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理论价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理论价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理论价值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理论价值》,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是最着名的需求理论着作之一,文中马斯洛讲解了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从生理需求到人的自我发展,这对于现阶段的政府制订各种政策以及个人发展都具有意义。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生理需求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动机理论的出发点,一个连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人,可能对于安全、爱和尊重的需求都不会很强烈,因为此时对于食物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其他方面的需求。

当机体受到某种需求的支配时,对未来的看法也会改变,一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他的理想境界可能是食物的极大丰富,只要能够满足对食物的需求,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这就联想到当今社会中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些事情,诸如小到劣质奶粉、地沟油等,大到空气污染、雾霾天气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了道德品质下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的产物,时刻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2.安全需求当生理需求满足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需求,马斯洛称之为安全需求,整个有机体有的时候就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

在马斯洛看来,在有些时候,人也会把安全需求当成最主要的需求,即使此时生理需求还没有得到完全地满足。

从安全需求的角度出发,现阶段主要的表现在于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大学生失联现象、各种交通事故、生产方面出现的事故,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

3.爱的需要假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很好地得到满足,那么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现在的人强烈地感受到缺乏朋友、家庭等,渴望在团体之中和同事之间保持友情,强烈的感觉到爱的需求,但是爱不是性,爱是给别人的关爱和别人给自己的爱护。

由此就可以研究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诸如城管和商贩的矛盾、医患矛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诸多矛盾都是缺少爱的关怀所致。

4.尊重的需要尊重主要是受到他人的尊重,当我们在社会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我们往往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各种成就得到他人的赞许和敬重。

西游记之马斯洛理论

西游记之马斯洛理论

西游记之马斯洛理论【西游记之马斯洛理论】猪八戒的需求是生理,沙僧的需求是安全,白龙的需求是归属,唐僧的需求是荣誉,孙悟空的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

他们取经目的不同,价值观不同,所以一路行为就很好理解:八戒偷懒、沙僧撮合、白龙无闻、唐僧哭啼、悟空拼命。

《西游记》的五人团队分别代表了五个层次需求。

1.八戒的需求是生理,激励八戒向前的因素主要有:食物、性……2.沙僧的需求是安全,激励沙僧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安全、秩序、自由;3.白龙的需求是归属,激励白龙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友情、归属;4.唐僧的需求是荣誉,激励唐僧向前的因素主要有:成就、尊重、欣赏(当然还有自我欣赏)5.悟空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激励悟空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实现自我价值,包括学习、发展、创造力和自觉性分析:西游记的5人团队取得成功的要素,在于针对每个人的需求给予满足,从而激励大家一路向西。

各种需要的简要解释:1、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

如衣、食、住、行;2、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本特点:(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是心理学中一种描述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对于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表明了人们在满足一个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去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求。

这种层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需求对于人们来说比其他需求更为重要。

其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性。

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个体追求自我发展、实现个人潜能和自我价值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人们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之后,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就。

这一观点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也成为了许多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再者,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还提出了“缺失需要会引起压力”的概念。

当人们无法满足某一层次的需求时,就会产生压力和焦虑。

这种压力会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满足需求的途径,从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

因此,了解和满足员工的需求,对于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有学者认为,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人类需求的复杂性,忽视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对需求的影响。

同时,一些研究也表明,并非所有人都会按照马斯洛的层次结构来追求需求,有些人可能会在某一层次上停滞不前,或者跳跃性地追求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的来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需求和动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思路。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一理论仍然对管理实践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入理解和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有效地满足和引导需求,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们对人类需求和动机的探索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称之为“需求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需求和动机,并为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提供了指导。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基于人的需求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优先级来满足的观点。

他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级的精神需求。

这些层次包括: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指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性欲、呼吸和排泄等。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不适和焦虑。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是指人类对身体和心理安全的需求。

这包括有保障的居所、稳定的工作、社交关系以及对自己和家人的保护等。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是指人类对社会交往和归属感的需求。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以满足我们的情感和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是指人类对自尊、尊重和尊重的需求。

这包括被他人认同和重视,以及在社会中被赞赏和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指的是人类追求个人潜力发展、追求理想和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求是一个持续的追求,它让人们感到满足和充实。

自我实现的意义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重要的层次之一。

它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一个人追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愿望。

