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体系的关键

“六经辨证”是《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体系的关键“六经辨证”,这是《伤寒杂病论》理解经方辨证体系的关键。
如果说“八纲辨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辨证方法的话,那么“六经辨证”则是从病位入手结合病性分析而确定治疗原则的一种辨证方法。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张仲景的“六经”本意。
张仲景之“六经病”应该是由特定的症状群组成的六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病理状态。
人体患病实际就是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子之间发生作用时(即正邪交争)的一种反应,但是由于体质的差异,症状反应的状态也不相同。
当人体的抵抗机能表现为一种亢进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比如“发热恶寒”或“蒸蒸而汗”或“脉浮、脉弦”等等。
张仲景就把此类反映人体亢进状态的症状定性为三类阳性病,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
当人体的机能表现为一种陈衰状态时,比如“但欲寐”“下利清谷”“脉细微”等等,则定性为三类阴性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
也就是所谓的“三阴三阳”。
在三阳病中,凡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为主要反应特征时,就定义为三阳病里的表证,统称之为太阳病,或者叫做表阳证。
而发生少阳病典型症状反应时即称之为少阳病,或称半表半里阳证。
发生阳明病典型症状反应时就称之为阳明病,或称为里阳证。
当症状反应表现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特征的阴性状态时就定义为少阴病,或称作表阴证。
而症状表现为太阴病典型特征时就称为太阴病,或称里阴证。
当出现即非太阴症也非少阴病的阴性症状反应时,就统称为厥阴病,或称半表半里阴证。
辨别阳性证与阴性证主要还是以“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虚实”为依据。
热者为阳,寒者为阴,“虚实”同样有随“寒热”而变的属性。
这样,“六经辨证”实际已经涵盖了“八纲辨证”的内容。
这里面已概括了表、里、半表半里、寒热、虚实、阴阳。
于是便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辨证体系。
但是依然无法涵盖经方辨证体系的全部内容(比如:停水、瘀血等)。
尽管《伤寒杂病论》以三阴三阳六病分类,但是张仲景并无意将其作为统领所有辨证因素的一个“万能大纲”,不然就不会再以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杂病部分了。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六经辩证概说

一.六经辩证的意义六经辩证在中医学上的地位已一落千丈,随著中医辩证方法的发展,这种辩证法被越来越少的人重视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六经辩证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任何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充分灵活运\用这种辩证方法可以达到速愈的效果,改变目前中医流派治病慢的状况。
而当前的情况是中医基本上没有机会治急性病。
在迅速解决了当务之急的急性期之后,再来用培本固元等诸多方法来清除病根,达到不复发的目的。
所以说六经辩证法如同是作战的先锋部队,是否成功关系到中医队列的士气。
虽然是没有这个机会,但中医是有这个能力的,六经辩证就是打开急病解救之门的中医钥匙。
在当今大众\很难了解到六经辩证的情况下做一个普及性的讲座,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前贤陈修圆先生的理论解释为基础,以现代语言来说明六经辩证。
本文总字数大约为10000字。
二。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伤寒杂病论以内经理论,将疾病分为上述六经病,使得辩证简单明了,便於灵活运\用。
一。
太阳太阳经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
1.太阳经证。
主证是: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意思是说,凡是有头痛,项强,恶寒,发热的病证,都可以归为太阳经证。
这就是太阳经证的定义。
而太阳经证可以分为太阳经虚邪证及太阳经实邪证。
2.太阳经虚邪证。
在上证的基础上,再加上脉缓,自汗出,恶风。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汤。
3.太阳经虚邪不可强发汗证。
伤於风寒八九日,但是还没有解除,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兼有身热,身上发痒。
这种证侯的原因:因为表邪客於肌肤,身体内有汗出不出来。
在得病二三日的时侯没有去发汗,而现在已经八九日,这时侯发汗肯定会伤及人体阳气,所以这时侯用“小发其汗”的治法,用轻剂量的发汗药来治。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4.发汗后表邪仍不解证本病与上证相仿,但是二三日的时侯服过了桂枝汤来发汗,通过发汗的方法,出现了大汗出,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的后果,一日发作两次。
这是因为风寒之邪没有完全祛除的结果。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引言六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书凝聚了古代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深刻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探讨。
六经的背景和意义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代表,它们的创作和编纂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经书不仅是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也是普通人民生活的指南。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六经的内容和特点1. 《易经》《易经》是六经中最早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集卜筮、祭祀、古代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
