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地基工程建设方案

三峡大坝地基工程建设方案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于长江上游湖北省宜昌市西南的湖北秭归县三峡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
其地基工程建设对于三峡大坝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峡大坝地基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一、地质条件分析1.三峡大坝所处地质背景三峡大坝所在的区域为长江上游,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岩性复杂,地震活跃。
地下水丰富,季节性变化大。
地质构造面广泛分布,包括断裂带、褶皱带等。
地表覆盖层较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和片岩。
2.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周边地区经常发生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地基工程建设和运营存在一定的威胁。
因此,地基工程建设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
二、地基勘察工作1.岩土钻探和试验对于三峡大坝地基工程建设,需要进行详细的岩土勘察工作,包括岩土钻探、岩土试验等,以了解地层构造、岩土特性、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为地基工程建设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地质结构勘测地质结构勘测包括对地层的分布、岩性、断裂带、褶皱带等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勘察,以了解地质构造的情况,为地基工程建设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基处理方案在地基工程建设中,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以确保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基处理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基加固地基加固工程可以采用注浆、灌浆、深层冻结等方式,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地基排水地基排水工程可以采用水泥浆墙、水平排水等方式,对地基进行排水处理,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的液化风险。
3.地基防护地基防护工程可以采用岩石挡土墙、防渗板等方式,对地基进行防护处理,以减少地基的侵蚀和破坏。
四、加固大坝基础由于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加固三峡大坝的地基十分重要。
加固地基的方式主要包括加固基础、改善地基、控制地震等措施。
1.加固基础对于已存在的大坝地基,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主要包括在原有地基上加设加固层、改善地基条件、增加地基承载能力等措施,以保证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峡大坝的弊

据官方计算的数据显示,三峡项目一共耗资了230亿美元,不过根据国外专家估计,耗资的费用或许是官方数据的两倍。2006年,600英尺高的三峡大坝建成以来,这一项目不断遭受水库表面垃圾聚拢形成的垃圾岛、水藻弥漫而成的大块毯状物,还有水库围成的广褒湖泊周围的山崩危险的威胁。同时,三峡大坝的修建导致区域水位上涨,大坝背后410英里长的水库承载的水的重量,增加了这一地区地震和山崩爆发的危险
泥沙淤积也是一个问题。长江每年要携因此将出现淤塞,三峡大坝进而有可能垮塌。工程师在大坝底部设计了23道闸门用于在汛期冲走泥沙。该系统可保证三峡水库在今后一个世纪维持90%甚至更高的库容。但事实是泥沙淤积的速度高过了蓄水;大坝两侧山体严重滑坡,大量泥沙淤积于大坝内,大坝的蓄水能力与日剧减污水倒流至大坝上游。大坝阻挡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三峡项目的社会和生态成本过高。三峡水库淹没了古老的城市和文化遗产,还迫使库区农民搬迁到人口更加密集的沿江坡地上,他们一方面要靠着比以前更少的土地勉强维生,一方面还要面临日益加重的土地侵蚀和塌方事故的致命威胁。而且库区搬迁居民的安置工作也被指责普遍存在腐败官员盗用移民安置款的现象。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并导致库区的长江支流出现“水华”现象。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状况的变化则会产生另外的问题。随着水中沉淀物的减少,阳光可以照到更深的水中,进而促使下层的藻类滋生,影响航道的安全。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
三峡的山水也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1.陆生植物三峡工程建库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
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
因此,不致于造成物种的灭绝。
其中有三种珍稀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我国近年来在重庆市中部发现的珍稀草本植物。
它既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又是库区特产植物。
断续分布在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内,海拔高程局限于80~430米之间,但在海拔170~250米之间较为集中。
(2)疏花水柏枝是三峡峡谷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是我国的稀有种,已列入国家级保护对象。
对该属植物区系、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
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
(3)川明参是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根供药用,为名贵药材。
在四川温江、达县地区虽已大量栽培,但夷陵区莲沱是野生种原产地,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化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
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它设施时有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以加强对该种原产地的保护。
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尽量恢复川明参野生产地的原来面貌。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三峡工程大坝总长 2 309。
47 m ,由河床泄洪坝段及其左右两侧厂房坝段和两岸非溢流坝段等组成。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的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183 m。
