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安全设计

合集下载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CAI第6章 车身碰撞安全性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CAI第6章  车身碰撞安全性

前排座:2 后排座:1
基于装车率
正面100%碰撞: 16
侧面:16
须满足ECE R68法

额外加分:3
56kph正面偏置 壁障:16
的国家存在差异,但是 各自的检测条件高于当 地的强制性检测法规, 收到各大汽车企业的重 视,被作为汽车开发的 重要评估依据。
6.1 汽车安全性要求
成人乘员
总分:36
正面偏置碰撞 64kph正面偏置壁障
侧面: 可 变 移 50kph可变移动壁
18
动壁障: 16

撞柱:16
29kph撞柱
额外加分:3
安全带提醒
6.2 汽车碰撞形式及乘员伤害
安全、节能、环保是汽车发展的三大主题。 (一)汽车碰撞的形式
汽车碰撞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滚翻和撞行人的 情况等。
汽车碰撞形式
* *
** **
* 28%
* *
汽车碰撞类型
*
*
*
29%
* 6%
车与人碰撞事故的比例
* *
* *
各种碰撞事故死亡人数
(二)汽车碰撞时的乘员伤害
6.3 汽车被动安全法规与新车评价规程
(一)被动安全法规
汽车产品认证制度,是国家对汽车产品管理的一种方式,产品只有通过认证才能在 市场上销售。 • 被动性安全法规的两大派别
– 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 – 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标准 • 其他国家的法规多参照这两个标准。 • 我国也陆续出台了许多强制性的汽车安全法规。 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将汽车的安全问题分为三大部分: 1)主动安全法规; 2)被动安全法规; 3)发生撞车后防止火灾事故的法规。
行人碰撞法规及E-NCAP标准 : 欧盟行人保护法规 日本行人保护法规 E-NCAP行人保护试验

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

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

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保证汽车乘坐安全的关键在于其车身结构和设计。

本文将重点探讨汽车车身结构及安全设计的重要性和相关策略。

二、汽车车身结构汽车车身结构是指车辆的外部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和整体性能。

一个合理且坚固的车身结构能够在碰撞和侧翻等事故中提供更好的保护。

1. 车身材料车身主要由钢材和铝合金构成。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并且成本较低,因此广泛应用于车身结构中。

而铝合金则较轻,可以减轻整车重量,提升燃油效率。

同时,为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一些高端汽车还采用了碳纤维等先进材料。

2. 车身类型常见的车身类型包括轿车、SUV、MPV等。

不同类型的车身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因此安全设计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SUV通常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侧翻性能,而轿车则更注重碰撞保护。

三、安全设计策略针对汽车车身的安全设计,制造商采用了多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确保车辆乘坐安全。

1.碰撞安全设计为了降低碰撞力对车辆内部乘坐者的伤害,汽车采用了多层面、可吸能的结构设计。

这种设计能够减少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此外,车身还配备了气囊、安全带等保护装置,以进一步降低碰撞损伤。

2.侧翻保护设计侧翻是导致汽车事故的一种常见原因。

为了提高车辆的侧翻稳定性,制造商在车身结构设计上考虑了重心的布置以及底盘和悬挂系统的调整。

此外,也通过在车身侧面设置加固材料和增加车身刚性来增强车辆的侧翻抗性。

3.防撞装置为了在发生碰撞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坐者的伤害,现代汽车配备了多种防撞装置。

如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

这些装置能够监测车辆状态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保证车辆的稳定和乘坐者的安全。

四、未来汽车安全设计趋势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需求不断提高,汽车安全设计也将继续发展和进化。

1.智能安全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安全系统将逐渐应用于汽车安全设计中。

车身安全 极狐

车身安全 极狐

对于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来说,车辆的安全性往往是他们选择车型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而对于中高端新能源车来说,完备的主被动安全配置和设计更是它们在市场中与竞争对手角逐的制胜法宝。

作为国内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的代表之一,极狐阿尔法S的安全设计就极具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

一、主动安全配置充分的辅助驾驶配置是保证车辆主动安全的有力保证,而极狐阿尔法S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极为出色,它配备了一整套α-Pilot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包含了ACC自适应巡航系统、LCC车道居中系统、智能泊车系统以及智能安全系统。

