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

合集下载

中医学辩证思维

中医学辩证思维

中医学辩证思维
中医学辩证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疾病不仅仅是症状的表现,而是整个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所引发的一个复杂的生理和生态平衡失调
的过程。

因此,中医学强调必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这种方法不局限于单一的症状,而是从整体出发,考虑到疾病的原因、发展过程、病理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病情,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辩证思维的具体特点包括:注重整体观念,重视病因病机分析,注重辨证施治,推崇个体化治疗,强调预防为主等。

在实践中,中医学辩证思维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把握病情,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学辩证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本质,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 1 -。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一、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一)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张介宾认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表明病机是指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审证求机”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在收集四诊(望、问、闻、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的思辨方法,通过辨析疾病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

从临床实际的临证过程来看,病机是辨证的依据、论治的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向论治的桥梁。

对症状的分析、证候的判断皆以病机分析为依据。

“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谨守病机”则是论治必须遵守的原则。

“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审证求机”是辨证的基本要求。

病机对临床立法组方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中医对相应证候所确立的治法,是通过调整病机而起作用。

因此,把握病机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二)准确运用病机词汇病机词汇是说明疾病病变机理的专用名词,应有明确的内涵。

应用病机词汇表达辨证所得印象,就可作为治疗的依据。

常用病机词汇,多以脏腑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

脏腑病机词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突出病机的重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是进一步演绎论述病变机理的基础。

准确应用病机词汇,不仅要以患者的症状表现作为客观依据,而且要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脾虚与肝郁的先后主次),善于对类证作出对比鉴别,了解某些类证之间的联系(如肝脾不和、肝胃不和)。

证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应采用不同的病机词汇组合表达,体现其因果及内在关系(如水不涵木、肝风内动)。

切忌内涵不清,外延过大,过于笼统,或主次不明,似是而非。

(三)重视脏腑病机脏腑病机在辨证论治中起着主导作用,临证必须熟练掌握,准确运用,尤应明确常用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类证之间的联系和鉴别,治疗才有较强的针对性。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
中医临床辩证思维是指在中医诊疗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辩证思维是全面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在深入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人体的生理变化、病证表现等方面进行辨识和考虑。

2. 辩证思维是进阶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进一步对不同证候作出判断,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的中药配方和治疗方法。

3. 辩证思维是动态性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辩证思维是个性化的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关注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在针对不同病人时,因个人差异而作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 辩证思维是实践性思维。

中医辨证思维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治疗思维方式。

总之,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思维,它能够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中医学辩证思维

中医学辩证思维

中医学辩证思维
中医学辩证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矛盾论为核心,以运动变化和阴阳论为依据,贯穿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中医学辩证思维的核心是矛盾论。

中医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中医学看来,生命体内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也是互为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矛盾关系是生命体内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

中医学辩证思维不仅是一种理论思想,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中医学辩证思维通过对临床症状的综合分析和矛盾的诊断,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学辩证思维也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辩证思维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它不仅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学辩证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 1 -。

正统中医辨证思维:辨证的12把金钥匙(必会)

正统中医辨证思维:辨证的12把金钥匙(必会)

正统中医辨证思维:辨证的12把金钥匙(必会)
1.辨证之首,注意主症
2.辨证之性,注意兼症
3.辨证中证,注意联系
4.辨证外之证,注意夹杂
5.辨静态之证,注意守法
6.辨动态之证,注意灵活
7.辨无证之证,注意隐症
8.辨错杂之证,注意调平
9.辨有效之证,注意病程
10.辨无效之证,注意审查
11.辨先效后无效之证,注意演变
12.辨药后加重之证,注意审因
高手,只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了上万遍。

中医是门经验医学,只有大量的临床、试错,才可能积累一定的经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的生病过程是千奇百怪的,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是有抽丝剥茧,找主线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特别是治疗坏病,要有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行之,胆欲大,智欲圆。