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 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主要有:左岸F215等; 缓倾角断层少见.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 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 ;缓倾角裂隙不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
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
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
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研究

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研究长江三峡大坝是中国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之一,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位于湖北、重庆和四川之间的一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然而,随着大坝的建设和水库的充水,渗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渗流是指水流通过大坝或堤坝的裂缝或孔洞进入周围土壤或岩石中的现象。
渗流问题对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方面,大坝渗流问题的出现与地质条件有关。
长江三峡大坝所在地区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区,岩石中常常存在有裂缝和孔洞,这些不规则的构造对渗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地质条件还决定了地下水位的高低,高地下水位往往会加剧渗流问题的出现。
另一方面,大坝渗流问题与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缺陷密切相关。
首先,大坝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渗流的问题,包括渗流路径和量的计算,以及相关的渗流控制措施的提出。
然而,由于对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了解不足,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渗流问题的出现。
其次,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渗流问题。
例如,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工序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都可能导致渗流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这包括对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大坝结构的详细调查分析,以了解存在的渗流问题的具体来源和规模。
同时,还需要研究渗流路径和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渗流现象对大坝安全性的影响。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渗流控制措施,包括大坝结构的增强和维护,渗流通道的封堵和改善,地下水位的调控等。
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和施工工艺的规范,确保大坝的建设质量和稳定性。
在研究渗流问题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
长江三峡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之一,大坝渗流问题的解决需要兼顾到水库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
因此,在渗流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总结而言,长江三峡大坝的渗流问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地质条件、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
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
大坝的建设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
大坝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
大坝蓄水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
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崩塌、滑坡与涌浪—认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与涌浪—认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董好刚; 霍志涛; 田盼【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6页(P360-365)【作者】董好刚; 霍志涛; 田盼【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质条件之崇险,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生动记载(图1)。
三峡工程建设后,水库蓄水形成长约5300 千米的库岸,现已查出的滑坡达5000 多处,地质灾害风险更加凸显[1-2] 。
比较典型的如2008年11月23 日发生的巫峡上游的龚家方崩塌,产生高达32 m 的涌浪灾害[1] ;2015 年6 月24 日发生在大宁河口对岸的红岩子崩滑,产生5 ~ 6 m 的涌浪;巫峡段2008 年以来一直持续发生变形破坏的马鞍子斜坡[2] 等等。
认识这些灾害的特征并学会预防非常重要。
图1 三峡库区地貌1 走近崩塌、滑坡与涌浪1.1 崩塌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后,以滚动、跳动、坠落等为主的运动现象与过程[3-4] (图2)。
未崩坠塌落之前的不稳定岩土体称为危岩体。
图2 崩塌形成示意图一般来说崩塌具有突发性,发生时间极短,运动速度极快,能够达到5~200 米/秒[3] ;崩塌规模的大小相当悬殊,大规模的岩体崩塌体积可达数千万立方米甚至上亿立方米,小规模的岩体崩塌称坠石,一般体积仅数立方米或数十立方米,甚至是小型块石的塌落。
崩塌对斜坡底部的房屋、道路、航道等危害很大,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1)崩塌形成条件崩塌形成条件,可以用陡、裂、空、落四个字概括[4] (图3)。
陡:地形坡度大于45 度、高度大于30 米以上的坡体。
裂:坡体内部发育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坡体上部已发育拉张裂隙,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将可能贯通,使之与山体形成分离之势。
三峡大坝的危害地震

三峡大坝的危害地震三峡库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吗?如果把地震对三峡工程的影响局限于大坝附近十公里范围以内,则目前还没有找到这个地区历史上有破坏性地震的记录。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三峡大坝的地震危害,一起来看一看吧。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3级地震的危害”三峡大坝的地震危害从至今还保存的叙利亚境内的最古老水库坝算起,人类已有三千三百多年筑坝历史,但建造坝高超过一百米、二百米甚至三百米的高坝,还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
