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

合集下载

瑞芬太尼

瑞芬太尼

代谢物经肾脏排出 清除率不受体重/性别或者年龄影响 不依赖于肝肾功能。即使在严重肝硬化的病人,其 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相比无明显差别,只是对同期 抑制效应更敏感,可能与血浆蛋白含量低、不结合 部分增加有关。从此特点上来说,个体差异很小。

阿片类药代比较
药品 血浆蛋白结 分布容积 合率 (L/kg) ( %) 84 4.1 达峰值时间 清除率 (min) (ml/kg/ min) 3.6 11.6~13.3 消除半衰期 (h) 4.2 芬太尼

OIH的治疗

目前对于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治疗研究最多的 还是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许多临床研究和志 愿者均发现小剂量的氯胺酮能抑制瑞芬太尼产生的 痛觉过敏作用。虽然氯胺酮等NMDA受体拮抗剂能 够治疗OIH,但是由于NMDA受体在体内广泛分布, 阻断这类受体可能会产生许多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因此在手术麻醉期间也不能够常规使用氯胺酮来治 疗OIH。
非特异性酯酶水解
代谢产物无药理作用 无蓄积作用
稳态分布容积0.39L/kg 起效迅速,分布半衰期0.9分钟,血脑平衡时间仅1分 钟。 清除率是41.2ml/kg/min 终末半衰期为9.5分钟 其作用消失快主要是由于代谢清除快,而与再分布 无关。即使输注4小时,也无蓄积作用,其t1/2 C-S 仍然为3.7分钟。 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后,大于98%成为酸性代谢物, 效价为REM的0.1%~0.3%,剩余的极小部分成为羟 基代谢物。

累死了
REMIFENTENTANIL 瑞芬太尼之痛觉过敏
Remifentanil的历史
1960年 1974年 1976年 1990年 2003年
芬太尼首次合成 舒芬太尼问世 阿芬太尼上市 瑞芬太尼由英国研制成功 国产瑞芬太尼上市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一、引言瑞芬太尼是一种用于麻醉和镇痛的合成阿片类药物。

它具有强效、快速的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急诊治疗和术后镇痛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1、药理作用:瑞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μ-阿片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药代动力学:瑞芬太尼具有极高的脂溶性和血脑屏障透过效应,使其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起效迅速、消失也快。

三、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1、手术麻醉:瑞芬太尼常用于各种手术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阶段,通过静脉输注或持续静脉镇痛泵进行应用。

a:诱导麻醉:通常以瑞芬太尼与快速起效的静脉麻醉药联合使用,以实现快速的诱导效果。

b:维持麻醉:可通过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来维持麻醉效果,同时可调整剂量以实现镇痛目标。

2、急诊治疗:瑞芬太尼可用于急诊治疗中的剧痛缓解,常通过静脉推注给药来迅速缓解疼痛。

3、术后镇痛:瑞芬太尼可用于术后镇痛的管理,通常通过输注泵持续静脉给药,同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和镇静状态。

四、注意事项1、副反应:瑞芬太尼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相应措施。

2、禁忌症:对瑞芬太尼过敏者、严重呼吸抑制患者和妊娠期妇女禁用瑞芬太尼。

3、药物相互作用:瑞芬太尼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

附件: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资料、使用指南等,详细请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μ-阿片受体:中枢神经系统中与疼痛传导相关的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可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血脑屏障透过效应:指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

3、输注泵:一种用于精确输注药物的设备,通过调整泵的参数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静脉输注。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周仁龙王珊娟杭燕南瑞芬太尼是由Feldman等人首先合成,在苯胺哌啶的基本结构上进行了特殊的变动,在哌啶环的N酰基链上加上甲基酯基团的结构,使其更易被酯酶分解,因此不会发生芬太尼、阿芬太尼、舒芬太尼较长时间后产生的蓄积问题。

1996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临床,国内瑞芬太尼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2003年上市用于临床,目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较少,其在中国人人群中的使用特点,需要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1.化学结构与化学性质瑞芬太尼是哌啶衍生物,化学名为3-{4-methoxycarbonyl-4-[(L-oxopropyl)-phenylamino] -L-piperidine} propanoic acid methyl ester。