1、ACC自适应巡航系统极狐阿尔法S配备的ACC自适应巡航系统,由于带有STOP&GO自动跟停起步功能,使得这套ACC自适应续航系统的应用场景不仅局限于高速环境,在城市普通道路和城市快速路部分都有更好的适用性。

2、LCC车道居中辅助系统极狐阿尔法S配备的LCC车道居中辅助系统包括了TJA交通拥堵辅助、ICA集成式巡航系统、HWA高速公路自动变道辅助、CBC智能弯道续航、ASL智能限速巡航、RDP车道偏离纠正。

在实际体验中,无论是在高速道路还是在城市道路中,开启LCC车道居中辅助系统后,车辆可以顺滑的在车道中行驶,即使是面对曲率较大的弯道也不会出现类似“鬼打墙”般左右撞线来回调整的情况。

并且车辆可以自动识别当前道路的最高限速,智能调节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大大降低了驾驶员的驾驶疲劳感。

3、智能泊车系统对于很多新手来说,停车是一个千古难题,而极狐阿尔法S配备的智能泊车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系统包括了超级智能泊车(带车头拨入)、RPA遥感泊车、遥控驾驶以及外后视镜泊车自动下翻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很好帮助不同层次的“泊车困难户”的停车问题,不仅可以让车辆自动泊车,还可以遥控车辆来获得更好的上下车空间。

4、智能安全系统安全部分极狐阿尔法S就更是武装到了牙齿,具体配备有LCA换到辅助系统、DOW 开门防撞预警、BSD盲区监测预警、RCTA后向车辆穿行预警、RCW后碰撞预警、透明底盘、360°全景可视泊车辅助系统、动态倒车影像系统、FCW车辆前碰撞预警(带行人检测)、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带新人保护)、LDW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交通标识识别、驾驶员疲劳预警、驾驶员分心预警、碰撞感应自解锁、低速预警。

车身安全气囊设计指南(一)2024

车身安全气囊设计指南(一)2024

车身安全气囊设计指南(一)引言概述:车身安全气囊是现代汽车安全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设计和部署对车辆乘员的安全十分关键。

本文将针对车身安全气囊的设计指南进行详细阐述,从安全气囊的种类和位置、气囊触发机制、气囊尺寸和形状、安全气囊布局以及气囊的部署方式等五个大点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车辆制造商更好地设计和生产安全可靠的汽车。

正文:一、安全气囊的种类和位置1.1 主驾驶座位安全气囊- 根据最新的安全标准,在主驾驶座位上安装前置气囊和侧面气囊非常重要。

- 前置气囊应根据车辆尺寸和驾驶员位置进行精确布置。

- 侧面气囊的位置应考虑乘员的侧撞安全性。

1.2 副驾驶座位安全气囊- 副驾驶座位上的主要安全气囊类型可与主驾驶座位相似,但需根据乘客位置进行微调。

- 应考虑乘员的性别、身高、体重等因素,在设计时进行充分考虑。

二、安全气囊的触发机制2.1 碰撞检测器- 安全气囊的触发机制通常与车辆的碰撞检测器紧密相关。

- 碰撞检测器可以通过传感器、加速度计等设备来检测车辆碰撞的严重性和角度。

2.2 触发决策系统- 安全气囊的触发决策系统应能根据碰撞检测器提供的数据来判断是否需要启动安全气囊。

- 触发决策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灵敏度,确保精准触发。

三、安全气囊的尺寸和形状3.1 尺寸的合理选择- 安全气囊的尺寸应根据车辆类型和乘员坐姿来确定。

- 应确保气囊展开后能有效覆盖乘员头部和上身,提供最大范围的保护。

3.2 形状的优化设计- 安全气囊的形状设计应与车辆内部结构相匹配,以避免碰撞时气囊与其他部件摩擦或干扰。

- 形状的优化设计还应考虑气囊展开的速度和方向,以最大程度地减轻乘员受伤。

四、安全气囊的布局4.1 前后安全气囊的布局- 应根据车辆结构和安全标准,在前排和后排座椅上合理布置安全气囊。

- 前排安全气囊通常部署在控制台、方向盘和仪表板上,后排安全气囊可以预留在座椅背部等位置。

4.2 侧面安全气囊的布局- 侧面安全气囊的布置应考虑车辆结构、乘员位置以及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要求。

