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彬州市大佛寺作文800字

作文:彬州市大佛寺(800字)夕阳收起了它最后的微笑,暮露悄悄降临,微风拂面,柳燕呢喃。
出彬州市驱车往西10公里,留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大佛寺石窟。
石窟依靠石山,出于蓝天白云之下,宛如一幅佳丽的壁画。
顺着历史的痕迹去追寻前人的创造,才知大拂寺石窟原名应福寺,后改庆寿寺,现称大佛寺,窟中之佛为陕西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依靠石山,近临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虽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巍然屹立,古代工匠们奇特的构思和造型使得石窟在古代历史研究和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高20米的大佛,袒胸披衣,柳眉凤眼,鼻大口合,如一伟岸的长者坐于石窟中央。
传说,泾河大水突发,庄稼、房舍毁于一旦,老百姓痛哭流涕,纷纷拥至大佛脚下,焚香叩头,以乞保佑。
大佛轻施佛法,无名指屈指泾河,洪水向着堤岸悄然退去,自此,他跏跌于幽深空灵的石窟中,注视着这一方山水。
大佛的两旁立有高15.6米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面色洁莹,飘飘欲仙,俊秀慈祥且含蓄恬静。
大佛寺石窟的东侧是千佛洞,洞内大多为楚楚动人的石雕菩萨像,神态各异,飘逸飞动。
从千佛洞走出,头顶蓝天,随窟外清风来到大佛寺石窟西侧的罗汉洞。
室内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像,另有一些弟子,菩萨、力士、金刚等组成了另一幅生动的画面。
投入这众佛之中,探寻大佛寺石窟的底蕴,愈觉的悠远深长。
看文殊菩萨,隐骑于雄狮背上,若隐若现,身上留有一串微深的脚印,尽显空灵与洁净。
大佛寺石窟,从北朝开凿至今,历经沧桑岁月的`变迁,历朝历代均有开凿修缮,今已修130洞窟,错落于400米以上的半山岩壁,计1980多尊佛像。
工匠们变化无穷的艺术构思更是匠心独运,生动再现了西域征途的景观及当时的风俗人情,似一粒粒晶莹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从大佛寺石窟中出来,看看清澈的蓝天,任微风拂过脸庞,心中一片清澈与宁静。
依依不舍地挥手,在悠长的钟声里告别这佛教圣地,记忆中从此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彬州旅游景点

彬州旅游景点
彬州市位于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下是一些值得游览的景点:
1. 水口镇侍郎湖景区:一个因山体滑坡形成的天然湖泊,被誉为“高原明珠”。
这里的环境优雅,风光迷人,是垂钓、避暑、休闲和娱乐的好地方。
2. 大佛寺石窟:陕西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坐标。
这里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是感受古代佛教文化智慧和魅力的好去处。
3. 龟蛇山:位于彬州市龙高镇富仁村泾河岸边,两道山梁奔入泾河,酷似龟、蛇,景色宜人,适合自驾游。
4. 花果山石窟:与《西游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西游文化,还有深厚的佛教石窟文化和民间传统习俗。
5. 程家川自然风景区:被誉为“养生绝佳地,风水第一村”。
这些景点各有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彬县大佛寺小记

彬县大佛寺小记
位于彬县清凉山脚下的大佛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浅水塬大战阵亡将士而建,始称应福寺,后改庆寿寺,现叫大佛寺。
同期,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在浅水塬大战中杀身成仁的勇士还修建了位于长武县城的昭仁寺。
彬县大佛寺共有107个大小石窟,257个佛龛,大小造像1498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
曾在长武县工作了八个年头,实算六年半时间,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风风雨雨,不知从大佛寺前走了多少次,大佛赐福,平平安安!。
陕西境内6大著名石窟,艺术和宗教的完美结合!

