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城域网建设实施计划方案场景模型
中国移动城域网建设组织规划场景模型

中国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场景模型计划部目录1 背景 (7)1.1电信运营的变革 (7)1.2全业务对网络带来的挑战 (7)1.3目的及意义 (8)2 全业务城域网网络架构 (8)3 全业务城域网组网要求 (11)3.1组网原则 (11)3.2城域数据网组网要求 (12)3.2.1城域数据网定义及组网拓扑 (12)3.2.2城域数据网组网要求 (13)3.2.3 城域数据网中继带宽设置要求 (15)3.2.4 节点设备配置要求 (16)3.3城域传送网组网要求 (16)3.3.1 核心层 (17)3.3.2 汇聚层 (19)3.3.3 接入层 (19)3.4宽带接入网组网要求 (20)3.4.1 PON接入网组网要求 (20)3.4.2 WLAN网络组网要求 (23)3.5城域网各部分网络互联方案 (24)3.5.1 CMNET城域网和PON接入网互联组网方案 (24)3.5.2 CMNET城域网和PTN/IP RAN互联组网方案 (26)3.6光缆网络建设要求 (27)3.6.1 整体规划 (27)3.6.1.1 光缆规划 (28)3.6.1.2 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 (29)3.6.2 分段建设、分步实施 (30)4 全业务城域网机房设备部署及连接关系 (30)4.1核心机房 (30)4.2汇聚机房 (31)4.2.1 业务汇聚点 (32)4.2.2 城域数据网业务接入控制节点 (32)4.3基站机房/末端接入 (34)5 各类客户业务接入场景模型方案 (34)5.1基站接入场景 (36)5.1.1场景分类 (36)5.1.2主推方案:新增PTN/IP RAN叠加组网 (36)5.1.3补充方案一:新增PTN/IP RAN替换组网 (37)5.1.4补充方案二:扩容MSTP (38)5.1.5 组网方案总结 (39)5.2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场景 (40)5.2.1 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场景举例 (40)5.2.2 主推方案:PTN/IP RAN直接接入城域接入层/汇聚层PTN/IP RAN (41)5.2.3 补充方案一:MSTP/SDH直接接入城域接入层/汇聚层MSTP/SDH (42)5.2.4 补充方案二: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接入层PTN/IP RAN (43)5.2.5 补充方案三: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接入层MSTP/SDH (44)5.2.6 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的内网接入方式 (46)5.2.7 组网方案总结 (46)5.3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场景 (48)5.3.1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场景举例 (48)5.3.2 主推组网方案:FTTO或FTTB+LAN,PON(SBU或MTU) (49)5.3.3 补充组网方案一:FTTB+LAN,PTN/IP RAN+以太交换机+IP-PBX/TDM-PBX/IAD/SIP-GW/小型AG(可选) (51)5.3.4 补充组网方案二:FTTB+xDSL,PON(MTU)+xDSL_Modem (52)5.3.5 补充组网方案三:FTTB+xDSL,PTN/IP RAN+IP-DSLAM+AG(可选)+xDSL_Modem (53)5.3.6 组网方案总结 (55)5.4集团客户同时具有高等级业务和低等级业务场景 (57)5.4.1 主推方案:具体参见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主推方案。
移动IP城域网的建设策略和模式探讨

移动IP城域网的建设策略和模式探讨【摘要】随着全业务运营的临近,ip城域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移动运营商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在移动ip城域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以及如何建设好移动ip城域网。
