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4期24 李杨帆,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讲师;朱晓东,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李杨帆 朱晓东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
本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结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提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国际学术前沿/社会热点相结合、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强化专业特色的培养理念,在培养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城市生态学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1]。
近年来,美国众多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 UROP)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这种旨在培养和支持教师科研与本科生学习创新之间的伙伴关系的计划邀请本科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教师科研,他们可以获得学分或酬劳。
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具体做法是:“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为本科生提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机会,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全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和提出书面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口头报告;本科生申请到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项目可以是持续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更长,从事研究的领域可以在麻省理工大学的任何院系或跨学科的专业;本科生在研习过程中获得实际技能和知识,将适用于他们未来的毕业后职业生涯或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成为参与令人兴奋的科学研究的一分子甚至主体。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我国高校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
这为发掘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学术适应和新环境适应才刚刚开始[2],他们普遍存在着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科研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也相继出现了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科研指导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科研指导方案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培养未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目标、方法和评估三个方面探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科研指导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提问、分析、推理、实验设计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而实践能力则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此外,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多元化的培养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法。
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提问,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
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参与实际科研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另外,参加学术竞赛、学术交流活动和实践实习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科研指导机制为了确保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建立科研指导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科研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指导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研指导和跟踪。
科研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指导学生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解决研究难题,并及时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和反馈。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和资源,促进学生的科研能力发展。
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报告和学术交流,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和交流经验的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科研奖励制度,激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究和创新实践。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大学教育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教育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首先,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系统的工作,需要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研究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校还可以开设科研相关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对于科研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平台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大学教育应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创业讲座和实践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创业的机会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此外,大学教育应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科学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补充。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将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将科学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大学教育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创新。
知识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涉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应具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研讨班和课程,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交流。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应通过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及推动跨学科研究与创新等方式来实现。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科研活动安排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科研活动安排引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合理安排科研活动。
第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社会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日益提高,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部分:积极开展实践科研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例如学术研讨会、科技创新比赛等。
这些活动既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第三部分:给予学生科研项目的选择权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时,应该给予他们选择合适项目的权利。
学生有兴趣和擅长的方向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部分:提供合适的科研资源学校应该提供合适的科研资源,例如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
这些资源能够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便利,提高研究的质量。
第五部分:指导学生科研方法和技巧学校老师应该指导学生科研方法和技巧的学习,例如如何开展科学实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等。
这些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培养创新能力。
第六部分: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合作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合作,例如理科与文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合作能够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七部分: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第八部分: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学校应该建立科研导师制度,老师可以担任学生的导师,给予学生科研指导和建议。
科研导师能够提供专业支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第九部分:鼓励学生发表科研成果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表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影响力。
第十部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成果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成果,并给予积极反馈和肯定。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科研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科研计划概述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而学术科研计划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身上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科研计划进行探讨。
一、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首先,创新能力是21世纪的核心素质之一,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态度。
此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术科研计划的定义与作用学术科研计划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深入研究某一学科或课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的计划。
学术科研计划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学术科研计划能够提供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学术科研计划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学术科研计划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术科研计划的设计原则学术科研计划的设计应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学术科研计划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学术科研计划的设计应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此外,学术科研计划的设计还应注意任务的明确性,以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
四、学术科研计划的实施步骤学术科研计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确定研究课题,并分析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其次,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
然后,进行充分的文献调研和实践研究,获取必要的信息和数据。
接下来,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并整理研究成果。
最后,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宣讲,并接受评审和评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成为了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
大学时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途径与方法。
一、开展创新课程开设与创新相关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如创意思维、项目管理、市场推广等。
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接触到创新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鼓励科研实践科研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或科技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
同时,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科研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三、搭建创新平台搭建创新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和资源支持。
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开展创新实践,与导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四、加强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引导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校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