陕西境内6大著名石窟,艺术和宗教的完美结合!1、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是陕西境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地理坐标。
大佛寺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大规模开凿于唐初,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基本建成。
寺内有446处佛龛,1980余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师长安附近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为关中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2、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
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
两岸垂柳青翠,景色优美。
红石峡石窟3、彬县花果山位于彬县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
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
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
4、清凉山万佛寺,宋代石窟,陕北四大石窟之一;清凉山名胜有18洞、24景、40多处摩岩石刻、诗词、题词等。
山顶有太和殿一座。
山下有著名的万佛洞。
万佛洞西侧山坡上有卢毗崖、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迦而不坠,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到此游观。
桃花洞传说大雪时有桃花飞舞而出。
此外还有诗湾、水照延安、月儿井、琵琶桥、撒珠坡、俊峰泉、插金岩、落星岩、定痴泉等名胜古迹,分布于万佛洞周围。
5、万佛洞又称万福洞,位于陕西榆林米脂县城北8公里的无定河右岸悬崖上,共有29个洞窟,是陕北洞窟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窟群长126米,窟门大多镌有名称,主要有“伽蓝护法殿”、“观音洞”、“灵宫殿”.“白衣洞”、“关王洞”、“九天圣母洞”。
万佛洞石窟!万佛洞石窟!6、钟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
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据历史记载共十八窟,现仅发掘五窟,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游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作文

游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作文
在我的家乡彬县有一处有名的大佛寺石窟,那里风景优美,是个旅游胜地。
那里有许多历史古迹,如:石佛洞、千佛洞、万佛洞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万佛洞了。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大佛寺,里面有许多雕像和壁画,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佛寺里的“六道轮回”图。
在这幅图里,我看到了一个人正在受刑:他的脖子被一根绳子牢牢地套住,还在脖子上套了一个环,然后他被吊在空中,用绳子绑住他的身体。
让人看了毛骨悚然。
他是怎么受刑的呢?原来是他犯了“六道轮回”罪。
这六道轮回是:“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人、天”。
这六道轮回是一个接一个地受刑,而且每次都是由一种动物来受刑的:“猪、狗、羊、牛……”。
从大佛寺石窟里出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了大佛寺,到了大佛寺后我才知道那六道轮回图是真实存在的,这幅图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
—— 1 —1 —。
彬县大佛寺胁侍菩萨造型风格研究

一、彬县大佛寺概况彬县大佛寺位于西安以西160公里,彬县城西10公里泾河南岸的清凉山上。
彬县所处的位置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东段北道上的第一站,佛教文化就是经过这条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目前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大佛寺在唐代称“应福寺”,宋代称“庆寿寺”,明景泰年间称其为“大佛寺”①10,并沿用至今。
该石窟寺于1988年1月被列为国家文物局直属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彬县大佛寺始凿年代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曹剑先生《大佛寺考》一文推论认为:“彬县大佛寺最早的建寺年代最大可能是在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据贠安志先生等六人1979年8月至11月详细勘察,“大佛寺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有造像的窟共19个,造像1498尊”,②“这些洞窟沿泾河岸呈东西向排列,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西区、中区和东区。
西区共有8个窟,造像年代从北周至初唐;中区有12个窟,是大佛寺主要的造像区域,其造像年代从初唐到北宋。
‘大佛洞’‘千佛洞’和‘罗汉洞’是其主要造像窟;东区87个窟,基本无造像也无刻字,属于僧房窟,主要用于居住。
”①11大佛寺所在的清凉山,山石是一种比较粗松的红砂岩,故大部分造像多采用以石为胎、外敷草泥进行塑造并施彩绘的造像法。
二、前人对大佛寺造像的研究大佛寺保留了大量的佛教造像,20世纪以后,有关彬县大佛寺石窟造像的最早报道是崔盈科先生在《语历所周刊》1928年第56期上发表的《陕西彬县之造像》一文;1956年以后,贺梓城、贠安志、王子云、李凇等学者分别在一些书刊上简要介绍了彬县大佛寺石窟。
曹剑先生在他的《公刘豳国考》一书中也对大佛寺石窟做了一些研究。
1994年7月至1996年6月间,常青先生分别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冈田健先生、文物出版社的陈志安先生赴大佛寺进行全面的考察,并为洞窟做了编新号及子号等工作。
讲解彬县大佛寺作文

讲解彬县大佛寺作文在陕西咸阳的彬县,有一处让人惊叹不已的地方——彬县大佛寺。
