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常用词语集释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词语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词语,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常被用于表达无常性和世事变化的真理。
2. 空:指一切现象皆为空性,无实独立存在的本质。
3. 缘起:指一切存在皆因缘聚合而成,没有单独、独立存在的实体。
4. 心如木石:指心思定静如同木头石块,不被外物所动。
5. 智慧:指众生本有的觉悟之性,通过修行可以开启。
6. 平等:指一切众生皆具有相同的佛性,无有高下之分。
7. 语录:指记录大师言行的文字,可以了解大师的思想和教诲。
8. 解脱:指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无苦安乐的境界。
9. 烦恼:指众生心中贪嗔痴等不良情绪,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10. 彼岸:指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是修行的最终目标。
11. 单位:指众生在轮回中的存在状态,如同一个一个的单位。
12. 出离:指从世俗的执着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轮回。
13. 自在:指众生心中本有的自由之性,通过修行可以显现。
14. 未来:指未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表示未来的计划或期望。
15. 实际:指真实的本质或本性,超越一切虚妄和执着。
16. 心心相印:指众生心中相互契合、相互感应的状态,是修行中的一种境界。
17. 究竟:指最终的、最根本的真理或境界,超越一切相对和有限。
18. 想入非非:指心中胡思乱想、虚幻不实的状态,与“心如木石”相对。
19. 爱河:指贪爱、痴迷等不良情绪所形成的业障之河,使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
20. 律师:指精通律藏、能为人解惑的僧人或法师。
21. 参观:指实地考察、观察、体验某种事物或环境的行为。
22. 意识:指众生的觉知之性,是认知和体验的主体。
23. 消息:可以表示信息、情报或通讯等含义,也可以指消逝、消失等状态。
24. 世界:指众生所处的现实环境或宇宙万物,也可以表示世界观或对世界的看法。
25. 安宁:指内心平静、安宁的状态,与“烦恼”相对。
《汉语大词典》词语佛教语源补正五则

《汉语大词典》词语佛教语源补正五则作者:刘鸿福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2期刘鸿福(六盘水市第五中学,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由于汉语词汇研究在历史上过于忽略汉译佛经的语料价值,使得很多词语未能及源,这从大型辞书的收录情况就能清楚地看出来。
文章以五条汉语常用词为例,结合《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情况,对这五条词语的语源进行补正,以体现佛教文献在汉语词汇史研究及将来大型辞书的修订、编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常用词;佛教语源;补正[中图分类号]H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35-02汉语词汇系统中有很多词汇就来至于汉译佛经,有的源于佛教文献的词语到现在还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常用词。
汉译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
[1]1《汉语大词典》是当今一部最为权威、收词也最为全面、最为丰富的“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辞书,但由于受编撰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语言学界对佛教文献的偏见,使编撰人员未能充分运用汉译佛经,致使许多词语未及其源。
[2]【街市】《汉语大词典》“街市”条释义为“商贾辐辏的街衢”。
较早书证引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崇宁大观以来,内外街市鼓笛拍板,名曰‘打断’。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自思到此,甚的是闲街市。
”按:“街市”,今多为“集市”之义,是商人进行交易活动的固定场所,故《汉语大词典》所释无误。
但考其书证,则未及源。
经考证,我们发现“街市”在东汉汉译佛经中已经出现了,但结构还不稳定,还是一个词组: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阿阇世王经》卷1:“以华香遍之,勅令城郭诸街市里,皆而扫除以华香从之。
”(15, 396c①)例中“街市里”为三词同义并列,均指城市之交通要道,结构尚未凝固,但作为“街市”语源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本来就是通往各方的交通要道。
到西晋时期,“街市”就已经凝固成词了: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卷16:“见城中街市成就是三地,见游戏处成就是四地。
佛教简介及重点词汇翻译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宗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得以中国化,并与儒教和道教并立,号称“三教”。
因此,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1.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源于梵语,欧洲学者为了研究佛教史和印度史,已将梵文变为拉丁化的梵文,很多梵文已进入英语词汇,为英语国家的佛教徒和佛学研究人员所熟知。
在翻译佛教神祗的名字时,不可按中文读音来翻译,而要还原成拉丁化的梵文音译。
“文殊”来自于梵语的名称“Manjusri”,是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了易于中国人接受而采用意译来解释菩萨名称的含义。
如果在英译中仍使用汉语拼音“Wen-shu”,就会因译名不统一而引起理解的偏差。
翻译此类佛教术语时,应采用梵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词汇,如普贤—Samantabadra、毗卢—Vairocana、观音—Avalokitesvara。
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

