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基金标书-非整合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及相关技术用于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研究-973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标的国家自然基金标书-医学

(完整word版)中标的国家自然基金标书-医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年制填报说明一、填写申请书前,请先查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项目申请办法及规定。

申请书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表达要明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辨。

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请书为十六开本,复印时用B5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第三页起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一式六份(至少一份为原件),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按申报学科投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口科学部。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另报送省(自治区)科委一份原件。

三、封面右上角“科学部编号”由对口科学部填写,项目类别和申报学科代码1由申请者填写。

四、下列人员不得作为申请项目的负责人提出申请,但可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研究:—在读(含在职)研究生—已离退休的科研人员—申请单位的兼职科研人员五、申请者和项目组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申请(含参加)的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不含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不得超过两项。

六、同一项目组研究内容相近的项目,只允许报送一个学科。

七、申请者可因同类项目竞争等原因,提出不宜评议本项目的专家名单(姓名与单位,3人以内),密封于信封中,钉在申请书原件封面,或另专函相关学科,供科学部选择同行评议人时参考。

科学部将对此信息保密。

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通讯地址:北京8610信箱。

邮政编码:100085-1-简表填写要求一、简表内容将输入计算机,必须逐项认真填写,采用国家公布的标准简化汉字。

简表中所有代码以最新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分类目录及代码》为准填写。

高技术探索课题主题号按《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课题项目指南》中主题号填写,申请其重点项目时项目类别也填写B,并在申请书封面右上角加注“高技术探索课题重点项目”。

二、凡选择性栏目,将相应提示符A、B等之一填入该栏的右下角。

ips细胞鉴定指标

ips细胞鉴定指标

ips细胞鉴定指标一、IPS细胞概述诱导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中文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IPS细胞的发现和应用为再生医学、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IPS细胞是通过将成熟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状态而获得的,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分化潜能。

然而,IPS细胞的产生和维持需要精确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因此,制定适当的鉴定指标对于评估IPS细胞的质量和纯度至关重要。

二、IPS细胞的鉴定指标1.表型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IPS细胞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与胚胎干细胞类似。

成熟的IPS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和均匀的质地进行观察。

此外,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如SSEA-4、Tra-1-60和Tra-1-81等,以进一步验证细胞的表型。

2.多能性标记:多能性是IPS细胞的标志之一。

通过检测多能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如Oct4、Sox2和Nanog等,可以评估IPS细胞的多能性状态。

这些基因在胚胎干细胞中高表达,而在分化细胞中低表达或无表达。

此外,还可以检测与多能性相关的转录因子和蛋白质的表达,以验证IPS细胞的多能性。

3.遗传稳定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遗传稳定性是其应用的重要前提。

通过分析比较IPS细胞与其供体细胞的基因组序列,可以评估其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此外,还可以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方法来检测IPS细胞的遗传稳定性。

4.分化能力:验证IPS细胞的分化能力是评估其成熟度和应用潜力的关键步骤。

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来检测IPS细胞的分化能力。

在体外实验中,可以将IPS细胞诱导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并验证其表型和功能。

在体内实验中,可以将IPS细胞注入到动物模型的特定组织或器官中,观察其是否能够整合到组织中并发挥功能。

5.甲基化状态: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标记,与细胞的命运决定密切相关。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_iPS_研究_现状与展望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_iPS_研究_现状与展望