自我实现是一个积极的动机,它使人们不断尝试新的事物、挑战自己并达到自己的最大潜力。

自我实现的意义在于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一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目标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意。

自我实现也能够为人们提供动力和意义,使他们感到生活有意义,并且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体验到一种所谓的“心流”状态。

心流是指一个人全神贯注在某项活动中,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时间如飞驰而过。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心理学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的内涵和应用1. 引言自我实现理论是人istic psychology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伯拉罕·马斯洛提出。

该理论主张每个人都有追求成长、发展和实现潜力的内在动力,探索并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获得健康、幸福和满意感。

2. 自我实现理论的内涵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在一定需求层次被满足之后,人们才能追求更高级的需要。

自我实现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2.1 需求层次:马斯洛提出了一个经典的需求层次模型,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2 流畅体验:流畅体验指个体参与充满挑战但符合其技能水平的活动时所经历到的完全投入感受。

2.3 自我认知与成长:个体需要通过自我反思、意义寻求和价值觉知等方式不断发展个人的自我认知,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3. 自我实现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自我实现理论对个体的发展和组织的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方面:3.1 教育领域:教育者可以根据自我实现理论的原则来设计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促进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3.2 组织管理: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但符合员工技能水平的工作任务,帮助员工获得流畅体验,并激励他们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3.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可以运用自我实现理论来帮助客户探索并满足个人需求,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

4. 总结自我实现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成长、发展和实现潜力的内在动力。

了解自我实现的内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教育、组织管理和心理治疗等领域,有助于帮助个体实现自身的潜能并获得更高水平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者的特质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者的特质

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者的特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1943年其著作《动机论》中提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饥、渴、性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要,它是推动人们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在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相继产生。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

个人寻求生命、财产等个人生活方面免于威胁、孤独、侵犯并得到保障的心理就是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这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伙伴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并希望为团体与社会所接纳,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到相互支持与关照。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是希求别人的重视,获得名誉、地位;后者希求个人有价值,希望个人的能力、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需要,即获得精神层面的臻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韵需要。

马斯洛认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丽异的。

有人希望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人可以表现在体育上,还有人表现在绘画或发明创造上…简而言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的特质===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是指个人的潜在能力、天资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对自身的内在价值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

马斯洛认为,只有充分实现个人的全部潜能,即实现人生全部价值的人,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无畏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工作,有发明,有创造,成为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他通过对心理健康水平出众的人进行跟踪、观察和综合研究,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健康模型。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乐观的、振奋的的。

他更关注人格的意识方面,把人看作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总是在不断寻找既适合自己、又是个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初始动机。

他认为把人的需要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

就是说,必须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

马斯洛把这些需要排了五个层次,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

第一,生理需求应用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第二,安全需求应用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例如:。

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第三、社交需求应用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

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第四、尊重需求应用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

例如: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

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

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
潜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 自我实现的过程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超越 • 其他心理学家如**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和维克托·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也对自我实现 进行了深入研究 • 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 • 弗兰克尔提出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自由意志和生命意义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 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自我实现的过程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和自我超越 • 罗杰斯提出了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强调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
02 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与途径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关系
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追求内心深处 的满足与成长
01 自我实现的定义与理论背景
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定义及发展历程
•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提出
• 阿德勒认为,自我实现是个体追求心理成熟和内心潜能的过程 • 自我实现的过程包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超越自我 • 随后,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阿德勒的基础上提出了需 求层次理论 •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个体在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等基本需求后,追求内心
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可以促进社会和 谐、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倡导自我实现与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倡导 自我实现与人 生价值的重要 性,提高个体 的自我认知和 自我实现能力
01
我们应该倡导 自我实现与人 生价值的重要 性,提高个体 的道德品质、 知识技能和创 新能力,为实 现个人价值和 社会价02值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及价值分析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特点
通过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根源、特征及其条件的考察, 笔者认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对人类发展前途的乐观主义
马斯洛对人的自我实现的研究实际上表达了他对于人“应该”怎样生活的一种看法:这是人有可能实现的建设性生活的图景。

他相信, 对价值观完全可以作科学的研究,从而确立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观;他认为自己所提出的新价值体系即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就是建立在对人性、人的潜能和需要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以优秀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这些人的价值选择将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终极价值。

强调人性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马斯洛认为“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至少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基本需要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

