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做题技巧

初中物理做题技巧

浅谈初中物理解题技巧其一:中考习题浩如烟海,模型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在练习时常感到陌生棘手,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

自然中考要求考生掌握好自然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多观察生活现象,正确分析其中包含的知识原理,并应掌握解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传授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以下是本人在初三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传授给学生的一些解题技巧,力求启发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有关问题,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一、等效法:把一个陌生的物理过程替换成熟悉的物理过程例1、请作出物体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分析:矩形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初中物理只学习了发光点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把矩形物体划分成无数个发光点来研究,如图取其中两个边缘发光点S1、S2来作图得两个边缘像点P1、P2。

最终得出物体S通过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如图所示)。

二、特例法:通过对极限值的讨论得出一般性规律例1如图两支蜡烛在杠杆两端平衡,若把它们同时点燃,则杠杆如何运动?分析:两支蜡烛同时点燃多长时间,题中没有限制,因此可用极限法。

设两支蜡烛燃烧到较短的那支燃烧完,另一支还有一定的质量作用于杠杆上,其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0。

因此右端下沉。

例2、完全相同的甲、乙容器中装着等质量的水和酒精,则比较在高度相同的A、B处,两者压强的大小关系。

分析:A、B两点高度相同,但题中并没有限制A、B的具体高度,因此设A点恰好为水面,此时水对A点压强P A=0帕,而B点仍位于液面以下,此时酒精对B点压强P B>0帕;因此P A<P B。