分子量412.91,药用为其盐酸盐,白色冻干粉剂。

市售制剂含有甘氨酸,药物规格有1mg,2mg,5mg,可用注射用水,5%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等溶解。

pH为3左右,pKa为7.07,当pH<4时可保持稳定24h。

辛醇/水分配系数pH7.4时为17.9,与阿芬太尼的13.14接近。

蛋白结合率为92%。

对μ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但对于σ受体与κ受体亲和力很低,对非阿片受体无明显的结合。

纳络酮为它的竞争性拮抗剂。

[1]瑞芬太尼主要代谢产物为羧酸代谢产物-瑞芬太尼酸(图1),此酸对μ、σ、κ受体亲和力相似,但结合强度仅为母体的1/800~1/2000,对EEG的抑制程度为母体的1/4600。

药理性质与其他μ受体激动剂相仿。

2. 药代动力学2.1分布(Distribution)瑞芬太尼体内分布容积小,再分布快,血浆与效应位浓度达平衡半衰期(t1/2keo)为1.0~1.5min,但其短效作用非再分布到外周所致,而是由于瑞芬太尼化学结构为哌啶环上连接一个酯的结构,极容易被血液中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所水解,血浆浓度主要取决于输注速率;而与输注时间长短无关。

瑞芬太尼简介1(3月10日)

瑞芬太尼简介1(3月10日)

2
能够深呼 BP<15%基础 吸 MAP值 呼吸急促 但咳嗽有 力 BP15%- 30% 基础MAP值
1
能被最小 需要吸氧 中/重度疼 的刺激唤 (鼻导管) 痛 醒 仅对触觉 刺激有反 应 吸氧时 SPO2<90% 持续/重度 疼痛
0
呼吸困难 BP>30%基础 并咳嗽无 MAP值 力
总分=14分
≥12分可经快速通道直接转到中期恢复室 <1分的患者必须经过三级后方能离院
国产瑞芬太尼在2003年正式进入 我国的临床麻醉,彻底改变了长 期以来我国临床麻醉中芬太尼一 支独唱的局面。瑞芬太尼由于其 超短效,持续输注半衰期极短并 与输注剂量和时间无关等特性, 和异丙酚复合应用,成为全凭静 脉麻醉的主要药物,使我国静脉 麻醉的比例在幅度增加,提高了 临床麻醉的可控性,使得常规手 术病人的麻醉变得更容易管理, 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特点二:安全地用于特殊人群
特殊人群: 特殊人群: 老人 儿童 肥胖病人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拟胆碱酯酶缺陷患者(急性卟啉症)
1、Anesthesia,1997,52:307-317 2、 F Med Sci Anesth Resus,2004,25(4):203-206 3、Rev Bras Anestesiol, 2001;51:146-159 4、 Anesth Analg, 2002;95:1305-1307. 5、 Eur J Anaesthesiol, 2002;19:839-840
《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2007,28(6):490-496
唤醒时间(P<0.01) R组:12.1±9.4min F组:26.3±10.4 min
小 结
• 与其它阿片类药物药代学不同,持续输注不延长复苏时间。

瑞芬太尼在TIVA中的应用课件

瑞芬太尼在TIVA中的应用课件
瑞芬太尼酸
瑞芬太尼的优点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超短效阿片类药物
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 消除迅速,连续输注无蓄积作用
其消除受年龄、性别、体重的 影响不大,不依赖于肝肾功能
TIVA TCI
瑞芬太尼的不良反应
低血压 心动过缓 呼吸抑制 胸壁强直
药效学
瑞芬太尼的止痛作用是剂量依赖型的, 有封顶效应(ceiling effects)
达峰时间
min
2.0 3.6 1.4 5.6 1.5
瑞芬太尼临床常用的血药浓度范围 在10 μg/L以内
意识丧失剂量的ED50为12 μg/L
切皮等伤害性刺激的CP50 为4~6μg/L
维持自主通气的CP50为2~3 μg/L
使异氟烷MAC值减少50%的CP50 为1.37 μg/L
在TIVA中的应用
临床药理学
瑞芬太尼是哌啶(Piperidine)衍生物
瑞芬太尼对μ阿片受体有强亲和力,而对 σ和κ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对非阿片受 体无明显的结合
纳络酮为它的竞争性拮抗剂
药代动力学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属三室模型
血浆和效应部位之间的平衡浓度半时值 (t1/2keo)平均为1.3 min
时量相关半衰期(context-sensitve half time, t1/2cs) 3~5 min
瑞芬太尼大剂量使用不影响停药后自主呼 吸恢复时间(2.5~4.6min),拔管时间
(4.2~7.0min),指令动作的恢复时间 (3.0~4.6min)
术后镇痛
瑞芬太尼 0.0125-0.0500 μg/kg·min 持续输注可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Eur J Anaesthesiol 2003,20:385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鼢眉目鲺囤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进展秦风鸣祝力群(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山东枣庄277011)瑞芬太)雹(Remifentanil)药效强、起效迅速、副作用小、剂量容易控制,是新型麻醉性镇痛药。