他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

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

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形态具有这潜能,正如他有胚胎形式的胳臂和腿一样。

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

”把合理社会和健康文化的主要功能仅仅局限于促进人固有的先天潜能普遍地自我实现。

2、强调人的存在的自由性
马斯洛坚决反对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反对对人的机械主义研究方法,即片面地强调环境决定作用的行为主义方法;他认为人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界的压力生活,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人通过自觉的意识努力和行动,能够改造环境及自身。

内在自由似乎比外在自由更重要。

动力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是:自发、释放、自然、自我认可、冲动意识、满足。

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价值分析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既有心理学也又有价值哲学的研究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值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客体所固有不能等同于主体即人的需要,从关系范畴,是主客体关系的一种价值,既来源于客体,又取决于个体的需要和主体的实践活动。

价值实践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1、关于自我实现的动力
马斯洛看到了人的需要在人的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并把人的自我实现动力说成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最终动力。

他认为“人性按着他自己的本性有指向越来越完善的存在,越来越多地实现其人性的压力。

”因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

或者可以具体地概述为,向自我实现的各个方面和一切副次方面成长,也就是说,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

”人的
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是人的内在的潜能、内在本质、固有趋势,它们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

“作为人的高级需要的自我实现需要,如果被剥夺或阻塞,会酿成缺乏维生素所呈现的类似病状生活缺乏价值观念,缺乏意义感和充实感”。

这种“人性的压力”,对人是一种更深层、更本质的压力。

于是,人在其生存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出如何生存得更好,与自我发展有关的需要。

至此,人就开始受到新的超越性动机的支配和驱动。

然而,人的个体需要的发生和变化则是一个受既存文化影响的社会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揭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成这一差别的还是劳动。

”通过劳动,人类使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同时,也以主体的姿态反观自身,认识自己、确证自己、改造自己,实现自身的发展。

正是这种基于人的实践形成了对自我的自觉意识和超越意识,形成了人的自我实现的客观前提。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人只有在实践中意识到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反求和确立自我时,才能成为自觉的、自为的人。

唯有如此,才会关注尚未被开发和使用的潜在的能力,才会关注自我发
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意识才会确立起来。

自我实现需要并不是人的内在固有趋势、固有需要,而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的,人的需要也不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最终动力,它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基于此,马斯洛所描绘的健康人格和自我现实的标志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而影响人的需要的转变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2、关于自我实现的途径
马斯洛依据他所建构的人的内在价值论,把人的自我实现的动力归结为“人性的压力”,在人自身的自然中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

因此对自身潜能和价值的“自知”或“自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不同,外在的要求是主体对环境的反应,对他人的命令的反应。

“内在需求”可以说是人内心的反应,是人内在地感觉到的一种与责任完全不同的自我沉迷。

自我实现的人正是按照自我意欲生活的人,是怡然、自发、天然真情的人,他们比其他人更易于把握自己的真性。

因此只要自知了自己的这种内在价值,内在需求,然后按照需要能次的递进在基本需要的充分满足后,并全力以赴地追求更高级的满足,就能走向自我实现。

马斯洛从自然主义出发,看不到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能动的追求,是一个有自觉目的的社会实践过程。

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角度论述道:“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
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这说明人的能动性和人的受动性存在是一致的,它既表现为人对客体对象的依赖性,又表现为客体对象对人的制约性。

“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

人的自我实现必然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实践的发展,人的各种能力,生产力、感知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等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并不断得到开发和提升的。

3、关于人的社会价值
马斯洛抛开人与社会的关系,单纯从个人出发去发现和寻找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认为这些价值是人类本性所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中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是全自然主义的价值系统。

他说:“我不同意文化相对论,我认为应该有基本的、潜在的而且是跨文化的人类标准;这些标准超越各种文化,并具有更普遍的人性。

没有这些标准我们就失去了批判的尺度。

”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象性关系。

认为颠倒的价值观是由颠倒的不合理的现实存在造成的。

现实的存在中人的利益的冲突是其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根源。

显然,马斯洛没有看到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活本质上是社
会的实践的,每个人自我实现的全部现实性都与整个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联系在一起,不仅每个人的价值观与目标是社会赋予的,而且他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也要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并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溶为一体。

因此,个人的自我实现,只有通过社会,通过集体、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达到;只有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自我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人的自我实现才具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自我实现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自然性,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人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