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体会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体会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体会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目前,内固定手术已成为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主要方式之一。

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内固定技术之一,它能够有效固定骨折端,促进骨折愈合。

在临床实践中,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出发,探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体会。

一、临床操作流程对于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包括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位置,确定手术方案。

手术中,首先进行皮肤消毒,进行麻醉,然后根据术前测量的骨折端距离确定合适的钢板螺钉规格,进行切口并暴露骨折部位,然后将合适的钢板放置于骨表面,通过螺钉固定骨折端,最后进行伤口缝合。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

二、术后康复效果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术后康复效果是治疗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康复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和理疗,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

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发现,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术后骨折稳定,愈合迅速,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较好,部分患者术后能够恢复到与正常人相当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三、术后并发症及处理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术后并发症风险,如感染、骨不连、钢板移位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加强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术中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术后加强患者的伤口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可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康复风险。

四、技术创新和进展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一项成熟的手术技术,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一些新的内固定器材和技术也不断涌现。

角度稳定钢板、双柱内固定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和器材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骨折类型和位置需求,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临床探索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探究廖彦君 (柳州市融水县人民医院,广西融水 545300)摘要:目的:研究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94例,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交锁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临床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下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性较高,且手术、肢体肿胀消退、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观察组上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效果明显,可促进骨折愈合速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有助于改善其下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下肢功能;自理能力;并发症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是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原因所致。

近些年交通业及建筑业不断发展,促使骨折患者数量明显增加。

该病会限制患者下肢功能,影响其生活及工作进而降低生活质量,所以及时展开治疗很关键。

临床常以手术治疗为主,钢板内固定治疗为常用方法,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术后患者会有各种并发症,影响骨折愈合的同时也会延长住院时间。

而交锁髓内钉具有多种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治疗中,安全性较高[1]。

本次研究主要对47例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接收的94例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同小组,各47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3.5±2.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3.2±2.5)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収治的6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带锁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微创;下肢长管骨骨折;疗效带锁髓内钉作为临床上一类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是一种以髓内针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熟技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将带锁髓内钉应用于术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具有创伤小,稳定性强,适用范围广、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康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1]。

尤其是将其应用于下肢长管骨骨折治疗中更具有突出得而临床优势。

现我院针对収治的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传统内固定术与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収治的6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2至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3.1)岁,骨折类型:横型11例,斜型10例,螺旋型6例,粉碎型4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3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3.3)岁,骨折类型:横型10例,斜型9例,螺旋型5例,粉碎型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42例下肢长管骨骨折确诊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将71例患者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为研究组,71例患者行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即形成骨痂、下地负重、骨折愈合、除内固定均少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总不良反应率 5.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4%比较差异明显(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带锁髓内钉;内固定;下肢骨折;本文将142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案对此骨折类型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42例下肢长管骨骨折确诊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将71例患者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作为研究组,71例患者行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女比例40:31,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1.34±2.39)岁,开放性骨折47例,闭合骨折24例,AO/ASIF骨折分型:A型21例,B型35例,C型1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7:34,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39.26±1.73)岁,开放性骨折41例,闭合骨折30例,AO/ASIF骨折分型:A型23例,B型37例,C型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下肢长管骨骨折诊断标准;②无相关手术禁忌症;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相关手术禁忌症;③精神病史、意识障碍及机体代谢功能障碍者[1]。

1.3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采取全麻或硬麻,继而进行手术,对照组:取骨折位作为术口中心,切10-18cm术口,根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行大腿前侧或外侧切开,剥骨膜组织8-16cm,于骨折处固定6-12孔加压钢板。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住院号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小切口敷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法,对照组采用钛合金钢板固定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端愈合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骨折端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3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小切口辅助交锁髓内钉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端愈合速度快。

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折;小切口;交锁髓内钉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在临床上治疗方式有许多,比较常见的是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的效果更明显,但任何一项手术都会面临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手术可能由于切开复位或者内固定术的手术方式不恰当,容易造成骨外漏、术区感染以及骨不连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侧肢体的恢复进程,不利于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2-3】。

文章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住院号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在24到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4±3.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4例,年龄范围在25到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3.7)岁。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应用价值分析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应用价值分析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治疗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分别采用2种不同治疗模式,总结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隔年6月期间因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就诊于本院的106例病人进行调研,以随机抽签模式将其分为2组,对比组(传统常规治疗模式)53例,研究组(交锁髓内钉治疗模式)53例。

总结两组治疗结果。

结果:对比组与研究组相比住院时间较长、骨折愈合时间较长、肢体肿胀消退时间较长,两组数值对照存有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此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据临床不完全统计结果证实,近些年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发生率增高和高能量损伤事件增多有很大关系。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切口感染、骨不连、骨外露等严重并发症,给疾病康复造成直接的影响。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我科室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在下文中分别采用2种不同治疗模式,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5月至隔年6月期间因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就诊于本院的106例病人进行调研,以随机抽签模式将其分为2组,对比组(传统常规治疗模式)53例,研究组(交锁髓内钉治疗模式)53例。

对比组:男性:26例、27例,年龄在41岁至7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0.21岁。