汽车行业安全规范

汽车行业安全规范

汽车行业安全规范汽车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因此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安全密切相关。

为了确保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以及道路交通的安全,汽车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规范。

本文将从汽车设计、制造、驾驶等多个方面介绍汽车行业的安全规范。

一、车辆设计与制造规范1. 车身结构设计规范车辆的车身结构设计需要满足一定的刚度和强度要求,以确保在碰撞事故中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保护乘员室安全。

车辆的车身结构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

2. 安全气囊使用规范安全气囊是车辆被动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辆制造商应根据不同型号和车身结构的需求,合理布置安全气囊,确保司机和乘客在碰撞事故中得到有效保护。

3. 制动系统设计规范制动系统是保证车辆行驶安全的重要系统之一。

汽车制造商应确保制动系统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制动性能稳定可靠,以提高制动效果和驾驶安全。

4. 车灯系统规范车灯系统是车辆在夜间行驶和恶劣气候条件下的重要辅助设备。

汽车制造商应确保车灯系统符合国家法规要求,保证夜间行驶的安全性和可见性。

二、驾驶员行为规范1. 速度驾驶规范驾驶员应根据道路条件、交通流量和天气等因素,合理选择和控制车辆的速度。

加强对驾驶员的交通法规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超速驾驶的发生。

2. 排除疲劳驾驶长时间驾驶或连续驾驶时间过长容易导致驾驶员疲劳,严重影响驾驶安全。

驾驶员应养成规律作息时间和合理休息的习惯,避免疲劳驾驶。

3. 安全驾驶距离驾驶员应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车距,避免发生追尾事故。

驾驶员应通过规范的驾驶训练,提高自身的安全行车技巧,提前预判车辆行驶动态,保持安全驾驶距离。

三、道路交通规范1. 交通信号规范驾驶员应依据交通信号规范,按照红绿灯信号和交通标志指示行驶,严禁闯红灯和违法超车等危险行为。

2. 规范并线与变道驾驶员在并线和变道时应提前打转向灯、观察车辆周围情况,并通过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再进行操作,避免造成交通事故。

汽车设计中的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

汽车设计中的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

汽车设计中的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车身结构是汽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本文将从车身结构的设计原理、安全性能的评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车身结构的设计原理汽车的车身结构设计原理是基于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

首先,车身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强度,以抵抗碰撞和扭曲力。

其次,车身结构还要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最后,优秀的车身设计还应具备良好的美学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为实现这些设计原理,汽车制造商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材料。

例如,高强度钢材具备出色的刚性和强度,可以保证车身在受到碰撞时不产生过大的破坏。

此外,其轻量化的特性也有助于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

而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则进一步增强了车身的强度,并减轻了整车的重量。

二、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的评估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是通过碰撞试验和仿真模拟来评估的。

碰撞试验是一种直接测试车身结构强度和刚性的方法,通过将车辆置于特定速度下,模拟实际碰撞情况,检测车身结构的变形和乘员座舱的变化。

仿真模拟则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根据车身结构的设计参数和物理特性,预测其在碰撞情况下的变形和稳定性。

除了碰撞试验和仿真模拟,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能还包括防火性能、抗侧翻性能等方面的评估。

防火性能评估主要通过燃烧试验,测试车身结构在火灾事故中的燃烧速度和蔓延情况。

而抗侧翻性能评估则要求车辆在激烈变道等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并减小乘员的受伤风险。

三、车身结构与安全性能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身结构和安全性能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将对车身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新能源汽车采用的电池具有较高的重量和能量密度,车身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承受电池的影响力。

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电气系统对车身结构的绝缘和隔热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普及将对车身结构的设计提出新的需求。

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

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

一、概述车身材料是汽车制造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安全系数设计对于汽车整体安全性和使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保障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以确保汽车车身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制定背景车辆作为人们日常交通出行的工具,其安全系数一直备受关注。

车身材料的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制定,是基于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用户安全要求的考虑,旨在提高汽车车身材料的安全系数,保障用户在使用汽车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三、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内容和要求1.材料选用:车身材料应选用高强度、高韧性和耐腐蚀的材料,以确保车身在碰撞和剧烈振动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加工工艺:车身材料的加工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车身零部件的制造质量。

