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尼古拉斯·卡尔《浅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感

读《浅薄》有感布置的作业是读《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后,写出读后感,虽然文章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但我还是使用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从互联网上下载了这本书,而不是到书店去购买纸质版的图书去读。
下载完成打开PDF文档,居然是一本200多页的书籍,但我还是坚持读完了全书。
这本书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有多久没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在我查询资料的时候,有多久没去图书馆仔细翻阅文章了?在不知不觉间,我更习惯于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料,只用轻轻敲击键盘,海量的资料和图片甚至视频纷至沓来。
讽刺的是,我同样是在互联网中搜索到的这部书籍,同样也是在手机上阅读的。
浅薄作为一本实体书已经绝版的书籍,互联网的存在无疑大大方便了我们的阅读。
实体书需要经过从创作到翻译到审阅到装帧到出版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一位作家可能要等甚至一年才能获得自己出版的实体书。
然而互联网呢?小小的芯片处理系统相较于实体出版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它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据统计,从60年代以来,数字图书与实体图书出版和阅读的成本降低了90%以上,而且每年在互联网上供人阅读查询的信息数据量翻一番,同样网络宽带的增长十分迅速。
在资料的检索方面,互联网无与伦比,同时它也具有交互性。
较之它所取代的大多数大众传媒,互联网的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又极其重要的。
我们既可以上传又可以下载,这种信息的交换使互联网成为承载商务和贸易的宽阔大道。
网购,这已经成为了国民消费的重中之重。
在双11期间,仅阿里巴巴的购物现金流量达到了恐怖的500亿,只用轻轻点击鼠标,我们就能挑选货物、下单购物、追踪物流。
在这里我并不详述网络购物的优缺点,但是它无疑比实际购物更为方便快捷。
互联网不仅把我们同商务联系起来,同样它也让我们彼此联系。
它不仅是商务传媒,也是个人传媒。
网络是双向的,这就让它比其他传媒更具有代入感和优势。
我们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数字创作,同时也可以评价别人的。
浅薄 尼古拉斯凯尔

1、互联网把我们变傻了么?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体验越来越多的通过电脑屏幕闪烁摇曳。
电脑用得越多,它对你的行为方式改变就越大。
我们上网的时候,常常会忘记身边的事情,就在我们忙着处理电脑传递过来的各种符号和感官刺激的时候,现实世界不断地向后退却。
麦克卢汉说:传媒即信息。
互联网对我们产生的一个悖论就是:互联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
当我们面对网上各种信息涌来,我们无法深入,自然无法深刻。
当你坐下来面对书本,心绪不宁,思绪不清,精读正在成为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
不少人认为:年轻一代非常浅薄,他们不爱思考上一代人思考的问题,“其思维深度不超过140个字”。
图书时代,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网络时代,我们透过本质直抵现象,由深入浅。
后者达到的就是浅薄。
我们所说的浅薄,并非贬义,一般只是说,是看待现象而非本质的视角。
2、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从长远来看,传媒本身比传媒的内容更加重要。
我们的窗户朝向世界,也朝向自我。
我们看到什么,以及如何看到,都是由传媒来决定的。
“当我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盯着电脑屏幕,越来越习惯并依赖网上的信息和服务,越来越多的行为和习惯被改变。
我开始发现我对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无法超过几分钟,我逐渐发现我的大脑不仅仅游移不定,而是如饥似渴,渴望互联网的喂食——吃的越多,越是饥饿,我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细胞用进废退,所有的行为都会在神经组织上留下印记。
“包围我们的是汪洋的信息大海,而大部分的海面上都泛着无聊的泡沫。
”——佩罗西班牙剧作家。
居室寂静而世事安宁华莱士居室寂静而世事安宁冬日的夜晚就是书本的灵性。
寂静是书中的真理之门寂静是读者的思潮奔腾冬日的夜晚寂静,寂静就是书本的灵性。
我们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内容,一篇文章被拆分为几段文字,一段视频被切割为更多截短视频,一首歌曲被切割为铃声,我们习惯了短时间的浏览,快速的扫描,而非持久的专注,由此互联网的信息正在朝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网站上的信息犹如一张被碎布拼凑而成的床单一样,在互联网上搜索查找的时候,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有甚者,我们连树木都看不到,看到的是末梢和枝叶。
失去深阅读,就是失去思考能力

失去深阅读,就是失去思考能力作者:谭敏来源:《课外语文·中》2016年第12期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
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如此方便地阅读和分享那么多信息,多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会。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美国著名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他认为,印刷图书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而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事实上,已有不少知识分子表达了对快餐式的浅阅读成为时尚的担忧。