此药在1990年首先在人体中作试验,1996年在美国被批准用于临床、本文对其药理学、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1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1.1理化性质瑞芬太尼的化学名称为3一f4一甲氧羰基一4一陋一氧丙基)一苄氨基卜L-六氢吡啶}丙酸甲基酯,属合成的阿片类药,结构类似于其他六氢吡啶衍生物。

由于其化学结构中有独特的酯键,容易被血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

临床应用制剂为盐酸盐,呈白色冻干粉剂,稀释后的瑞芬太尼属于弱碱,pKa7.07。

冻干粉剂溶后只能保存24小时,呈高度脂溶性,辛醇一水分配系数17.9(pH7.4),因含有甘氨酸,不能用于椎管内”・21。

1.2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t啦Ot(0.5~1.5)分钟,t皿13(5-8)分钟,tl口^y(o.7-1.2)小时,Vdss(0.2-0.3)L/kg,Vdc(o.06~0.08)L/kg,CI(30-40)ml・rain。

・kg-1,血浆蛋白结合率70%~90%,tⅣ2keol3分钟,负荷量后的药效峰值时间16分钟,持续输注半衰期t,/2es(3~5)分钟㈣。

静脉注射后起效快,分布容积小,能够快速再分布和清除,清除率是肝血流量的数倍,以肝外代谢为主,主要被红细胞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

主要代谢途径是脱酯,形成羧酸代谢物GI一90291即瑞芬太尼酸,代谢物90%经肾脏排泄。

肝肾功能衰竭并不影响其药代过程,但在肝功能衰竭的病人中应用时,由于此类病人对于阿片类药的敏感性增加,剂量应酌减,但恢复过程并不因此受影响;因代谢物主要经肾脏排泄。

肾功能衰竭时可有蓄积。

学龄儿童的药代学特点类似于成人,老年人起效减慢,敏感性增加,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均减小,因此推荐老年人的负荷剂量应减少50%,持续输注速度应减少2/3,老年人的个体变异性较大,术后苏醒过程可能会有延迟。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具有高效、消除快、持续静脉输注无蓄积以及不依赖于肝肾代谢的特点,以下是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的综述。

1 麻醉诱导与维持Sneyd[1]等研究证明瑞芬太尼优于芬太尼,将更好地控制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并能减少手术产生的刺激。

成人诱导推荐剂量为1μg/kg,继以0.5-1μg/kg.min持续输注复合丙泊酚和肌松药顺利插管。

在丙泊酚诱导下瑞芬太尼用0.25μg/kg或0.3μg/kg可提供良好的喉罩插入条件、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短暂的呼吸暂停时间[2]。

瑞芬太尼不能单独用于麻醉维持,异氟烷或丙泊酚麻醉时持续输注0.1-2.0μg/kg.min。

2 专科手术麻醉2.1 心血管和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瑞芬太尼0.5-1.0μg/kg.min持续输注抑制心脏手术应激反应,1.0μg/kg.min抑制劈胸骨应激反应[3]。

与其他阿片类药物比较,瑞芬太尼术中可用较高剂量、循环稳定且苏醒不延迟,降低术后肌钙蛋白I,理论上有心脏保护作用。

快速麻醉是神经外科麻醉的特殊要求之一,对神经功能评价至关重要。

Engelhard等[4]研究颅脑外伤者输注瑞芬太尼没有造成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和脑灌注的不良影响。