研究组:男性:27例、26例,年龄在42岁至71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0.31岁。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对比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模式,即为常规钢板内固定术式,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病人的麻醉方式,对患肢进行处理后,将病人骨折位置作为中心点,将骨折断充分暴露以后清理骨折位置的软组织,复位骨膜,使用钢板进行妥善固定。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创伤性骨折疗效观察

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创伤性骨折疗效观察

虽然HICH 病变的基本机制是微血管的破裂而不是凝血机制障碍,但是在合并HAPC ,一方面HAPC 使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另一方面血小板前体细胞于红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竞争关系,随着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与红细胞生成素作用有关),血小板前体细胞受到一定抑制,并对血小板成熟、生成机制以及巨核细胞的成熟机制形成明显抑制,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尚未成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血管周围血痂不牢固,不稳定,脑出血及再次出血风险大大增加[5],我们发现HGB 、血小板均显著低于非高海拔地区及非血红蛋白增高症患者正常水平,PT 、APTT 、TT 在正常范围FIB 、FDP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稍高于正常参考值。

参照孙士奎等[4]治疗方法,在非血红蛋白增多症患者应用尿激酶疗效显著,能及时有效地清除脑内血肿,减少直接或间接脑损伤,注意脑组织保护,近期疗效满意。

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随访情况末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随访GOS 评分增加,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穿刺引流尿激酶液化术治疗HAPC 患者HICH ,具有有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损伤小、血肿清除率高、不增加再出血风险等优点,利于脑组织功能恢复,可以作为HAPC 患者HICH 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1]Ruhong W ,Huaping Q ,Zhonghai C ,et al.The c linical e ffi⁃cacy of e lectromagnetic n avigation⁃g uided h ematoma p uncture d rainage in p atients with h ypertensive b asal g anglia h emorrhage [J ].World Neurosurgery ,2018,118(12):e115⁃e122.[2]格桑顿珠,侯继广,常春超,等.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关系研究[J ].西藏科技,2018(11):51⁃53.[3]冯伟坚,陈汉明,夏俊标,等.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6):116⁃117.[4]孙士奎,刘波,孙胜,等.青藏高原地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手术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08⁃510.[5]雷应权,符中明,冯国君,等.溶栓胶囊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凝血纤溶的影响[J ].高原医学,2003,23(2):10⁃12.(收稿日期:2020⁃08⁃17)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创伤性骨折疗效观察王骏李曙光韩延国DOI :10.3969/j.issn.0253⁃9926.2020.21.015作者单位:048400高平市人民医院骨科下肢长管骨创伤性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骨伤类型。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你知道吗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你知道吗

交锁髓内钉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你知道吗在医疗事业快速改革的背景下,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医院在疾病治疗上的效果也更为突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评价。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疾病治疗的效果,关注医院治疗方式与治疗结果。

那么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你知道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什么吗?治疗方式又是什么呢?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在下面的分析中你会得到相应的答案。

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在临床骨折类型中较为常见,这一骨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显著影响,所以要重视对其的治疗,掌握科学的治疗方法,提升治疗效果。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作为创伤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会采取较多的方法,不同的手术方法带来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

其中针对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以交锁髓内钉为主。

这一治疗方法的优势较为明显,不仅能减少手术创伤,还能帮助骨折快速愈合,是现阶段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的最佳方式,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中。

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交锁髓内钉的使用优势较多:1、对患者的伤害较小。

在固定骨折的过程中采用交锁髓内钉给患者带来的伤害较小,由于其主要是使用对称性的内夹板进行固定,采用轴心固定的方式,将髓内钉与骨间分开,其负荷低于传统的固定钢板,通常来说,不会出现疲劳性的骨折现象,同时还能达到阻止骨皮质坏死的结果;2、固定弹性好。

使用交锁髓内钉对骨折处进行固定,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弹性应力,在这一弹性应力的帮助下,骨折愈合更为快速,因为其能满足骨折愈合需要的生理应力,减少骨折压力,扫清局部供血阻碍;3、几乎不剥离骨折软组织。

在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使用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手段一般不会随意将骨折处的软组织进行剥离,这样一来,便会直接保护骨膜,保持骨膜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促进血液循环;4、切口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6-05T10:38:43.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王庆忠
[导读] 带锁髓内钉是近10余年来治疗长管骨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下肢长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

王庆忠(河南省濮阳县第二人民医院 457002)
【摘要】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64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2个月。

结论:交锁髓内钉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方法。

【关键词】创伤性下肢长管骨骨折临床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23-01 带锁髓内钉是近10余年来治疗长管骨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下肢长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

由于它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弹性固定,能早期活动,并发症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

对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64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64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5岁。

其中股骨骨折40例,胫骨骨折24例。

1.2方法①40例股骨骨折行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如下: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臀部垫高,开放性骨折常规彻底清创,重新消毒铺巾更换器械。

开放穿钉在原伤口处适当延长,闭合骨折于骨折部前外侧做8~12cm直切口,显露骨折端;插入导针引导扩髓,从梨状窝穿出。

将合适长度、直径的髓内钉从梨状窝打入髓腔至股骨下端关节面4~6cm处,分别使用定位装置在髓内钉2枚锁钉,注意使用导针检查锁钉是否在锁孔内。

术后次日即开始床上活动伤肢,1周后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6~8周后取出锁钉改为动力固定,再逐渐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