三、定义法:充分运用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例1、半径为r的半球体放在深为h的水底,求半球体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分析:根据定义半球体受到水对它压力是由半球体上方的水的重力作用于它表面造成的,而水对它向下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其正上方的水的重力,因此只须算出如图阴形部分水的重力即可得出答案:F=G水= pg(пr2h-2/3пr3)。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初 中 物 理 公 式 一 览 表物 理 量主 要 公 式主要单位长度(L )(1) 用刻度尺测(2)路程vt s = (3)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F W (4) 力臂1l =122.F l F (5)液体深度g p h ⋅=ρ (6)物体厚度h=SVa=3V Km 、m 、dm 、cm 、mm 等 1km=1000m 1m=100cm 面积(S )(1) 面积公式 S =ab S=a 2 S=πR 2 =41πD 2 (2) 体积公式h V s = (3) 压强公式 Fps =1m 2=102dm 2 1dm 2=102cm 2 1cm 2=102mm 2 体积(V )(1) 数学公式V 正=a 3V 长=Sh=abh V 柱=Sh V 球=34πR 3(2) 密度公式ρmV = (3)用量筒或量杯V=V 2-V 1(4) 阿基米德原理 浸没时V =V 排=F 浮/ρ液g 部分露出时V 排=V 物-V 露 (5)V=出水量×时间1m 3=103dm 31dm 3=103cm 31cm 3=103mm 3时间(t ) (1)速度定义v s t =(2)功率PWt = (3)用钟表测量1h=60min 1min=60s 速度(v )(1)t s v = (2)Fv t Fs t W P ===则FPv = 1m/s=3.6km/h 质量(m )(1)重力公式gG m =(2)功的公式mgh Gh W ==,ghW m =(3)密度公式V m ρ= (4)用天平测量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密度(ρ)(1)V m=ρ g G m =有gV G =ρ (2)压强公式gh p ρ= ghp =ρ (3)阿基米德原理F 浮=ρ液gV 排 则ρ液=排浮gV F1g/cm 3=1000kg/m 3合力(F )(1)同方向F=F 1+F 2 (2)反方向F= F 1-F 2(F 1>F 2) N压强(p )(1) SF p =(一切固体和液体,气体) (注意S, 受力面积)(2)液体压强gh p ρ=(注意h, 深度:从所求点到自由液面距离) 方法:固体: 先求F=G(水平面) 再求P=F/S 液体: 先求P=gh ρ 再求F=PS1Pa=1N/m 2浮力(F 浮)(1) 称重法 F 浮=G -F 示 (2) 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3) 阿基米德原理法F 浮=ρ液gV 排 (注意V 排,先确定漂浮或浸没) (4) 漂浮或悬浮法F 浮=G 物 N动力、阻力杠杆平衡2211l F l F = 则 1221l l F F =2112l lF F = 1l 与2l 单位相同即可功(W )(1)定义W=Fs 重力做功W=Gh=mgh 摩擦力做功W=fs (2)总功W 总=F 动s W 总=W 有+W 额有用功W 有=Gh W 有=W 总-W 额(3)η=总有W W ,W 有=ηW 总 ,W 总=η有W (4)t W P = ,W=Pt1J=1N.m =1w.s机械效率(η)(1) η=总有W W =额有有W W W + (2) η=总有W W =总有总有P P t P t P = (3) 对于滑轮组 η=nFG(n 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 (4) η=总有W W =动动G G G h G Gh Gh +=+ (5)斜面: η=FlGh 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η总小1, η用百分数%表示拉力(F )(1)不计动滑轮和绳重及摩擦时,F =G n1(2)不计绳重及摩擦时)(1G G n F +=(3)一般用n G F η=(n 为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4)物体匀速运动,一般F =f (f 一般为摩擦力)N功率(P)(1)P=tW(2) P=t W =Fv t Fs = (3)从机器的铭牌上读出1w=1J/s =1N.m/s 比热容(c )(1) 热传递,温度变化:Q 吸=cm(t -t 0) Q 放=cm(t 0-t)可统一为Q=cm △t 则tm Qc ∆= 注意升高到.t, 升高了.△t (2) (燃烧放热)Q 放=qm Q 放=qV(3) 不计热量的损失时 Q 吸=Q 放(热平衡方程)C 的单位为 J/(Kg.℃), 水的比热为4.2×103J/(Kg. ℃) 电荷量(Q ) (1)定义t Q I =则Q =It (2) W=UIt=UQ 则Q =UWQ 的单位为C滑轮组: 注意绳子股数n, 注意s 和h 大小关系电流(I)(1)定义tQI=(Q为电荷量)(2)RUI=(3)W=UIt则UtWI=(4)P=UI则UPI=(P为电功率)(4)焦耳定律Q=I2Rt则RtQI=(5)纯电阻电路W=UIt=I2Rt 则RtWI=(7)P=UI=I2R则RPI=(8)串联:I=I1=I2并联:I=I1+I2(9)从电流表上读出1A=1000mA电压(U)(1) U=IR,(2)ItWU=,(3)IPU=,(4)QWU=(Q为电荷量)(5)焦耳定律tQRUtRUQ==则2(Q为产生的热量)RUP2=则PRU=(6)串联:U=U1+U2并联:U=U1=U2(7)从电压表上读出1KV=1000V,1V=1000mV。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及详解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及详解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及详解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物理量主要公式主要单位长度(L) (1)用刻度尺测 (2)路程s=vt (3)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F·l·p W Km、m、dm、cm、mm等面积(S) (1)面积公式S=ab S=a^2 S=πR^2 (2)体积公式V=s·h (3)压强公式p=s/h^2 m^2、dm^2、cm^2、mm^2等体积(V) (1)数学公式V=Sh (2)密度公式ρ=m/V (3)用量筒或量杯 V=V2-V1 (4)阿基米德原理浸没时V=V排液体g/cm^3、kg/m^3等时间(t) (1)速度定义v=s/t (2)功率P=W/t (3)用钟表测量t 秒、min、h等速度(v) v=s/t m/s、km/h等质量(m) (1)重力公式F=G·m·m/r^2 (2)功的公式W=m·g·h (3)密度公式ρ=m/V (4)用天平测量 m kg、g、mg等压强(p) (1)p=F/S (2)压强公式p=ρ·g·h Pa、N/m^2等浮力(F浮) (1)同方向F=F1+F2 (2)反方向F=F1-F2(F1>F2) (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 (4)漂浮或悬浮法F 浮=F1/F2=l2/l1 N初中物理公式一览表物理量主要公式主要单位长度(L) (1)用刻度尺测 (2)路程公式:s=vt (3)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F·l·p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面积(S) (1)面积公式:S=ab、S=a^2、S=πR^2 (2)体积公式:V=s·h (3)压强公式:p=s/h^2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等体积(V) (1)数学公式:V=Sh (2)密度公式:ρ=m/V (3)用量筒或量杯:V=V2-V1 (4)阿基米德原理:浸没时V=V排液体克/立方厘米、千克/立方米等时间(t) (1)速度定义:v=s/t (2)功率:P=W/t (3)用钟表测量:t 秒、分钟、小时等速度(v) v=s/t 米/秒、千米/小时等质量(m) (1)重力公式:F=G·m·m/r^2 (2)功的公式:W=m·g·h (3)密度公式:ρ=m/V (4)用天平测量:m 千克、克、毫克等压强(p) (1)p=F/S (2)压强公式:p=ρ·g·h 帕、牛/平方米等浮力(F浮) (1)同方向:F=F1+F2 (2)反方向:F=F1-F2 (F1>F2) (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4)漂浮或悬浮法:F浮=F1/F2=l2/l1 牛1.定义功率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单位为XXX(W)。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有哪几种1.实验法:实验法是物理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收集数据,进行测量和计算,验证理论模型。

