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1. 什么是痹症?
痹症是一种中医学术语,用来描述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气滞血
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麻木、拘急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2. 寒痹的特点和症状
寒痹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更重,且疼痛感随寒冷天气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和
活动不灵活等。
3. 湿痹的特点和症状
湿痹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轻,并伴有湿重感、麻木感和身体沉重感。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
肌肉酸软和活动困难等。
4. 风痹的特点和症状
风痹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重,且疼痛感会随风的变化而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肌肉抽
搐和活动障碍等。
5. 痹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利水
和祛风通络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6. 预防痹症的方法
预防痹症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受凉潮湿环境,保持情绪舒畅等。
此外,饮食
方面应注意多摄入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以上是对痹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docx
800字以上。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

中医治疗痹症的方法痹症,作为一类常见的中医疾病,涵盖了多种类型和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诸多困扰。
痹症可由外邪侵袭、湿气积聚、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引起,其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僵硬、麻木等。
为了有效缓解痹症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
1、痹症的类型与症状风湿性痹症,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通常由外邪侵袭引起,其特征症状显著。
患者常常会感到受累关节肿胀异常,伴随着红热感。
这种热感使得患处常常触摸到明显的温度升高,同时伴随着疼痛的剧烈程度。
关节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有时甚至会感觉到局部的皮肤发烫。
这些症状在天气变化或寒冷潮湿的环境下往往会加重,令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另外,风湿性痹症还会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患者常感到关节僵硬,难以自由运动。
这种僵硬感往往会随着活动逐渐减轻,但在夜间休息后重新出现。
因此,风湿性痹症的症状往往呈现出昼夜交替、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性变化。
与风湿性痹症不同,寒湿性痹症的特征症状主要与寒湿邪气的侵袭有关。
患者往往感到受累的肌肉和关节沉重、麻木,同时伴有冷痛的感觉。
这种冷痛感可能会逐渐扩散,使患者感到不适。
湿气的感觉也常常伴随着这种类型的痹症,患者可能描述感觉到湿气从体内升腾而上,增加了不适程度。
局部表现方面,寒湿性痹症的患者常感到关节明显僵硬,这种僵硬感可能在天气潮湿或清晨更为显著。
关节周围可能会有肿胀感,但与风湿性痹症不同,这种肿胀往往不伴随着红热感,而更多地表现为沉闷和不适。
湿热性痹症则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症状。
这种类型的痹症通常伴随着湿热的双重侵袭。
患者可能会感到受累关节非常肿痛,同时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
局部可能会有皮肤瘙痒感,甚至形成疮疡。
这些症状往往会令患者感到不适和痛苦。
在湿热性痹症中,关节常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这与湿热的影响有关。
患者可能会感到关节灼热,有时伴随着明显的胀痛感。
痹症针灸治疗

痹症的症状
局部畏寒
部分患者对寒冷敏感,关节局部畏寒怕冷 。
疼痛
关节疼痛是痹症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轻 微疼痛,时隐时现,随着病情发展,疼痛 逐渐加剧,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肿胀
由于关节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肿胀, 严重时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
麻木
针灸治疗的安全性保障
规范化操作
针灸治疗应遵循规范化操作,确保施针者的专业 资质和经验。
无菌操作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以防止交叉感染。
严密的观察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 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
短期疗效
对于痹症的针灸治疗,短期疗效主要表现在疼痛缓解、炎症减 轻等方面。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 气血、疏通经络和舒缓肌肉,达到 治疗痹症的目的。
然而,针灸治疗痹症需要专业医生 进行操作,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 进行针灸治疗。
展望
随着针灸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针灸治疗痹症的方法 和手段将更加丰富和优化。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物理治疗等,能够更好 地满足痹症患者的治疗需求。
经验取穴
根据临床经验及个人实践,选 取对痹症有较好疗效的穴位进 行治疗,如针对肩颈痹症可选
取天宗、后溪等穴位。
03
痹症针灸治疗的案例分享
案例一:肩周炎的针灸治疗
诊断
患者年龄较大,肩部疼痛 ,手臂活动受限,符合肩 周炎症状。
治疗方案
采用针灸治疗,选取阿是 穴、肩髃穴、肩髎穴等穴 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舒筋 活络、止痛的效果。
调整阴阳
针灸治疗痹症需重视调整阴阳,使 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针对阴 阳失衡引起的痹症进行相应的穴位 刺激,以恢复阴阳平衡。
中医痹症西医叫什么病

中医痹症西医叫什么病发布时间:2021-08-20T08:51:22.80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周围[导读] 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614000在中医范畴中,“痹症”,就是由于人的机体缺乏正气,导致邪气趁虚而入,其经络感受到了风、寒气、湿、热等多种邪气,从而引起了气血运行不通,进一步导致了关节的疼痛、麻木等其情况,严重时还会使得关节变形、肿大等,此病症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在古代,痹症涵盖的概念非常广泛,从其发作位置的不同,还分为内脏痹、肢体痹等。
当患病后,患者会感到关节、肌肉上的疼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又将其称作是“痹症”,而西医上,将其称作为“风湿性疾病”:其涵盖病症多,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其共同点就是当患者遇到阴冷、潮湿的天气时,其病情开始变得更严重,关节处痛,而处于干燥、温暖的天气下,病症发作开始缓和。
由于两者在诊断、治疗上都存有许多不同,据此,本文从中西医学两个方向出发,分别对“痹症”这一病症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首先,从疾病的概念简要分析。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痹,即为痹阻不通。