【关键词】ip城域网;策略;网络结构0 概述目前中国移动的ip城域网建设没有形成规模,多数省份只在省会城市建设了独立的ip城域网,与固网运营商相比差距较大,缺乏ip城域网资源对互联网专线接入业务开展不利,同时已建的口城域网流量增长缓慢,cmnet网络利用率很低。
建设口城域网的战略意义、发展策略、建设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 业务发展环境分析1.1 当前的竞争环境目前我国互联网接入业务主要有窄带拨号业务、宽带ip业务(adsl和lan)、ip专线业务。
窄带拨号业务已逐步萎缩,70%以上的宽带用户是通过adsl方式接入的,在adsl业务方面,拥有大量铜线资源的固网运营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仍将有绝对的优势;lan接入在国外发展比较好,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ip专线业务各运营商都有一定的市场分额;作为以移动通信为主业的运营商,移动只在ip专线业务领域发展了一些业务.主要是集团客户专线接入业务。
目前中国移动的专线接入业务总体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1)cmnet骨干网与中国电信chinanet的网络出口(北京、上海、广州)存在带宽瓶颈,导致用户上网很慢,影响业务开展;(2)缺乏ip城域网资源对用户接入不利;(3)影响最大的是信息产业部2006年下发的《关于要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加强经营管理自觉检查纠正违规经营行为的通知》,简称408号文。
1.2 未来全业务竞争环境在全业务竞争环境下,大力发展宽带ip业务、专线接入业务和voip业务,培育未来收入增长点,同时作为竞争侧翼,干扰竞争对手,降低对手互联网业务的获利能力。
移动运营商应努力进入互联网接入领域,在专线接入业务方面,积极发展集团专线业务,在宽带ip业务方面,努力进入lan接入用户市场,adsl接入用户将主要还是由固网运营商经营。
中国移动城域网总体网络架构

PHY
IP payload
简化和增强
取消IP
IP header
增加双向LSP
Encapsulation (opt) 增加OAM和保护
MPLS
header
Encapsulation
PHY
payload
Encapsulation (opt)
MPLS header
Encapsulation
PHY
MPLS-TP = MPLS - L3复杂性 + OAM + 保护
13
MPLS-TP/T-MPLS标准的演进
更新截至200901
IP/MPLS T-MPLS
201902: 路由器厂商加入T-MPLS架构标准( G.8110.1 )的讨论
201906:IETF专家介入T-MPLS标准制订
200807: IETF 72次会议,10篇 MPLS-TP drafts (v00)发布
– 继承传送网的OAM和保护能力
– 去除了IP的复杂的路由协议和面向非连接 的特性,更适应城域网环网结构和汇聚型 业务需求
– 去除了SDH的TDM交换和同步
• 不足
– 暂不支持L3 VPN业务,后续可演进
– 静态配置方式给网络调整带来复杂度
– 国际标准未成熟,导致产品成熟度不高, 目前仅部分厂家支持环网保护
– 利用MPLS标签交换路径,省去MPLS信令和IP复杂功能 – 支持多业务承载,独立于客户层和控制面,并可运行于各种物理层技术 – 具有强大的传送能力(QoS、OAM和可靠性等)
MPLS
T-MPLS
IP
IP Payload
增强
MPLS头 LSP, LDP, 流量工程 PWE3, BFD/FRR
移动城域网优化模型剖析

导致 直接 挂 接 在 其 上 的P J r 有 扩 展 子 架 业
当前 ,我 国 的 通 信 行 业 飞速 发 展 ,竞 争 日 益 激 烈 , 用 户 增 长 速 度 放 缓 , 大 量 内 部 转 网 用 户 成 为 主 要 市 场 变 量 , 用 户 忠 诚 度 下 降 , 因 此 各 运 营 商 的 关 注 点 随 之 发 生 变 化 , 由 关 注 企 业 自 身 转 变 为 关 注 网络 安全 、网络运 行质 量 、“ 端 到 端 ” 的 客 户 体 验 以 及 对 突 发 业 务 需 求 的 快 速 响 应 ,P J r 以 当 今 光 通 信 网 络 的 演 进 方 向 正 从 片 面 追 逐 带 宽 全 面 转 向 能 完 美 承 载 业 务 , 根 据 不 同 的 业 务 类 别 来 确 定 网 络 资 源 提 供 的级 别 。
维普资讯
电信技
移 动 城 域 网 优 化 模 型 鲥析
褚 文 轩
