远方,汉水悠悠泛波光。
昔日辉煌今何在,襄阳依旧展锋芒。
例子:这襄阳古城不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默默守望着历史的变迁嘛!其三古城街道石径斜,商铺林立笑语哗。
美食飘香诱人醉,留恋此处不想家。
例子:哎呀,这里简直比那热闹的集市还让人喜欢呢!其四襄阳古迹数不完,历史沉淀在其间。
文化传承永不断,后人敬仰心拳拳。
例子:好比那璀璨的星星照亮夜空,襄阳古城的文化也如此闪耀呀!其五古墙斑驳诉沧桑,岁月留痕印心房。
风雨洗礼情依旧,襄阳魅力放光芒。
例子:这不就像我们经历困难后更加坚强,襄阳古城也越发迷人嘛!其六漫步城中思悠悠,时光仿佛在此留。
繁华如梦今犹在,襄阳风采耀九州。
例子:这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呢!其七襄阳夜色美如画,灯火辉煌映万家。
繁华喧闹古街里,欢乐氛围漫天涯。
例子:那热闹的场景跟过年似的,多有意思呀!其八古城文化深似海,艺术瑰宝放异彩。
传承发扬责任重,襄阳担当不等待。
例子:这就如同传递火炬一样,我们都要为襄阳的文化传承出份力呀!其九襄阳人民情意真,热情好客暖人心。
宾至如归氛围好,人人夸赞有精神。
例子:他们就像那温暖的阳光,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呢!其十赞美襄阳说不完,心中热爱永相连。
古城永远在心中,辉煌未来更灿烂。
结论:襄阳古城真的太棒了,值得我们永远赞美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北津戍
襄阳城起源于最迟在春秋初即已存在的北津
而被改称为襄阳县,北津戍故城遂被称之为襄阳城。
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 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前面就是襄阳
历史上著名的鸭湖和檀溪湖,山麓可以建立大型码
三、刘表新建襄阳府城
初平元年(190)刘表匹马入宜城,寻找其在京 城为官时的襄阳籍好友蔡瑁、蒯越的支持,在他们
湖北裹阳44105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根据对自然地理变化的考 察,结合对新发现考古材料的综合研究表明,襄阳 城前后有四次大的变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津戍治遂成为县治。又因汉水在洪水季节携带的
大量泥沙使植溪水道不断淤高,城两之水大约于秦 汉时在雨季和洪水季节被迫改道襄阳城南诸山北
麓转岘山东麓,最后从岘山南的观音阁北流人汉 江,称之为襄水,于北津戍所设县因位于是水之阳
不向内略收,另一方面可能是后来襄阳城西墙南半
部略有外扩。
襄阳城于此间向东、向北迁移了里许。西城墙已迁 到现今的位置,现在的夫人城已是城的西北角,东
城墙约在城内的荆州街一线,荆州古治可能为城的
东北角,昭明台前为城内的大十字街。神龙元年 (705)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会汉水暴涨,他利用两汉 襄阳县城和三国至唐前期襄阳府城垣于城西修筑
裹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11卷 双月刊 第2期 2012年3月
doi:11.3969/j.issn.1671—914X.2012.02.003
襄阳,难忘的历史记忆(二)
——“大汉光武杯"第三届隆中论坛成果摘编
(襄阳市社科联(社科院)“历史寰阳”课题组,
湖北寰阳441021)
襄阳城池沧桑变迁
叶植
(湖北文理学院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五、明初襄阳城向东、向南扩建
元末明初,邓愈奉命对襄阳城进行了扩建,向
东、向南各扩建了约400米,在南宋所修东北角外雁
南街上,东城门约位于现襄阳十字街往南150米左 右的南街上,城的西北角夫人城在现襄阳城西北里 余,当时的荆州城约l公里见方,同时,两汉襄阳县
故城并未废弃,称为垒城。梁武帝曾在此进行过大 规模的灭齐战争准备,最后从檀溪起兵顺汉水东 (南)下建康,夺取南齐政权并建立梁朝。垒城和北
溪湖完全干涸,宋代变为墓地。
四、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阳城向东、向北迁 移里许
据唐代襄阳城内所立碑刻和文献记载知北魏
后期至唐中期以前,刘表墓及其地面建筑从襄阳城 东门外移到了东门内,据此和其它文献资料可推定
十一丈七尺大致相符。 现在的襄阳城西墙不在一条直线上,南半部向
外略微膨出,显然不是邓愈新筑襄阳城的原样,要 么是西墙北半部被洪水冲毁等缘故在重建时不得
能力。
襄阳城东迁的主要原因是:洪水带来泥沙的淤 积使城西地势不断抬高并多次破城,檀溪水在唐代 断流;人们驾驭汉水能力不断提高,使襄阳城东移 北挪成为可能;东挪后有利于南北交通线的取直;减 少西北来洪的威协;和樊城正面对峙,有利于防守。
华夏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张生荣 (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
湖北 襄阳 441000)