所谓的浅阅读,我理解为只是一种快速获取资讯、浏览信息的过程,它大多是碎片化、零散化、不连续的内容,你很容易从一个链接点击进入另一个链接,无需入脑入心,不强调理解与吸收,而是我知道固我在。
为了迎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有商业头脑的公司还专门请人精读畅销书籍后,将书中核心观点用极其精练的文字整理出来,让人即使没读过该书,也可以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这一产品居然市场反应颇好。
可是,过度实用浅薄,这已经脱离了阅读的本义了,不是吗?浅阅读营造出的是一种信息极大丰富的错觉,因为许多信息不仅没有太大用处,而且甚至会让我们因信息冗余而陷入焦虑中。
近两年来,不少网络大V宣布退出微博和朋友圈,原因就在于每天要处理和浏览太多的信息,以至于浪费了太多时间,让他们无暇思考。
而大部分的人对此并不自知。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间精神的交流与对话,是对书中内容有思考、有咀嚼、有共鸣、有疑问、有反思的一个过程。
“单向度的人”与“浅薄”思想探析及其启示

“单向度的人”与“浅薄”思想探析及其启示作者:许家福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4期【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对于现代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异化现象批判分析最为深刻,而马尔库塞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在技术理性统治下,人作为主体,缺乏了内在批判超越的维度,从而成为了“单向度的人”的理论。
“浅薄”的思维模式,是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使人失去其反思内省的思维方式,并变得越来越浅薄。
虽然其两者分析角度不同,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却殊途同归,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尼古拉斯·卡尔浅薄在现代社会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技术理性成为了新兴的统治形式,像一朵飘在现代人头脑中的无形乌云,使人类陷入了单向度的思维形态之中,即缺乏超越否定批判的维度。
而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表现得更为深入和明显,“依赖网络,缺乏思考”的病态现象,使人类变得越发浅薄。
对于两者内在联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理论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理论家,被誉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和“新左派之父”、“青年造反之父”,于1964年發表著作《单向度的人》提出了在科学技术影响下“单向度的人”的理论,从而表达对现代性现象的反思。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用劳动及其异化学说说明了人的本质和异化的发展,就为纠正处于绝境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开辟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而现工业发展社会中,异化现象进一步加深,法兰克福学派的出现,似乎道路又重现曙光,但这次是对人类本质的反思。
尼古拉斯卡尔 浅薄 读后感

尼古拉斯卡尔浅薄读后感篇一尼古拉斯卡尔浅薄读后感最近读了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这本书,哎呀,真是让我感慨万千!说真的,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就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这书就像一个警钟,狠狠地敲醒了我这个沉浸在数字世界里的“迷糊虫”。
作者说互联网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我一开始还不服气呢!我寻思着,互联网多方便啊,啥信息都能查到,这咋就浅薄了?但仔细想想,也许还真有点道理。
就比如说,现在我们都习惯了在网上快速浏览信息,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又都只是一知半解。
这可不就是浅薄嘛!我想起自己,每天刷着各种社交媒体,一会儿看看搞笑视频,一会儿瞅瞅热点新闻,注意力那叫一个分散!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变成了“跑马场”,各种信息跑来跑去,却没留下什么深刻的东西。
以前读书的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厚厚的书,还能思考很多问题。
现在呢?读几页就不耐烦了,总想着赶紧跳到下一个更刺激的内容。
我不禁反问自己:这难道不是互联网带来的恶果吗?但话说回来,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啊!比如能让我们迅速了解世界的变化,能和远方的朋友随时交流。
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我觉得吧,互联网本身没错,错的可能是我们使用它的方式。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以后得改变一下了。
不能再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得学会深入思考,多读书,多沉淀。
不然,可能真的要变成一个没有深度的“浅薄之人”啦!篇二尼古拉斯卡尔浅薄读后感《浅薄》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说,互联网到底是福还是祸?尼古拉斯卡尔在书里可是把这个问题说得透透的。
一开始,我还觉得他有点危言耸听,什么互联网让我们失去深度思考能力,我可不这么认为!咱就拿我自己来说,每天上网查资料、看视频,那效率多高啊!以前为了找个资料,得跑图书馆翻半天书,现在动动手指就搞定,多方便!但后来我发现,我好像变得越来越没耐心了。