中 国 移 动 通 信 集 团 河 北 有 限 公 司
石家庄 0 5 0 0 81
接 l :首 先 分 析 7 中 国 移 动 城 域 网 典 型 的 网 络 架 构 及 存 在 的 f o 7
展 问 题 , 最 终 是 县 局 中 心 节 点 的
光 口接入 能 力 问题 。 ( 4 )中 国 移 动 传 输 网 建 网 时 间 短 , 各 个 县 区 机 房 环 境 符 合 新 建 汇 聚 机 房 条 件 的 较 少 ,若 单 纯 增 加 汇 聚机 房 个 数就 必 然 要 承担 新 增机 房 环 境 条件 不 足 可 能导 致 节 点 失 效 的 风 险 。 若 不 增 加 汇 聚 机 房 ,则 此 地 域 内 所 有 网 元 都 需 要 迂 回 到 县 城 汇 聚 机 房 , 工 程 加 站 和 链 组 环 会 促 使 接 入 环 上 网 元 过 多 , 上 下 业 务 的 节 点 增 加 会 导 致 容 量 不 足 , 可 用 资 源 利 用 率 下 降 ,环 内 出现 两 点 故 障 的安 全风 险 增 加 ; 同 时 , 时 钟 链 过 长 会 引 发 误 码 问 题 , 从 而 被 迫 对 郊 县 接 入 环 频 繁 进 行 拆 环 改 造 , 拆 环 改 造 通 常 受 外 部 条 件 的 制 约 ,难 于
中国移动PTN网络规划和部署策略

1 中国移动在城域网引入PTN的需求分析在过去十几年里,基于时隙传输和电路交换的城域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场景是移动基站回传和集团客户承载。
中国移动GSM基站主要采用TDM E1接口,BSC为E1或STM-1接口;前三期TD-SCDMA基站接口主要是IMA E1,RNC以通道化STM-1接口为主。
在2009年以前,中国移动主要采用基于SDH的MSTP(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多业务传送平台)组建核心、汇聚和接入层环网,承载以2Mb/s小颗粒TDM业务为主的基站和少量集团客户专线业务。
SDH/MSTP可提供强大的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可靠的传送、灵活的业务上下路、运营级维护管理能力和带宽静态配置能力,但对分组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其IP化主要体现在用户接口的IP化,无法适应移动IP 化和全业务的需要。
伴随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视频和数据IP化业务不断涌现,不论是固网电信运营商还是移动电信运营商的城域传送网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一:业务的多样化、IP化和宽带化要求接口和网络的传送效率必须提高。
业务的大颗粒化、IP化和大量新IP业务的出现,使得城域网将由主要承载E1/STM-1(2M /155M 速率)T D M 业务的网络逐渐向承载F E /G E (10M/100M/1000M速率)业务的网络转型。
业务的多样化也对传送网的传送交换能力提出了挑战,现有的基于用户接口的IP化和以TDM电路交换为内核的传送技术已不能满足业务的高效传送需求,网络需向以IP分组交换为内核的方向演进。
挑战二:T D -S C D M A 基站间空口存在精确时钟和【摘 要】文章主要结合中国移动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经验,介绍PTN的引入需求、功能要求、VLAN、QoS、IP地址等组网规划,同时给出PTN网络的主要应用场景及相关部署策略。
6.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全业务场景城域传输网管线建设原则及策略(初稿)

交接箱
接入层
室内分布
家庭客户
政企客户
上连核心层
大型县级城区
县市机房
骨干层
骨干机房
大、中型 县级城区
汇聚层
三层结构
骨干层、汇聚层、接入层
基站
室内分布
汇聚机房
汇聚机房
全业务汇聚 机房
全业务汇聚 机房
全业务汇聚 机房
接入层
交接箱
家庭客户
政企客户
连至核心层 小型县级城区
小型县级城区
两层结构
骨干层、接入层
基站 室内分布
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4
城域传输网分层结构 示意图(全地区)
核心层
核心机房
核心机房
骨干层
县市机房 大县市 骨干节点 中等县市
骨干层
县市机房
骨干层
县市机房 小县市
汇聚层
汇聚节点
汇聚层
汇聚节点
接入层 接入层
5
接入层
城域传输网分层结构示意图(各级别城区)
城区类别
大型地市级 城区
网络层次
四层结构
分层结构
