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享文献_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_社会幸福感_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合集下载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研究进展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研究进展

并不 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 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③
整体性 , 是综合评价 , 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 估和认知判断翻 。 1 _ 3 幸 福感 与幸福的区别 : 幸福感 与幸福的区别在文献资料
系, 如家庭关 系 、 同事关系等 可以给予强大 的社会 支持 , 可 以 增加人们 的 自信 心 , 归 属感 , 从 而增加正性情绪 、 降低 负性 情 绪。 健康对人们 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 , 不仅仅是客观 的健康状 况 ,自我感知到的健康状况 即主观上对 自我健康 的认 知也尤 为重要 。 负面 的健康状况带给人们负性情感 , 生活满意度也因
校园心理 2 0 1 3 年2 月第 1 1 卷第 1 期
J o u na r l o f C a m p u s I j f e &Me n t MH e M t h , F e b r u a r y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1

3 3・
主 观 幸 福 感 和 心 理 幸 福 感 研 究 进 展
标是 主观的 , 评价结 果可能相 同 , 但一 系列的评价过程 、 所依
影响主观幸福感 的因素是 多方 面的。 从主观因素来看 , 人
格、 气质类 型等都对主观幸福感有不 同程度的影响。C o a t a 和
Mc c r a e N 总结 了人格 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 , 认 为主观幸福感主
的不 同之处 主要 在于 3个方 面 : ① 幸福是一种整体 的客观 的 生 活状态 , 如身体 健康 、 合家 团 圆、 工作 顺利 等 , 幸福感 是人 们 的主观体验 , 带有 明显 的个体性 , 没有统一 的标准 。②幸福
和幸福感 的评价 对象不 同。幸 福的评价对象 是他人 , 也 就是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积极心理学信仰“人人都有可能幸福”,注重个体的自身优化和潜能发展,着眼于正面的人类经验,研究个体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积极资源,创造幸福的人生。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升主观幸福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塑幸福的概念。

幸福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文化背景下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传统理解中,幸福往往被当做一种静态状态或一种外在事件的结果,比如拥有财富、美貌、权力等。

然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个体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因此,在研究生中提升主观幸福感需要将幸福观念从成果型转化为过程型,不仅注重“结果”,更要强调“过程”。

研究生应该理解到,幸福不仅存在于生活中看得见的优势区块,更应当注重妥善处理生活中的阴暗角落,从而统筹归纳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第二,提高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对外界及对自己情感、想法、行为的认知和觉察。

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意识和意图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是,研究生常常因过度专注于内向的研究及生活和对外部世界的对比而逐渐失去对自我和内在世界的掌控感。

明确了影响自我幸福感的原因,研究生可以从控制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入手,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应对困难与压力,在保持稳定的情感状态的同时提高自我的幸福感。

第三,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网络。

研究生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

积极的人际关系网络能够为研究生带来情感支持、理解与共鸣,促进心理健康,缓解压力与不安,为实现个人幸福感提供有效帮助。

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是提高研究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网络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比如加入社团、组织同学聚会、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等。

综上所述,从重塑幸福概念、提高自我意识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网络三方面入手,可以为研究生提高主观幸福感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式。

虽然提升主观幸福感不是单纯的一个步骤,可能经过多次尝试、调整和反思,但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相信研究生们可以在坎坷的求学路上更加充满自我肯定与快乐感。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积极心理学一直是一个备受研究关注的话题。

其中,幸福感和心理幸福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与心理幸福的研究,并介绍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广义上包括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中的满意程度和快乐感的主观评价,而心理幸福感则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和内心体验的满意程度。

幸福感的测量通常使用问卷调查和主观评分的方式进行,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等。

这些量表旨在从个体的主观评价中获取幸福感的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二、心理幸福的结构与组成要素心理幸福作为幸福感的重要维度之一,其结构和组成要素备受关注。

积极心理学家迈克尔·福塔·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PERMA模型,将心理幸福分为以下五个要素:1. 积极情感(Positive Emotion):指个体体验到的快乐、愉悦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状态。