除了瑞芬太尼,吗啡和芬太尼破坏胆碱能神经传递,而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传递中断致术后谵妄和记忆功能受损,故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静吸复合麻醉都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令人满人的。

2.2 小儿与老年人手术麻醉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决定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功能的迅速恢复,半衰期没有随着年龄变化,为新生儿和各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老年人肝肾及肺功能减弱,最好给予短效药维持麻醉。

瑞芬太尼对肝肾、呼吸循环影响小,复合丙泊酚麻醉时减少丙泊酚用量,可安全应用于老年人。

2.3 门诊内镜检查和日间手术麻醉门诊检查和手术后停留时间短,须用安全、高效及作用残留少的药物,以保证患者快速恢复并安全离开门诊。

瑞芬太尼的药理和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药理和临床应用
C O CH 2 CH 3 O
Pethidine (Meperidine)
H 3C N (CH 3 ) 2
H
C CH 2 CH 3 O
Methadone
合成类阿片类药
➢ 芬太尼
1960年
➢ 舒芬太尼 1974年
➢ 阿芬太尼 1976年
➢ 瑞芬太尼 1996年 德国
2003年 中国宜昌人福药业
阿片类镇痛药的比较
J clin anesth 2001 sep;13(6):401-406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 芬太尼 阿芬太尼 舒芬太尼 雷米 芬 太 尼
达峰时间(min) 3.6 1.4 4.8 1.2
T1/2Keo(min) 6.6 0.9 3.0 0.8
持续输注相关半衰期(CSHT)
临床应用-清醒插管
L组:负荷量 0.75 g/kg,持 续输注0.075 g/kg/min H组:负荷量1. 5 g/kg,持续输注 0.15 g/kg/min
临床应用-全麻的诱导和维持
优点: ➢ 有效地抑制插管反应 ➢ 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减轻对心血管的影响 ➢ 苏醒、恢复快 ➢ 有利于早期估价认知功能 缺点: ➢ 有时影响血流动力学 ➢ 高剂量不能保证自主呼吸 ➢ 价格 ➢ 其他阿片类药的缺点
度易调节 ➢颅脑手术恢复快
➢ 儿童病人 ➢ 老年病人 ➢ 肥胖病人 ➢ 术后PCA
不良反应
Remifentanil具有阿片类共同不良反应, 但其程度比芬太尼轻
呼吸抑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恶心、呕吐、头昏、嗜睡、瘙痒; 肌僵直(发生率与注射速度和
剂量正相关) 纳洛酮可拮抗所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Remifentani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周仁龙王珊娟杭燕南瑞芬太尼是由Feldman等人首先合成,在苯胺哌啶的基本结构上进行了特殊的变动,在哌啶环的N酰基链上加上甲基酯基团的结构,使其更易被酯酶分解,因此不会发生芬太尼、阿芬太尼、舒芬太尼较长时间后产生的蓄积问题。

1996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临床,国内瑞芬太尼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2003年上市用于临床,目前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较少,其在中国人人群中的使用特点,需要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1.化学结构与化学性质瑞芬太尼是哌啶衍生物,化学名为3-{4-methoxycarbonyl-4-[(L-oxopropyl)-phenylamino] -L-piperidine} propanoic acid methyl ester。

分子量412.91,药用为其盐酸盐,白色冻干粉剂。

市售制剂含有甘氨酸,药物规格有1mg,2mg,5mg,可用注射用水,5%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等溶解。

pH为3左右,pKa为7.07,当pH<4时可保持稳定24h。

辛醇/水分配系数pH7.4时为17.9,与阿芬太尼的13.14接近。

蛋白结合率为92%。

对μ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但对于σ受体与κ受体亲和力很低,对非阿片受体无明显的结合。

纳络酮为它的竞争性拮抗剂。

[1]瑞芬太尼主要代谢产物为羧酸代谢产物-瑞芬太尼酸(图1),此酸对μ、σ、κ受体亲和力相似,但结合强度仅为母体的1/800~1/2000,对EEG的抑制程度为母体的1/4600。