这彬县大佛寺啊,那可是相当有来头。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着实被它震撼到了。
远远望去,大佛寺就像是一座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走进大佛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的山门。
山门气势恢宏,仿佛在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它的古老与庄严。
穿过山门,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要说这大佛寺里最引人注目的,那得数那尊巨大的佛像了。
那佛像端坐在石窟之中,高达二十多米,面容慈祥而庄重。
佛像的每一个细节都雕琢得极其精细,无论是那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是那低垂的眼帘,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
站在佛像脚下,我仰头望去,只觉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阳光透过石窟的天窗洒在佛像身上,给佛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佛光普照的神圣景象。
围绕着佛像的石壁上,刻满了各种各样的浮雕和壁画。
这些浮雕和壁画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佛教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有骑着白象的菩萨,有手持法器的天王,还有一群群虔诚的信徒。
我凑近仔细观察,那些色彩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与绚烂。
在大佛寺的一侧,有一个小小的偏殿。
里面供奉着一些较小的佛像,这些佛像虽然没有主佛那么高大威严,但也各具神态,十分精美。
我看到有一位老奶奶,她手里拿着香,虔诚地在佛像前祈祷着。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和敬畏,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虽然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但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真诚。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庭院。
庭院里种着几棵古老的柏树,这些柏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大佛寺的沧桑变迁。
在柏树的旁边,有一个石凳,我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听着鸟儿的鸣叫,心里顿时变得无比宁静。
大佛寺里还有一个藏经阁,里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佛教经典。
我走进藏经阁,一股淡淡的檀香味道扑鼻而来。
游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作文

游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作文“哎呀,妈妈,周末我们去大佛寺石窟玩吧!”我一脸期待地看着妈妈。
妈妈笑着说:“好呀,那我们这周末就去。
”终于盼到了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发去彬州市大佛寺石窟。
一路上,我兴奋得不得了,不停地想象着那里会是什么样子。
到了地方,哇,好大呀!我仰头看着那高大的石窟,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我们沿着小路慢慢走着,周围的景色真美啊,绿树成荫,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宝贝,你看那边。
”爸爸指着一处石窟说。
我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石窟里有着精美的佛像,它们或庄严,或慈祥。
“哇,好壮观啊!”我忍不住惊叹道。
我们走进石窟,里面有些阴凉,我好奇地四处张望着。
“这些佛像都好厉害呀,是怎么雕刻出来的呢?”我问爸爸妈妈。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这都是古代工匠们的心血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么伟大的艺术。
”“那他们得多辛苦呀!”我感慨地说。
我们继续往前走,遇到了其他游客,大家都在小声地议论着,时不时发出赞叹声。
“看,那尊佛像的表情好生动啊!”“是啊,真的太精美了。
”听着大家的话,我心里也特别自豪,好像这些宝贝都是我家的一样。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石窟前,里面的佛像更加高大威严。
我站在下面,感觉自己好渺小啊。
“爸爸,我感觉自己在这些佛像面前好小哦。
”我有些沮丧地说。
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这正是这些佛像的伟大之处呀,它们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历史和文化。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仔细地看了看那些佛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逛完了石窟,我们坐在外面的长椅上休息。
我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中想:这么多人都来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说明大家都很重视它们呢。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宝贝,让它们一直流传下去呀!这次游彬州市大佛寺石窟,真的让我收获满满。
我不仅看到了精美的佛像,还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我一定会记住这次特别的经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来这里感受这份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核心提示
1300多年以前,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一队队满载着丝绸的驼队,肩负着传播东方文明的历史使命,西出繁华醉人的大都市长安,从“车辚辚,马萧萧”的咸阳桥跨越滔滔渭水,逆泾河向西北跋涉,来到了一座矗立在泾河谷地的古城,这便是名垂西北的历史重镇——豳州(今彬县)。