实验法有助于验证物理理论,揭示物理规律。

实验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观察法:观察法是物理研究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或物理系统的观察,获得数据和信息,从而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观察法常用于研究天体现象、材料特性等。

3.数学模型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是物理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公式和方程,对物理系统进行建模和描述。

数学模型能够辅助物理学家进行预测、模拟和分析物理现象,从而使得研究更加精确和系统。

4.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通过在计算机上构建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模拟和仿真。

计算机模拟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复杂的物理系统,进行大规模计算和参数优化,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5.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物理研究中用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或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总体特征和规律。

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物理学家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验证统计规律。

6.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不同物理现象、物理系统或实验条件的比较,研究其差异和共性,以发现规律和原理。

比较研究方法常用于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过程等。

7.理论推理方法:理论推理方法是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假设、逻辑推理和数学推演,推导出物理规律、理论模型和物理公式。

理论推理方法在物理研究中起到了理论引导和预测的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

初中物理五大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五大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五大实验方法1 实物试验法实物试验法是中学物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有时也被称作“物体实验”或“现象实验”。

它是指用具体物品进行实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并基于实践结果,对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

实物实验是物理学研究中最有说服力的外在检验表现方式,它支持人们以实际实物为基础去发明、改良或验证相关科学理论。

2 数学模拟法数学模拟法是中学物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也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的实验方法。

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用数学模型来发现和描述物理现象,并为实现物理现象给出数学证明提供依据。

另外,在物理研究中,还可以通过数学模拟法得出经验公式,以便更好地揭示物理现象。

3 配方实验法配方实验法是指实验用户按照特定的配比和程序进行实验,目的是发现出物理规律、建立实验模型或完善已有模型。

实验中,用户可以设定变量,并按照一定的步骤操作,控制环境条件,运用仪器设备,改变和控制参数,将实验结果用表格的形式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

4 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比较测试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在实验中把物理量的两个变量的变化进行比较,从而以此来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比较法是通过改变变量值的大小,或两个变量的值在某个范围内有明显的变化来发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5 仿真实验法仿真实验法是指在计算机模拟系统中模拟复杂实验过程和数学模型的实验过程。

实验者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有关仿真软件,建立物理系统的软件模型,表示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下观察和测量结果。

实验者还可以对不同情景进行模拟测试,从而验证和发现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的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学习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中物理中常见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基本运算-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

- 百分数:在计算百分比、折扣等问题时经常使用。

- 比例:物理中的很多概念,如速度、密度等,都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来表示。

# 2. 代数- 未知数与方程:在物理问题中,经常需要设定未知数x,并建立方程来求解。

-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涉及两个变量的问题中,需要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例如在电路分析中。