3.连接方式:车身材料接合部分的连接方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车身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4.材料强度测试:对车身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应进行严格测试,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5.车身结构设计:车身材料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车身在碰撞和振动情况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意义和作用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汽车车身材料的安全系数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可以提高汽车整体的安全性能,保障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也可以促进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高车身材料的制造质量,提升汽车整体品质和竞争力。

五、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落实和监督为了确保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落实和有效监督,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汽车制造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对车身材料的选用、加工工艺、连接方式、强度测试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用户也应增强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和了解,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车型,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六、结论车身材料安全系数设计原则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对提高汽车安全性和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车身安全解析碰撞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原理

车身安全解析碰撞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原理

车身安全解析碰撞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原理车身安全解析:碰撞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原理车身安全一直是汽车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车内乘员以及行人安全,汽车制造商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出各种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的结构。

本文将详细解析车身安全中碰撞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原理。

1. 引言车辆碰撞事故往往给乘员以及行人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生命危险。

为了降低碰撞事故对车辆以及乘员的伤害程度,车身结构需要具备一定的碰撞能量吸收能力。

碰撞能量吸收结构的设计目标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吸收方式,减少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从而保护乘员和车辆。

2. 车身安全设计原则在选择适当的碰撞能量吸收结构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车身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要原则如下:2.1 强度与刚性车辆的车身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性,以承受外界碰撞的冲击力。

高强度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车辆在碰撞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并避免发生重大破坏。

2.2 降低居住空间变形在设计车身结构时,应尽量避免车身的大幅度变形,以保护乘员的居住空间。

减少变形可以减缓乘员受到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伤亡风险。

2.3 合理的能量吸收路径碰撞能量吸收结构应具备合理的能量传递和吸收路径,将碰撞能量引导到车体的合适位置。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碰撞能量,减少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3. 碰撞能量吸收结构设计原理碰撞能量吸收结构设计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利用可变形结构的材料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碰撞能量吸收结构设计原理:3.1 可控变形结构可控变形结构是一种能够在碰撞过程中控制变形形态和变形速度的设计方法。

通过合理设计刚性和可变形部位,使得在碰撞发生时能够有选择性地控制结构的变形。

这样可以将碰撞能量有效地吸收和分散,降低对乘员的冲击。

3.2 挤压结构挤压结构利用材料的可塑性,在车辆碰撞时产生挤压变形,从而将能量转化为变形能。

通常在车辆前部或车身侧面设置挤压结构,使其在碰撞时首先发生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并减缓冲击力的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性壁障
后碰
50km/h
主要考察燃油系统
前后保险杆低速碰撞
0˚ Center Pendulum (17.5inch ,rigid, 4kph)
Corner 30˚ Pendulum (17.5inch ,rigid, 2.5kph)
前端变形情况
后部变形情况
安全带固定点强度
刚性模块
行李箱冲击
50km/h
GB20072 GB17354-1998
中国后碰法规 50km/h 正面4kph 角度碰2.5kph
安全带固定点强度
GB14167-2003
车身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要求
行李箱冲击
GB15083-1994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注:由于法规要求的正碰及侧碰试验标准与C-NCAP相似,在C-NCAP中 进行介绍)
2分
部位
头部 颈部 胸部 大腿 小腿 总体修正分
部位修正分
转向管柱上移量 -
转向管柱后移量 -
约束系统、燃油泄漏、车门开启情况等
正面40%偏置可变形壁障碰撞(56km/h )
56 Km/h
1 前排座位放置两个H3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 2 第二排左侧座位放置H3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
正面40%偏置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评分
The Most Severe Acceleration Condition
减速度曲线
200mm
1、头枕位移不超过座椅R点平 面150mm 2、靠背位移不超过R点平面 100mm
中国汽车评价体系 (C-NCAP)
中国新车评价体系 ( C-NCAP )
50km/h正面刚性100%碰撞
56km/h正面40%偏置碰撞
性能信息 促进生产企业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减少碰撞事故损失和人员伤害
NCAP标准与政府法规的区别
政府性法规 强制性法规要求
NCAP标准 非强制性标准
碰撞速度相对较低
碰撞速度要求高于法规
是新车上市的最低要求
是对车辆安全性的更高要求
结果为:“通过”或者“不通过”
结果为:星级评价
中国汽车安全法规(GB)
Phase Three 不可避免
Phase Four 事故发生
Phase Five 事故后处理
汽车安全体系示意图
汽车安全性体系
– 政府部门颁布的法规体系
重要性
• GB, FMVSS, ECE