不要有明哲保身的思想,我们临床中可能好多病名都不清楚,可能患者也都是病若游丝,如果一味地把患者推向医院,那我们的经验怎么积累,病人又凭什么要相信我们呢!
这其实,是对中医人最大考验。

中医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中医辩证思维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学科,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指南,是中医学的灵魂和核心。

中医辩证思维指的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思考和分析方法。

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它强调的是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重视事物间的对立、矛盾和统一。

中医辩证思维是基于辩证法的思考方法,用以指导中医诊疗。

中医辩证思维强调病证的整体性认识。

在中医看来,疾病是由于人体的整体失衡而导致的。

因此,中医辩证思维注重探究病证的本质和根源,是一种以整体分析为主的思维方法。

中医辩证思维中的辨证也即是对病证的整体判断和分析,这种整体性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中医辩证思维强调病证间的对立和矛盾,并寻求统一。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的失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辩证思维中的对症下药就是针对病证矛盾的调节和统一。

中医辩证思维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找到治疗病证的根本原则,使中医能够真正地治疗疾病,而非仅仅是解决一些表面症状。

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之所以成为一门医学奇迹的原因之一。

中医辩证思维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由此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辩证思维不断演进和完善,成为今天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总之,中医辩证思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中医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医辩证思维的独特性和实用性使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在深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注重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广泛研究和认识,积极对中医辩证思维进行应用和推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的辩证思维

中医的辩证思维

中医的辩证思维一、什么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对立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强调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注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中医的辩证思维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辨证求因辩证思维注重从根本原因上寻找问题的病因,而非仅仅减轻症状或治疗表面上的疾病。

通过深入挖掘病因,可以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疾病的反复出现。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辩证思维要求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通过综合分析辨识出疾病的主要病机,并针对这些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3. 辩证分型辩证分型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等表现,将疾病进行归纳与分类,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辩证分型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4. 辨证对治中医强调治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疗法,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辩证思维要求医生对病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予以对治。

5. 辨证用药中药配伍是中医辩证思维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医通过对不同药物的性能、功效和配伍原则的研究,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辩证思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辩证思维是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辩证思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辨证论治的实践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确定病情的主要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不同病机需要不同的治疗,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辩证思维,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2. 辩证分型的应用辨证分型是中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方案和用药。

不同的辨证分型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肝火旺盛型的疾病,可以选择清肝泻火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寒湿内阻型的疾病,可以选择温阳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3)...(接上文)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要以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中医的核心理论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一是取象比类;二是司外揣内;三是归纳演绎;四是试探反证等。

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它与西医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人,学好中医,必须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我常跟人说,学医贵在明理,理明则艺精。

我现在将它改为理明则术精。

中医的思维方法很多,主要有:第一,取象比类法,又称“援物比类”法。

它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类似或类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和推论,认为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类似或类同的,据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思维方法。

此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重要思维方法。

它涉及到:1、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精气学说和天人一体思想比类人体,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是由气的升降、聚散运动变化所维系的一个小宇宙小天地。

一旦气的运动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2、用阴阳学说比类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

不但与人体内阴阳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自然界阴阳运动平衡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立统一的理论。

3、五行学说比类人体,是以它来说明五脏分别具体的五行特性和功能。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取象,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五脏,生理病理体系。

天人合一,是在整体学说的前提下。

天人相应是在五脏一体的前提下。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应是有所区别的。

五行学说实际就是藏象学说的主体,这是一个思维方法。

在病因上,从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独特的病因理论。

第二司外揣内法,又称为以表知里法。

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判断事物的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灵枢·外揣》篇曰:“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彰之似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一中医文化属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中医学蕴含着千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几方面:1、中医哲学观重视整体思辨、恒动观念,并崇尚顺应自然;2、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医理论、概念、术语等产生与形成,具有医学实践非医学实践的双重来源,并存在多元化解释的倾向;3、中医具体诊疗措施多依赖直觉体悟、个体经验,强调平衡,追求实用;4、中医学发展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崇古遵经倾向;5、与儒、佛、道、易关系密切。