看书看不了几页,就想放下;写东西也是,总想着赶紧结束。
关于浅薄的读后感范文

浅薄的读后感关于浅薄的读后感范文导语:《浅薄》是2010年12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尼古拉斯·卡尔部门每隔小周便利用周六整天进行集中学习,所以强迫自己闲暇时间阅读了《浅狈——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
没有阅读之前只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住的,很想知道这是怎么一本书,能和互联网有所关联。
读完之后,感触颇多。
一:内容概要1. 该书主要历数大脑在语音时代、文字时代以及印刷文明时代的差异,讲述随着互联互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行为越来越受制于互联网。
我们自己可以问一下自己:你还记得最后一次通过邮局传送信件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吗?你有多久没有和一个人面对面交流一个小时啦?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时间是不是就是打开电脑,看新闻、浏览股市行情、查看天气情况、与朋友、家人沟通。
几天不上网,是不是就感觉少点什么?总是想打开电脑,看看有没有给自己的留言?如果以上所罗列的内容你回答“是”的成分多,那么,不好意思,你已经受制于互联网。
2.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保我们已经习惯向搜索引擎要答案。
我们已经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们已经无法集中精力阅读文章,进行深度思考,我们也已经习惯了140个字的表达,现在的你是不是更倾向微博,而将自己的博客抛至九霄云外?3. 浅薄还是深刻?我们都知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既然互联网现在能合理存在,并为所有人所接受,就说明有其合理性的地方,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那么互联网让我们浅薄化阅读,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究竟是浅薄还是深刻了呢?大多数认为:不是人类要浅薄,而是生活的变数多了。
生存链条越来越长,有上千因素影响不确定性,使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单一因素把握。
这种长链条很长,需要有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大体上把握,对某一个变量把握再精确,也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过去的精确把握范式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多变量把握就需要模糊把握。
二:读后感1. 该进行深阅读、深度思考的时候,你就把网线拔了,电脑关了,需要深的时候就一定要深入进去。
浅薄_《浅薄》读后感

浅薄_《浅薄》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浅薄_《浅薄》读后感【反义词】当你试图阅读我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一条微信让你的注意力顷刻转移。
《浅薄》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趋势分析

《浅薄》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和趋势分析一、互联网技术对人脑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既拥有着极大的媒介创新机遇,也面临着复杂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与挑战。
尼古拉斯·卡尔所写的《浅薄》是对这种悖论境地的多面思考。
一方面,他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脑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这种改变是通过对使用工具的改变而实现的,技术和工具的发展重新塑造了大脑。
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模式,变得更加碎片化,更加难以专注,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改变下,人开始与计算机趋同,并且将部分思考和记忆能力交给互联网来保存和完成,人对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二、互联网技术反映的传播媒介变化书中对于媒介形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在传统平面媒体时代,报纸和杂志编辑致力于提供更新、更技术的内容来与图书出版业务竞争,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图书也并没有从市场上消失,并且因为其具体可感的形式,受到部分人的青睐。
广播和电视也没有在相互竞争中,淘汰对方。
互联网技术的展示形式是对传统媒体传播倾向的一种放大。
比如,传统媒体同样关注内容耸动、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已经广泛存在和大规模使用,但互联网技术在这一趋势上实现了拓展,使人们不自觉地被娱乐节目、花边新闻等内容所吸引。
人们逐步失去了对传统长篇阅读、深度思考的兴趣,变得更加急躁、更加要求“即时回报”。
三、互联网环境下对新闻传播主动性的影响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形式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先后经历了传统报纸传播形式、广播传播形式、电视传播形式以及互联网传播形式。
在计算机技术之上建立的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形式,拓展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在更多人群和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传播,拥有着与传统形式不太相同的特点。