# 3. 几何- 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对于理解物体的物理属性非常重要。

- 三角形的性质:在光学和力学中,三角形的性质经常用于计算和分析。

- 圆的性质:圆的周长、面积以及与圆相关的几何问题在物理中也有应用。

# 4. 函数- 函数的概念:物理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用函数来描述。

- 线性函数:物理中很多关系是线性的,如胡克定律描述的弹性关系。

- 二次函数:抛体运动等物理问题中,经常涉及到二次函数的求解。

# 5. 统计与概率- 平均值:在处理大量数据时,需要计算物理量的平均值。

- 误差分析:实验数据往往带有误差,需要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和处理。

- 概率:在随机事件中,概率论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和预测事件的可能性。

# 6. 单位与换算- 国际单位制:物理学中使用的标准单位系统,如米、千克、秒等。

- 单位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对于物理量的计算和比较至关重要。

# 7. 图表- 坐标系:使用坐标系可以直观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 图形的绘制与解读:如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等,通过图形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过程。

# 8. 三角函数- 正弦、余弦和正切:在解决涉及角度的物理问题时,三角函数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 三角恒等式:在处理复杂的三角关系时,恒等式可以帮助简化计算。

谈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谈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学计算是指人们根据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定的现象、规律进行数学计算,发现各个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从深一层次去认识新的事物的方法。

数学计算是研究性学习中必备的手段,是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事物中最可靠的工具。

通过数学计算,学生可以从定性认识事物发展到定量认识事物,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规律。

以下所列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一些数学方法:1、代入法“代入法”是指在研究物理问题中,已知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公式,将物理量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学会利用公式直接进行计算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物理量之间的来龙去脉,熟悉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质量为0.5kg 的水,温度从 60℃降至40℃,会放出______J 的热量。

若将这部分热量全部被初温为10℃、质量为0.7kg 的酒精吸收,则酒精的温度将上升______℃。

[酒精的比热容为2.4×103J /(kg ·℃),水的比热容为 4.2 ×103J /(kg ·℃)]解:物体升、降温时吸、放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c ·m ·Δt应用“代入法”进行解题时,可以根据公式用自变量求因变量,也可以根据公式用因变量求自变量,但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物理单位必统一。

2、比例法“比例法”是指用两个已知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

比值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在两个物理量同时变化的条件下影响物理过程的真正因素。

例:现有两杯质量不同的液体酒精和水,若两者的质量之比为2∶3,求两种液体的体积比?(ρ酒精= 0.8×103kg/m 3,ρ水= 1.0×103kg/m 3) 解:658.0132=⋅=⋅==酒水水酒水水酒酒水酒ρρρρm m m m V V 另外,初中物理中的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介绍的,如:速度、密度、热值、电阻等等。

初中物理公式定理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定理大全

物理 公 式一、电学部分1、欧姆定律RU I =3、电功率的定义式 P =t4、计算电功率的基本公式 P =I U P =I 2 R P =RU25、焦耳定律 Q=I 2Rt6、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C=λ?二、力学部分1、密度定义式:ρ=V m 2、速度公式: v =ts 3、重力的计算公式:G=mg4、杠杆平衡条件:F 动L 动=F 阻L 阻5、动滑轮绳子自由端动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 F=21(G 动+G 物)6、滑轮组绳子自由端动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不计绳重和摩擦): F=n 1(G 动+G 物) 式中n 是吊着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7、压强定义式:p =SF 8、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9、计算浮力的公式: ①称量法:F 浮=G -F②阿基米德法:F 浮=G 排=ρ液gV 排 ③平衡法:F 浮=G 物10、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11、机械效率的定义式:η=总有用W W12、功率的定义式:P =tW 三、热学部分1、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计算公式:Q 吸=cm (t -t o )=cm △t2、物体温度降低时放热的计算公式:Q 放=cm (t 0-t )= cm △t3、热值的定义式:q=mQ 常用的数学公式和定理1、正方形面积公式:S=a 22、长方形面积公式:S=ab3、圆的面积公式:S=Лr 2=41Лd 24、正方体体积公式:V=a 35、长方体体积公式:V=abc6、圆柱体体积公式:V=sh7、勾股定理:a 2=b 2+c 2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9、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物理量单位换算关系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1h=60min=3600s 1min=60s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 m =10-3km=10dm=102cm = 10 3 mm = 10 6 μm = 10 9 nm 3、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cm 2=10-4m 2 1dm 2=10-2m 2 4、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cm 3=10-6m 2 1dm 3=10-3m 31mL=1cm 3 1L=1dm 3 1L=103mL 5、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t=103kg 1g=10-3kg 1mg=10-6kg 6、密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 g/cm3=10 3kg/m37、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 m/s=3.6 km/h8、电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mA=10-3A 1μA=10-6A9、电压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kv=103v 1mv=10-3v10、电阻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kΩ=103Ω 1MΩ=106Ω11、电功(电能)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 度=1Kw h=3.6×10 6 J12、电功率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kw=103w13、电磁波频率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MHz=106Hz 1kHz=103Hz初中阶段常见的几个常数1、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340m/s2、电磁波(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 8m/s =3.0×10 5 km/s3、水的密度:ρ=1g/cm3=10 3 kg/m34、水的比热容:c=4.2×10 3 J /(kg ℃)5、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熔点(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6、对人类而言,理想的声音环境是:30~40分贝7、1个标准大气压p0 =1.013×10 5 Pa=76cmHg8、g =9.8N/kg 通常取g =10N/kg9、人的密度跟水的差不多10、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11、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家庭电路两端的电压是:220V;安全电压值是:不高于36V初中阶段出现的几位物理学家的贡献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江宁
数学计算是指人们根据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一定的现象、规律进行数学计算,发现各个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从深一层次去认识新的事物的方法。