当机体感受到了风、寒、湿等多种邪气,会出现了关节、肌肉等疼痛,甚至导致关节变形、肿大、灼热等,在古代,痹症的概念就非常宽泛,在传统的中医文化理论中,《黄帝内经》里就有专门的文章对痹症进行论述,分别是《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其中明确指出其患病原理:“风寒湿邪,三气杂至而成痹”,而随之发展,现代人开始将其理解为“风湿”,也是有其缘由的。
从西医的方面分析,发生了风湿性疾病,也就是对患者的骨、关节等功能造成影响。
导致此类病症的原因较多,比如免疫性、代谢性等多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类别,又包括了以下几种:首先,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次,是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等,最后是晶体性关节炎。
其次,从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等,分别进行探析。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

痹症全面研究多篇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概念,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痹症与风湿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有关。
本文档将对痹症进行全面研究,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2. 痹症病因痹症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肌肉失养而发病。
内伤病因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使人体内在因素失调,导致痹症的发生。
3. 痹症病机痹症的病机主要涉及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关节肌肉失养等方面。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酸楚、疼痛等症状。
经络阻滞会使气血运行受阻,进一步加重痹症症状。
关节肌肉失养则会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4. 痹症诊断痹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
患者常有外感或内伤史,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酸楚、麻木等症状。
体检时,可发现受累关节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体征。
此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也可用于诊断痹症。
5. 痹症治疗痹症的治疗原则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康复锻炼等。
中药治疗可根据病因、病机和患者体质选择相应的药物,以达到祛邪通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症症状。
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
6. 痹症预防痹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保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5. 定期进行康复锻炼,增强关节肌肉力量,预防痹症发生。
7. 结论痹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全面研究痹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助于提高痹症的治疗水平,减轻患者痛苦。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痹症,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它是由于寒湿、气滞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不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痹症、骨痹症和筋痹症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逐步解释痹症的概念,并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痹症的病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中寒湿环境,如寒冷的气候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引发痹症。
另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也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是由于痹邪内蕴,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升降不畅。
中医认为,寒湿为痹的常见邪气,能够导致气滞、血行不畅以及筋脉受阻。
此外,外感风湿、情绪不畅、经络损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痹症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使得气血运行受限,导致局部肢体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方面,痹症的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
痹症患者常常感到肌肉、关节或筋脉部位的疼痛,并且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加重,如天气转凉、阴雨天气等。
痹症疼痛多呈酸痛或隐痛的特点,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肢体功能失常。
对于痹症的治疗,中医采取的是综合调理和疏通经络的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消除痹邪、疏通经络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根据病情不同,中医医生会选用适宜的中药组合,通过温痹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来改善症状。
另外,中医推拿、理疗等物理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痹症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而言,痹症是一种以肢体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型。
其病因主要和寒湿环境、不良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临床上,痹症患者常常表现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痹症主要采用针灸、中药以及推拿等手段,通过疏通经络、活血通络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因此,针对痹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供长期效果的缓解和改善。
痹症范文集:病理解析与治疗方法

痹症范文集:病理解析与治疗方法1. 痹症定义痹症,又称风湿性疾病,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 病理解析2.1 病因痹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 正气不足: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易于受到外邪侵袭。
-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成不足。
- 情志内伤:长期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运行。