1936年美国的胡佛水库地区发生地震,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但当时认为只是一个孤立现象。
六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1962年中国的新丰江水库发生了6.1级地震;1963年世界上库容最大的赞比亚和津巴布卫的卡里巴水库发生了5.8级地震;同年意大利的vaiont水库发生地震的同时也出现山体崩塌和滑坡;1966年希腊的krenasta水库发生了6.3级地震;1967年印度科依纳水库地区发生至今最严重的水库诱发地震,地震强度为6.5级;1972年世界上大坝最高的苏联unrek水库(坝高317米),发生4.5级地震,当时大坝尚未完工,但是地震却一个接一个的不断发生;1975年美国的oroville水库发生5.8级地震,公众的忧虑迫使附近正在施工的auburn水库停工重新论证,修改抗震标准;1981年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斯旺大坝后的纳赛尔水库发生了5.6级地震。
这些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弱震地区或地质构造稳定的地区,地震强度均超过历史上所记录的最大地震强度,这些地震强度足以造成人员伤亡和对建筑物,以至对大坝本身的破坏。
地震学家认为:“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实用的判断水库诱发地震风险的指标,所以,所有的‘大型水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
”著名的地震学家洛德(曾任世界地震学会主席)在研究了水库诱发地震和大坝高度的关系后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大坝越高,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大坝中的地质问题
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
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
这是一个创举,不过一件事物不能单纯的说它是好的,或是坏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也一样,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获悉福之所倚”三峡大坝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南水北调等好处,但也引发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生态、人文安全以及水坝能引发一些问题 1.生态安全以及水质问题大坝阻挡了淤
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入海口收缩,海洋的咸水正在倒灌入内陆。
据了解,三峡库区水质的好坏和变化,不仅取决于库区内的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治理状况,同时也与上游来水的质量密切相关。
三峡库区上游流域面积大,接纳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多,世界野生动物协会今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通过大坝的水流速度正在加快,对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坏。
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化肥残留物被不断排入大坝水库,导致巨型水藻生长泛滥,并威胁到下游的水供应。
2.人文安全古今中外,水库大坝一直都是军事对抗中的主要打击目标,也是恐怖分子破坏和要挟的主要目标。
因为三峡大坝是静止不动在明处的固定目标,虽然这个坝的确很大,可能要五千万吨核弹正面摧毁,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他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
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
三峡大坝若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造成极大地损失。
3.水坝能一起的一些问题①泥石流其中在2010年7月15日晚12点,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②崩塌、滑坡与危岩体整个三峡库区移民区共有崩塌、滑坡与危岩体2490处,其中有千将坪滑坡。
千将坪滑坡是135米蓄水后发生的,造成了13人死亡,11人失踪,19人受伤以及5736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
③水土流失在库区移民迁建过程中大量土石方开挖,造成大面积地表岩土体裸露以及人工弃渣无序倒放,致使长江沿岸水土流失的局面更加严峻。
④浸没位于高程180到184米,长江边上的重庆市江北区洛碛镇以及拟围堤土开发、位于高程165到180米长江一级支流的开县河谷冲洪积平坝地区以及兴山县新址古夫镇部分地段
是三峡库区重点浸没地区。
⑤塌岸在1999年8月28日下午4点30分巫峡镇聚鹤街、登龙街一带产生了长约330米,向城区宽160米,面积53000平方米,体积53万立方米滑坡变形,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
蓄水135米后,出现了云阳新县城等局部岸坡的塌岸事件。
除了以上还有水库诱发地震,人工高边坡的变形与破坏,地基不均匀沉陷,膨胀土以及岩溶洞穴和矿坑的塌陷问题等。
二、工程存在的弊端 1.断裂构造问题坝区前震旦纪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受了多期构造运动,留下了以断裂构造为主体的多种构造形迹。
断裂构造是控制岩体工程地质条件最主要的因素,坝区的主要
工程地质问题均与断裂构造有关。
对断裂构造的分布、出露位置、规模、性状、工程特性及其对不同建筑物地基的影响的勘察研究始终是坝区工程地质工作
的重点。
坝区构造岩主要为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碎粒岩、碎粉岩及少量初糜棱岩等,反映了断层从破裂、裂解至磨碎的脆性变形过程。
不同
方向构造岩由于形成的地质力学环境不同,工程特性有明显差别。
2.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三峡工程坝基裂隙岩体中发育不同程度的缓倾角结构面(优势方向倾向下游),构成了对大坝抗滑稳定不利的地质条件。
其中大坝左厂1号到5号机坝段是坝址区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程度最高的地段。
由于采取坝后式厂房布置方案,坝基下游形成坡度约54度,坡高67.8米的临空面,因此,其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是三峡工程最为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之一。
3.船闸高边坡稳定与变形问题船闸边坡开挖后,形成巨大的临空面,使亿万年来岩体中所形成的原有应力平衡体系被急剧打破,产生一系列的岩体卸荷与变形问题,时效变形与变形总量能否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又成为了一大问题。
4.地下电站主厂房围岩块体稳定问题开挖以来,地质人员结合三峡工程地下电站地质条件的特点,利用大型洞室仪测成像可视化地质编录技术和地下洞室三维块体自动搜索计算软件系统,形成了一套合理、快速、高效的施工地质工作流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实时跟踪、及时预报、定位定量累计预报了118个块体,总体积15万多平方米,为地下厂房加固提供了翔实资料和可靠的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