数学计算是研究性学习中必备的手段,是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事物中最可靠的工具。

通过数学计算,学生可以从定性认识事物发展到定量认识事物,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各个量之间的内在规律。

以下所列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一些数学方法:
1、代入法
“代入法”是指在研究物理问题中,已知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公式,将物理量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学会利用公式直接进行计算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物理量之间的来龙去脉,熟悉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质量为0.5kg 的水,温度从 60℃降至40℃,会放出______J 的热量。

若将这部分热量全部被初温为10℃、质量为0.7kg 的酒精吸收,则酒精的温度将上升______℃。

[酒精的比热容为2.4×103J /(kg ·℃),水的比热容为 4.2 ×103J /(kg ·℃)]
解:物体升、降温时吸、放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c ·m ·Δt
应用“代入法”进行解题时,可以根据公式用自变量求因变量,也可以根据公式用因变量求自变量,但要注意在计算过程中,物理单位必统一。

2、比例法
“比例法”是指用两个已知的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

比值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在两个物理量同时变化的条件下影响物理过程的真正因素。

例:现有两杯质量不同的液体酒精和水,若两者的质量之比为2∶3,求两种液体的体积比?(ρ酒精= 0.8×103kg/m 3,ρ水= 1.0×103kg/m 3) 解:6
58.0132=⋅=⋅==酒水水酒水
水酒酒
水酒
ρρρρm m m m V V 另外,初中物理中的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介绍的,如:速度、密度、热值、电阻等等。

是中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到的第一个数学方法。

3、近似法
“近似法”是指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当个别量的微小变化并不影响整体结果时,为了计算与分析的方便,将个别量进行一定程度的近似代换或取舍的方法。

利用近似法可以降低复杂的数学计算,帮助学生用最根本的数据去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抓住各种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特征。

例:一位同学从一楼跑到三楼用了10s 时间,他的功率大概是多少?
解:根据生活经验,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 ,g 取10N/kg 。

W s
m kg N kg t Gh t W P 300106/1050=⨯⨯===J ℃℃kg ℃kg J t m c Q 43102.4)4060(5.0)/(102.4⨯=-⨯⨯⋅⨯=∆=水水水水℃kg ℃kg J J m c Q t 257.0)/(104.2102.434=⨯⋅⨯⨯==∆酒精酒精酒精酒精
事实上,只要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任何一种测量和计算都是对所求物理量的实际情况的一个近似。

运用近似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研究中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真正含义。

4、方程法
“方程法”是指在求解某个物理量时,根据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求解方程从而求出物理量的方法。

方程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数学过程思维,解决问题简捷明了,方便于学生发现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因果关系。

中学物理的计算中,绝大多数问题可以用方程法来解决。

具体过程为:先找出与所要研究问题有关的各个量,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根据与之相对应的规律,写出公式和方程,代入数据即
可计算。

