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的增韧改性讲课稿

合集下载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优秀课件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优秀课件
二、PP/尼龙6(PA6)共混体系
聚酰胺(PA)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抗 冲击性能较好,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尼龙6(PA6)是PA中 最韧的一种,它具有弹性好、冲击和拉伸强度高、耐磨和加 工流动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吸水性大、吸水后冲击强度和 弹性模量下降、形状和尺寸稳定性变差等缺点。
安徽建筑大学
8
将PP与PA6共混不仅可达到增韧PP的目的,使其耐磨性 、刚性等得到改善,还可以改善PA6尺寸稳定性等,克服了 PP及PA6各自固有的缺点,性能上取长补短,而且由于PP价 格低廉。因此,对于PP与PA6共混,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PP是一个非极性的高聚物,在大分子链上无可反应的 基团,其溶解度参数为8.2~9.2,而PA6大分子链节中含有 酰胺基团,是一个极性很强的聚合物,其溶解度参数达 12.7,因此,PP与PA6是严格的不相容体系。需要在共混物 中加入增容剂,以改善体系的相容性。
安徽建筑大学
13
目前解决相容性的主要方法还是加入带反应性官能团的 增容剂与PA6和PP共混,使增容剂与PA6在共混过程中生成 具有增容作用的共聚物,实现PA6与PP相容性共混,进而影 响PP/PA6共混物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早期的研究者认为, 共混过程中增容剂发生了迁移,分布到了PP和PA6两相界面 上,减小了两相界面张力,产生了一种强的物理相互作用 ,与液—液不相容体系的乳化机制相似。后来研究者发现 ,增容剂能与PA6反应生成新的共聚物,正是该共聚物对 PP、PA6起实质性的增容作用,即通过相间的化学反应,产 生类似于聚合物—玻纤或矿物填料的偶联机制,增容剂可 视为一种聚合物—聚合物化学偶联剂。已研究的增容剂主
安徽建筑大学
4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塑料、橡胶和热塑性弹性体对PP共混增 韧改性。

增强增韧填充聚丙烯

增强增韧填充聚丙烯

增强增韧填充聚丙烯
增强增韧填充是最为普遍的改性途径之一。

向聚丙烯原料中添加的矿物质通常是碳酸钙,滑石粉,硅灰石,玻璃微珠,云母粉等。

这些矿物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聚丙烯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冲击韧性,降低聚丙烯材料的成型收缩率以加强其尺寸稳定性,并且由于矿物质与聚丙烯基体在成本上的巨大差别,可以大幅度降低聚丙烯材料的成本,当然填充需要使用分散剂、偶联剂,比较好的是南京塑泰的高分子的马来酸酐接枝材料。

增强增韧聚丙烯是所有改性聚丙烯材料在家用电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目前,波轮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的内筒一般使用的都是增强增韧聚丙烯材料,以代替早期的不锈钢内筒。

聚丙烯材料经矿物质增强增韧后,可克服其原有的强度不足,光泽度不好,收缩太大等问题。

目前,这种改性聚丙烯除了用于制作洗衣机的内筒以外,还被用于制作波轮和取衣口等部件,仅海尔集团对其每年的用量就在1700吨左右(每个洗衣机内筒约重2kg)。

这种材料的矿物质添加量高达40%,其拉伸强度达33Mpa,断裂伸长率可达90%以上,缺口冲击强度约为10KJ/m2。

微波炉的很多部件也采用矿物质增强增韧聚丙烯材料制造。

由于矿物质的加入,可以在聚丙烯材料本身较高的耐热温度的基础上,使其耐热温度进一步得到提高,以适应微波炉对高温的要求。

例如,微波炉门体的密封条,微波炉扬声器喇叭口,喇叭支架等都采用了这种改性的聚丙烯材料。

冰箱上的搁物架现在也基本采用了矿物质增强增韧聚丙烯材料,由于与玻璃面板可进行整体注塑,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原来ABS材料的面板沁水问题。

pp的增韧改性-成型加工实验设计

pp的增韧改性-成型加工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方案一:PP的改性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双螺杆挤出机的操作。

2.了解PP的共混增韧方法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得到的热塑性加聚物,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透明性、电绝缘性及加工性等性能,但是其均聚物的低温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较差,成型收缩率大,共混改性可以作为提高聚丙烯力学性能和扩大其应用的一条比较实用的途径。

利用橡胶类聚合物进行聚丙烯改性,在韧性提高的同时也可以使刚性降低、脆性增大。

采用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改性填充聚丙烯,其共混物能够有效提高冲击性能、断裂伸长率和熔体流动速率,制品表面光泽也有所提高。