2.2 病机痹症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经络阻滞: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 关节病变: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失养,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 气血亏虚:长期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亏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
- 脏腑功能失调:痹症病变累及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并发症。
3. 治疗方法痹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治疗等。
3.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根据痹症的病因、病机和病情,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独活、秦艽、桂枝、甘草等。
3.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穴位有关節突、曲池、足三里等。
3.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推法等。
3.4 拔罐治疗拔罐治疗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常用部位有关节周围、背部等。
4. 预防与调护4.1 预防-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 注意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 饮食均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内伤。
4.2 调护- 痹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保持关节部位清洁,避免外邪侵袭。
-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概念】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病古代医家又称为“历节病”、“白虎病”、“痛风”等。
对本病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
《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
《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均属于本病范围。
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病机】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病因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
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
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侵袭,表现为风寒湿痹;若阳气偏盛,阴血不足,内有郁热者,热与风湿相搏,或寒郁化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在一般情况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邪常因体虚乘袭而致病。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受邪过重,即使素质较强,亦可受邪致病。
(二)病机1.主要病机为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性质有偏胜,临床分为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两大类。
其中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则为痛痹,湿邪偏胜则为着痹,热邪偏胜则为热痹。
2.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
病若不解,寒热之间每易转化。
如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毒痹阻;而湿热痹阻证,经治热去湿留,或阳虚阴盛之体,热从寒化可转为风湿痹阻或寒湿痹阻之证。
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
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3.痹证日久,可出现痰瘀互结、正气耗伤、经病及脏等病理变化(1)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可导致痰瘀的形成,痰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大强直变形,屈伸不利,病情更为缠绵难治。
(2)痹证日久,气血耗伤,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证候。
(3)病变日久,病邪留恋或反复感邪,久病不愈,积年累月,或受邪较重,病邪由表及里,由经入脏,即可形成顽固而难愈的“五脏痹”。
如表现为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脾痹;腰背偻曲不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肾痹等病。
痹证病因病机示意图行痹痰瘀痹阻正虚风寒湿痹痛痹气血不足虚实夹杂风湿痹阻经脉着痹实证久痹肝肾亏虚风湿热痹内舍脏腑【诊断】(一)诊断依据1.主症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特征症状。
苔多白滑,脉沉紧、沉弦、沉缓、涩等。
2.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尤易罹患。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有关。
3.辅助检查血沉和X线检查有助于痹证诊断。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邪的偏盛痹证的病邪有风寒湿、风湿热以及痰浊瘀血之别,临床有有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的不同。
风寒湿痹以关节痠痛,皮色不变为特点,其中以关节痠痛游定不定者为行痹(风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寒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湿痹);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者为热痹;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多为痰瘀交阻。
2.辨虚实痹病初起,风寒湿热之邪入侵,以邪实为主。
病久入深,气血亏耗,肝肾亏损,筋骨失养,则为正虚邪恋之证,以正虚为主。
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二)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祛邪通络。
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及疏通经络是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2.治疗注意(1养血;痛痹以温经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着痹以除湿为主,兼以祛风散寒,佐以健脾;热痹以清热为主,兼以祛风除湿。
各种痹证均应配合舒筋通络的药物。
(2)痹证日久,常出现痰瘀阻络,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病变,治疗时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主症、兼症、舌脉】主症:A:肢体关节痠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B: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得热痛减,遇寒痛增C: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沉重D: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得冷稍舒,痛不可触E: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僵硬变形F: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腰膝冷痛,肢体倦怠,兼症:a:多见于上肢肩部;b:关节屈伸不利,活动不便c: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小便赤黄d:面色少华舌脉:1、苔白,脉浮2、苔白,脉弦紧3、苔白腻,脉濡缓。
