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此次用大气降雨渗入法计算见表3。
里程桩号
表3
降水渗入法预测隧道涌水一览表
含水岩组
降雨入渗 长度 L 影响宽度 系数α (km) B(km)
单元 面积 (km²)
涌水
量Q (m3/ d)
2.5 水文地质条件
K0+232~K0+482
灰岩
0.2
0.250
0.23
0.0575 2047
2.5.1 地表水
(2)柯斯嘉科夫
178mm;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²);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
表 2 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
样品名 称
统计参数
标 修正 变异 标准 样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准 系数 系数 值 本
差
密 度 (g/cm 3)
2.75
2.70
2.72
12
中风化 饱和抗压强度MPa 45.80 33.20 39.93 5.03 0.91 0.13 35.78 12
伏基岩为石炭系中、上统黄龙、马平群(C2-3hn+mp)灰岩。 2.4.1 岩土构成
第1页共5页
综合地质调绘、钻探资料,场地岩土构成自上而下为:
(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
(1) 覆盖层
隧道区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雨时,雨水下渗后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溶蚀孔
块石土(Qc):灰黄色、灰色,块石成分为灰岩,块径为 200~2000mm,含量 60%~
B2 崩塌堆积体:位于 K0+454~K0+507 中轴线及其左侧附近,长轴近北东向,长约 98m, 宽约 50m,崩积层物质成分为灰岩块石,结构松散,根据钻探及地调资料显示,其最大厚度 为 3m,目前该崩塌体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对进口洞门及洞外引道有影响。
苏埃隧道勘察报告

苏埃隧道勘察报告1. 背景苏埃隧道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位于中国东部的苏州市和埃及首都开罗之间。
该隧道计划连接亚洲和非洲,为两个大陆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本报告旨在对苏埃隧道进行勘察,评估其可行性和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2. 分析2.1 地理条件苏埃隧道位于红海与地中海之间,全长约180公里。
该地区地质复杂,地震活动频繁,需要充分考虑地质风险因素。
此外,该地区还存在海底火山、砂漠化等自然环境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2.2 工程设计苏埃隧道设计为双层结构,上层用于铁路运输,下层用于公路交通。
根据初步规划,隧道将采用悬浮管技术,在海底安装管道并固定在海床上。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解决水下施工的挑战,并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 经济影响苏埃隧道的建设将对区域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该隧道将缩短亚非之间的运输时间,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
其次,隧道建设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该项目还有望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苏州和开罗旅游,推动旅游业发展。
3. 结果3.1 地质勘察结果通过对苏埃隧道所在地区进行地质勘察,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存在断层、褶皱等构造变形现象,并且地震活动频繁。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地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工程设计评估针对苏埃隧道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我们认为悬浮管技术是一种可行且合理的选择。
这种技术能够解决水下施工困难,并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然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管道的材料选择和固定方式,以确保其能够承受地质和海洋环境的影响。
3.3 经济影响分析苏埃隧道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将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我们的预测模型,该隧道将大幅缩短亚非之间的运输时间,从而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
预计在建设期间将创造数万个就业机会,并且随着隧道的通车,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此外,旅游业也有望获得提振,增加当地收入。
4. 建议基于对苏埃隧道的勘察和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地质勘察:在正式施工前,应进行更为详细和全面的地质勘察,以充分了解地下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
隧道设计地勘报告

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汇报B-S11、序言1.1工程概况王家岩隧道是拟建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道安改线段(YK248+800~6K251+700)旳一座上下行分离隧道。
隧道左线起讫里程桩号为ZK249+091~ZK250+100,全长1009m,属长隧道,最大埋深208m;右幅起讫里程桩号为YK249+113~YK250+115,长1002m,属长隧道,最大埋深201m。
洞轴线走向方位角约为164°,洞门型式均采用端墙式,洞室净空:10.25m×5.0m。
1.2 勘察措施及完毕旳勘探工作量隧址工程地质补勘重要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物探、钻探等勘察措施。
根据设计规定,共布置2个钻孔,运用初勘钻孔2个、详勘钻孔3个以及初详勘旳室内试验成果资料。
布置物探剖面测线4条,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异常带,隧道土石、风化带界线、确定隧道围岩分级,隧道进口至K249+400段运用详勘物探成果资料。
工程地质调绘采用1:地形图为底图,对初、详勘地调成果进行核算和补充,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
野外施工日期为09月29日~10月8日,完毕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完毕实物工作量表表1-11.3工程地质详勘质量控制本次勘察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顿,均以现行公路行业有关规范、《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道真至瓮安段)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实行细则》和设计规定为根据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中交二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OHSEMS301-)旳各项规定,勘察质量经项目部自检、企业组织检查和院总工办验收合格,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技术规定。
