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孔子的理想与无奈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
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68岁时返回鲁国。
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
“三年服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精品】小学课外阅读好向导《孔子的故事》导读教案

《孔子的故事》阅读指导教案阅读指导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大体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讲述关于孔子的故事。
2.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能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基本的评价。
4.引导学生能够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初步了解和理解。
阅读指导过程:读前引导——播放《<孔子的故事>导读视频》,介绍图书概况(作者、版本、封面、目录等信息)。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
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
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
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
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孔子的故事》就是李长之先生撰写的。
写作这本书,作者是经过了很长时间酝酿的。
这本书在李长之先生的心目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他经过了很多次修改,这样不厌其烦的反复推敲修改,在才气横溢、下笔千言的李长之的创作经历中是十分罕见的。
读后交流——一、一起讲故事让学生从书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复述。
教师可出示《<孔子的故事>内容梳理》导图进行直观提示,尤其是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图。
鲁国—齐国—鲁国—卫国—宋国—陈国—楚国—卫国—鲁国二、知识大比拼有关孔子的生平及相关故事同学们都比较清楚了,大家是不是对细节部分也注意到了呢?有没有进行思考呢?现在我们来个书本知识大比拼,看看谁更强,好吗?课堂完成《<孔子的故事>》闯关检测》试题。
前10题如下:1.孔子的祖先原是国贵族,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因为统治集团内部倾轧而逃到国。
( C )A.鲁国卫国 B.宋国卫国C. 宋国鲁国D. 鲁国楚国2.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 D)A.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B.孔子的母亲叫颜徵在C.孔子的父亲非常勇武D.孔子的父母年纪相当3.孔子名丘,字仲尼。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论语中的以“文”化人》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论语中的以“文”化人》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论语》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综合以上四则,请概括孔子主张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答案:①注重百姓利益,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
②合理役使百姓,科学安排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
③严肃认真地对待人民的事情。
④统治者以德垂范,以身作则。
⑤提拔好人以引领社会风气,并教导百姓中技能不够的人,让百姓自我激励。
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为政》)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
”(《公冶长》)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尧曰》)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请你结合下列两则论语,谈谈你对“贫而乐”的理解。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课外阅读】一生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课外阅读】一生: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孔子一生的奋斗是艰苦卓绝的,在七十多年的生命历程里,面对着种种坎坷、艰难、险阻却前行不已,且愈挫愈坚挺,愈折愈坚毅。
孔子人生的一份大智慧,便是能够逆着种种阻力、抵抗力而不屈地挺进,不挠地抵达生命的最终。
朱光潜曾写过一篇短文《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主题是“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他说:“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所以能有伟大成就者,大半都靠有极坚强的意志力,肯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孔子经历的就是这样的人生。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两人隐在乡下耕种,孔子使子路去向他们问津。
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告诉子路,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如今天乱糟糟的,就像洪水泛滥一样,你们同谁去改革它呢?孔子听了这话,“怃然”(怅然叹息)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共处,我孔丘不与人相处,又与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会参与变革了。
朱光潜对此作了一番评论:孔子是当时一个大学者,门徒很多,如果他贪图个人的舒适,大可以坐在曲阜过他安静的学者生活。
但是他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粮,在匡遇险,他那副奔波凄凄惶惶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
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他有改革世界的抱负,非达到理想,他不肯甘休。
《论语》“长沮桀溺”章(18.6)最足见出他的心事。
孔子说,我们既然是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革它。
“孔子平生所说的话,我觉得这几句最沉痛,最伟大。
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要拼命去改革它,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又说到了西方的耶稣,从而可以将两位伟人同观互照。
耶稣也是这样的人,从《新约》中四部《福音》看,他的一生都是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他抛弃父母兄弟,反抗当时旧犹太宗教,攻击当时的社会组织,要在慈爱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天国,受尽种种困难艰苦,到最后牺牲了性命,都不肯放弃他的理想。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注释】①蚤:同“早”。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
“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
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
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
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
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