骨干层光缆 建设原则
分离。
3、在规划骨干层光缆时要遵循一次敷设到位的原则。骨干层光缆芯数建议为:96芯及 以上。 4、对于目前已建的48芯骨干层光缆原则上不做调整但对于优化段落(上改下)或新建
段落原则上需遵循骨干层光缆建设原则。
9
汇聚节点、汇聚层建设原则
1、处于接入汇聚层,主要负责一个区域的业务汇聚;三层结构时与核心机房沟通,四层结构 时与骨干汇聚机房沟通;向下汇聚区域内的接入点; 2、每个县市或地市的每个分区接入汇聚机房可以根据县市(或分区)的大小进行合理设置; 3、新设立的汇聚节点机房尽量考虑利用条件较好的自有基站或与基站合建:城区优先考虑采 用购买或租用的方式;如果租用,要求期限较长;郊区采用自有的基站机房或新建机房; 4、套内可用装机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至60平方米(包括数据、无线设备和其他预留面积); 5、具备独立电力引入的条件;
城域网设计方案(一)2024

城域网设计方案(一)引言概述:城域网设计方案(一)旨在提供一种可靠、高效、安全的城域网架构,以满足现代城市中各类组织的通信需求。
本文将从网络拓扑、网络设备、网络安全、网络性能和网络管理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城域网设计方案,以帮助读者了解并更好地构建城域网。
正文:一、网络拓扑1. 实施核心汇聚层设计,将所有边缘层交换机汇聚至核心层,提供网络聚合和分配能力。
2. 采用多层交换机架构,将数据中心交换机连接到核心汇聚层交换机,以提供高速数据传输。
3. 设计冗余链路和路径,确保网络可用性和容错能力。
4. 使用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网络,增加安全性和性能。
二、网络设备1. 选择高性能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以满足城域网中的高负荷通信需求。
2. 采用光纤作为主干网线路,提供高速和可靠的数据传输。
3. 配置网络设备的冗余和容错功能,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使用可扩展的设备,以便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进行升级和更新。
5. 配置网络设备的流量控制和负载均衡,以优化网络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三、网络安全1. 配置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以保护城域网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2. 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对敏感数据和网络资源的访问。
3. 加密敏感数据的传输,以防止数据泄露和窃听。
4. 定期更新网络设备的安全补丁和固件,以防止已知安全漏洞的利用。
5. 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威胁。
四、网络性能1. 使用负载均衡技术,平衡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2. 配置网络带宽管理策略,保证重要业务和应用的优先使用网络资源。
3. 优化网络设备的配置,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4. 部署缓存服务器和内容分发网络(CDN),提供高速的内容访问和下载服务。
5. 监控和分析网络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性能问题。
五、网络管理1. 使用网络管理系统进行设备监控和故障管理。
2. 建立网络拓扑图和文档,记录网络设备和配置信息。
移动的工程建设方案

移动的工程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移动的工程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移动的工程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提高交通效率,便利居民的出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项目拟在城市中心区域进行移动的工程建设,旨在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改善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持续发展。