他们一路西行,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的过客们,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产,更使这条路成为东西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促进着不同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我省入选的七处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
彬县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我省七个遗产点之一,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一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作为西出长安东段北道的第一站,一千多年来,大佛寺石窟无疑承载着“丝路过客们”的向善之心,护佑着关中大地万千生灵的福祉安康。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千年石窟见证丝路文明
彬县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
史书记载:这座寺院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
到了北宋仁宗皇帝时期,因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遂改名“庆寿寺”。
此后,当地人因为寺院内佛像高大雄伟,故改名大佛寺,并沿用至今。
大佛寺石窟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它是目前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
石窟南依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石,雕石成像,坐落在蜿蜒400米长的陡峭崖面上。
整个石窟内有开大窟造大像的大佛窟,有佛教信徒巡礼的千佛洞,有专门为坐禅而开凿的小型禅窟罗汉洞,也有提供给僧人生活起居和修行用的僧房窟,这些不同性质的洞窟相互搭配组合,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的崖中佛寺。
全寺共有大小石窟130所,造像1980尊。
石窟内的雕塑、泥塑、彩绘则真实地反映了佛教文化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的辉煌硕果。
这些洞窟展现了唐长安城及京畿地区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石窟所在的泾河谷,连接了关中和陇右地区,形成了丝绸之路的东段主体框架,由此向西,则有河西走廊、新疆、帕米尔以西等三段相连,架起丝绸之路东西横亘的壮丽画面。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佛教石窟艺术的精美之作
大佛寺以雄伟高大的石窟而著称,这些石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看来它们无疑是大唐盛世最有力的象征之一。
主窟中的大佛面相方圆,腮部饱满,两眼微睁俯视下方,整个雕像体现了初唐艺术的气象。
而千佛洞中的造像则融入了印度萨那拉特式、马土腊式和犍陀罗式的一些风格,洞窟内的雕像情致万千,形态多变。
从内容来看,这些雕像有佛陀、菩萨、比丘弟子、天王力士、伎乐飞天、供养人、昆仑奴、伏地夜叉、背光、瑞兽以及各种佛教题材的装饰等,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代表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文明交往成果,尤其是具有长安气象的佛教雕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寺内石窟中还保存了数量众多的题记,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千佛洞、罗汉洞和大佛窟,这些石刻题记共分三种:一是经文,一是碑石,另一种是题记。
经文共有2篇,即《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碑石共有7通,题记共有178则,最早为大唐贞观二年大佛题记,最晚为清康熙二十二年陈奕题记。
在题记中,包含了唐代大多叙述佛教经典、开龛造像缘由、造像者姓名和发愿词等,这些碑刻题记为研究大佛寺开凿与沿革以及社会生活与佛教艺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的圆梦之旅
据史书记载:自大佛寺建成以来,历代均有补葺甚至重
修。
1991年,陕西省文物局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从自然保存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现代测绘、监测、维护技术,系统地对大佛寺石窟进行测量、保护和维修加固工作。
此后的几年时间,大佛寺石窟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申报遗产点,自此之后,大佛寺的保护进入国际化行列。
2006年,随着彬县大佛寺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彬县先后累计投资7.9亿元,完成了大佛寺石窟明镜台、关公庙窟檐建筑、石碣防护设施和丈八佛窟檐等维修加固工程,实施了312国道彬县段改线和东西区环境绿化等工程,持久开展了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既保护了遗存本体,又优化了周边环境。
在这期间,我市还相继出台了《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彬县大佛寺石窟保护管理规划》等,明确了大佛寺石窟涉及的文物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为彬县大佛寺石窟的遗产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护,为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6月,彬县大佛寺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咸阳景点首次入选世界申遗申报名单,填补了咸阳在世界文化遗产上的空白。
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有关大佛寺的传说,当地民间流传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三个牧童正在泾河川道悠闲地牧羊,忽然有一个声音不知从何处隐隐地传来,问道:“山开了没有?”