僧 人 习静修 行之处 。《 大词 典 》 见书 为南朝宋 始
最多 、 源流并重 、 词语溯 源 成就 最 大 的一部 权威 性 的 语文辞 书 。本 文拟 以《 大词典 》 见书证 为参照 , 用 始 利 早期汉译佛经 和部分 中土文献 , 求某些 中古词语 的 探 较早用例 , 为 中古汉 语词 汇史 研 究提 供 素材 , 以期 同 时揭示早期汉译佛 经对 中古汉语词语 的溯源作用 。
【 弊恶 】
法显译 《 诃僧祗 律 》 四十 :即着臂 钏耳镶 俗人 服 摩 卷 “
饰 , 将 四五人侍 从 而 去 。 唐 慧 立本 、 彦惊 笺 《 又 ” 释 大
慈恩寺 三藏 法师 传 》 五 :衣 服 、 珞 、 卷 “ 璎 耳 、 臂钏 、 宝鬓 、 颈珠 。唐 义净译 《 本 说一 切 有 部 毗奈 耶 》 ” 根 卷 四十八 :时 善续 长 者 有 一 小 女 , 彼 手 战 , “ 见 便脱 臂
我。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 《 ” 佛说灌顶伏魔封印大神 咒经 》 卷一 :游行 山间 , “ 觅好 禅室 。又 卷七 :于时天 ” “
[ 收稿 E期]2 1 一0 一O l oO 5 6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 目“ 东晋汉译佛经词 汇研究” 0 J 4 O 9 (8A7O O ) [ 作者简介]曹小 云(9 4 , , 16 一) 男 安徽滁 州人 ,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主要从事中古、 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 。
佛教成语分类及部分成语释义

佛教成语分类及部分成语释义作者:蒋珊珊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5期摘要:东汉之后,随着佛教的流传,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逐渐传入中国,让汉语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
在这些成语系统中,根据出处,细分下来,共有七种。
本文将按照这七个类别,结合具体例子逐一阐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成语的意思,并从其变迁中感受文化交流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成语分类释义成语是长期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和普遍流传的固定的语言形式,它具有音节整齐、结构严密、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等特点。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
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有的来自我国佛学家著述的禅宗典籍,根据出处分类,有以下七种:一、含有普及佛教词语,比如“佛”、“法”、“僧”、“和尚”、“菩萨”、“世界”、“众生”、“三昧”、“魔鬼,”、“地狱”等字的成语比如,“佛”字,佛教中的佛指佛陀,意译为觉悟的人,专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有时也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过去七佛、燃灯佛、阿弥陀佛、当来弥勒佛等,同时又可以引申为佛像、佛号、佛门、佛经、佛典沸土、佛祖、佛事、佛身、佛法、佛骨等。
含有“佛”字的成语有:佛口心蛇、成佛作祖、一佛出世,二佛涅架、佛头着粪、佛眼相看、佛是金妆,人是衣装、泥多佛大、求神拜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拣佛烧香、纶音佛语、急时抱佛脚、无佛处称尊、佛头加秽、不看僧面看佛面、万家生佛、即心是佛、佛面贴金、求佛求一尊、佛面括金、佛眼佛心、长斋绣佛、千佛名经、不看金面看佛面、呵佛骂祖、见性成佛、多口阿佛、借花献佛、无量寿佛、即心即佛等等。
例如:【佛头着粪】这是禅林用语,指佛像头上附着粪便。
这个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如会禅师(744一823)章所载:故事说,一日,崔相公前往湖南东寺,见鸟雀于佛像头顶上拉屎,便问如会说:“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即问鸟类是否有佛性。
中古汉译佛经释词两则

略的 B表 示“ 不学” 这 时“ A” 当于“ , 除 相 只有 A 仅 A 。同 / ”
样 的 道 理 ,唯 除 大 海 , 地 不 能 堪 受 ” , 除 A, “ 余 中 “ B不 能 堪
( 东晋法显《 国记》 佛 ) 今诸 大众普共 集此 , 除瞿昙颜 貌端 正, 余无 及此 摩 唯 其 纳者 。 ( 秦 佛 陀 耶 舍 共 竺 佛 念 译 《 说 长 阿 含 经 》 姚 佛 ,
按 : 嘱累” “ 应是 “ 嘱托 , 付” 托 之义 。如: 佛 嘱累汝 , “ 族
姓子 , 姓女 , 族 欲求佛道 , 其有 讲说善权 方便 , 百千里 当往 若
智智。 ; 唐 玄 奘译 《 般 若 波罗 蜜 多经 》,0 p 0 30 ) ”( 大 T 70 2 a9 ;
“ 浮 洲 中 , 诸 龙 住 处 , 除 阿 耨 达 多 龙 王 , 余 诸 龙 受 快 阎 有 唯 其
受学 , 则蒙光 明。 ( ” 西晋 竺法护译 《 慧上菩 萨 问大善 权经》,
T 2O 6 e8 ; 若 有 急 事 , 欲 去 者 , 给粮 食 , 累 行 伴 。 1p 15 1 ) “ 必 应 嘱 ”
乐时 , 有热沙 , 便 堕其身上 。 ( ” 隋阁那崛多译 《 起世 经》 T 1 ,O一
在 同经 异 译 经 中 , 唯 除 ” “ ” “ ” 者 在 异 译 经 中 “ 、唯 、除 三 处 在 同等 的位 置 上 , : 如
唯除一人 贤者 阿难 , 学须陀洹。( 西晋 三藏竺法护译《 光 赞般若波 罗蜜经》 1 8o 4 a2 ," . 17 1 ) 0p罗什译《 摩诃 般 若
因此 三者 在 意 义 上 相 通 。 “ ” 示 一 定 范 围 内 的 排 除 , 除 表 这种 用 法 实 际上 是 对 除 去 的 部 分 和 剩 下 的 部 分 进 行 相 对 取
汉译佛经词语考释四则