改性聚丙烯采用EVAD的VAc(乙酸乙烯)含量为14%~18%,此时EVA 为极性较低的非晶性材料,加入聚丙烯共混体系后有明显的增韧作用。

随着EVA 用量的增加,其缺口冲击性强度也提高,断裂伸长率显著增大,而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热变形温度有所下降。

EVA的加入使共混体系中各组分的均匀分散达到较好的分散效果。

采用EVA改性聚丙烯较EPDM、SBS等改性剂的成本低。

华北工学院用EVA-15对聚丙烯增韧,使材料韧性最高值比纯聚丙烯提高12倍,而成本低于聚丙烯与弹性体或橡胶的改性材料。

调节共混物比例及加工工艺条件可制得具有不同性能特点的共混材料。

PP的加入也可以改善PP的韧性,并提高低温落球冲击强度。

PP与高密度聚乙烯共混,可改善PP的拉伸性能和韧性。

三.实验设备和原料
1.主要设备:双螺杆挤出机
2.PP/EVA/LDPE增韧体系配方:。

聚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

聚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

聚丙烯塑料的改性及应用1. 背景介绍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是一种常见的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等特点,因此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然而,纯聚丙烯材料在某些方面的性能仍然有待改善,这就需要对聚丙烯进行改性处理。

2. 改性方法2.1 添加剂改性添加剂改性是指向聚丙烯中加入适量的改性剂,以改善其特定性能。

常见的添加剂包括增塑剂、抗氧剂、阻燃剂等。

增塑剂可以提高聚丙烯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抗氧剂可以延缓聚丙烯老化速度,阻燃剂可以提高聚丙烯的阻燃性能。

2.2 交联改性聚丙烯的交联改性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在聚丙烯分子链之间建立交联,提高聚丙烯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常见的交联改性方法包括辐射交联、热交联和化学交联等。

2.3 接枝改性接枝改性是指将其他具有良好性能的高分子化合物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以提高聚丙烯的性能。

接枝改性可以增加聚丙烯的韧性、耐疲劳性和耐磨性等。

3. 改性聚丙烯的应用3.1 包装材料改性聚丙烯在包装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化学腐蚀性,改性聚丙烯袋可以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包装,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3.2 汽车零部件改性聚丙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冲击性使得改性聚丙烯成为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理想材料,如汽车内饰件、车身板材、底盘保护装置等。

3.3 电子电器改性聚丙烯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因此在电子电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手机壳、电视机外壳、电器配件等都可以采用改性聚丙烯制造。

3.4 医疗器械由于改性聚丙烯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等特点,适用于医疗器械的制造。

例如,输液瓶、注射器、手术器械等都可以采用改性聚丙烯。

4. 结论通过添加剂改性、交联改性和接枝改性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聚丙烯的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

改性聚丙烯在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和医疗器械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PP本身脆性(尤其是低温脆性)较大,用于对韧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特别是结构材料)时必须对PP进行增韧改性。

1 无规共聚改性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即可制得主链中无规则分布丙烯和乙烯链节的共聚物。

共聚物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一般为1%~7%。

乙烯链节的无规引入降低了PP的结晶度,乙烯含量为20%时结晶变得困难,含量为30%时几乎完全不能结晶。

与等规PP相比,无规共聚PP结晶度和熔点低,较柔软,透明,温度低于0℃时仍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一20%时才达到应用极限,但其刚性、硬度、耐蠕变性等要比均聚PP低10%~15%。

无规共聚PP主要用于生产透明度和冲击强度好的薄膜、中空吹塑和注塑制品。

其初始热合温度较低,乙烯含量高的共聚物在共挤出薄膜或复合薄膜中作为特殊热合层得到了广泛应用2 嵌段共聚改性乙丙嵌段共聚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其后很快得到推广。

美国从1962年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65%一85%的等规PP、10%一30%的乙丙共聚物和5%的无规PP 。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与无规共聚PP一样,也可以在制造等规PP的设备中生产,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工艺路线。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与等规PP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相似的高结晶度及相应特征,其具体性能取决于乙烯含量、嵌段结构、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等。

共聚物的嵌段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有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分段嵌段共聚物、末端嵌段共聚物等。

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

通常(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乙烯质量分数为5%一20%。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既有较好的刚性,又有好的低温韧性,其增韧效果比无规共聚物要好。