药理性质与其他μ受体激动剂相仿。

2. 药代动力学2.1分布(Distribution)瑞芬太尼体内分布容积小,再分布快,血浆与效应位浓度达平衡半衰期(t1/2keo)为1.0~1.5min,但其短效作用非再分布到外周所致,而是由于瑞芬太尼化学结构为哌啶环上连接一个酯的结构,极容易被血液中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所水解,血浆浓度主要取决于输注速率;而与输注时间长短无关。

单次注射浓度达峰时间为 1.5min,而芬太尼与吗啡分别为3~4min和20min。

图1瑞芬太尼及其代谢产物2.2代谢(Metabolizing)瑞芬太尼体内代谢首先是通过非特异性酯酶和组织酶进行脱酯],然后以羧基酸代谢产物GR90291释放出来,该产物作用强度为瑞芬太尼的1/4600(猪体内),同时还有极小部分瑞芬太尼脱烷化。

因为瑞芬太尼代谢与血浆胆碱酯酶活性无关,在酶缺乏的病人不需进行剂量的调整。

瑞芬太尼易于通过胎盘,脐带静脉与孕妇动脉药物浓度比为0.88±0.78,脐带动静脉中浓度比为0.29±0.07,提示该药能在胎儿体内快速代谢。

2.3消除(Elimination)应用大剂量的瑞芬太尼后廓清终末T1/2有改变,但相对于其他常用的镇痛药物,输注敏感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比较恒定,均为3~5min。

Dershwitz实测3h连续输注后瑞芬太尼与阿芬太尼的连续输注敏感半衰时间,结果如表3。

且不受血浆胆碱酯酶功能的影响,同时不会干扰酯酶对于其它药物如琥珀胆碱(suxamethonium)或艾司洛尔(esmolol)的分解。

而阿芬太尼廓清终末T1/2为60~120min。

瑞芬太尼在肺组织中的清除与血中的清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通过肺组织的血流有关,与药物的输注速度有关,而与瑞芬太尼输注的时间长短无关。

小儿体外循环前后瑞芬太尼药代学参数除清除率上升20%以外其他没有明显改变。

瑞芬太尼阿芬太尼实测连续输注敏感半衰时间(min) 3.2±0.9 47.3±12模拟连续输注敏感半衰时间(min) 3 50~5511.8±5.1 76.5±12.6实测终末消除期(min)terminal elimination half-time模拟终末消除期(min)12~30 111实测药效消失时间(min)5.4±1.8 54.0±48 pharmacodynamic offset体内廓清率(ml/(kg⋅min)) 40~60 3~82.4药代学模型对于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各有文献支持其为二室或三室模型。

Michelsen等多中心研究显示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符合两室模型,清除与颁速率均与体重相关。

瑞芬太尼起效快,分布容积小,清除速率快,终末T1/2约为8.8~40min,血脑平衡时间短,T1/2keo约为1±1m in,单次给药约1.5min达峰。

Drover的研究也支持二室模型的参数。

24例病人大于1min给予2~30μg/kg和20min连续输注1~8μg·kg-1·min-1]时,总清除率呈剂量相关的改变,为2.5~3.8L/min,稳态分布容积为24~40L。

t1/2β为10min(2μg/kg)至21min(8μg/kg)。

Egan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药代学研究结果见表4。

Minto进行了老年人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在给予瑞芬太尼1~8 mg·kg-1·min-1剂量4~20 min后,平均年龄85岁组与20岁组相比, V1和CL1下降达25%和33%, 且年龄与EC50和Ke0明显相关,此两者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50%左右。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在以EEG抑制为指标的研究提示,老年人的EEG最大抑制50%的EC50由20岁组单剂16.1ng/ml下降至80岁组的7.2ng/ml,连续输注由47 mg·55kg-1·min-1下降至14 mg·55kg-1·min-1。

