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及对策研究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及对策研究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说谎”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

本文回顾皮亚杰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对“说谎”和“幼儿说谎”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和幼儿说谎行为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幼儿、说谎、说谎行为、对策一、引言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说谎的时候,这种现象让许多家长和教师十分担心,但是说谎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坏事。

幼儿在两岁左右出现说谎行为,早期幼儿所说的谎话大部分是无意说谎,这个时候孩子说谎,说明孩子的认知水平正在发展。

一些家长大可不必太过紧张,甚至上纲上线到“道德层面”的问题。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和教师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幼儿说谎的原因及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出现反应了幼儿什么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症下药对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给予科学的教育,从而达到矫正的目。

二、幼儿说谎概念界定谎言,就是指假话,编造出来的骗人的话。

《美国英语文学大词典》将“谎言”定义为:(1)打着真实的旗号蓄意提供给别人的虚假说明或者虚假信息;(2)意味着欺骗的任何事情或者给别人的错误表达。

最早对说谎概念作出界定的是皮亚杰,在界定时他关注行为的意图因素。

在1930年的研究中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尚不能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都视作说谎,10~11岁时儿童才认识到只有有意的欺骗才能被认定为说谎。

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陈述都是谎话。

”西班牙学者Masip等人认为说谎是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有目的地隐瞒、伪造、假造有关事实或情绪的信息,以诱导他人形成或维持一种沟通者本人认为是假的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均可被视作说谎。

三、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分析(一)生理方面的原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低龄幼儿经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由于年龄的原因,幼儿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发育还不完善,而在各项生理机能发育中占支配地位的是神经系统的发育。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篇一《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偏差有意说谎无意说谎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

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

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

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

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

浅谈3—6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谎行为

浅谈3—6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谎行为

浅谈 3—6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说谎行为[摘要]说谎行为在幼儿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本文通过案例及分析,探讨了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对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教师和家长要高度重视,针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习惯,为孩子以后能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有意说谎;无意说谎;原因3—6岁的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此阶段的幼儿还无法准确的分辨想象与现实的差距。

说谎这个现象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每个幼儿说谎都是有原因的,这就要通过家长、教师等发现孩子的问题并积极有效的解决。

此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成人要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一、无意说谎(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这属于无意说谎。

)[案例1]有一天主班李老师要小朋友回家带一些糖果来幼儿园,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回家后跟妈妈说老师要他们每个人带一个蛋糕去幼儿园,这位妈妈第二天拿着买好的蛋糕把女儿送到了班上,李老师差异的告诉她并没有让小朋友带蛋糕,她昨天讲的是糖果。

这位妈妈严厉的对着孩子问她为什么要说谎。

[分析]李老师事后跟那个小朋友谈心时,发现原来这个小朋友昨天听清了老师的要求,但是回家后就忘了,凭借自己的记忆跟妈妈说要带蛋糕。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成人要细心、耐心的教育孩子以后要听清老师的话,如果忘记了要告诉家人,父母可以打电话问老师究竟要带什么。

从父母的角度说不可以一味的责备孩子,如此下去只会让幼儿心里产生恐惧,以后更加不敢讲实话,那么他只能说谎。

由于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他认知事物的能力低,记忆力也较差,常常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把一些虚有的想象当做实实在在的生活,因此他会本能的将想象定位与现实。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2)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2)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2)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篇二《关于幼儿说谎问题》【摘要】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

本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说谎心理提出了原因及引导方法。

【关键词】幼儿说谎心理方法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有能力、有感情的。

成人中会有“善意的谎言”之说,相信说谎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讲意义是不同的,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他说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的?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一、幼儿说谎原因分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说谎的问题应该并不少见,对此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说谎行为有一些观察及想法。

2-3岁的幼儿,“说谎”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这时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

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

3-4岁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

这些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

初次说假话,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发生。

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继续说假话。

5-6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

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

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如果发现孩子在说谎,首先应跟他们说明诚实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说谎。

如果孩子继续通过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么一定要让他受到惩罚,必须要让他知道,说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此对策必须要保证是在孩子真实犯错误的情况下采用,否则对孩子心理将会造成很大的阴影。

二、采用对策以上各年龄幼儿说谎情况并不是特殊案例,面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说谎时,他们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