其主要用途为制造大型容器、周转箱、中空吹塑容器、机械零件、电线电缆包覆制品,也可用于生产薄膜等产品3 接枝共聚改性PP接枝共聚物是在PP主链的某些原子上接枝化学结构与主链不同的大分子链段,以赋予聚合物优良的特性。

聚丙烯增韧改性中结晶形态的变化

聚丙烯增韧改性中结晶形态的变化

聚丙烯增韧改性中结晶形态的变化 曹玉荣 李惠林(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成都610065) 综述了聚丙烯(PP)增韧改性与结晶形态变化的关系,不同的共混组分对PP结晶行为的影响不同,分别有细化分割、共结晶、原位成纤复合等作用。

无机刚性粒子及有机/无机纳米粒子主要起到异相成核作用,诱发对增韧有贡献的β2晶的形成。

讨论了不同β晶成核剂对PP结晶的影响。

关键词:聚丙烯 增韧增强 结晶 共混物 成核剂 聚丙烯(PP)是典型的结晶性高聚物,其结晶形态对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在低温或高应变速率下,由于吸收的冲击能量不能及时传递,材料显示出脆性,导致PP的应用领域受到限制[1]。

因此研究PP增韧改性及其与体系中结晶形态变化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1 结晶度及晶粒尺寸的变化等规聚丙烯熔体在降温过程中,生成的结晶基本上是α2球晶,球晶尺寸较大(直径约130μm)且边界清晰,结晶度高,具有良好的表面硬度、弹性模量、拉伸断裂强度,但晶粒间相互粘接较弱造成韧性很差。

球晶越大,性质越脆,因而球晶的大小影响材料的冲击强度。

研究表明,球晶的细化和不完整对提高材料的韧性是有益的,而结晶度的增大对于提高力学强度和刚度是有利的。

因此,力求细化、分割晶粒的同时,尽量不降低结晶度,成为增韧聚丙烯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据报道PP/HDPE共混物中两组分分别结晶,结晶时互相干扰,而且各自晶体的熔点均有所降低,但没有改变各自的晶胞结构。

随着HDPE的插入,PP球晶形态变得不完整,球晶逐渐被分割成晶片,最后达到了细化PP晶体,提高PP低温韧性的目的[2]。

Xavier[3]认为玻璃纤维对PP有异相成核作用,王宏岗等[4]研究表明,在含胺硅烷偶联剂处理过的玻纤与PP的复合体系中,加入经酸酐类改性的PP(MPP)时,由于界面上化学键结合及冷缩产生界面应力的作用,从而导致出现了在通常物理结合和弱化学键结合情况下不能产生的横晶。

分析发现,MPP的加入起到成核剂的作用,使晶核及微晶数量增多,球晶尺寸变小,结晶度有所提高,但未改变其晶型。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

聚丙烯的增韧增强的研究PP/POE/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研究中文摘要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试验、DSC分析以及材料断面形貌与结分析等手段,对以滑石粉刚性微粒、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弹性微粒组成的聚丙烯(PP)/滑石粉/EPDM的同时增强增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微粒可同时大幅度提高PP的韧性、强度和模量,当PP/滑石粉/EPDM80/3/20时,两种微粒体现较明显的协同增韧效应.纳米SiO2可提高PP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度,并使球晶细化.滑石粉刚性微粒在PP连续相中以微粒团聚体形态分布,构成团聚体的平均微粒数约为6~7,其与PP基体表现出较强的结合牢度.PP/滑石粉/EPDM的综合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工程塑料的性能.英文摘要1绪论1.1聚丙烯的简介1.1.1 聚丙烯的分子量1.1.2 产品描述1.1.3 特点1.1.4 生产方法1.1.5 成型特征1.1.6 聚丙烯成型工艺1.1.7 PP特点1.1.8 工程用聚丙烯纤维1.2聚丙烯增韧增强的方法1.2.1 化学方法1.2.2 物理方法1.3本课题的研究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2.1合成所需要的材料和器材2.1.1材料PP 橡胶滑石粉2.1.2器材双螺杆挤出机压机2.2性能检测所需要的材料和器材2.2.1材料2.2.2器材组合式数显摆锤式冲击试验熔体流动速率指示测定仪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3合成的方法2.4性能测试实验方法3 PP/橡胶/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合成4 PP/橡胶/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性能的检测4.1力学性能4.1.1拉伸性能4.1.2弯曲性能4.1.2冲击性能4.2 SEM观察4.3 PLM观察4.4 DSC观察5结论和展望5.1主要结论5.2展望致谢参考文献1 绪论1.1 聚丙烯简介1.1.1聚丙烯分子量嵌段共聚AP3熔指在11左右,类似文献中提及的分子量分布约为5.13,Mw 在300000左右。