它们与起源细胞及 ES细胞之间在全基因表达谱 、 染色 质 状 态 谱 (组 蛋 白 H3 K4me3 和 K27me3 与 DNA 结合状态 )和 DNA 甲基化谱之间的差异 ,发现 全能 iPS与 ES细胞的基因表达及表观遗传学状态 高度相似 ,而部分重编程 iPS细胞则显示了不同类 型的干细胞相关基因的再激活 、系列特异性转录因 子则处于不完全的抑制状态 。另外 ,全能相关转录 因子位点的 DNA 处于高甲基化状态 。抑制部分全 能 iPS细胞中系列特异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不能有 效提高其形成全能 iPS细胞的能力 ,但 DNA 甲基化 抑制性药物 5 - azaC处理部分全能 iPS细胞可以将 其继续重编程形成全能 iPS细胞的能力提高近 200 倍 [8]。
2009年第 11卷第 5期 81
能因子的激活 。依据功能及分子表型特征 , iPS细 胞可分为两种 ,部分全能的 iPS细胞与全能 iPS细 胞 , Oct - 4等重编程因子转导只能使少数成体细胞 成为全能 iPS细胞 (0. 01 % ~0. 1 % ) 。以 Fbx15全 能相关转录因子的激活作为筛选标记 ,通过逆转录 病毒介导的重编程因子转染 , Yamanaka研究组将鼠 成纤维母细胞去分化重编程为 iPS细胞 ,尽管该筛 选方法获得的 iPS细胞克隆在形态上具有 ES细胞 克隆的特点 ,表达 ES细胞特征性分子标记 ,并可形 成畸胎瘤 ,体外培养形成拟胚体 ,出现三胚层分化的 分子标记 , iPS注射入胚细胞团后也参与胚胎发育 , 但该方法获得的 iPS细胞克隆在全基因表达谱与多 潜能转录因子 DNA 甲基化谱方面与 ES细胞还存在 较大的差异 ,另外 ,也不能形成嵌合小鼠与生殖细 胞 [ 1 ] 。相反 ,当采用 O ct - 4或 N anog基因激活系统 进行筛选时 ,便可以获得全能的 iPS细胞 ,除形态特 征 、多能干细胞的分子标记表达与 ES细胞几乎一 样之外 ,其全基因表达谱以及 DNA 甲基化谱也与 ES细胞几乎一致 。在功能上 ,全能 iPS细胞与 ES 细胞几乎对等 ,不仅参与胚胎发育 ,而且可以形成嵌 合体小鼠 ,并传递到生殖细胞 [ 3, 4 ] 。在没有选择标 记与选择压力条件下 ,依据 ES细胞克隆形态学特 征标准选择 iPS克隆 ,并将其继续在标准的 ES培养 体系中培养 , 可以将小鼠体细胞起源的部分全能 iPS细胞进一步重编程为全能 iPS细胞 [ 5 ] 。

人诱导干细胞ipsc检测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诱导干细胞ipsc检测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诱导干细胞ipsc检测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人诱导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是一种在体细胞经过基因重编程而得到的多能干细胞,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iPSC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同时又避免了使用胚胎来源的争议。

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人类发育、疾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与治疗等方面的理想模型。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对人诱导干细胞检测标准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概述和解释。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人诱导干细胞的概述、人诱导干细胞检测的重要性与挑战、已有的人诱导干细胞检测标准概述与解释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人诱导干细胞(iPSC)的定义、背景、特点和应用,以及制备方法和技术发展历程。

这将为后续对其检测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估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第三部分将讨论人诱导干细胞检测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还会对未来人诱导干细胞检测标准的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可能出现的改进方向和趋势。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概述已有的国际标准和相关文献,并介绍主流实验方法和技术指南。

同时,我们也会分析这些检测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对人诱导干细胞检测标准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人诱导干细胞检测标准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并解释人诱导干细胞(iPSC)的概念、特点及其制备方法,并重点关注目前人诱导干细胞检测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梳理已有的检测标准,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

最后,对人诱导干细胞检测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指导与参考。

2. 人诱导干细胞(iPSC)的概述2.1 iPSC的定义和背景人诱导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C)是一种通过重编程成体细胞回退到多能性状态而获得的多潜能干细胞。

课题申请书-CB966500非整合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及相关技术用于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研究

课题申请书-CB966500非整合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及相关技术用于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研究

项目名称:非整合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及相关技术用于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研究首席科学家:潘光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起止年限:**至2016.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1、安全高效,具有临床实用性的非整合iPS新技术的优化及建立。

安全高效获得非病毒非整合iPSC的新技术建立综合的诱导系统获得非病毒非整合的iPSC:利用mRNA及microRNA诱导体细胞获得iPSC,筛选能够加速iPSC重编程的小分子化合物及蛋白;筛选高效的iPSC诱导培养液。