4、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舌质紫黯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6、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常见证型】A+a+1=行痹B+b+2=痛痹C+b+2=着痹D+c+3=热痹A+B+C+1+2=风寒湿痹E+b+5=痰瘀痹阻F+d+6=痹症后期、肝肾亏虚【治疗】中药内服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选方:防风汤加减防风当归茯苓麻黄桂枝秦艽生姜甘草松节细辛本方祛风散寒除湿,养血通络。
方中防风、秦艽、麻黄、桂枝、细辛祛风散寒;当归、葛根、松节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健脾渗湿;姜、甘草和中调营。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选方:乌头汤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苍术白术姜黄当归本方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功。
方中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
苍术、白术健脾除湿;羌活祛风胜湿。
姜黄、当归活血通络兼养血。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选方:薏苡仁汤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川乌生姜甘草本方功能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方中羌活、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麻黄、桂枝、川乌温经散寒,苍术、薏苡仁苦温燥湿,当归、川芎活血通络;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4、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选方:蠲痹汤,并根据病邪的偏盛随证加减。
风偏盛加防风;寒偏盛加麻黄、川乌、草乌、附子、细辛;湿偏盛加苍术、苡仁、防己。
5、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选方:白虎加桂枝汤石膏知母桂枝粳米甘草白虎加桂枝汤祛风清热通络,方中桂枝疏风通络;知母、石膏、粳米甘寒清热除烦,养胃生津。
6、痰瘀痹阻——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选方:双合汤桃仁红花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鲜竹沥生姜叶双合汤养血活血,健脾化痰,标本兼顾。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地黄、白芍养血和营;半夏、陈皮、白芥子、鲜竹沥燥湿化痰;茯苓健脾除湿;生姜叶、甘草健脾和中。
7、痹症后期、肝肾亏虚——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选方: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桂枝细辛牛膝杜仲党参茯苓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甘草本方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方中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痛;防风、秦艽祛风化湿止痛;桂枝、细辛温经通络;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党参、茯苓、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补气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康复护理】1、生活起居护理:病室保持清洁干燥,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阴暗潮湿,衣着要注意防寒保暖。
发热患者,多饮温开水忌汗出当风。
被褥要干燥、轻暖,切勿在风口处睡卧(空调、电风扇、窗口)洗漱用温水。
2、情志调护:痹症病程长,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悲观的不良情绪,而良情绪又可加重疼痛的程度。
护理时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多举一些治疗成功的例子,让患者提高治疗信心,稳定情绪,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
3、饮食调护:风寒湿痹者,食温热健脾祛风除湿之品;行痹可多食豆鼓、蚕蛹、荆芥粥等,忌生冷肥甘厚腻食品;痛痹可多食羊肉、猪肉、花椒、乌头粥等,忌生冷;着痹可多食慧仁、赤小豆、袂菩粥、车前饮等健脾祛湿之品;风湿热痹者饮食宜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可多食蔬菜、瓜果、果汁等加丝瓜、西瓜、览菜、绿豆汤、香蕉等,忌辛辣煎炒食物和烟酒,鼓励多饮水。
4、用药护理::风寒湿痹者户药浓煎沙量饭后1小时热服服药后食热粥、热饮可助药力;风湿热痹者中药宜稍凉服, 服药后2小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5熏蒸护理:熏蒸是治疗该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多采用一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制服片60g、川乌30g、草乌30g、松节20g、威灵仙20g、秦艽20g、石南藤15g、忍冬藤15g、鸡血藤15g、细辛20g、全蝎15g、蜈蚣15g、蜂房15g、地龙15g加凉水洗净去杂质, 加酒没过药面两横指, 浸泡2h后,酒煎取汁 3 次约500mL, 熏蒸时间以饭后为宜,控制在40分钟左右,熏蒸温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
熏蒸中毛孔开放易受风邪治疗室最好有暖气或空调,治疗后及时用毛巾擦干药液,多饮水补充水分。
熏蒸时注意发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虚脱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熏蒸。
6针灸治疗:上肢可取后溪、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肩贞、肩骼等;下肢可取环跳、承扶、风市、血海、阳陵泉、膝眼、委中、三阴交、商丘、昆仑、太溪等;腰背部可取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等。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另外关元、气海、神厥等穴位具有强壮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及保健作用应辨证取穴。
7、腹针治疗:腹针疗法是以神阙理论为核心,主要选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以引气归元,通行任督二脉,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以使气血达于四肢,再根据具体情况而配合其它腹针穴位。
8、肢体康复功能锻炼: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病情缓解后协助患者进行关节锻炼了嵌复肌力。
训练之前,先进行预备运动,或者配合局部热敷、按摩,按摩疼痛处(阿是穴)束」激局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活血祛瘀,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
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以稍微超过引起疼痛的幅度为限,时间宜选在下午进行。
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等长运动、等伸运动等增强肌力运动,可改善患者肌萎缩和肌力低下提高关节活动作用。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洗脸、穿衣、饮食等均宜由患者自己进行,以增加关节的协调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