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综述

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综述

0引言聚丙烯是产量仅次于聚乙烯、聚氯乙烯的通用塑料. 由于其原料丰富, 与其它通用热塑性塑料相比,聚丙烯具有相对密度小、价格低、加工性好以及综合性能较好等特点, 并有突出的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 近年来发展迅速, 成为塑料中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 但聚丙烯还存在低温脆性、韧性差等缺点, 因此在作为结构材料和工程材料应用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扩大聚丙烯的使用范围, 国内外开始重视改性技术, 使聚丙烯塑料向工程化方向发展. 作者就聚丙烯提高韧性的机理与影响改性产物性能的因素进行了探讨.1技术途径1聚丙烯改性技术可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种. 化学改性是指通过接枝、嵌段共聚, 在聚丙烯大分子链中引入其它组分, 或是通过交联剂等进行交联, 或是通过成核剂、发泡剂进行改性. 物理改性是在聚丙烯基体中加入其它的材料或有特殊功能的添加剂, 经过混合、混炼而制成具有优异性能的聚丙烯复合材料. 物理改性大致可分为填充改性、共混改性、增强改性和功能性改性等.填充改性是指在聚丙烯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或有机填料来提高制品的性能, 主要在模量方面有较大提高. 填充改性能降低材料的成本, 但有时它在提高一种性能的同时会降低其它的性能. 增强改性通常选用玻璃纤维、石棉纤维、单晶纤维和铍、硼、碳化硅等增强材料使聚丙烯强度提高. 增强改性是复合材料发展的一个方向. 共混改性是指用其它塑料、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与聚丙烯共混, 填入聚丙烯中较大的球晶内, 由此改善聚丙烯的韧性和低温脆性. 常用的改性材料有聚乙烯、顺丁橡胶、乙丙橡胶、丁苯橡胶和乙烯2醋酸乙烯共聚物. 功能性改性是根据使用的材料所要求具有的功能性如抗静电、阻燃、透明性等加入特定试剂使聚丙烯改性.物理改性比化学改性容易进行, 使聚丙烯性能改善也较显著, 推广容易, 经济效益明显; 特别是共混改性技术开发周期短、耗费少、制品的物理性能同样能达到应用要求. 因此, 共混改性是利用现有高分子材料开发新型材料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2增韧机理共混改性聚丙烯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其韧性, 弹性体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关机理的研究很多, 大多研究者引用DrW u 的剪切带屈服理论.在拉伸应力作用下, 高聚物中某些薄弱部位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空化条纹状形变区, 即材料产生了银纹, 它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裂纹, 所以它常是聚合物破裂的开端. 但是, 形成银纹要消耗大量的热量, 因此若银纹能被适当地终止而不致发展成裂纹, 那么它反而可延迟聚合物的破裂, 提高聚合物的韧性.采用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共混改性时, 材料性能不仅与橡胶类聚合物分散相有关, 而且也与聚丙烯树脂连续相的特性有关. 如果橡胶相和聚丙烯相形成均相体系, 就不能起到增韧效果. 相反, 如果橡胶类聚合物和聚丙烯完全不相容, 胶粒尺寸必然很大, 外形也不规则, 局部应力将过于集中, 直接导致裂纹和裂缝的生成; 而且, 不相容体系的两相界面处会发生分离, 产生空隙, 与橡胶类聚合物大小相当的空隙会使应力集中增加, 使聚丙烯产生开裂而造成材料破坏. 只有当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具有好的相容性时, 橡胶类聚合物以一定的粒径分布在聚丙烯连续相中, 使橡胶类聚合物与聚丙烯组成一种良好界面相互作用的两相或多相形态结构体系. 即在共混体系中, 橡胶类聚合物呈细微化颗粒分散相(俗称“岛”), 随机分布在聚丙烯连续相(俗称“海”)的聚丙烯球晶中或球晶之间, 使聚丙烯大而脆的球晶成为细而密集的球晶, 形成具有良好相界面作用的“海2岛”结构. 当具有这种结构体系的增韧聚丙烯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银纹、裂纹和裂缝首先产生在聚丙烯连续相中, 处于聚丙烯裂纹和裂缝上的橡胶类聚合物粒子首先是充当应力集中的中心, 诱发大量银纹和剪切带的产生, 大量银纹和剪切带的产生吸收大量的能量, 从而阻止裂纹和裂缝的穿过. 另外, 橡胶颗粒还可以阻滞、转向并终止小裂纹的发展, 使之不致发展成破坏性的裂纹, 产生在聚丙烯相中的银纹可以穿过小于其宽度的橡胶类聚合物粒子而生长. 