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头痛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1.太阳中风证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

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

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3.太阳伤寒证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受风寒外袭,毛窍闭塞,卫闭营郁,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发热,恶风畏寒,腰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六经辨证头痛

六经辨证头痛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头痛六经辨证实训

头痛六经辨证实训

痰浊头痛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 [任脉]
丰隆: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足阳明胃经]
百会:两耳连线的中点。[督脉]
印堂:两眉头的中点。 [经外奇穴]
阿是穴:
瘀血头痛
阿是穴: 合谷: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铙侧缘的中点 处。 [手阳明大肠经]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踝尖上三寸。 [足太阴脾 经] 膈俞:第七胸椎脊突下,旁开1.5 寸。[足太阳 膀胱经] 委中:帼横纹连线的中点。 [足太阳膀胱经]
1.头 痛:
主穴:
1、率谷:[归经]足少阳胆经。人体的头部,当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穴直上方。 2、百会: [归经]督脉。两耳连线的中点。
3、太阳: [归经]经外奇穴。前额两侧,外眼角 延痛
悬颅: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 中点处。 [足少阳胆经] 颔厌: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连线的上 1/4至下3/4交点。 [足少阳胆经] 风池: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 斜方肌上方之间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 太冲:足背侧,当第一趾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足厥阴肝经] 丘墟: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的外侧凹陷 处。 [足少阳胆经] 阿是穴:
对症处理
① 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大椎等穴位。 若前额痛加刺印堂、攒竹、内庭;
偏头痛加刺头维、外关、列缺、足临泣;
枕后头痛加刺天柱、后溪、涌泉;
内伤头痛加刺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肾 俞、脾俞、肝俞、委中等,并可用梅花针叩 刺。
1.头 痛:
(5)对症处理
② 推拿按摩印堂、头维、攒竹、太阳、鱼 腰、风池、百会等穴位。
③ 风热头痛发热较甚,可予针刺放血或用 柴胡注射液肌内或穴位注射,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头痛六经分证-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网-中医学习,经典学习,中医养生,中医治疗...

头痛六经分证-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网-中医学习,经典学习,中医养生,中医治疗...

头痛六经分证-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网-中医学习,经典学习,中医养生,中医治疗...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

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

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

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

《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

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

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

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

《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

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

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

”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

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

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头痛的经络辨证治疗

头痛的经络辨证治疗

头痛的经络辨证治疗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常突然发病,且病势较剧。

头痛的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迁延难愈。

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所云:“头像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

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

”经络辨证是辨证纲要的主要内容。

布全身,贯穿脏腑,联络内外,运行气血,把人体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临床治疗头痛时,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见诸内”的理论,按照头痛的不同部位,结合经络循行路线,从经络辨治往往可获得意外疗效。

后头痛后头痛多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所致,常出现头痛时作,痛连项背,并伴有一系列风寒表证的症状,常见于颈椎病患者。

治疗以疏风散寒、调和气血、通达经络为大法,依上病下取的理论,取足太阳膀胱经经气所出之井穴至阴、原穴昆仑以止头痛,局部选用风池、风府等穴。

颈椎病头痛从督脉论治《灵枢?本脏》谓:“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也。

”督脉起于长强,入肾经腰,行于脊柱、颈椎内,上行人脑。

因此,督脉与肾、脑、脊髓有着密切关系。

督脉之阳气,为诸阳之主气,润通脊、颈椎经脉之气血。

颈椎之病,多因邪留督脉关节,或气血凝滞督脉,形成督脉瘀滞不通。

肾主骨生髓,督脉瘀阻不通,肾之精髓不能通过督脉的运行濡养颈椎,上充于脑,使上下不交,精血不贯,发为颈椎病头痛。

治宜温通督脉,祛瘀止痛,调畅气血。

前额头痛从阳明论治前额乃阳明胃经所布之处,该处疼痛多因胃腑积滞壅阻,失其通顺之故,故应从胃腑论治。

“胃宜降则和”,胃腑不降,中焦壅塞,腑气不通,郁久化火,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治宜攻积导滞,通腑止痛。