( 汽车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
– 保险公司及市场的评价体系
• IIHS
• NCAP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约束系统的性能及对第二排乘员的保护
侧面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评分
ES-2
分数划分(满分16分):
• 头部 HIC36ms、a3ms
4分
• 胸部 压缩位移量、粘性指数VC值
4分
• 腹部 腹部力、膝盖压缩位移量
4分
• 骨盆 耻骨力
4分
部位 头部 胸部 腹部 骨盆
总体修正分
部位修正分 -
背板力Fy、T12的Fy和Mx值 -
评分项目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
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
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 安全带提醒装置
侧面安全气囊和气帘 ISOFIX装置 总分
最高得分 16
16
16 1 1 1 51
50km/h侧面碰撞
正面100%刚性壁障碰撞(50km/h )
50 Km/h
刚性壁障
1 前排座位放置两个H3型第50百分位男性假人 2 第二排最右侧座位H3型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 3 第二排最左侧座位上放置一个P系列3岁儿童假人,用以考核乘
正面40%偏置可变形壁障碰撞
试验场地:
可变形吸能壁障(蜂窝铝)
1000
450
160
160 90
110 110
110 75
200
车辆应覆盖壁障表面的40%, 误差为±20 mm。
侧面可变形壁障碰撞(50km/h )
50 Km/h
1 前排驾驶员座位放置EuroSID II假人 2 第二排左侧座位放置SID-IIs假人并使用安全带,用以考核乘员
中国汽车安全法规
重点: 1碰撞安全法规 2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法规 3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 及试验方法
中国汽车安全法规(重点)
项目
标准号/名称
简介
前碰撞
GB11551-2003
中国前碰法规 50km/h百分之百刚性壁障前碰
侧面碰撞
GB20071
中国侧碰法规 50km/h 百分之百可变形壁障侧碰
后碰 保险杆低速碰撞
员约束系统的性能及对儿童乘员的保护,暂不对第二排假人伤 害指数进行评价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评分
分数划分(满分16分):
• 头部 HIC36ms、a3ms

5分
• 颈部 剪切力Fx、张力Fz、伸张弯矩My
2分
• 胸部 压缩位移量、 a3ms
5分
• 大腿 压缩力、膝盖压缩位移量
2分
• 小腿 胫骨指数TI、小腿压缩力
• 召回(Recall)
( 影响销量的重要因素 )
– 企业的研发体系

• 基于对交通事故的深入研究 ( 汽车安全性能的决定因素 )


难度
NCAP概述
含义: 新车评价体系的英文缩写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 性质:
独立于法规及管理体系之外,综合评价汽车安全性 能,由具公正地位和权威性的机构实施 作用: 向全社会提供公正、客观、透明、方便的汽车安全
分数划分(满分16分):
• 头部 HIC36ms、a3ms
4分
• 胸部 压缩位移量、 a3ms
4分
• 大腿 压缩力、膝盖压缩位移量
4分
• 小腿 胫骨指数TI、小腿压缩力
4分
部位 头颈部 胸部 大腿 小腿
总体修正分
部位修正分 转向管柱上移量 转向管柱后移量、A柱后移量
踏板后移量和上移量
约束系统、燃油泄漏、车门开启情况等
车身安全开发 (一)
目录
安全评价体系 中国汽车安全体系
中国汽车安全法规(GB) 中国汽车评价体系(C-NCAP) 行人保护 (GTR)
车身安全性设计
安全评价体系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 Five Phase Accident Flow Chart
Phase One 正常驾驶
Phase Two 发生危险
约束系统、燃油泄漏、车门开启情况等
侧面可变形壁障参数
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的基本参数
中国和欧洲侧面 碰撞测试中用的 移动变形壁障相同
移动车
碰撞块
图1 移动变形壁障由移动车和碰撞块组成
侧面可变形壁障参数
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的基本参数
1.移动变形壁障由碰撞块和移动车组成 2.总质量为950kg±20kg 3.重心在纵向中垂面10mm内,距前轴1000mm±3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