在达到50%最大效应的单剂量也由20岁组279μg/55kg下降到80岁组的124μg/55kg。

不同年龄组瑞芬太尼药代参数详见表5,表6。

表4 Egan所得瑞芬太尼药代学参数分配系数分布速率常数(/min) 容积(L)A 0.8884 K100.4086 V17.0B 0.1110 K120.3744 V214.9C 0.0006 K130.0250 V340.3K210.1754K310.0043混合速率常数(min) 半衰期(min) 稳态清除率(L/min) Α0.8989 α0.8 Cl1 2.9Β0.0848 β8.2 Cl2 2.6Γ0.0041 γ170 Cl30.17表5 瑞芬太尼单次给药药代学参数参数年龄20 50 80V1 (L) 5.5 5.1 4.3t1/2K eo (min) 0.94 1.32 2.20t peak (min) 1.22 1.57 2.26Vd pe(L) 17.35 16.97 17.30EC50(ng/ml) 16.1 11.6 7.2单次注射达峰的 EC50 (μg) 279 197 124单次给药量为t peak 时点EEG最大效应的EC50值。

计算时假设瘦质为55kg。

表6 瑞芬太尼输注给药药代学参数50。

2.5影响因素体重,年龄,性别不影响瑞芬太尼的清除率]。

相对于体形瘦个体(理想体重±25%以内),肥胖个体中央室清除率较小(42.3 vs 27.9ml/min/kg),V SS(217.2 vs 146.8 ml/kg),V C(101.9 vs 68.3ml/kg)。

Egan研究了胖与瘦的不同病人的瑞芬太尼的药代学,结果显示瑞芬太尼体内分布参数及清除率与LBM(lean body mass)相关。

虽然大体药代学参数在胖和瘦的病人中相似,但在胖的病人中以体重来计算,瑞芬太尼浓度可能会高于实际值。

Drover 的研究也支持LBM与瑞芬有一定关联。

其研究的结果显示:Vc(L)=5.1-0.0201*(Age-40)+0.072*(LBM-55);Cl(L/min)=9.82-0.0811*(Age-40) +0.108* (LBM-55)。

在6例冠脉搭桥的病人参与的研究中,以瑞芬太尼1μg·kg-1·min-1的剂量诱导与维持,低温期血药浓度最高达52μg/L,复温后恢复至转流前水平30μg/L。

另一项研究也支持低温可以降低瑞芬太尼的总清除率(1.51 vs 1.96 L·kg-1·h-1),但对于V C和V SS没有干扰。

Michelsen的研究同时在体外循环病人中发现,随着体温的下降,瑞芬太尼的清除率呈剂量相关的下降,37℃以下的体温每降1℃瑞芬太尼清除率下降6.37%。

瑞芬太尼再分布时间短,首次再分布容积约为100mg/kg,主要位于血液与快速输注组织,第二次以350 mg/kg速度分布于外周,分布的量与体重相关,与α1-血小板酸性糖蛋白有关。

在ICU中肾功能轻度或中度受损的病人,相对于肾功能正常的病人,瑞芬太尼的药代没有明显改变。

瑞芬太尼的代谢产物瑞芬太尼酸的清除率在有肾损的病人下降约25%,瑞芬太尼酸与瑞芬太尼比,在轻中度肾损的病人较中重度肾损病人高8倍左右。

尽管瑞芬太尼酸会在肾损病人中形成蓄积,但在9μg·kg-1·min-1长达15天的应用,蓄积的瑞芬太尼酸也不会达到瑞芬太尼的阿片类作用。

另一个对于轻度肾衰的病人中应用瑞芬太尼显示,分布半衰期相对于正常组延长一倍,但消除半衰期则没有明显改变。

瑞芬太尼较长时间(6d)应用后,瑞芬太尼酸也很少达到600ng/ml的浓度,而在此浓度下,瑞芬太尼的μ受体作用的药代学参数不会被延长]。

但在一终末期肾衰病人的瑞芬太尼应用研究中,瑞芬太尼的清除率明显延长,血药浓度相对对照组明显升高,这提示在肾衰病人的应用还是应考虑其剂量的个体化。

在失血性休克的猪模型中,瑞芬太尼的药代学特点有所改变,中央室变小,中央室清除率下降,但瑞芬太尼的药效学不改变。

Drover的研究提示男女性别的差异可能会引起药代与药效的不同。

66%氧化亚氮存在的条件下,对于腹部手术EC50男性为4.1ng/ml,女性为7.5ng/ml。

有关性别对瑞芬太尼药代药效的的影响,有待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由于瑞芬太尼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阿片类药物的特点,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在国内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的麻醉医师与药理工作者开展此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该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