中医学的本质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之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国东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到如今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新兴的种种科学哲学都曾对中医学产生过影响,并将历史性的影响下去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

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理解中医,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大。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就是中医的辨证思维,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包含三大内容:1、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2、以取象比类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3、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灵感”思维。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指的就是“秀才”本身已经具备了中国这一套传统的文化修养(儒、佛、道、易)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

说到学好中医治病,其实最关键就是在于彻底领悟这一套思维模式。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五行所反映的生命规律。

二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合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要先从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入手。

阴阳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易》,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古代人们以阴阳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界。

从最朴素最直观讲,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最后引申扩展,把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均用阴阳加以概括。

中医学为了解释人体生病的最基本问题便引入了阴阳学说。

就像开篇《中国中医》歌词所讲的“中医有阴阳,阴阳有平衡,平衡失调生病疾”一样。

这是接下来五行六气变化的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

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

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

阴阳的交感统一和平衡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谈到人体的阴阳平衡问题,火神派掌门人卢崇汉教授的“扶阳”理论认为,人体的的这个阴阳平衡不是阴和阳的等分量的平衡,而是始终处在“阳主阴从”的动态平衡。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阳长一分,阴即随之长一分,阳衰一分,阴亦随之衰一分”。

阳为阴之主,气为血之帅,这说明在阴阳互根关系上,必须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道理,这也是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

《内经》概括“阳化气,阴成行”,这里的“气”指的是气化的功能,“形”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故可以认为,一切生化机能是无形的,属阳的范畴,一切有形的物质属阴的范畴,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得靠阳的功能来化生,阴能构成形体,阴的形之所以能逐渐强壮全赖于阳化生阴。

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是不能独立存在,更不能发展壮大。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功能作用发挥,机体的生命一直在进行,不但借此阴可以继续向阳转化,并且“阴”物质可以通过“阳”作用的作用而不断的合成和积累,这就是在阴阳的这一相对的统一体中的“阳主阴从”。

三阴三阳是《素问》中阴阳离合论中提出的概念,为说明阴阳的升降、生长收藏、离合时而提出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和,少阳为枢。

是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实际少阳就是三阳主宰的阳门是生长之门,少阴就是三阴主宰的阴门是收藏之门。

《伤寒论》讲的六经就是讲的三阴三阳,就是上面的两个门(生长之门和收藏之门),这两个门协要调好,必须三阴三阳的开合枢纽协调好,开合枢纽协调好了,阴阳的升降出入就不会有异常,气的升降出入就不会有异常,我们这个生命就不会有异常。

这个层面就是阴阳平衡(即阳主阴从,阴平阳秘的平衡)的宏观层面,是第一病机层面,是第一辨证层面。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

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具从子时发起。

太阳如天之日,无微不照,阳光自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比毕照焉,所以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

一部伤寒论,如内容六瓣之一橘。

荣卫如橘皮,脏腑如六瓣,少阳经如橘络也。

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和生克规律,并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归纳多种事物和现象,以生克制化规律阐释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许多人认为十分抽象,难以明白。

其实,五行学说是一套和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另一套代号。

就如代数用XYZ,化学将水解释为H2O,都是一种代号,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白那套语言,才能明白背后的理念。

中医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诞生,是由这五种元素组成的。

中医学利用这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以及病理变化。

正如《中国中医》歌词所讲的“中医有五行,五行有生克,生克失常成病理”。

四阴阳五行学说小结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但是阴阳五行学说只是中医的一套思维而已,用现代哲学来讲只是说明人体内部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和说明人体内部具体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极其具体和复杂的关系,所以不能“死搬硬套”,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也有存在与“阴阳五行的消长生克规律”不完全相符的时候,所以在临床处理时要“灵活”应用,所以我们说“要领悟阴阳五行思维”而不是“死记阴阳五行关系”。

五中医运气学的精华中医运气学简称五运六气,简称“运气”。

“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是天地阴阳之道,五行生克之道,气的生长收藏之道的总结。