互联网的出现,使新闻传播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浅薄》一书认为,作为一种人们获取信息和完成工作的方式,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尼古拉斯·卡尔《浅薄》有感_读后感_模板以前的大脑呢?——读尼古拉斯·卡尔《浅薄》有感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经常有个疑问:从小到大也读了不少书,但是时间长了,书的内容貌似都连贯不起来了,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想根据一本书写点东西,还得把书重新看一遍,那么读书的意义还在么?直到有一天看到网友的这么一段话:【我读大学期间,我爸曾问我,”什么是素质?”我bla bla说了一堆。
后来我爸就说了一句,大概是这样的:”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既然从网络上收获了有关读书的感悟,现在就推荐大家一本互联网相关的书: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副标题叫《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不同于那些历经沧桑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名著,这是一本对当前互联网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和思考方式进行反思的”新书”.当然,看到这个副标题,希望不要引起您的反感,本书内容并不是单纯为了攻击互联网、批判互联网把人变成”呆子”的,书中有很多对互联网的思考,有趣的内容很多,值得一看。
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在喧嚣的网络时代,卡尔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服清醒剂。
当你试图浏览这本书的目录,打算让自己稍微定定神的那一刻,口袋里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一条短信让你的注意力顷刻转移……那么,恭喜你!你就是这本书的最佳读者。
”本书核心围绕”传媒即是信息”展开。
作者借助自己的”喵星人”,指出连猫都可以做梦,甚至有时候它睡着了还”喵喵”说梦话,说明人区别于猫的主要地方,在于人从事需要工具才能进行的信息活动,因为猫除了拿报纸磨牙,它从未认真对待过传媒。
说几点我对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思考:一、自己现在能静下心来读几页书?没错,就是”几页”.现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读书一般都是利用电脑或者手机,刚刚准备开始阅读,叮咚,短信来了,看一下;序言还没读完,屏幕上弹出来一条广告或者新闻,看起来还挺有意思,思路跟着飞远了;刚要进入正文,QQ、微信响了,看一下,原来是群里的小齐发了一个很搞笑的表情,乐一会儿再说;再往下看下去,盯着屏幕的眼睛竟然有些酸涩了,打个哈欠,玩会儿小游戏罢了……这就是互联网促就的阅读方式,虽不能以偏概全,但这种方式是的的确确存在而且大面积存在的。
有人读书的时候要听一些轻音乐,晚上要把短信、QQ、微信、微博等大量社交软件检查一遍,确定没有遗漏到任何信息才能放心入睡,我们是怎么了,害怕错过什么?感觉像是浮在半空中,恐慌着静不下心、睡不着觉,踏实不起来。
二、百度是上帝还是恶魔?书中有一个部分叫做”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这里我想”百度”对中国人民的影响也足够让它换成这个话题的主体。
以前还未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大家”——各种领域”文豪”式的人物,他们爱阅读,然后思考。
如今,我们有了百度,几乎想了解什么知识都可以了解到,但是却不再出现这样的人物。
人们需要一篇文章,复制粘贴,拼拼凑凑就够了,看起来风格迥异,要咩有咩,听起来也不错,可是,然后呢?文章最后还提到:面对互联网,我们丧失了人性。
行为思想严重受到互联网的侵蚀,大量的信息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想要过滤掉的,却怎么也擦除不净了。
卡尔说谷歌既不是上帝也不是恶魔,这一点我倒不是特别认同,我觉得互联网是双鱼座,既是上帝,也是恶魔。
三、以前的大脑呢?正如书中作者所说,”我开始对自己在一件事上的注意力无法超过几分钟的现象担忧不已,我认为这是人到中年出现的心绪紊乱症状。
但是,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大脑并不仅仅是游移不定,而是如饥似渴,它渴求以互联网喂食它的方式来给它喂食——吃得越多,它就越饥饿……我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我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本人可以消除尼古拉斯·卡尔的疑虑,因为”中年出现的心绪紊乱症状”我是不可能出现的。
上面的一段话我深有感触,现在互联网正把新闻变成”标题党”,图片要求奇葩,文章要求罕见,视频要求搞笑、短小又要精悍,目的并不是让深度的内容展示给大多数人看,目的是抓住大多数人的眼球,仅此而已。
就连我之前热爱的NBA比赛,现在看视频也只是偶尔点击一下《比赛集锦》了,并不是没有时间,是被互联网消磨了激情。
以前学的文章需要背诵下来,电话号码也可以记住很多个,我从几岁开始就记下我爸的电话号码了,距今十几年都没忘过,但是我妈前几年换了号码后,一直再没记住过。
是因为我的大脑退化了吗?没有,我的手机告诉我没有必要再去花费时间去记忆这些信息。
为什么人们不再事无巨细地记住各种内容了呢?因为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偷偷地溜进你的脑袋,告诉你:”你们可以在我这里查资料,分分钟。
”我也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It’s been a long day without you my frie nd没有老友你的陪伴日子真是漫长And 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与你重逢之时我会敞开心扉倾诉所有We’ve come a long way from where we began回头凝望我们携手走过漫长的旅程Oh 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与你重逢之时我会敞开心扉倾诉所有《速度与激情7》结局时响起的音乐《See You Again》,过去这一段时间有位老朋友久别未重逢,不是保罗。