二、项目基本情况1. 项目名称:城市中心区域移动的工程建设2. 项目地点:城市中心区域3. 项目范围:城市中心区域的主要道路4. 项目内容:对城市中心区域的主要道路进行移动的工程建设,包括交通设施的更新升级、交通管理系统的优化、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应用等。
5. 项目投资:预计总投资约为5000万元。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划1. 交通设施的更新升级首先,本项目将对城市中心区域的主要道路进行交通设施的更新升级。
主要包括对道路的修复和改造、交通信号灯的更新、交通标志的完善、道路照明设施的改善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改善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 交通管理系统的优化其次,本项目将对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管理系统进行优化。
主要包括对交通信号灯的智能化改造、对交通管制的加强、对道路拥堵的疏导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优化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3. 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应用最后,本项目将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应用。
主要包括推广电动汽车、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传统燃油车辆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
四、项目建设步骤及时间安排1. 前期准备阶段(6个月):确定项目范围、进行勘察设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立项阶段(3个月):提交项目报批申请、获得相关部门批准。
3. 施工准备阶段(3个月):招标选址、签订施工合同、筹备施工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场景模型计划部目录1 背景 (5)1.1电信运营的变革 (5)1.2全业务对网络带来的挑战 (5)1.3目的及意义 (6)2 全业务城域网网络架构 (6)3 全业务城域网组网要求 (8)3.1组网原则 (8)3.2城域数据网组网要求 (9)3.2.1城域数据网定义及组网拓扑 (9)3.2.2城域数据网组网要求 (10)3.2.3 城域数据网中继带宽设置要求 (11)3.2.4 节点设备配置要求 (12)3.3城域传送网组网要求 (12)3.3.1 核心层 (13)3.3.2 汇聚层 (14)3.3.3 接入层 (15)3.4宽带接入网组网要求 (15)3.4.1 PON接入网组网要求 (16)3.4.2 WLAN网络组网要求 (18)3.5城域网各部分网络互联方案 (19)3.5.1 CMNET城域网和PON接入网互联组网方案 (19)3.5.2 CMNET城域网和PTN/IP RAN互联组网方案 (20)3.6光缆网络建设要求 (21)3.6.1 整体规划 (21)3.6.1.1 光缆规划 (22)3.6.1.2 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 (23)3.6.2 分段建设、分步实施 (23)4 全业务城域网机房设备部署及连接关系 (24)4.1核心机房 (24)4.2汇聚机房 (25)4.2.1 业务汇聚点 (25)4.2.2 城域数据网业务接入控制节点 (25)4.3基站机房/末端接入 (26)5 各类客户业务接入场景模型方案 (27)5.1基站接入场景 (28)5.1.1场景分类 (28)5.1.2主推方案:新增PTN/IP RAN叠加组网 (28)5.1.3补充方案一:新增PTN/IP RAN替换组网 (29)5.1.4补充方案二:扩容MSTP (30)5.2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场景 (31)5.2.1 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场景举例 (31)5.2.2 主推方案:PTN/IP RAN直接接入城域接入层/汇聚层PTN/IP