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的诱导系统获得非病毒非整合的iPSC。

iPSC的鉴定:核型、基因表达、体外分化能力、体内多能性检测等多方面检测iPSC是否符合干细胞的标准;分子水平检测外源基因的插入;测序分析iPSC的基因组稳定性。

建立非病毒非整合小鼠ESC样的人类iPSC(ESC-like-iPSC)筛选能够稳定培养 ESC-like-iPSC的培养环境:通过传统的病毒诱导获得小鼠ESC样的人类iPSC(ESC-like-iPSC);筛选小分子化合物稳定培养ESC-like-iPSC;筛选mRNA及microRNA支持ESC-like-iPSC的自我更新;建立非病毒非整合ESC-like-iPSC:开发诱导获得ESC-like-iPSC的诱导系统;在全基因组表达、小RNA表达等方面比较两种不同的iPSC的差异。

2、利用体外受精胚胎建立多株正常人及地贫病人的ES细胞系。

对比地贫iPS及ES,评价iPS多能性,安全性等应用指标。

建立非整合β地中海贫血病人iPS细胞库,约含各突变类型β地中海贫血iPS 细胞株50~100株。

优化和完善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的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贫胚胎干细胞库。

本研究拟对现有的胚胎干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改进:利用不同发育阶段的IVF 废弃的胚胎(从桑椹胚到孵出的晚期囊胚)分离的人ESC细胞进行均一性研究,寻找最优化的细胞分离时间;通过对人源性的饲养层细胞及无饲养层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安全、稳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系技术平台。

源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并表达脑啡肽酶2的巨噬细胞可降解β淀粉样蛋白

源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并表达脑啡肽酶2的巨噬细胞可降解β淀粉样蛋白

源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并表达脑啡肽酶2的巨噬细胞可降解
β淀粉样蛋白
黄翠芹
【期刊名称】《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近日,日本科学家发现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 S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在前期研究中,他们建立了从人iP S 细胞生成具有增殖活性的巨噬细胞样髓系细胞(iP S-ML)的技术,并发现iP S-ML 能降低加入到培养基中的Aβ水平,且iP S-ML的培养上清液能减轻Aβ的神经毒性。

在该研究中,他们又构建了表达Aβ特异性单链抗体Fc受体融合形式(anti-AβscF v)的iP S-ML;此外,还让iP S-ML表达脑啡肽酶2(NEP2;一种能够降解Aβ的蛋白酶)。

【总页数】1页(P614-614)
【作者】黄翠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参皂苷Rg1对脂多糖诱导的C6细胞株淀粉样前体蛋白和脑啡肽酶表达的影响
2.SCD-1在β淀粉样蛋白1-40诱导的巨噬细胞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3.人参皂苷Rg1对脂多糖抑制的U251细胞株脑啡肽酶表达的影响
4.人参皂苷Rg_1对LPS
诱导的SK-N-SH细胞株脑啡肽酶表达的影响5.血清淀粉样蛋白A对THP-1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及SR—BI表达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标的国家自然基金标书-医学

中标的国家自然基金标书-医学

中标的国家自然基金标书-医学尊敬的评审专家: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我代表申请人,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类项目标书提交给您,希望能够获得您的认可和支持。

项目名称:探索X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方法研究一、项目背景X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目前,对于X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缺乏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本项目旨在通过深入研究X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干预方法,为X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标1.研究X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探索X病的潜在分子标记物,为早期诊断和预测病情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3.开发新的干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策略,探索X病的治疗新途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针对X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我们将采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代谢组学等多种方法,对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验证结果。

2.对于潜在的分子标记物,我们将通过组织样本的分析,寻找与X病相关的特异性标记物,同时分析其在临床中的临床意义。

3.在干预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将探索非药物干预的效果,如运动、饮食、心理疏导等。

同时,我们将筛选化合物库,寻找对相关信号通路有调节作用的化合物,并进行药物效果鉴定。

四、预期成果1.对X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揭示X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2.发现与X病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3.研发出新的干预方法,为X病的治疗带来突破。