2. 身份认同(Engagement):指个体在某种活动或者任务中全身心地沉浸和投入,获得乐趣和满意。

3. 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指个体从事有价值和意义的活动,感受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4.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支持,获取社会支持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5. 成就感(Achievement):指个体在工作、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成就和成功,获得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情绪调节能力和自尊心等对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 外部环境:社会和经济环境、家庭因素、工作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能保证人们的幸福感。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质量和满足感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心理学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其探究的主题之一便是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路径。

一、正向情绪的培养正向情绪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指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快乐、愉悦、兴奋等,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幸福感。

因此,对于提升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正向情绪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研究生们可以学习积极情绪的表达和感受,例如可以通过积极心理语录、听音乐、跳舞等方式来达到自我感受正向情绪的目的。

二、身体健康的保持身体健康是人们幸福感的基础,因此研究生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规律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同时,研究生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便恢复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有研究表明,睡眠充足的人可以提高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更有动力和效率,从而帮助提升主观幸福感。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研究生应该注重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同学、朋友、导师等。

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另外,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来扩大社交圈,并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四、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研究生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关键。

研究生们应该学会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研究生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避免情绪和行为上的失控。

五、建立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升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究生应该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观,珍视生命、珍视时间、珍爱所拥有的人和事物;同时,研究生也应该树立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价值观,注重自身修养和精神追求,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多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一、实施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和改善社会中人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科,它目标是从科学上提升人们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团体及个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调节人们的心理,通过强化积极的心理态度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二、调节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1.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否有乐观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乐观的态度是获得成功的心理准备,也是建立高质量的社会关系的障碍。

因此,研究生应该培养乐观积极的看法,学会把有利的一面和困难的一面,都看得客观公正一点。

2. 向有助研究生幸福感的人学习。

在这里,有助于研究生幸福感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成就的名人;另一类是研究生的朋友、家人等。

研究生可以向这些人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去实现个人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提升。

3. 调整自我期望。

首先,研究生应该面对现实,清楚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并定见自己的上限。

其次,研究生应当实施“差错认知”,既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感受自然规律,又能够尊重他人,克服低级心理的困扰。

最后,研究生应采取积极的方法纠正自己的缺点,并增强自信,尽快达到自己的期望。

4. 充分休息,提高身心抗病能力。

因为长时间疲劳会影响学习,也减少自觉幸福感。

研究生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充分休息,放松身心,思考独立,多体验真实的生活。

三、结论积极心理学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门学科。

研究生也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提升自身心理健康,调整自己的期望,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尊重他人,充分休息恢复身心,以达到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目的。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陈浩彬;苗元江【摘要】本研究以403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者之间在概念意蕴上相互独立,在个体体验上相互分离,但在理论结构上相互关联;(2)幸福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包括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个因素,该理论结构可以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With 403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is artical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ocial well-be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1) Subjec- 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ocial well-being are independent in concept connotation, separated in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but related in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2) Well-being is a multi- 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including three fac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and social well-being, this theoretical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future study.【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2(005)004【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作者】陈浩彬;苗元江【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41 引言幸福感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随着幸福感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幸福感的概念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爱享文献_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_社会幸福感_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爱享文献_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_社会幸福感_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曹瑞1,李芳2,张海霞3(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271021;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2)[摘要]幸福感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两种倾向: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和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过去一段时间幸福感测量的主流理论,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出现和发展动摇了主观幸福感的垄断地位,使得当前幸福感的研究由侧重主观体验和感受向追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存在价值对人存在价值的意义转变。

幸福感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幸福感研究的上述趋势促进了积极心理学从关注情感体验的幸福观向关注人生丰盈蓬勃发展的幸福观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中图分类号]G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3)05-0068-0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是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宾西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

塞利格曼(Seligman )教授1997年就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时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1998年,他在美国心理协会大会上的发言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行动的号角;2000年,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幸福的科学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1]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解释是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的科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因此又被称为“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

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关注少部分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的倾向不同,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积极的情绪体验、性格优势、积极的人际关系、心流体验等。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吃饱喝足就是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起来了,基尼系数下降,人们幸福的来源以及表现已经迥然不同。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讨论幸福感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方面以及影响因素。