例如,组织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实验实训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创新思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开展提问课堂、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置奖学金或奖励机制,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科研学习。
总结起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探索大学生创新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则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就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开展SRTP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实践证明以科研课题为依托,能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维,明确研究目标,培养和提升科研能力,同时能产生出较好的创新成果,为学生的本科阶段及后续的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is an important segment in the training system. This paper makes a useful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RTP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tutor. Practice proved that relying 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enable the students to initially establish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clear research objectives,cultivate and enh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and produce better innovativ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it can produce good innovation results and pla y a good foundation role for students’ undergraduate and follow-up study. It is benefit the talent cultivation.[Key words]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Innovation ability;Talent cultivation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2]。
学校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学校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研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许多学校都推出了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主题,并总结为何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学生的重要性。
一、科研项目的开展学校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味着学校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
这些科研项目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合作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并获得有关科研的实际经验。
二、培养创新意识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个计划中,学生将被要求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项目中,学生将通过调研、实验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常需要学生与同学和老师合作完成。
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们的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将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拓宽学生的视野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特定领域的知识,还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将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培养出一种开放的心态。
六、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在简历上有一项有关科研和创新的经验,这对于将来申请学校或者工作时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
本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结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经验,探索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提出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国际学术前沿,社会热点相结合,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强化专业特色的培养理念,在培养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能力;城市生态学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近年来,美国众多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Program,UROP)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这种旨在培养和支持教师科研与本科生学习创新之间的伙伴关系的计划邀请本科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教师科研,他们可以获得学分或酬劳。
麻省理工大学(M1T)的具体做法是:“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为本科生提供从事尖端科学研究的机会,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全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和提出书面形式的研究成果并口头报告;本科生申请到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项目可以是持续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更长,从事研究的领域可以在麻省理工大学的任何院系或跨学科的专业;本科生在研习过程中获得实际技能和知识.将适用于他们未来的毕业后职业生涯或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成为参与令人兴奋的科学研究的一分子甚至主体。
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我国高校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中。
这为发掘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大学生的学习、学术适应和新环境适应才刚刚开始,他们普遍存在着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科研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也相继出现了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
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采取怎样的创新培养模式,如何推动该计划的持续良性发展,既让他们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又能使他们在进入大学一开始就能接触到一流的科学研究工作,正是本文研究的中心问题。
本文在以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为例,探索如何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国际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接轨、如何与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彰显专业特色。
一、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
科研训练计划的要义在于使得本科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前沿,并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研究内容是城市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研究目的是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出对策,其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
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成长中的新兴应用学科,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其研究同时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等众多前沿科学计划强力推出的重点研究方向。
我国正在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面对在城市地区迫切需要调整的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学需要在理论和研究内容上进行创新,并在指导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促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质量。
因此,城市生态学研究中既有国际学术前沿,又有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选题。
比如:“‘限塑令’实施后对居民生活及环境影响的调查报告”的选题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城市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与环境管理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选题来源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系的国际合作项目等。
二、科研训练与本科课程教学相结合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将科研训练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真正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充分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课堂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
结合“城市生态学”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带着科研训练这一目标导向,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城市生态学问题分析”、“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生态学前沿进展”、“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应对”等授课专题,面向城市生态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科研训练计划的指导教师同时也是一些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和一味指导、把关的科研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指导教师应注意在科研情境中设置问题,给出一些弹性命题和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比如在讲解城市生态系统还原功能部分的时候,提出“限塑令”政策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和电子废弃物污染及其环境管理等选题:在讲解城市水生态系统部分的时候,提出快速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等选题,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根据自己的选题去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发放问卷,去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调研访谈。
这样能使学生在大学刚入学不久即可接触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将自己在课
堂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服务工作相结合。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不完备,研究能力薄弱,学术视野有待拓宽,所以指导教师的引导和推动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深入研究,实现“小题大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是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精髓。
“限塑令”研究小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限塑令”实施前后对居民环保意识的改变有明显的作用,指导教师就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查阅环境意识评价方面的期刊文献,找到相关的评价方法,运用千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做出定量分析,得到了相关结果与结论,并写成论文;“电子废弃物及固废环境问题”研究小组学生在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师讲授完加拿大温哥华固废处理案例后主动提出其经验值得国内借鉴,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并指导小组成员开展文献综述和分析工作,为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提供建议并完成论文。
上述研究小组完成的论文被国际会议接收,有的论文则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当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已成为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重要途径。
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积极探索、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全过程的指导中应当重点关注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做学问,并注重心理辅导,尊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力,在学生迈出科研第一步的时候给予他们科学道德和规范的引导。
积极推行启发式、探讨式、鼓励式的指导,同时将自己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密切结合,做好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位向导。
参考文献:
[1]王颖.鹿化煜,胡文碹等.加强地球系统科学教育培养一流地学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11—12.
[2]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3]李旦,赵希文,齐晶瑶等“创新研修课”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8-30.
[4]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