此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1.证实孩子是否在说谎当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搞清楚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说谎,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摘要】儿童说谎的行为是近些年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焦点,说谎行为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说谎行为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说谎的概念的界定,说谎的分类及其动机因素和原因,说谎行为的发展,说谎发展的理论假设,还有应对说谎行为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字】儿童说谎行为心理研究说谎理论对策《心理学》中将“撒谎行为”视为心理障碍,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编造出某些情节或理由,即以欺骗的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

[1]幼儿的撒谎问题已引起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

其实幼儿的撒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幼儿品行不良。

由于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撒谎行为是性质各异的,幼儿的撒谎行为可分为无意撒谎和有意撒谎。

[2]无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并没有什么自觉的撒谎目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目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无意撒谎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无须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有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意识到自己在撒谎,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掩盖错误,欺骗别人,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

一、现象分析在诸多品格特质中,父母通常最在意“诚实、不说谎”,甚至认为这是一切善良人格的基本要件,一个人若没有诚信,一切表现便难以为人所信赖。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人都无法忍受孩子说谎、不诚实,甚至认为说谎为“万恶之源”,孩子容易一错再错,说一个谎话,事后必须说一连串谎言来掩饰。

有时家长会正面教育,有时也会出现错误举措,如诓孩子“说谎鼻子会变长”、说谎就打等。

二、幼儿“撒谎”的原因(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1.幼儿把现实的与想象的混淆,从而撒谎。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有时孩子把他所想象的事物当成了现实,因为他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陈杏媚一、问题的提出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

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

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关于孩子说谎问题论文

关于孩子说谎问题论文

1、对于不明就里的孩子,如果他们处在幼儿时期家长不必担心。

因为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

是一种不符合现实的“谎话”,这种情况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家长当孩子说错的时候及时纠正他然后耐心告诉正确说法。

2、对于逃避惩罚的孩子,家长的处罚方式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家长先要压压自己的火气,在气头上教育孩子,往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

这时应当想想孩子为什么犯错?如果孩子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

当孩子说出真相后,我们决不可凶神恶煞地马上加以训斥甚至处罚,相反我们还应该和气地与他们娓娓而谈,用爱去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使他们明白说谎的危害,知道诚实的可贵,教育他们以后不再说谎。

3、对于模仿性说谎的孩子,宝宝树上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邻居家串门,邻居阿姨说她公公每次钓完鱼都不收拾整的家里很乱,那个家长随口说了句:“这有什么,他爷爷每次吃饭吃的到处是,我都在沙发吃的。

”然后晚上回家晚饭,孩子的爷爷在沙发上边吃饭边看体育节目,孩子妈妈没有吃饭。

然后孩子对他爷爷说:“你知道为什么妈妈没有和你一吃饭吗,因为她说你吃的到处都是”。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此外,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家长让孩子有选择的接触外界信息,避免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4、对于想要获得认同的孩子,一帮助他们区分现实和想象,二是该表扬的时候多给孩子肯定。

想要获得认同的孩子,他们一般会通过夸大自己而达到目的。

对于有些孩子通过自己想象夸大自己说的故事这并不是在说谎,但如果孩子将一件现实中发生的事通过吹嘘,夸大来让家长给于肯定,家长应该重视。

告诉他们有些内容和现实情况是不相符的,你不要以这种形式进行叙述,你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妈妈为你骄傲,所以你不用说谎使你自己的成果更出色,要记住,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

5、对于表示对抗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多理解他们,聆听他们的想法。

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

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

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

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

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

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

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

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想象性谎言;而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尤其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表扬的低龄儿童,容易出现夸张、虚构的虚荣性谎言;当儿童把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交汇融合进自己虚构的世界,然后将各种素材进行随意加工,编成自己的童话故事,便出现了创造性谎言;由于儿童不具备逻辑抗辩能力,为了逃避受谴责,于是逃避性谎言便成为儿童一种自我防御性行为。

[2]关于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发生,卢乐珍认为其动机主要表现为天真幼稚、争强好胜、虚荣性强、逃避惩罚、恐惧焦虑和利益诱惑六方面。

[3]说谎首先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其次是由于强化的原因,包括儿童偶尔尝试说谎并获得成功由此得到强化,儿童简单幼稚的说谎行为在成人眼中却成了聪颖的体现,也就强化了儿童早期的说谎行为;再次是某些成人教儿童说谎或欺骗他人。