五、研究团队和资源情况本项目由医学研究院的一支由资深教授领导的团队负责。

我们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研究平台,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心。

同时,我们与多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获得临床样本和协助开展诊疗试验。

六、项目预算本项目预计需要1200万人民币的经费。

其中,用于实验材料和动物实验的经费占比最大,约占40%;人员工资和科研经费约占30%;设备和仪器费用约占20%;其他杂项费用约占10%。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研究历史
诱导多能干细胞最初是日本人山中伸弥(Shinya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的组合 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 其他方法同样也可以制造这种细胞。
2007年11月20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汤姆森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体细胞转变成“诱导性 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成果,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申弥领导的研究小组也于同日在《细胞》杂志发表 类似的研究结果。紧接着皮肤细胞转为干细胞后,美国马萨诸塞州怀德海特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雅各布·汉纳的小 组用来自患病小鼠尾巴的皮肤细胞产生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因此,iPS细胞的制作与发现,也成为医学、药学或是食品等之安全实验平台。此外,当技术成熟后,例如 男性细胞也可以制作出卵子,甚至老化细胞的重生,也不再是不可能的梦想。
特性和作用
iPS细胞同样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全能性,从日本科学家ShinyaYamanaka于2006年第一次发现这一技术到 现在,科学家已经成功从小鼠,大鼠,猕猴,猪和人的体细胞中诱导并获得iPS细胞,而且诱导技术也产生了巨 大的革新,减少外源转录因子,使用非整合病毒,质粒法等等都能够产生iPS细胞,最近,有报道称利用纯蛋白 的方法也可以获得iPS细胞。iPS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利用iPS技术能够获得病人或者疾病特异的多能 性干细胞,这样可以避免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问题,也绕开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2009年3月伊始,iPS细胞研究便相继迎来两项重大突破。
组成基因
IPS细胞是由一些多能遗传基因导入皮肤等细胞中制造而成。在制造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4种遗传基因, 同时加入了7种包括可阻碍特定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和酶在内的化合物,以研究其各自的制造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非整合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及相关技术用于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研究首席科学家:潘光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起止年限:2012.1至2016.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1、安全高效,具有临床实用性的非整合iPS新技术的优化及建立。

安全高效获得非病毒非整合iPSC的新技术建立综合的诱导系统获得非病毒非整合的iPSC:利用mRNA及microRNA诱导体细胞获得iPSC,筛选能够加速iPSC重编程的小分子化合物及蛋白;筛选高效的iPSC诱导培养液。

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的诱导系统获得非病毒非整合的iPSC。

iPSC的鉴定:核型、基因表达、体外分化能力、体内多能性检测等多方面检测iPSC是否符合干细胞的标准;分子水平检测外源基因的插入;测序分析iPSC 的基因组稳定性。

建立非病毒非整合小鼠ESC样的人类iPSC(ESC-like-iPSC)筛选能够稳定培养ESC-like-iPSC的培养环境:通过传统的病毒诱导获得小鼠ESC样的人类iPSC(ESC-like-iPSC);筛选小分子化合物稳定培养ESC-like-iPSC;筛选mRNA及microRNA支持ESC-like-iPSC的自我更新;建立非病毒非整合ESC-like-iPSC:开发诱导获得ESC-like-iPSC的诱导系统;在全基因组表达、小RNA表达等方面比较两种不同的iPSC的差异。

2、利用体外受精胚胎建立多株正常人及地贫病人的ES细胞系。

对比地贫iPS及ES,评价iPS多能性,安全性等应用指标。

建立非整合β地中海贫血病人iPS细胞库,约含各突变类型β地中海贫血iPS 细胞株50~100株。

优化和完善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的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贫胚胎干细胞库。

本研究拟对现有的胚胎干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改进:利用不同发育阶段的IVF废弃的胚胎(从桑椹胚到孵出的晚期囊胚)分离的人ESC细胞进行均一性研究,寻找最优化的细胞分离时间;通过对人源性的饲养层细胞及无饲养层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安全、稳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系技术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突变类型β地中海贫血人胚胎干细胞株10株以上。