如果问题中有多个自变量,可根据问题中不同的物理过程及规律,
找出其共同的参量,列出多个方程,组合成方程组一并计算。

例:在图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S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当电
压表的示数为6V 时,电流表示数为0.5A ;当电压表的示数为7.2V 时,
电流表示数为0.3A ,则电源电压、电阻R 0为多少?
解:根据题目条件,可对应列出两个方程,组成方程组:
可得:U=9V ,R 0=6Ω
在计算高次方程或方程组时,有可能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因此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将所求的多个解进行检验,将不合理的数据剔除。

5、递推法
“递推法”是指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从普遍性结论推出特殊结论的方法。

由于通过过程的递推,学生能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每个物理过程,训练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推理能力和归
纳能力。

例:如图所示,由n 个动滑轮组成的机械提升重物。

已知,每一个动滑轮
的重为G 轮,物体重为G 物,请你先算出由1、2、3动滑轮上承担重物所用的拉
力,然后,根据以上数据的规律推导出最终第n 个动滑轮绳端所用的拉力F 。

当物体重G 物 = 100牛,每个动滑轮重G 轮 = 10牛,不考虑机械间的各种摩擦,
算算看,最终所用的拉力是多少?
解:本题中,从物体开始由下向上逐个滑轮的分析,每由动滑轮将本身的
重与下面的拉力一分为二。

当n 变得非常大时,F n 的左项接近于0,则F n = G 轮 = 10牛。

应用递推法的关键是要发现隐含条件,分析清楚研究对象所处的特殊条件和本质过程。

解决此类问题时经常要用到数列、三角函数、比例、排列组合等数学工具,所以数学计算较难。

21轮物G G F +=43222轮物轮轮物G G G G G F +=++=8
72433轮物轮轮物G G G G G F +=++=16152874轮物轮轮物G G G G G F +=++=()轮轮物轮物综上计算G G G G G F n
n n n +-=-+=2212
6、图像法
“图像法”是指运用作图的方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帮助分析物理变化发展过程的方法。

该方法是中学物理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变间接为直接,变抽象为形象,是化简繁难途径的方法之一。

例:某同学在研究轻质弹簧的
长度随拉力变化的关系时,进行了
如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每个钩码重
为0.5N ,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
1mm 。

(1)请将观察到的数据填入实
验记录表中,
(2)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格
内做出弹簧长度L 随拉力F 变化的关系图像,
(3)此实验中弹簧长度L 与拉力F 的关系是 。

解:
根据题目中的数据,作出弹簧长度L 随拉力F 变化的关系图像。

得:
弹簧的长度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弹簧的伸长与外力F 成正比关系。

L=2.5cm+1cm/N ×F
利用“图像法”来分析问题时,要求作图精确,对应记录点要均匀分
布在图线的两侧。

有时,要剔除异常数据。

7、极值法
“极值法”是指当物体的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利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计算状态过渡转折条件的方法,它是中学物理中研究临界问题的重要手段。

运用极值法可以促进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极限”概念的思维。

初中物理中,常见的表现为极值条件的关键用语有:“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

通常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两数的几何平均值小于等于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不等式求极值、二次函数求极值、因式分解求极值、三角函数求极值、几何作图求极值等等,有些问题难度较大。

例:两个电阻串联时的总电阻为10Ω,求它们并联时最大的总电阻值为多少?
解:本题用二次函数的极值来求解。

设两电阻分别为R 1、R 2,R 1+R 2=10Ω, 并联时总电阻为R ,根据 ,得: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钩码对弹簧的拉力F /N
弹簧的长度L /cm 实验次数 1 2 3 4 5 钩码对弹簧的拉力F /N 0 0.5 1 1.5 2 弹簧的长度L /cm 2.5 3 3.5 4 4.5 21111R R R +=2
121R R R R R +•=()121112110
101010R R R R R R R +-=-==所以Ω
=+-==⎪⎭⎫ ⎝⎛-⨯-=-=5.2510551012122
1最大时即,R a b R
在解决临界极值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各个物理量的边缘条件。

用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求的多个极值一定要进行检验。

以上是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数学方法,学生要对以上的七种方法反复训练。

熟练以后将就会发现,自己不仅能应试,更能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