二、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理论假设(一)命题理论命题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言语涉及的事实、说话者的意图和信念等语义特质在说谎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道德评价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是构成说谎概念与道德评价认知结构的重要部分。

说谎概念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对这三个关键成分的理解,其中没有社会背景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4](二)原型理论原型理论通过三个语义成分定义了说谎的特征:1.言语表述与事实相违背(事实成分):2.说话者知道此言语表述是错的(信念成分);3.说话者有意欺骗听者(意图成分)。

[5]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这三种原型成分的考察,在儿童理解说谎及其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与发展性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三)民俗模型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Sweetser的民俗模型理论向原型理论提出了质疑,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在个体定义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种言语表述是否被认定为谎言不仅取决于说谎的原型成分是否出现,还取决于交谈发生的背景。

”[6]研究者提出,如果说话者的说话动机是善意的,人们很少会把这种陈述判断为说谎。

相反,如果这种与事实相反的陈述是为了伤害听者,那么人们更有可能将其判断为谎言。

三、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认知研究进展目前众多研究者对于儿童说谎认知所持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涉及事实、信念、和意图三个认知成分,但研究者关于儿童说谎的认知和道德评价的研究则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儿童对说谎的道德判断和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同时发展的,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相对要早一点。

目前我国学者徐芬、王卫星等通过“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发现:3岁组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对说谎的认识是杂乱无章的,而4岁组中说谎儿童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5.0%,主要依据事实来标记“谎言”和“真话”。

[7]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但是无论是皮亚杰的“对偶故事”,还是其他学者所创设的“抵制诱惑情境”,目前针对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在实验室设置情境的情况下进行,很少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置于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研究。

儿童说谎其实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因此,社会学为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探究成人,尤其是父母及教师对儿童说谎行为以及其他错误行为的态度差异,分析成人的态度是否会强化儿童的说谎行为和习惯,或者抑制儿童说谎的情境性及发展的阶段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说谎是一种应该抵制的不良行为,可是有研究指出说谎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对儿童自身调节能力的提高可能起到推动作用。

在社会性交往中善意谎言策略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社交能力。

对于儿童而言,学会把握说谎及讲真话的方式和时机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8]说谎,对于儿童早期发展而言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儿童心灵的“毒药”,还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这个问题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启示(一)正确对待儿童的说谎行为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儿童说谎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儿童的道德认知问题,更为本质的是它反映了儿童对他人愿望、信念等基本心理状态的了解。

儿童如果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就可能会开始蓄意说谎。

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不难看出,这种说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生活中运用心理理论的表现。

对于有说谎行为的儿童,成人不理智的言语和行为等很容易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不能轻易将儿童的某些不真实的陈述或者不诚实的行为定义为说谎,更不能贸然给儿童贴上行为问题或道德问题的标签。

(二)引导儿童正视自己的说谎行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儿童对成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理解的方式对待儿童的说谎,要让儿童相信成人,成人首先要信任儿童。

首先,要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认真分析他们产生说谎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对他们的合理要求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讲明不能满足的原因,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引导儿童的行为逐步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成人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儿童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所获得的榜样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会使儿童获得替代性强化,当儿童出现不诚实的有意说谎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言行一致,不要敷衍塞责,否则儿童就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说谎习惯,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再次,儿童的说谎是一种情境性行为,成人要善于“察言观色”,为儿童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参与同伴交往或者混龄交往,对于诚实守信的儿童,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诚实行为。

参考文献:[1]Astington,J.W.The child’s discovery of the mind[M].Cam —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94-105.[2]孙永霞,刘晶波.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J].儿童教育(教育科学),2010(3):49-50.[3]卢乐珍.儿童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95-401.[4]徐芬,荆春燕,刘英,包雪华.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 [J].心理学报,2002,34(1):74—80.[5]Lee K.Lying as doing deceptive things with words:A speech ac 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M].In Astington J.W.(Ed.),Mind in the making.Blackwell Publishers,2000:179-186[6]Sweetser E.E.The definition oflieAn examination of the folk models under1ying a semantic prototype[M].In D.Holland( Ed.),Cultural models in1anguage and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3—66.[7]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儿童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1):73-78.[8]查尔斯·福特著,高卓等译.说谎:你所不知道的一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71—79附件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