非整合β地中海贫血病人iPS细胞与地贫胚胎干细胞比较性研究。

对比研究地贫ES及iPS,建立其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的数据库。

利用基因芯片及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对比检测地贫iPS与ES在SNP,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外显子序列(Exon Sequencing)等方面的差异。

全面评价iPS在全能性,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完整性,相关功能性细胞分化的能力等,明确造血分化用iPS的全能性,安全性等应用标准。

3、研究修复地贫iPS的突变基因。

探讨和评价经基因修复等操作后iPS的基因组及表观遗传的稳定性,多能性及安全性等指标。

建立多样性的非整合地贫iPS细胞库。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修复突变基因。

基因修复后iPS基因组及表观遗传学稳定性的研究。

通过基因芯片的技术手段检测基因修复后iPS的SNP,CNV等代表基因组稳定性的指标。

并进行外显子测序(Exon Sequencing)来确定有无重要基因发生突变等。

利用CHIP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确定经体外基因修复后的iPS在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方面的稳定性。

基因修复后iPS多能性的维持。

研究经体外基因操作后,iPS维持其多向分化潜能的能力。

通过非定向的分化手段如裸鼠体内畸胎瘤的形成,体外类胚胎(EB)的形成等手段对比基因修复前后地贫iPS的分化潜能。

并通过定向分化的方式如,神经分化,血液分化等对比探讨iPS在基因修复过程中的多能性维持。

4、iPS功能性血液分化的研究及基于动物模型的功能评价。

利用与不同人造血组织来源的的基质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系统,优化建立iPS的功能性血液分化及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实用性技术。

建立基于动物模型的造血干细胞分化,移植及安全性多功能的评价技术和指标。

采用不同造血组织来源人间充质细胞与人胚胎干细胞及iPS细胞共培养诱导造血分化,与目前较常用的EB形成及小鼠或其它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进行诱导效率的比较,筛选有效提高造血干细胞诱导效率的iPS细胞分化培养条件。

利用体外细胞长周期培养、单细胞培养分化实验以及体内NOD/SCID鼠造血重建实验、骨髓竞争移植实验等,与脐带血HSC细胞比较,评价多种来源的iPS 分化来源的HSC/HPC体内定向归巢、造血重建等生物学功能。

比较iPS细胞来源的造血干细胞与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向造血各系细胞分化,尤其是红系分化能力,并对相应的调控机制进行探讨,侧重研究Wnt3a、PGE2等分子的调控作用。

通过全基因组表达及表观遗传学分析,比较地中海贫血iPS细胞来源的造血干细胞与几种体内分离的造血干祖细胞,尤其是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在编码及非编码RNA基因表达,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乙酰化等方面的差异,并用实时定量PCR加以验证。

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选择20-30个目的基因进行干预,研究候选基因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增殖,多能性和分化潜能等功能的影响。

比较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滋养层细胞并辅以不同细胞因子的混合培养体系对iPS诱导获得的HSC/HPC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建立可以保持HSC/HPC细胞多能性功能并显著提高干细胞数量的培养条件,以满足临床移植应用的要求。

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由于遗传导致的β-地中海贫血是严重危害广东等地区的地方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手段。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探讨利用病人来源的无DNA整合污染的iPS,通过基因修复联合血液分化的技术途径,探讨建立一套从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iPS诱导到突变基因原位修复,再到修复后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完整技术,为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移植治疗提供大量自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奠定基础。

同时也明确iPS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指标,本项目的完成不仅能够明确iPS及相关技术用于β-地中海贫血治疗的可行性,也为其他一些遗传病的治疗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五年预期目标:1、建立包含有不同突变类型的地贫病人特异性的无外源DNA整合的iPS库及ES细胞库。

约含各突变类型β地中海贫血iPS细胞株50~100株。

同时利用废弃的体外受精的胚胎建立10~20株地贫病人的ES细胞株及5株正常人的ES细胞株用于对比研究。

2、建立非整合β地中海贫血病人iPS细胞与地贫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的数据库。