RAN (32)5.2.3 补充方案一:MSTP/SDH直接接入城域接入层/汇聚层MSTP/SDH (33)5.2.4 补充方案二: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接入层PTN/IP RAN (34)5.2.5 补充方案三: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接入层MSTP/SDH355.2.6 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的网接入方式 (36)5.2.7 组网方案总结 (36)5.3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场景 (37)5.3.1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场景举例 (37)5.3.2 主推组网方案:FTTO或FTTB+LAN,PON(SBU或MTU) (38)5.3.3 补充组网方案一:FTTB+LAN,PTN/IP RAN+以太交换机+IP-PBX/TDM-PBX/IAD/SIP-GW/小型AG(可选) (40)5.3.4 补充组网方案二:FTTB+xDSL,PON(MTU)+xDSL_Modem (40)5.3.5 补充组网方案三:FTTB+xDSL,PTN/IP RAN+IP-DSLAM+AG(可选)+xDSL_Modem (41)5.3.6 组网方案总结 (42)5.4集团客户同时具有高等级业务和低等级业务场景 (44)5.4.1 主推方案:具体参见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主推方案。
(44)5.4.2 补充方案:不同业务分别通过PTN/IP RAN直接接入城域接入层PTN/IP RAN,和通过ONU接入PON接入网 (44)5.5家庭客户场景 (45)5.5.1 主推组网方案:FTTB+LAN,PON(MDU) (45)5.5.2 补充组网方案一:FTTB+LAN,PTN/IP RAN+以太交换机+小型IAD(可选).. 505.5.3 补充组网方案二:FTTH,PON(SFU/HGU) (51)5.5.4 补充组网方案三:FTTB+xDSL,PON(MDU)+xDSL_Modem (52)5.5.5 补充组网方案四:FTTB+xDSL,PTN/IP RAN+IP-DSLAM+AG(可选)+xDSL_Modem (55)5.5.6组网方案总结 (56)5.6WLAN场景 (57)5.6.1 场景分类 (57)5.6.2 组网方案一:PON+AP (57)5.6.3 组网方案二:PON+以太交换机+AP (58)5.6.4 组网方案三:PTN/IP RAN+以太交换机+AP (59)5.6.5 组网方案四:PTN/IP RAN+以太交换机级联/协转(含光纤收发器)+AP (60)5.6.6 组网方案总结 (60)6 业务实现与流程 (61)6.1企业高速上网(TDM/以太网专线) (61)6.2家庭高速上网 (62)6.3企业专线互联(企业L2/L3VPN) (62)6.4企业/家庭V O IP(含MMT EL、统一C ENTREX、彩铃、一号通等)、视频会议、即时消息 (63)6.6WLAN (66)附录1:FTTX名词解释 (68)附录2:技术缩略语PART1 (70)附录3:技术缩略语PART2 (72)附录4:技术缩略语PART3 (74)1 背景1.1 电信运营的变革电信行业重组,三家运营商同时迈入全业务运营时代,但固网运营商进入移动通信领域时具有基础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而中国移动进入有线宽带网络领域则遇到城域网围节点机房、管道、光缆、带宽容量等方面的瓶颈。
与此同时,手机正在从狭义的通信终端走向广义的工作终端和生活娱乐终端,随时随地的通信需求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要求“移动与固定”、“无线与有线”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优势互补。
全业务市场竞争将迅速拉升无线宽带和有线宽带的速率需求等级,导致的带宽需求的爆发性增涨,语音流量与数据流量的天平迅速倾斜,且新增流量的突发性强、峰均比高,即产生了新的业务需求特点。
“无线宽带需求”促进了TD HSPA、TD-LTE等技术的发展,但随着无线接入带宽的提高,导致单站覆盖围显著减小、末端基站数量膨胀,要求深度覆盖、大带宽容量的城域网进行支撑。
1.2 全业务对网络带来的挑战3G网络的无线宽带接入和固定网络的有线宽带接入同时展开,城域网“窄带网向宽带网的转变”与“移动运营向全业务运营的转变”叠加出现。