文献记载唐宋元襄阳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阳城
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 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 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
角南北水面宽220米,东南向斜煞线宽230米,这是 邓愈修城以后,襄阳频仍的水患、修堤、修城等活动
逐步造成的。
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fzyjsxyxb201202002.aspx
的帮助下,刘表迅速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将首府从
头,湖内能够安全停泊大量舰船,唐以前通过湖东
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的出
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
江陵迁到了南郡北鄙的小县襄阳,使襄阳一跃而成
为管辖今鄂、湘、粤、桂大部,云、贵、川、陕、豫一部 的大荆州首府,毙孙坚于岘山,将袁术势力逐出荆
州,第一个大意失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袁术。从此 爱民养士。使荆州成为乱世宁州,久罹战乱的北方 流民迁入荆州者达十万余家,流寓的名士千余人。 刘表对这些名士、流民都进行了很好的安置并开办
学校,前后入学的生徒达千余人。春秋战国时的北 津戍、两汉襄阳小县城远不敷使用,于是刘表在襄 阳县城东北修筑了新的州城。通过对《水经注》、《梁 书》等史籍记载的考证不难初步得出结论。1994年 襄阳东街发现的大型砖室墓被考证为荆州牧刘表
就历史上的襄阳而言,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 境造就了襄阳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二是著名军事 战役很好地诠释了襄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军 事文化名城的风采。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襄阳重 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襄阳(襄阳市)主要是指以历史上形成的两座
4
万方数据
襄阳城池沧桑变迁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叶植 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北襄阳,441053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12,11(2)
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 越天然条件,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围北进、东扩、西
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
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 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北津戍。 北津戍始建于春秋前期或更早,战国晚期被秦
国占领后其军事用途一度被毁弃,传统说法认为楚
北津戍置于战国晚期的说法是错误的,鸭湖旁面积 达2.5万平方米的真武山遗址,开始于西周后期,结 束于战国晚期,与北津戍应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两汉襄阳县
因为北津戍突出的交通地位,两汉在此设县,
墓,使这一结论得到确认并为襄阳城的变迁研究奠
定了坚实的基石。
3
万方数据
叶植
史载刘表墓埋于襄阳城东门外两百步,据此可 推定刘表荆州治所的东城墙在刘表墓以西两百步 约300—350米,正位于现在襄阳城内的延北街和延
翅城的基础上增建了一座与之相连的角城——新 城湾,向东增扩了长门段,形成今天的格局。
根据卫星照片测得的襄阳城正城城周5.7公里,
与乾隆等《襄阳府志》所载十二里余的城垣长度完
全吻合。包括新城湾、长门在内的襄阳城墙长约 7400米,与乾隆《襄阳府志》所载的城周二千二百二
津戍码头一直延用到唐代以前,唐中期檀溪水和檀
了防洪大堤。
1939年日军对襄阳二城进行过轰炸,为便于城 内官民疏散,将西门南侧和南门西侧城墙连同西 门、南门瓮城及城楼全部拆除。1948年夏,国民党第 十五绥靖区驻守襄阳,又临时草草修复了1939年拆 除的两门南侧和南门西侧的城墙。 襄阳方志均记载护城河宽29丈9尺,仅合83米,
现在的护城河一般宽度为130米,最宽处的城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