②27例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所有患者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于胫骨骨折部位前外侧切开-3~4cm长的小切口,不做骨膜剥离,小刮匙清除断端间凝血块,用骨钩及点状复位钳复位,并临时固定。

取髌骨下缘髌韧带前正中切口,长约4cm,在髌韧带中线分开韧带,推开脂肪垫,用尖锥在胫骨平台前缘开孔,依次用各种直径的髓腔锉扩髓,直至达到所需直径,最后一个髓腔锉的直径比计划置入的胫骨髓内钉大1mm。

插入髓内钉,钉尾至骨孔下1cm,在瞄准器引导下先锁远端锁钉2枚,再锁近端锁钉2枚。

安置钉尾螺帽,冲洗,缝合切口。

术后均不用外固定,静脉用抗生素3天,2周后下地患肢不负重活动。

如果患肢肿胀明显,则静滴20%甘露醇250m,l 1~2次/天。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2年,64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2个月。

本组无感染,髓内钉无折弯和折断,无畸形愈合。

3 讨论
3.1带锁髓内钉固定比钢板固定优越国内带锁髓内钉的应用十分普遍,现已研究和设计的带锁髓内钉系列带有瞄准器,如果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有手术器械和X线影像设备(C臂机),其手术难度并不大。

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偏离中轴的固定,偏离负重力线,在巨大的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弯曲,松动或折断。

手术中需要剥离骨膜,影响骨血供、不利骨折愈合,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及取出钢板后的再骨折[2]。

髓内钉固定是中轴性固定,使固定的力线处于骨干受力的中轴线上,其力臂从骨折端延伸到骨干两端,不易发生弯曲。

其具有以下优点:(1)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对骨折区的血供干扰小;(2)控制远端骨折的旋转效果好,对粉碎骨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肢体长度的丢失;(3)弹性固定,允许骨折端之间有微动,刺激骨痂生长而促进骨折愈合;(4)允许术后早期活动,有利功能恢复。

股骨顺行穿针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在寻找梨状窝时反复钻孔太多可能导致股骨颈骨折,应尽量避免,选钉要足够长,使之能达到股骨踝上的三角区域,否则远端锁钉困难,在此三区域钻孔压杆不会滑动,一般都会顺利锁上。

3.2扩髓问题目前,在扩髓或非髓髓内钉的选择上存在着争议,两者各有利弊[3],从治疗效果来看无显著性差异。

本组股骨干骨折,扩髓交锁髓内钉列为首选。

我们赞同如下观点[3]:(1)扩髓过程中的骨屑散布于骨折处,相当于自体植骨,促使骨折愈合;(2)扩髓造成髓内血循环暂时性破坏,术后可在短时间内恢复,由于骨膜周围血管未受破坏,骨痂生长不受影响。

(3)扩髓可增加内钉的直径,增强内固定的的强度,增加髓内钉与骨髓腔的接触面积,提高坚强性和稳定性。

但另一方面也值得关注和研究,扩髓手术时间长于非扩髓;扩髓可使髓腔内压升高,脂肪颗粒进入血循环,可能导致肺脂肪栓塞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

然而,有研究表明,产生肺部脂肪栓塞,只是一些复合因素存在,如血容量不足、休克、肺挫伤时才会产生[4]。

因此,对复合伤者的治疗,只要注意纠正缺血、缺氧,一期扩髓手术也是较为安全的。

本组病例注意上述情况,合理处理,全部扩髓置钉,无一例发生肺脂肪栓塞。

一种为电动、可通过导针的软管扩大器,可沿导针扩髓,只需更换所需要的钻头就可以;另一种为手柄式的长臂扩髓器,不能弯曲转向,扩髓有一定难度,易造成骨皮质损伤、穿通或骨折,甚至钻头与长臂交界处发生折断,将钻头留置在骨髓腔内[5]。

故我们认为用电动软管式扩髓器,可通过导针的进行扩髓,比较方便和安全。

3.3安置锁钉困难:使用的瞄准器都是机械的,由于连接臂较长和反复使用,出现误差,就会造成定位不准,因此锁钉固定完毕后,一定要复查X线片或C臂机复查。

3.4交锁髓内钉适应证:过去认为只要满足骨折上、下两端能安装1枚锁钉,即能用交锁髓内钉治疗。

但临床经验证明,胫骨平台下和股骨小转子平面5cm以下的任何闭合骨折均为适应证。

参考文献
[1] 刘铁龙,崔呐. 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107例原因分析[J]. 人民军医,2008(05):103-105.
[2] 谢振生,王立民.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失败原因及处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09(07):129-130.
[3] 金树广,王旭生,王素伟,陈有生. G-K带锁髓内钉治疗中下段胫骨骨折[J]. 现代医院,2007(08):115-116.
[4] 代仕明.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22例[J]. 中国医药指南,2009(15):107-108.
[5] 陈红钧. 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72例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09(21):187-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