明确iPS在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方面的稳定性。

3、建立实用性的地贫突变基因修复的技术平台。

明确经基因修复后的iPS在基因组,表观遗传等方面的稳定性及干性维持等特性。

4、建立高效诱导iPS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培养条件及对分化的造血干细胞造血重建及移植功能的鉴定动物模型和相关技术;5、优化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培养体系,筛选和鉴定可以用于对干细胞功能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的分子标记物和指标;6、通过对比研究iPS诱导分化和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在基因表达及表观遗传特征上的差异,揭示针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及自我更新等生物学特性的新的调控机制。

7、优化非整合病人特异性iPS技术,将目前诱导效率提高100倍左右,诱导时间缩短到2周左右。

建立非整合小鼠ESC样的人iPS细胞技术。

明确新型人iPS 细胞的多能性,基因组稳定性,安全性等指标。

8、培养研究生30名,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由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能独立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9、在本领域的国际代表性学术SCI刊物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影响因子高于5的不少于10篇,培养博士生15名,博士后5名。

10、举办一次相关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三、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研究方案:1、探讨优化建立快速高效的获得iPS的技术1)在mRNA诱导iPSC的基础上,通过筛选小分子化合物及蛋白,加速非病毒非整合iPSC的诱导;这一套系统我们已经在进行尝试。

接下来筛选促进重编程的microRNA,建立传统的iPSC(EpiSC-Lik-iPSC)。

2)利用Dox-inducible的载体(Oct4、Sox2、Klf4、c-Myc)诱导体细胞获得ESC-Lik-iPSC;筛选能够维持自我更新的小分子,我们已经开始相关实验;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非病毒非整合的ESC-Lik-iPSC。

可行性分析该部分研究内容的主要承担者赵小阳博士所在的实验室在以往的研究中,开展了大量的诱导iPSC的研究工作,利用病毒为载体高效诱导获得iPSC;并对iPSC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充分的鉴定,以及完备的多能性检测。

本实验需要开展的工作中,mRNA的体外合成与纯化、microRNA的筛选工作我们已经开展,进展良好。

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成功筛选出小分子化合物并改进了iPSC的诱导环境。

对于本课题的各个环节,我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探讨,认为我们基本掌握相关技术,因此,我们有信心成功完成预期目标。

创新性分析目前,国内外有多个实验室开展新的不依赖多能性因子的纯药物诱导方式,试图提高iPSC的诱导效率;本课题的特色在于,从提高iPSC的诱导速度出发,筛选新的小分子化合物及蛋白等各种因子,建立一个快速高效且简单易于操作的iPSC诱导系统,降低iPSC表观遗传突变及基因组不稳定的风险,力争应用于将来的临床实验中;新型的iPSC不仅在理论上有大的突破,还将为iPSC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这种iPSC将在大规模培养、基因修复、分化上拥有巨大的优势。

与国内外其他实验室相比,本研究更注重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推动iPSC最终应用于临床治疗。

2、建立非整合β-地中海贫血的病人特异性iPS库。

本部分内容拟在该部分研究内容的主要承担者潘光锦博士以前的实验室建立起来的episome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用来获得地贫病人的iPS。

该技术将诱导因子克隆到含有EB病毒来源的复制元件的质粒上,该质粒主要含有两种特殊元件,一是质粒复制子-oriP, 另一是复制蛋白-EBNA .通常情况下,普通质粒在进入细胞后如果不能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中便不能进行自我复制,很快就会被细胞内的酶降解。

但是该系统的特点是当质粒导入细胞内后能够表达复制蛋白EBNA,表达后的EBNA随后结合在复制子oriP 上,使该质粒在染色体外不经过整合就可进行复制。

这样就保证了由该系统携带的诱导蛋白在整个iPS细胞诱导过程中得到表达。

在获得iPS细胞后,导入的episome质粒由于不进入整合到基因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体外培养便可逐渐失。

最终通过筛选便可得到完全无外源DNA整合的地贫病人的iPS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