一、幸福感概述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幸福感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心理很多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婚姻质量、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民族文化、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二、幸福感表现方面幸福感体现在经济不断繁荣,收入不断提高,房价受到控制,科技不断进步,出行愈加方便,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谐稳定,政治权利充分体现等各个方面。

三、影响因素(一)内部因素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也称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2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比身体不健康的人开朗乐观。

3心理状况:这里的心理状况指个人气质类型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稳定外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高,而不稳定内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低。

(二)外部因素1、人口因素:中国曾是封建帝制国家,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控制数百年,在中国人潜意识里有“重男亲女”看法,所以,在中国女性受到一定歧视,幸福感较低。

老年人岁月迟暮,心中担忧死亡,所以幸福感与儿童青年也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曹瑞1,李芳2,张海霞3(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271021;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2)[摘要]幸福感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两种倾向: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和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过去一段时间幸福感测量的主流理论,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出现和发展动摇了主观幸福感的垄断地位,使得当前幸福感的研究由侧重主观体验和感受向追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存在价值对人存在价值的意义转变。

幸福感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幸福感研究的上述趋势促进了积极心理学从关注情感体验的幸福观向关注人生丰盈蓬勃发展的幸福观转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中图分类号]G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3)05-0068-0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是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宾西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

塞利格曼(Seligman )教授1997年就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时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1998年,他在美国心理协会大会上的发言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行动的号角;2000年,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幸福的科学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1]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的解释是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的科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因此又被称为“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

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焦点。

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关注少部分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的倾向不同,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积极的情绪体验、性格优势、积极的人际关系、心流体验等。

塞利格曼曾经指出:“心理学家热衷于把-8的人提高到-2,而我的目标是把+2的人提升到+6。

”[1]二、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学“幸福1.0理论”(一)主观幸福感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威尔逊(Wilson )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的发表,标志着对幸福感研究的开始。

之后,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瑞安(Ryan )、德西(Deci )、沃特曼(Watermon )和里夫(Ryff )等成为幸福感研究的代表人物。

坎贝尔(Campbell )等提出将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指标,生活满意度即为个体对现实与愿望的主观差异感觉,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快乐感则是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一种情感平衡,是情感成分。

这种界定得到大多数持快乐论观点的研究者的认同。

他们认为幸福就是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

[2]迪纳认为主观幸福感的特点有三:(1)主观性。

根据评价者主观的标准而不是别人标准来评估,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会到的才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也许不同人作出的评价结果会相同,但其心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依据的评估标准、评价过程中的对各中问题的衡量却大相径庭。

所以主观性是幸福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

(2)整体性。

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包括三个部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3)相对稳定性。

主要测量长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表明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第5期2013年10月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No.5Oct.201368相对稳定的值。

[3]但是,主观幸福感仅仅从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总体评价来定义幸福感,认为幸福就是对生活满意,这样来界定幸福难免会有所偏颇,因为情感总是带有即时性、情境性的,往往会随着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总体的生活评价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二)“幸福1.0理论”的提出塞利格曼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幸福感的三个黄金要素:积极的情绪、投入和意义。

塞利格曼在2002年出版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将幸福分为三类:美好的生活、愉快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愉悦、狂喜、温暖、舒适等。

在这一元素上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

投入与心流(flow)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

以此为目标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

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这就是塞利格曼教授的“幸福1.0理论”。

[4]“幸福1.0理论”幸福的测量指标是主观幸福感,幸福关注的是感觉上的幸福。

衡量幸福的黄金标准是生活满意度。

对于以主观幸福感为主要测量手段的“幸福1.0理论”,人们发现,这一理论牢牢地把“幸福”与快乐情绪联系在一起,积极的情绪成了幸福的代名词。

但是要确定“幸福生活”的内涵,不能脱离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标准,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文化情景的所谓“价值中立”或“不带价值的判断”的立场。

而且生活满意度不能诠释幸福的全部涵义。

在大量实证研究和不断思考的基础上,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2.0理论”,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由主观幸福感向着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延伸。

三、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学“幸福2.0理论”(一)心理幸福感的提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先于心理幸福感,发展也较为成熟,拥有较为一致的结构和测量方法,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里夫等人对幸福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他们批评了主观幸福感对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正向的感受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健康向上的生活。