汉译佛经词语考释四则冯海燕【摘要】汉译佛经典籍保存了汉语史上大量的新词和新义,对研究汉语词汇史、汉语语义学和编撰语文辞书等,均有重要意义。
经中"收举"、"收摄"、"摄举"、"藏举"等词,有的不见于辞书,有的义项为辞书失载。
这几个词语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准确它们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汉译佛经。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汉译佛经;收摄;收举;摄举【作者】冯海燕【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注:本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陈榴、王功龙教授和导师康振栋教授的帮助和指导,谨致谢忱。
汉译佛经是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宝库,其中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语言资料。
而由于历史上汉译佛经数量庞大,语言风格独特,且内容不宜理解,因此以《辞源》《汉语大词典》(简称《大词典》)等对佛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很充分。
我们不妨以两组词语为例,征引汉译佛经以考其义,旨在补苴拾遗,祈求方家指教。
1.“收摄”在《大词典》中有四个义项:①收捕;②犹管束;③勾取;④收聚。
翻查汉译佛典发现这些义项都与汉译佛经有些用例意义不相吻合。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卷二:“时有五百比丘,闻此虚空无尽之法,即从座起,收摄衣钵,涉道而去。
”同译《出曜经》卷十:“众多比丘见已,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收摄衣钵,更正衣服至世尊所。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是时,彼比丘即从坐起,收摄衣钵,飞在虚空,远逝而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云摄者,皆整饬义”,而“收”有“收集、收聚”义,因此“收摄”即收拾整理,使有条理。
该义项《大词典》失载。
2.“收举”在《大词典》中有三个义项:①收养;②收系弹劾;③荐举任用。
但汉译佛经中不少用例,其意义与这三个义项都不吻合。
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八:“我闻世尊一时游鞞舍离大林之中,于是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鞞舍离城而行乞食,乞食已竟,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往入林中。
汉译中古佛经词语例释

我 三 衣 粗 素 坏 尽 , 者 今 可 倩 诸 比 丘 为 我 作 贤
衣 。 ( I5 l ) ” 1 2 1 5
音 韵学 上 , 是盛 行 了一千 多年 的古 代汉语 读音 方 它
法 — — 反 切 的 滥 觞 ; 文 字 学 上 ,- 汇 集 了 数 量 众 在 , g 多 的 汉 语 俗 字 ; 语 法 学 上 , 促 进 或 诱 发 了 多 种 在 它 汉 语 构词 法 的产 生 和 发展 。就 汉语 词 汇史 方 面 而
《中 阿 杂 经 》 四 十 八 : 佛 复 告 日 : 以 汝 卷 “ 是 等 以此 要 以 此 沙 门 , 学 沙 门道 迹 。 ( 2 3 当 ” 1I 5f ) 7
献 以 为 旁 证 , 掘 其 中 一 些 未 被 《 语 大 词 典 》 下 发 汉 (
文 简 称 《 典 》 、 佛 学 大 辞 典 》 《 源 》 工 具 书 词 )《 n 辞 、 等 收 录 , 未 见 前 修 时 贤 考 证 过 的 词 语 , 者 工 具 书 也 或 虽 有 收 录 但 佛 经 中 所 见 的 义 项 却 缺 漏 未 收 的 词 语 。这 四部阿含 部 核心经 典 分别是 : 晋瞿 昙僧伽 东 提 婆 译 《 壹 阿 含 经 》 公 元 3 7 )东 晋 瞿 昙 僧 伽 增 ( 9年 、
杨继光
(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 系, 福建 漳州 3 中古佛经 中阿含部 四部核心经典具有很高的语言研 究价值 , 中出现 了很多新词 新义 和疑难词语 , 其 可 口语词 、 方言词 多, 与佛 陀以争取群众 为 目的的语言政策密切相关 ; 这 第二 , 佛化 汉词 多, 这类词语扩r 大了汉语
远 。 ( ol 3 ) ” 5 3 8I 1
言 , 的 价 值 表 现 在 产 生 了一 大 批 新 词 新 义 , 它 口语 词 的大量 运用 , 进 汉语 词 汇双音 化 , 等 。下 面 , 促 等 笔 者 以汉 译 中古 佛经 中语 料 价值 较 高 同时 前人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