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

合集下载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0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0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0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一):二泉映月一、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

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让学生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资料: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9课课文。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完美理想的精神。

五、设计思路:《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构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此刻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必须难度。

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

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透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六、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意境和主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到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 难点:体会阿炳在创作《二泉映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二胡乐曲《二泉映月》,并询问学生对这首乐曲的感受,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2. 讲解《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

介绍阿炳的生平。

讲述阿炳与音乐的渊源。

3. 解读文本:讲解《二泉映月》这篇文章的内容。

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析文本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4. 组织讨论:让学生讨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美好理想和生活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学难点: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语文教育一直被称为情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当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后,内在的心理倾向趋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而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023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

2023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壶知道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教案【最新5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泉映月》教学案篇一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

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1. 华彦钧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

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 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三、作品介绍: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二泉映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二泉映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二泉映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泉映月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能够阅读二泉映月的文章,并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

3.学会诠释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二泉映月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会阅读和理解文章。

三、教学难点1.学会诠释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培养审美情趣。

2.能够对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进行深入理解。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情节。

2.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一些反映唐代诗词特色的句子,并进行探究。

4.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整理,总结出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过程1.教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情节教师简要介绍《二泉映月》的故事,使学生更加熟悉故事情节。

2.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师分段进行文章朗读,让学生跟读,并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

3.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一些反映唐代诗词特色的句子,并进行探究教师告诉学生《二泉映月》这篇文章写的是唐代的故事,学生需要从中寻找一些反映唐代诗词特色的句子,并进行探究,以了解唐代文学特征。

4.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整理,总结出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六、教学实施方案1.准备好《二泉映月》的课文和讲义。

2.在课前温习文章并弄明白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3.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让学生逐渐理解文章。

4.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整理,总结出散文文学的语言特点。

七、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理解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2.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课程的后续进展进行调整。

八、教学注意事项1.语音语调要清晰明朗。

2.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言。

3.在考察学生掌握情况时,要注意评价方式,避免过于严厉或过于松懈。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阿炳有关资料(2)、熟悉生字新词(3)、朗读课文二、教学课题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3、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

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五)走进课文,细读品味1、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泉映月---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泉映月---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泉映月—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知识和音乐特点;
2.掌握课文的词语、句式和语调;
3.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的美感,理解《二泉映月》的情感表达;
2.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
2.音乐播放器;
3.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让学生观看一段表演李双双演奏古筝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对音乐有何感受,并章节引出《二泉映月》。

2. 欣赏音乐,感受美感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感受音乐,记录自己的感受。

然后开放眼睛,用不同的词语和形象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学习字词语言特点
1.出示《二泉映月》,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板书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让学生掌握新词的发音和意义;
3.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运用特点,如反复、对句、排
比、对仗等。

4. 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分组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朗读课文,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感。

5. 鉴赏诗歌,剖析情感
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二泉映月》的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复习课文,并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音乐感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和鉴赏了《二泉映月》这首经典音乐作品,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苏教版语文小五下《二泉映月》教案

苏教版语文小五下《二泉映月》教案

苏教版语文小五下《二泉映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胡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二泉映月》的内涵和特点。

2.能够清晰、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理解文章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意义,掌握一些语言和修辞手法。

4.分析民族音乐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的联系和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胡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2.理解雅俗共赏、古今共存、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内涵。

3.掌握故事情节、情感渲染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1.准备胡琴,了解其制作原理和演奏方法。

2.收集有关“胡琴”的图片、资料和音乐片段。

3.整理好课文及相关辅导资料。

4.提前预习课文,准备欣赏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胡琴图片和声音,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胡琴,能否分辨出它与其他乐器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了解胡琴,进而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2.学习课文(30分钟)1.师生一起阅读课文,了解情节。

2.分角色模仿朗读。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

3.分段讲解,探究文章的词语和句式运用。

4.练习朗读,欣赏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古曲的文化气息和思乡之情。

3.欣赏音乐片段(20分钟)1.放置胡琴演奏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聆听胡琴的独特音色,理解其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分析音乐和课文、景观之间的联系和共生关系。

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与人文、自然景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4.练习胡琴(20分钟)1.老师向学生演示胡琴的演奏方法,让学生感受胡琴的唯美和神秘,鼓励学习弹奏胡琴。

2.按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胡琴练习,鼓励他们兴趣,并讲解具体技巧和注意事项。

5.反思总结(10分钟)1.让学生自我评价今天课堂学习成果,梳理自己今天的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2.鼓励学生探究胡琴文化和古曲艺术的精神内涵,在课外练习胡琴,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朗读、胡琴演奏和自我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2.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和练习表现。

3.通过期中和期末答卷,考查学生对课文和音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课文】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欣赏、感悟课文的精彩语段;三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怎么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1、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二泉风光图以及阿炳图片,在百度中搜索《二泉映月》课文的朗读录音以及《二泉映月》的二胡曲作为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品味音乐。

课堂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以及《二泉映月》等二胡曲的资料。

【教学方法】本课课文的语言优美。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

在图片欣赏中领略二泉意境,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阿炳苦难的一生,在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朗读方式中感悟课本语言文字。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

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知识极其有限的特点,为了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

我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资源库中的充足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掌握更多关于《二泉映月》的知识,并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取长补短,解决疑难问题,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天下第二泉的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ala0&fr=ala0 &sf=1&fmq=1329977059531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 ce=0&istype=2&word=%CC%EC%CF%C2%B5%DA%B6%FE%C8%AA&s=0【阿炳图片】/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fr=ala0&pv=&word =%CF%B9%D7%D3%B0%A2%B1%FE&istype=2&z=0&fm=rs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的资料】/question/147481265.html,,,,,/Search/XYWG200503020.html/Search/XYWX2004Z2025.html/view/25105.htm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二、初读指导1.听读指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视频资料朗读课文】:/u11/v_MzE3MzEyNjc.html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小组交流。

课件展示分段情况/p-959299356497.html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左窄右宽“饶”右—卜不要多“点”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

【听二胡曲《二泉映月》视频】/u97/v_NjUyOTg4MTQ.html。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

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

(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出示课件】/view/676sie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3.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学生朗读课文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

小组讨沦。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课件】/p-959299356497.html(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听二胡曲《二泉映月》视频】/u97/v_NjUyOTg4MTQ.html。

(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浯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百度视频】动画欣赏/programs/view/AID7wFY7adY/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3)指导读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3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

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