2、工程地质条件2.1气象水文路线所在地区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降水量1148.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226.3小时,年无霜期平均261天。
灾害气候重要为春旱、冰雹和暴雨。
此外,地质调查期间常见短时浓雾以及雾霾现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勘察报告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一、引言本工程勘察报告以隧道工程勘察与设计为主题,旨在详细介绍隧道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全面分析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工程要求以及相关设计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营。
二、工程背景隧道工程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建造隧道来解决地理障碍的通行问题。
本工程位于XX地区,总长度约XXX米,主要贯通一座山脉,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重要交通通道。
隧道工程的建设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质勘察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根据勘察结果,本工程地质背景主要包括岩层类型、构造形式、断裂走向等方面。
1. 岩层类型根据岩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将地质层分为砂岩、泥岩和硬岩三种类型。
其中,砂岩为主要构造岩层,其力学强度适中,适合进行隧道开挖。
泥岩层较薄,力学性质较差,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硬岩层强度高,对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爆破等措施进行处理。
2. 构造形式根据地层构造的不同特点,将地质背景划分为折叠构造、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三种类型。
这些构造形式对隧道工程的穿越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精确地确定隧道线路和相应的施工技术。
3. 断裂走向通过勘察,我们确定了主要断裂的走向及位移量。
这些断裂面对隧道工程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
同时,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勘察数据分析在进行隧道工程勘察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地应力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等。
这些数据对于隧道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1. 地下水位根据实测数据,我们确定了地下水位的深度和变化规律。
在隧道设计中,需要考虑地下水的渗流压力和水位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确保隧道的排水性能。
2. 地表水位通过监测地表水位的变化,我们评估了地震、降雨和河流等因素对地表水位的影响。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

潼洛川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新一、地质概况潼洛川隧道位于省潼洛川河岸,是一项地铁工程的重要部分。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由晚新生代新秦岭运动带和晚第三纪倾斜岩体组成。
地表主要覆盖着淤泥和壤土,地下则由两种主要岩层组成:上层为寒武纪麻黄峡群二叠系碎屑岩,下层为古生界三叠系岩体。
二、岩层描述1.上层寒武纪麻黄峡群二叠系碎屑岩该岩层主要由麻黄峡群沉积物组成,包括砂岩、页岩和粉砂岩。
岩石中夹杂着少量砾石和石英脉。
岩层整体呈倾斜状,逆河床层状展布。
岩层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2.下层古生界三叠系岩体该岩体主要由火山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组成。
岩层产状受晚第三纪构造运动的影响,呈倾向河水流向的舌状展布。
岩体较为坚硬,含有较多的岩脉和节理。
三、地质构造该地区主要有两个构造线路,分别是东北向的断裂构造带和东西走向的褶皱构造线路。
断裂构造带的活动会导致地层的错动和剥离,增加了岩层的不稳定性。
褶皱构造则会产生地层的褶皱变形,使得岩层厚度和强度有所变化。
四、地下水状况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滑坡和崩塌风险:上层麻黄峡群岩层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需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包括加固岩层和设置防护网。
2.断裂活动风险:断裂构造带活动可能会引起地层错动和剥离,增加隧道开挖的困难度。
需要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及时清理断层滑坡松动物。
3.水有风险:地下水位变化对隧道工程具有较大的影响。
需要采取合理的抽水和防水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
六、工程建议1.隧道工程在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包括锚杆支护和喷射混凝土补强。
2.在断裂带附近进行开挖时,需密切关注断裂的活动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断裂带设置岩钢网,以防止断层滑坡物对隧道的损害。
3.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设置合理的水井和泵站,及时抽排地下水,以确保施工安全。
4.隧道建设后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应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隧道结构变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隧道勘察报告

隧道勘察的背景和现状
背景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隧道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对隧道勘察 的需求日益增长。
现状
目前,隧道勘察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 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地质条件、 高精度探测需求等。
隧道勘察的总体要求
01
02
03
技术要求
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 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隧道施工方法勘察
1 2 3
施工方法选择 根据隧道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和工期要求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如明挖法、盾构法等。