他们认为心理幸福感指人的心理机能状态良好,是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里夫还对影响心理幸福感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提出了一个心理幸福感的多维模型。

该模型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积极关系、环境控制、自主性六个维度。

[5]关于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些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无任何联系,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体验,也可能只有微乎其微的相关。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两者是有联系的。

里夫等对两种幸福感进行研究,得出心理幸福感自我接受和环境控制这两个因子与快乐感和生活满意度呈中度相关,而心理幸福感的自主性、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这四大因子则与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弱相关的混合关系。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这两种幸福感既有比较大的区别,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6](二)社会幸福感的提出虽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模型都强调了幸福感的个人特征,但是个体是根植于社会结构和社会集体的个体,需要面对大量难以回避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挑战。

要真正完善幸福感的概念,心理学家还必须了解个人的社会特征,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人的社会幸福感。

20世纪末期,凯斯提出了幸福感的第三种研究思路———社会幸福感。

凯斯认为主观幸福感忽略了认知,因为个体会根据社会标准评估他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个人机能。

积极心理功能包括了挑战和社会任务。

凯斯试图从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去探索人的良好存在状态,实现了幸福感研究的重大转变,其提出的社会幸福感包括五个维度: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社会和谐,[7]这五个维度反映了人们所面临的社会挑战。

在现代双因素论的提出、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凯斯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完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没有心理疾病,并且获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全面繁荣(flourishing)。

由此Keyes构建了包括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功能(心理幸福感)和积极社会功能(社会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健康模型。

[8]主观幸福感立足于快乐论,注重人的感性,强调个体的幸福即是快乐;心理幸福感跟智育实现论,侧重于人的理性,认为幸福是人完美潜力的实现;社会幸福感从人的社会存在考察人的良好存在,关注公共领域。

不同幸福感取向的研究增进了对幸福感的实质理解,体现了幸福感是快乐与愉悦、享受与发展、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三种幸福感模型的整合,构建了全方位的测量平台,成为现代幸福感测量的标准测量框架,积极心理学走向了“幸福2.0理论”。

(三)幸福2.0理论很明显,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幸福2.0理论”。

塞利格曼指出:“真正有用的公共政策衡量标准应该是既有主观成分,也有客观成分,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发展丰盈蓬勃的人生。

”[9]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幸福2.0理论”,衡量幸福的黄金标准是人生的丰盈蓬勃程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69生更加丰盈蓬勃。

[10]根据“幸福1.0理论”,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都是关于想法和情绪的自我报告,拥有最积极的情绪、最多的心流体验和自觉人生意义巨大的人们最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最高。

“幸福2.0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不应该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应该是一个构建的概念,由若干可测量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每个元素都能促进幸福,但没有一种可以单独定义幸福。

“幸福2.0理论”由5个元素构成: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人际关系。

积极情绪和投入是两个靠主观来评估的元素。

对快乐的主观感受是现在,而对投入的主观感受只能靠回顾。

处于心流状态时,通常没有思想和感情,我们只会在回顾时说“那真好玩”或者“那真棒”。

意义有主观成分,但从历史、逻辑和一致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冷静客观的评判很可能会与主观的判断不同。

把成就作为终极追求的人生称为“成就人生”。

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有着深刻的正面影响,并且可以独立于其他元素而被测量。

爱、同情、怜悯、团队合作、自我牺牲等积极的人类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和人际关系。

在感情上,我们不可避免地寻求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积极关系。

虽然积极关系总伴随着积极情绪、意义或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为了积极情绪、意义或成就而追求关系。

相反,正因为积极关系对人类太重要了,进化才让其他3个元素也参与支持积极关系,以确保我们一定会追求积极关系。

[10]“幸福1.0理论”基本上只有“良好的感觉”这一个维度,并认为我们人生作出的各种选择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感觉尽量最好。

“幸福2.0理论”是多维的:积极情绪和投入是一种主观的变量,由你的想法和感受决定;意义、关系和成就则兼有主观和客观的成分。

这就使得“幸福2.0理论”不只存在于你的头脑里,因为它不仅包括良好的感觉,还包括你真实存在的意义、良好关系和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