再仔细听,声音愈加洪亮清晰。
好奇的牧童四顾却发现无人影,而问声却一声紧于一声。
于是,他们便随意地应了一句:“山开了!”随着这一声的回答,忽然之间山动地摇,只见对面那座清凉寺下,崩裂开了一孔巨大的石洞,一时金光四射,天地为之一亮。
等受惊发呆的牧童回神清醒后,才发现已有一尊大佛盘腿坐于石洞正中了,还有两位形神俊美的菩萨侍立于大佛两旁。
这时候,闻声而来的人们发现大山的崖面上闪出一尊石佛,端坐莲台。
人们纷纷跪下,顶礼膜拜,因为这天是农历三月初八,所以这天也就成了大佛的生日,于是当地人就把每年的“三月初八”定为庙会,这便是大佛寺庙会的由来。
有关大佛寺的传说,当地民间还有一则两佛比高的传说。
相传在甘肃泾川县有一个自以为高大无比的丈八佛,听说彬县出了个大佛,心中不服,于是便决意要亲自与大佛比高低。
当他走到距大佛寺十多里地的亭口时,远远望见大佛身高无比,天下罕见,惊得两眼发直,再也不敢前行。
其实他的来意早被大佛知晓,大佛热情地招呼他,让他由正路而入,与几百罗汉,几千尊佛一一相见,丈八佛被大佛的博大胸怀所感动,情愿陪侍大佛左右。
大佛便让他到西侧(今应福寺)坐禅。
丈八佛为了表示对大佛的尊敬,从不打坐,拱手而立直到今天。
有一年,泾河突发特大洪水,庄稼冲毁殆尽,百姓叫苦连天,大家焚香叩头,求佛免灾。
大佛轻抬右手,伸出无名指,滔天洪水立即退去,谁知大佛手刚放下,
水又暴涨,为了永绝水患,大佛的无名指就一直指向泾河。
从此,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一直平安至今。
彬县大佛寺石窟丝路印迹下的沧桑变迁
彬县大佛寺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事记
2006年,世界文化遗产专家来大佛寺指导申遗工作。
2007年,彬县大佛寺文管所经政府批准升级为彬县大佛寺石窟博物馆。
7月,大佛寺石窟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申报遗产点,同时受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安家遥等专家检查验收。
2008年,《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施行。
2010年——2011年,由美国驻华大使馆援资4.5万美元,维修关公庙窟檐建筑及石碣防护设施。
2012年,大佛寺石窟被列入丝路申遗名单。
2013年,国家文物局与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区政府在京签署《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由咸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彬县大佛寺石窟管理规划》实施。
同年10月,我市完成了大佛寺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
千佛洞、佛洞和大佛窟等所有铁门已经改为木栅栏。
千佛洞、大佛窟等洞窟内设置木栈道并安装冷色光源照明;对大佛寺石窟售票系统进行更新,完成了大佛寺石窟电子门票管理系统;建立了大佛寺石窟放映厅;拆除原有办公区内彩钢房,在院墙外新建仿古办公用房,并成
立了标准化的监控中心、环境监测中心。
2014年6月22日,彬县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陕西省7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咸阳景点首次入选,填补了咸阳在世界文化遗产上的空白。
链接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世界文化遗产会议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遗产等5类,截止到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项,稳居世界第二。
根据2013年的统计,全球共有759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193项自然遗产,29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按地区划分为,欧洲及北美地区468处(约占48%)、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21处(约占22%)、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130处(约占13%)、非洲88处(约占9%)及阿拉伯地区74处(约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