胃腑得通,浊气下行,则无上逆之变,此乃上病下治也。

泻中脘可清胃腑之热,调理阳明之气血,从而止前额痛。

此外常可配合胃经荥穴内庭治之以清解胃热。

颠顶头痛从厥阴论治《伤寒论》日:“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

”足厥阴肝经上行至额,与督脉会于颠顶。

颠顶头痛病因在厥阴,肝脉夹胃,胃受肝疏而和降,其水谷方能排泄有度;寒凝厥阴,肝受寒邪,肝胃不和,胃寒停饮,阻遏清阳,浊阴循经上逆,直犯颠顶,发为颠顶头痛、恶心呕吐。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三阳头痛发热如何鉴别?【论述1】头痛发热,三阳病皆可出现。

太阳头痛,以头项强痛为主,疼痛在后脑,连颈项,呈紧束痛,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且脉浮;阳明头痛在眉棱前额部,以胀痛为主,但发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滑数;少阳头痛在两侧太阳穴处,主要呈抽掣样痛,往来寒热,脉弦细。

【论述2】三阳病均有头痛。

太阳头痛以头项为主,头痛主要是紧束痛,兼湿邪者,头重而痛。

伴见发热,恶寒等症状,是因为风寒侵袭人体,太阳经气郁滞所致;如太阳病变证里的肾阳亏虚,水气上逆:阳虚不能上荣清窍,水气上蒙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鸣等病症。

治以真武汤太阳病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大青龙汤证也可以引起身重头痛等症。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是解表寒清里热之峻汗剂,大汗亡阳,有少阴证者不得发之。

从体质的角度,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者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7) 发作有时,头痛,是饮热互结所致。

故治疗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阳明头痛以额颅为甚,连及目眶呈胀痛,具有发热恶热,口渴,不大便,小便黄赤等到症状,是阳明里热炽盛,浊气上逆所致。

阳明湿热头痛:湿热头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饮食、内伤、久病等方面。

其中饮食失节最为常见,而素体阳盛则是发病的基础。

湿热头痛的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

湿热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反复发作,或头痛连项,或颈项拘紧,或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

湿重者则大便多偏溏,或胶着黏腻而滞下不爽。

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清热利湿,通络利窍。

如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阳明中寒,饮邪上逆头痛者,具备呕而咳,手足厥冷,小便利等症状,是中阳亏虚寒饮上逆所致;【原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①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

方药: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

②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

方用选奇汤。

《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③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治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

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

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

《伤寒大白》)。

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

④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口臭,溲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

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

⑤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口臭,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

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三、少阳头痛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4.证治:①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

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

②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颞,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

方用柴胡桂枝汤。

③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

方用大柴胡汤。

④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于耳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入夜加重,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疏利少阳,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淸震汤加味。

四、太阴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

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

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4.证治:①痰厥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芎辛导痰汤(《奇效良方》)。

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

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

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

又以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名二陈栀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

②气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

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

③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方药:清阳汤(《脾胃论》)。

④气虚络痹: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

五、少阴头痛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

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4.证治:①肾阴不足: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天麻、桑叶、黑芝麻。

②肾精亏虚: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

方药: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苁蓉,少佐川芎、细辛)。

③肾气亏虚: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

方用大补元煎加味。

④肾阳不足: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

方药:右归丸。

⑤阳虚感寒: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

六、厥阴头痛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

3.属性:虚实兼见。

4.证治:①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

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

②肝郁化火: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③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

④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降逆止痛。

方用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

⑤肝经风火: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风止痛。

方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

⑥血虚头痛: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

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

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⑦肝寒上犯: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暖肝散寒,温经止痛。

首选吴茱萸汤。

七、杂类头痛《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头顶痛,足太阳、手少阴”。

1.全头痛:治从六经合病着眼。

2.游走痛:从肝胆、少阳着眼,从风、气着手。

3.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

4.证治:①气血失和:头痛头晕,情绪不畅加重,伴见胸胁胀闷、心悸、恶心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调气血,和畅气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加香附、旋覆花、天麻等。

②肝胆湿热:头痛头胀,口苦口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