其中的“易”指的是变化,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2. 《尚书》《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305篇古代诗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爱情、生活等。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4. 《礼记》《礼记》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记录了古代各种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周易》《周易》是一部集卜筮、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春秋》《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经典著作。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引言胡希恕(1891-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本文将详细介绍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并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哲学思考中的重要意义。
一、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概述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是基于中国传统经典六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春秋》)的研究和思考而形成的。
他认为,这六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对六经的辨析与研究胡希恕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辨证思路,即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揭示出其中的矛盾和互补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六经中的每一本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和辩证,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推导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三、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重要意义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哲学思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丰富内涵。
其次,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融合,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四、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应用案例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以教育领域为例,通过运用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管理和决策领域,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长福
辨以 表风 里寒 论为 伤准 寒绳 里六 法经 方辨 药证
伤寒论快入门 • 先走六条道。 • 学会六个六。 • 六经、六病、六脉、 • 六证、六法、六方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六法,六方: • 太阳中风解表方桂枝汤 ,太阳伤寒解表方麻黄汤; • 阳明表证解表方葛根汤; • 少阳表证解表方小柴胡汤; • 太阴表证解表方桂枝加芍汤; • 少阴表证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 厥阴表证解表方当归四逆汤。
病跟经走,方跟病走; 经病同行,六经大道找病; 先看三阳可有病,再问三阴可健康; 三阳好比衣和被,三阴全靠他保养。
项强
项背几几强太阳, 脉浮无汗葛根汤, 有汗桂枝添葛入, 脉沉栝蒌桂枝方。 结胸项强如柔痉, 大陷胸丸下必康。 但见少阳休汗下, 柴胡去半入蒌良。
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 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 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六经病变来源于《黄帝内经》
三阳合病并病
•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 • 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 • 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 • 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 •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 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 •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 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 • 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六 经 辨 证 图 谱 : 阳 明 经
六 经 辨 证 图 谱 : 少 阳 经
桂 枝 汤
睛明
有诗为证: • 要问眼病因何起?风寒袭击太阳经。 • 太阳末梢是晴明,长在眼角正中心。 • 太阳受邪眼流泪,有病双目看不清。 • 角膜充血和水肿,鼻涕眼泪擦不净。 • 眼压升高显红经,两眼昏昏如云蒙。 • 雾蒙水肿白内障,两目睁开看不清。 • 医圣写下太阳病,太阳经上找病根。 • 眼睛疾患不要怕,桂枝用上有神功。
谢谢大家!
江南蔡氏经方医馆:蔡长福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六脉: 太阳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紧; 阳明表证脉浮长,热证脉长洪; 少阳表证脉弦紧,热证脉弦紧有力; 太阴表证脉浮缓,寒证脉沉迟; 少阴表证脉细弦,热证脉细数; 厥阴表证脉微细,热证脉沉细数。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 六证:
太阳中风恶风怕冷,太阳伤寒怕冷恶风; 阳明表证无汗面赤额疼目疼鼻干卧不宁; 少阳表证往来寒热; 太阴表证恶风怕冷; 少阴表证背恶寒口中和但欲寐; 厥阴表证四肢厥冷,身冷如冰。
• 太阳病
• 项背强,几几然, 脉浮缓,自汗出, 鼻鸣干呕,恶风怕 冷。
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 缘缘面赤额头疼, 发热恶寒而无汗, 目痛鼻干卧不宁。
• 少阳病:
• 伤寒五六日,Biblioteka 胁苦满 ,寒热来往,默默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或不 呕,或渴或不渴,或口 干或口不干。
骨 空 论
六 经 辨 证 图 谱 : 太 阳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