城域围更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管理需求:单个大型城域网的宽带信息点数量可能达到数十万~数百万,超出基站数量几个数量级。
更为扁平的组网要求:IP化的网络要求扁平的组网结构,城域光纤物理网络客观上是多级环路/星型结构,因此需要在城域光纤物理网络结构与IP化的逻辑网络结构之间提供合理的适配。
更加频繁的网络调整:随着节点和连接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网络末端面临频繁的调整。
有限的投资和严格控制的维护成本:在建设、维护任务更加繁重的同时,投资和成本受到严格控制。
1.3 目的及意义本文遵循中国移动全业务城域网相关建设指导意见,以中国移动现有网络资源及下一步将规模商用的城域网新技术为基础,面向城域网各类客户和业务梳理和归纳应用场景,针对应用场景明确城域数据网、城域传送网和宽带接入网的组网模型,为各省公司开展全业务城域网建设提供参考。
2 全业务城域网网络架构本部分容侧重全业务城域网总体网络架构,即各部分网络和网络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分为城域数据网、城域传送网和宽带接入网三部分。
按照网络逻辑层次,城域网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及末端接入等几部分。
图:城域网逻辑结构图全业务需要城域网整体解决方案,需要城域网三部分(即城域数据网、城域传送网和宽带接入网)的协作配合,结合现有网络和业务情况、今后网络和业务发展趋势,各类业务在城域网中的主要流向如下图所示:图:城域网业务流向图注:OLT可设置在核心节点/汇聚节点/业务汇聚节点机房,接入各类业务;BRAS/SR 初期设置在核心节点机房,随业务开展情况逐步下延至部分汇聚节点/业务汇聚节点机房。
城域传送网可划分为传送网核心层、传送网汇聚层、传送网接入层,分别部署在核心节点机房、汇聚节点/业务汇聚点机房、基站节点机房;城域数据网主要分为CMNET城域网核心层、CMNET城域网业务接入控制层(BRAS/SR)、城域数据网汇聚层(汇聚交换机),根据数据网络的规模,BRAS/SR可部署于核心节点机房或汇聚节点/业务汇聚点机房,汇聚交换机与BRAS/SR同机房部署。
各类业务的解决方案如下:(1)城域传送网部疏导流量(见上图①号线所示)主要是基站、集团客户高等级传输专线和部分虚拟专网等业务,需要保证业务的高可靠、高性能,由城域传送网(SDH/MSTP/PTN/IP RAN技术)接入并承载,提供城域的端到端直达通道或上联至干线传送网。
(2)城域传送网接入、流向城域数据网的业务(见上图②号线所示)主要是集团客户高等级互联网专线、虚拟专网等业务,由城域传送网接入,上联至城域数据网,提供城域的互联网专线、虚拟专网等专线类服务。
这类业务对可靠性和QOS要求较高,需根据实际网络情况采用MSTP或PTN/IP RAN接入,根据接入的业务类型分别上联至BRAS或SR进行业务处理。
(3)宽带接入网接入、流向城域数据网的业务(见上图③号线所示)主要是集团客户低等级互联网专线和虚拟专网、家庭客户上网等业务,由宽带接入网接入、承载,上联至城域数据网,提供宽带业务。
这类业务主要由PON、WLAN系统接入,少量可采用接入交换机接入。
在光纤资源不足、城域数据网规模较小时,可采用城域传送网作为中继传输。
3 全业务城域网组网要求3.1 组网原则(1)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推进全业务城域传送网IP化,采用分组化城域传送设备,替代基于TDM的SDH/MSTP设备。
原则上新建城域传送网应采用PTN/IP RAN设备;综合成本、利旧现网资源等因素,原则上仅当现有系统新增少量站点或扩容少量TDM电路时,可通过插板扩容等方式少量采用SDH/MSTP设备。
如有城域网闲置或被替换下来的MSTP设备,也可利旧使用。
在各接入场景组网方案中,如无特殊说明,MSTP/SDH方案皆不作为单独方案进行描述。
在尚无PTN/IP RAN覆盖的区域,可利用现有MSTP/SDH网络的剩余容量接入业务,作为过渡方案少量采用。
(2)在各类接入场景中,所需的管道、杆路、光缆等资源,均应遵循“租、购、建相结合,以租为主”的原则,积极利用或合作获取各类资源(包括各类产权方或其他运营商的资源),注重投资效益,减少初期投入,快速形成规模覆盖。
(3)发挥后发优势,在有线宽带接入网中应主要采用以光纤为依托的FTTx 方案,提供较高的带宽接入能力。
以铜线为依托的xDSL方案能够支撑的单用户带宽有限,不利于未来开展视频等高带宽业务,仅作为补充接入手段,不应大规模发展,以避免今后用户带宽提升时再做“光进铜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