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答案: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
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课外阅读】有朋自远方来之“朋”非今日朋友

【课外阅读】有朋自远方来之“朋”非今日朋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首篇《学而》的第一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特别展示了此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策划者大概希望借助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来表达对与会者外国朋友的欢迎,但实际上,却是错解了“有朋”的涵义。
要想准确理解“有朋自远方来”的正确涵义,我们有必要回到《论语》第一章的语境中去。
《论语》各篇在排序上似乎并没有深味可寻,但古人重始。
孔子留下的语录那么多,为什么选这一条作为全书的开始,这却不能说是没有用意的。
朱熹《论语集注》谈到《学而》篇时,曾指出:“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朱熹说的是《论语》首篇,不是首章。
这一章之所以被编撰《论语》的孔门弟子作为全书的首章,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孔子一生的理想与成就、遭际与境界,适合作为理解全书的枢纽。
“学而时习之”之“说”并非是单纯强调温故之乐。
孔子之前,“学”是“官学”,为官府所垄断、世袭,“官”以外几乎无学。
到孔子时,礼崩乐坏,学在四夷,孔子亦始办私学。
虽说由此造成学术下移民间,但治学与从政的关系并没有断。
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学者,将以行之也。
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这个分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学”是为了学以致用,“行之”用孔门的话说,也就是“学干禄”,或者说“学而优则仕”;一是说,通过不断温故知新,已经“学者在我”,掌握天道人文之理,学有所成,所以“说”,值得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古本或作“友朋”。
这里的“友朋”,并不是指今日意义上的朋友而言。
在孔子那个时代,“士”作为底层贵族有招募“朋友”作为自己从属来辅佐自己从政的礼度。
《左传》襄公十四年,晋国师旷尝谓:“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皆有亲昵,以相辅佐也。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升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外拓展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解析】“诫”作“其嗣”的谓语,应与“其嗣”相连,排除A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孔子的理想与无奈
春秋战国550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大调整的一段时期。
很多仁人志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构建理想社会的看法。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这场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然而,孔子的理想并没有得到顺利的展现与实践。
尽管他踌躇满志,但最后也不得不转而以教育著书的形式,来寄托他一生的理想与奋斗目标。
孔子从小勤奋博学,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尤其对古代的礼仪很有研究,35岁时已是鲁国的礼仪专家。
他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为其一生的主要工作,立志吸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人的经验,创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社会。
然而,西周末年,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温文尔雅的周礼全然崩溃,原先维持社会政治的“礼乐”制度遭到肆意践踏。
当时的鲁国,政权长期受控于大臣,而后来鲁昭公竟然被臣子赶到了齐国。
孔子是鲁国的礼仪专家,作为周公的继承人,实在无法接受鲁国的这种政治格局。
为了看望被驱逐出境的鲁昭公,同时希望齐国能够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抱负、实现其理想社会的机会,时年35岁的孔子决定出走齐国,开始他第一次的列国之游。
齐景公对于他的到来,虽然非常高兴,还曾热情地询问孔子怎么构建政治理想、社会有序等问题,但由于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对,加上自己目光短浅,最后对孔子采取了“敬而不用”的态度。
三年后,孔子带着无奈又回到了鲁国。
然而,此时的鲁国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
对此,目标远大、心怀安邦之志的孔子采取了另一种策略,他暂时打消了出仕的念头,以在家著书、教育的方式为实现政治理想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此后的十几年里,鲁国多次发生大臣叛乱事件,这些叛臣也曾邀请孔子出仕,但均被他拒绝。
在孔子的心目中,凡是不符合周礼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去做的。
后来,可能是鲁国臣子叛乱不断,以及当时社会风气日趋恶化,鲁国政府开始觉得孔子平常提倡的“忠恕”、“仁政”、“德治”等政见,也许对鲁国走出困境有所帮助。
所以,孔子在51岁那年被委以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县长)的官位,开始了“五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
孔子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政绩卓著,使得中都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各地纷纷效法他的治理办法。
不久,他就被鲁国聘为大司寇,掌管全国的公安司法工作。
在孔子任大司寇的两年里,采取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兼重的方法,使得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风气大变,逐渐形成了一个民安政清的政治局面。
然而,上述政绩并没有帮助孔子大展宏图,由于孔子一心想用周礼治理国家,触犯了当时
权贵的利益,所以反而摧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孔子为了彻底贯彻他的治国理念,向当时实际掌握鲁国政权的皇族“三桓”建议拆除都城,还权威于国君,不料却遭到三桓的猛烈攻击。
此后,三桓就处处为难、排挤孔子。
无奈之下,孔子只好在他55岁那年,再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第二次列国之游。
十多年中,孔子路经卫、曹、宋、郑、陈、楚,足迹几乎遍及中原各诸侯国,期间受尽了苦难、艰险与凌辱。
而他所强调的“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处碰壁,君王们不是以沽博爱贤之名对其敬而不用,就是受臣子反对。
而孔子也多次受到生命的威胁。
例如在宋国,他受到实际掌握权力的大臣桓魋的诋毁,差点掉了脑袋。
《论语》里有一句“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说的就是这段经历。
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因此,鲁国的君臣把在外流浪了14个年头的孔子请回了家乡。
那一年孔子已68岁。
这几年流离他乡的人生阅历,使孔子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鲁国的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于是,孔子本着“尽人事安天命”的态度,本着传承古代政治理想的使命和信念,决定在晚年专心于教授门徒、著书立说。
在今天看来,孔子努力倡导的理想在当时最终没能实现,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追寻的政治理想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其实,当时其他学派,如墨家的“爱无差等”,与道家“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六十七章)的说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