其精华包括运气学说的四大理论即运气气化理论、运气病机理论、运气辨证理论、运气论治理论。

(一)运气气化理论:1、五运(木火土金水,其中火分君火、相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配以阴阳升降交合为基础体现气的生长收藏之道而产生的五行六气圆运动图(见本书附录图表总汇图4五行六气圆运动图),人秉五行六气而生脏腑,所以此图产生与天地阴阳之道,五行生克之道,气的生长收藏之道,是下面产生脏腑气机圆运动的基础。

2、气化分析三要点(同化从化异化)--作用结果(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平气规律胜复规律郁发规律正常--物候(生长化收藏)3、示意图:气化-作用结果-->气候<异常--病候4、气化自衡规律平气规律:指大运太过不及被司天之气及岁支之气化为平气的规律(运太过而被抑,运不及而得助),分正常平气、异常平气。

胜复规律:胜气指本运之气过胜,复气指偏胜之气的所不胜之气,胜复规律分有胜有复规律、无胜无复规律。

郁发规律:郁指本运之气太亢,所胜之气被压抑而成为郁气,发指受郁之气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反制过亢之气。

5、运气学说的应用主要是胜复郁发的气化规律的反映,具体为胜极必复,郁极必发。

(二)运气病机理论:(运气病机的实质是揭示运气气化与脏腑气化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病理)1、六淫气化病机:运气中的司天,在泉胜复太过不及对脏腑虚实的影响(六淫的胜复郁发变)分三步:区分;脏气盛衰生克;必先五胜。

先分析六气气化是否存在胜复郁发变,然后再审察和脏腑生克乘侮之间的病机关系,即找出起主导作用的气淫,才能分析出导致脏腑虚实盛衰的根源。

2、非六淫气化病机:脏腑内部以气化为统领以阴阳为纲的“气、血、精、痰、饮”五大人体生理病理物质的失调。

(三)运气辨证理论:运气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升华,运气辨证是立足于脏腑气化与外界“六化”的气化辨证,着眼于辨清这两类矛盾作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中医辨证的主要矛盾。

(四)运气论治理论:以平为期,和调治则。

中医调治法具有调和、调理、协调、沟通等含义。

疾病虽千差万别,但都可归结为动态平衡失调,调治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庸之道,并与脏腑经络理论、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

其中主要有调寒热、调内外、调升降、调虚实、调气血、调脏腑等,凡具有相反相承双向调节作用的治法皆属调治。

无论外感内伤、新病痼疾,虽疾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和发展变化千差万别,但其病机均为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失调所致,而治病就在于协调人体内环境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新的平衡。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此,调治即是使机体失调的病理机制恢复至和调的生理状态。

广而言之,所有治法均可概言调治。

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及祛痰,化湿、理气、活血、安神、开窍、固涩等治法中,均含有调治成分。

调治法正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不仅应用范围极广,而且具有灵活多变、精巧迂回之妙。

为中医治法之精髓所在,属中医特色之一。

六中医易学精华1、周易是内经的源泉:阴阳、藏象、气化;2、周易太极图与中医:太极图与阴阳气化;太极图与五行升降;太极图与气学说(气的升降出入)。

3、衡动观(整体衡动观而并非整体恒动观,中和观是平衡观的核心)。

周易强调的是圆道,周易圆道是一种动态循环,它奠定了中医整体观的基础,整体观实际上是一种圆的体现,阴阳五行学说更是渗透了周易圆道的观点。

4、周易圆道与中医圆运动:圆道观奠定了整体观的基础,整体是圆的整体,中医整体观是周易圆道的体现中医圆运动的精髓在于气机升降圆运动,即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是以上面介绍的阴阳升降交合和五行六气圆运动为基础产生的,因为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脏腑气机升降圆运动,包括:心肾是升降的根本,水升火降,坎离交泰;脾胃为升降之枢纽,燥湿调停,中土健运;肝肺是升降的翼佐,即是气血的升降。

5、周易的太极思维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源:太极思维是是周易的根本性思维,其核心是阴阳思维,是对矛盾法则的高度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