施工监控量测 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形、应力、 位移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施工效果,指导 施工调整。
施工安全措施 根据隧道施工特点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施工 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精度要求
提高勘察精度,为隧道设 计、施工提供更准确的地 质数据。
效率要求
在保证勘察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勘察效率,缩短勘察 周期。
02
隧道勘察方法和技术
隧道勘察的主要方法
地质调查法
通过观察、研究隧道区域的地质 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 等,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
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法
利用地球物理场的理论和方法,通 过测量和解释岩土介质的物理性质, 推断地下地质情况。
隧道安全设施勘察
紧急疏散通道
设计合理的紧急疏散通道和指示标志,确保隧道内人员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快速疏散。
消防设施
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尺寸和交通流量等参数,合理布置消防设施, 提高隧道火灾应对能力。
安全监控系统
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对隧道内的交通状况、设备运行状况和环 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王家岩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项目背景二、地理位置和区域地质概况三、地质勘察方法和范围为了全面掌握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勘察方法,包括:1.钻探勘察。
在施工区域设置了33个钻探孔,用于获取地下岩层情况。
每个钻探孔的钻孔深度为50米。
2.地球物理勘察。
我们使用了地震勘探仪器,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地震波速率测试,以确定岩层的性质和稳定性。
3.古地磁勘察。
根据该区域的地磁特征,我们使用了古地磁方法,分析了施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
4.岩层采样和实验室测试。
我们在施工区域进行了岩芯采样,并进行了室内试验,以评估岩石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四、地质勘察结果根据我们的地质勘察结果,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施工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褶皱,对隧道的施工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2.施工区域主要由片麻岩和页岩组成,岩质较硬,但存在部分脆性岩层,需要特别注意。
3.施工区域存在一定的地下水位,地下水含量较高,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
4.地下岩层的断裂度较大,裂隙水的渗透性较强,隧道施工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岩体支护。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的地质勘察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1.针对隧道施工区域的复杂地质构造,需要合理调整隧道的布置和设计,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和方法。
2.针对施工区域的脆性岩层,需要进行合理的爆破控制,减少岩爆和坍塌的风险。
3.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地下水的排水和处理,以避免给施工带来不利影响。
4.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包括钢筋混凝土衬砌、锚杆支护等,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地质勘察工作,我们详细了解了王家岩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这些信息将对隧道的施工和运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2.2地层岩性场地内经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及印支期黑云花岗岩(γ51),现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坡坡残积层(Q4dl+el):粉土:黄~褐黄色,致密,稍湿,可塑状。
矿物成分以石英及泥质物为主,局部为粘土。
少量强风化花岗岩分布其中,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摇震反应。
该段地在山体地表广泛分布,钻孔揭露厚度6.30~12.30m。
印支期花岗岩(γ51):黑云花岗岩:灰~灰白色,成分以石英、钾长石、黑云母为主,其次为角闪石、白云母等,等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呈全~强风化状态,结构基本或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地区采取岩心完整,多呈2~6cm 短柱状及砂状,少量10~30cm长柱状,但基本都能用手捏碎。
2.3地层构造项目区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相当发育,总观全区构造,测区东部以大型断裂为主,西部紧密褶皱和断裂构造相间分布,南部构造形迹呈向南撒开的特点。
隧址区位于北西向三岔河断裂的北东侧,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隧址区未见断层通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云南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属次稳定区,建议构造物按相应参数设防。
2.4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区地势较高,地表径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顺畅,地表水量较为贫乏。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坡残积层粉土中,孔隙水因松散层地势高,富含粘粒,富水、透水性差,无统一潜水面,多具上层滞水特点,其水量贫乏。
基岩孔隙主要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体的风化带裂隙和构造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上覆松散层孔隙水补给,顺地形就近向坡下及下游溪沟中排泄,由于地形切割较深,沟谷狭窄,地表、地下水排泄距离短。
因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活动微弱,故水量不丰富。
2.5不良地质隧址区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3、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区覆盖层主要成分为粉土。