舒展Sunny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上网行为的契机。
网络的时效性是吸引我的一个特性之一,但是现在,我必须要反思的是:新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吗?很多新的东西可能是一文不值的!其实,我也不可避免地”浅薄”了,精力分散,专注力下降,常常淹没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分散是没有合力的,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为自己定制科学的个性化的信息套餐是值得好好思考问题!总的来说,互联网还是一个威力无比的法宝,只是一定要合理地使用!读秘密花园有感读完了《秘密花园》,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一场瘟疫,让乖戾的小女孩玛丽变成了孤儿。
因此,她被送到姑父的庄园里生活。
那个庄园很古怪:有上百间被锁起来的房间,有被锁在房间里的歇斯底里的科林,还有被埋起来的神秘花园的钥匙,还有被隐藏起来的园门以及沉睡了十年的花园……而这些东西,随着故事的展开,全都被玛丽逐一发现了。
在迪肯和玛丽的影响下,科林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并且和科林一起唤醒了沉睡的神秘花园,也让他们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健康,更得到了亲情。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态度乐观向上,那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无比的快乐。
在故事中,玛丽和科林有相同之处,例如他们都脾气暴躁,他们刚开始对生活都很厌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但玛丽在玛尔塔和迪肯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了自己。
在自己改变的过程中,她也悄悄地改变着科林,让科林逐渐地好起来,对生活充满了兴趣。
这让我坚信,生活中的困苦不是永远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充满阳光,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温暖与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来一部动画片《小莲》,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相似。
例如主人公的身世,例如他们生活的环境,例如科林和小姐的经历都非常的相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相似极了。
小莲中的高山就是秘密花园,小莲就是玛丽,科林就是小姐,小豆子就是迪肯,小羊羔就是迪肯的小动物……写到这儿,又让我想起来了《小鹿斑比》中的斑比。
()斑比和科林以及玛丽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斑比、玛丽以及科林都是在大自然的教育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这也告诉我,成长需要不断地接受磨练。
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总之,我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会不会是改编的呢?也许吧!但我要说的是,不管是谁写的,不管是不是改编的,两部作品都启示我们:生活是美好的,需要我们真诚地去面对,积极乐观地去面对。
《秘密花园》读后感2篇秘密花园读后感800字读《秘密花园》有感500字《根鸟》读后感300字这几天,我已经读完了《根鸟》这本书,初读它,知道了根鸟不是鸟,而是人,主人公一出场就是在森林里,还知道了《根鸟》的主要内容:根鸟出门打猎,一只白鹰总是在骚扰他,他终于不耐烦了,一枪打死了白鹰,临走前,突然发现白鹰的脚上绑着一张布条,上面说了一个名叫紫烟的小女孩遇难,叫人来就她。
根鸟选择了去救她,于是,根鸟就开始了冒险之旅,途中经过青塔、鬼谷、米溪、莺店,在每个地方都发生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我替根鸟伤心,有替他高兴。
当我第二次看这本书时,我体会到了很多:根鸟这次离家之行,虽然有过回去的想法,但他,有重新踏上了西行之途,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看见了朝思暮想的那个地方(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根鸟激动的哭了。
我看了之后,佩服根鸟,他以梦为马,在成功的道路上飞驰,把毅力当作一把利剑,坎坷就是秘密密的树丛,他用利剑劈开密密的树丛,从而走进成功的大门。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
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
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
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
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
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
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
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
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
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脱衣舞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
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
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
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
()其实就是一种警告。
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