粉土在地表广泛分布,松散,可塑状,厚度为 6.30~12.30m ,力学性质差。
隧道进口、出口及洞身段均于全风化黑云花岗岩,岩体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力学性质差,洞身主要为强风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力学性质较差。
3.2 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土层参数主要依据野外定性判断结合工程地质类比获得。
岩体参数主要依据取样室内试验成果,结合野外定性判断并参考了相关规范和手册的相关参数建议值,综合取得。
各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表1本次勘察对两个钻孔进行声波测井工作,其物探资料见下表2,成果汇总表:化花岗岩岩体较破碎,取Kv =0.18。
4、隧道围岩分级隧道围岩分级标准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隧道围岩分级执行。
根据已取得的测试资料,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按下式计算:BQ =90+3Rc+250Kv当Rc >90Kv+30时,应以Rc =90Kv+30和Kv 代入计算BQ ; 当Kv >0.04Rc+0.4时,应以Kv =0.04Rc+0.4和Rc 代入计算BQ 。
围岩详细定级时,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值进行修正:1、有地下水;2、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起控制作用;3、存在高初始应力;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计算公式为:[BQ]=BQ-100×(K 1+K 2+K 3) 式中:[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 K 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K 2-主要软弱结构面影响影响修正系数K 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影响修正系数由于隧道围岩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主,故此次围岩分类以全风化花岗岩为依据取值,隧道以点滴状出水为主,地下水修正系数K 1取0.5。
岩石裂隙不发育,K 2=0。
不存在高应力区,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K 3=0。
具体分类如下表3。
隧道围岩分级表 表35.1 场地稳定性评价隧道所穿越的山体,未发现影响隧道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区内构造简单,未见断层,适宜隧道工程建设。
5.2 隧道分段工程地质评价5.2.1 隧道进口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该段里程桩号为K31+268~K31+309,长度41m,洞顶最大埋深为29.40m。
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5~25°。
坡体地表上部为残坡积粉土,厚度6.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80m)未揭穿全风化带。
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破碎,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
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岩质极软,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开挖后进口段两侧边坡和仰坡容易发生坍塌,洞身浅埋段则有冒顶的可能。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5,应做到分级开挖、及时支护,并做好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极差,建议采用管棚法或超前小导管辅助施工。
5.2.2 隧道出口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1)工程地质评价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88~K31+480,长度92m,洞顶最大埋深为22.6m。
该段位于一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10°~20°。
坡体表层为残坡积粉土,厚度10.30m;下伏全风化花岗岩,岩体风化剧烈,结构基本破坏,岩体呈碎块状,用手可捏碎,孔深(20.50m)未揭穿全风化带。
岩体中地下水贫乏,地下水滴状出水,但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好,雨季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19。
(2)边、仰坡稳定性评价边、仰坡未发现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且进口段地势较缓,天然斜坡稳定性较好。
但进口段覆盖层较厚,其下岩体为全风化黑云花岗岩,为碎裂岩体,且解体严重,自稳能力差,扰动后易坍塌,开挖后可能出现小规模的掉块和坍塌。
对于洞脸上方仰坡则可能出现垮塌或冒顶。
建议:①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边、仰坡建议开挖坡比1:1.25,并进行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并采用相应支挡、坡面防护和截排水处理;②围岩自稳能力差,建议采用超前小导管或地表锚杆和注浆加固辅助施工。
5.2.3隧道洞身段该段隧道围岩分级为Ⅴ级。
该段里程桩号为K31+309~K31+388,围岩主要为强风化黑云花岗岩,隧道埋深为22.60~45.20m。
围岩岩性为强风化花岗岩,属软岩,节理发育,层间结合差,多呈碎裂状结构,围岩稳定性一般,开挖后可能出现小掉块及坍塌现象,建议及时跟进支护隧道开挖时,地下水以点滴状或线状出水为主。
该段岩体完整性差,岩质极软,岩芯手可捏碎。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2.68MPa,岩体完整性系数KV=0.25。
5.3 隧道涌水量预测常用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有地下水动力学法(如裘布依公式、柯斯嘉科夫公式等),地下水均衡法(地下径流模数,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等)。
隧址区内地表水、地下水不发育,在岩层风化界面有裂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影响。
进口段岩体极破碎,雨水会沿裂隙下渗,可能出现淋雨或涌水状;洞身和出口段岩体较完整,地下水可能呈滴水状审处。
根据有关文献和工程经验,结合本区地质条件,本隧道涌水量预测采用降水渗入法,计算公式如下:Q=2.74α·W·A式中: Q—涌水量,m3/d;α—降水入渗系数;按区域经验,取α=0.25W—年降水量(mm);按本区资料,取2088.60mm(年最大降水量);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2),根据1:2000地形图量测,为0.42 km2;故:Q=2.74× ×W×A=2.74×0.25×2088.6×0.42=600.9(m3/d)由于雨季施工时隧道涌水量可能有较大的增幅。
按照经验,一般选取1.5~2.0的经验系数与枯水季节涌水量相乘作为雨季涌水量,即本隧道最大涌水量:600.9×2.0=1201.8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