在弹性体颗粒的影响下, 当材料受到外力时, 高聚物中生长的银纹遇到橡胶类聚合物大粒子时能分裂成许多方向各异的小银纹. 即银纹可在橡胶类聚合物粒子表面支化, 银纹的分裂和支化能控制银纹的发展, 阻止大银纹变成有破坏性的大裂纹和大裂缝; 同时, 银纹的增长伴随着空化空间的发展, 空化空间的发展阻止了基体内部裂纹的产生, 延缓了材料的破坏, 从而达到提高聚丙烯韧性的目的.3影响因素通常将高分子的共混改性技术称为ABC 技术, 即合金(A lloy)、共混(Blend) 和复合化(Composite) 技术. 高分子共混改性是利用溶度参数相近和反应共混的原理在反应器或螺杆挤出机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材料及助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机械掺混, 最终形成一种宏观上均相, 微观上分相的新材料的工艺方法. 聚丙烯共混改性的方法有: 相容体系的直接共混, 添加相容剂共混以及反应性共混等. 影响聚丙烯共混改性的因素有: 共混体系的结构形态、相容性、组成和共混工艺等.3. 1共混体系结构形态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其微观结构紧密相关. 高分子共混物是一种多相结构的材料, 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共混物界面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即两相之间结合力的大小以及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和形状等. 高分子共混物的结构形态是影响其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结晶材料的聚丙烯与其它材料组成的共混体系主要有: 结晶2非结晶和结晶2结晶体系两种. 在前一种体系中, 影响形态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有研究表明: 聚丙烯共混物的高冲击性与其结晶度无关, 而聚丙烯球晶较大, 球晶之间有较宽的缝隙是其产生裂纹发脆的原因. 在聚丙烯中加入一些非晶组分如癸基橡胶(DR) 树脂和酚醛树脂, 则对聚丙烯结晶有某种弱的成核作用, 导致聚丙烯晶体一定程度的微细化. 酚醛树脂使聚丙烯球晶变小, 球晶间的间隙变窄, 吸收冲击能, 使聚丙烯的冲击强度提高. 在酚醛树脂改性聚丙烯的基础上, 加入DR 树脂, 可进一步改变材料的结晶形态, 大球晶基本消失, 球晶间的间隙几乎没有, 两种树脂的界面变得较模糊, 因此材料的冲击性能得到改善.在结晶2结晶体系中, 影响形态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高熔点组分的结晶性和组成比. 高熔点组分生成的结晶越大、越少时, 对低熔点组分的影响越小. 对于两组分晶态相容的共混体系, 有可能生成共晶或同晶; 对于晶态不相容但无定形态可相容的共混体系, 其结晶行为应遵循前一种体系同样的规律; 对于晶态和无定形态都不相容的共混体系, 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 虽然两种高聚物分别结晶, 但球晶尺寸、结晶度都发生了变化. 如尼龙等极性结晶高聚物对聚丙烯结晶有成核作用, 这些成核高聚物对改善聚丙烯的低温脆性、抗静电性等都有一定效果.3. 2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4共混聚丙烯物理机械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共混体系各组分之间的结合力, 而结合力的大小又与共混组分之间的相容性有密切的关系. 若组分间的相容性很差, 则混合困难, 分散不均, 分子链段活动性小, 分散相的尺寸大, 相畴粗大, 相界面的结合差, 界面很明显, 结合力小, 无法得到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高分子材料; 若共混体系半相容, 则相畴适中, 相界面模糊, 结合力大, 共混改性效果优良; 但如果两相体系完全相容, 共混物呈均相体系, 相畴很小, 共混改性效果反而不好. 所以, 对共混物来说, 微观均相并不一定有最理想的力学结果, 重要的是保证宏观相容. 因此, 在考虑分散相组分时, 热力学相容不是唯一条件, 只要有适当的混容性即可.目前, 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很多. 通过填加增容剂改善相容性的方法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选择增容剂最好使其中的两个链段与共混物的两个组分分别相同, 接枝、嵌段共聚物就具有这种性质. 相同的链段所形成的物理亲和力使接枝、嵌段共聚物分布在相的界面, 其共价键将两相连接起来, 降低了表面张力, 增进了相间的粘接力, 进而提高了力学性能. 溶解度参数是判断两种高聚物混合效果的重要条件.3. 3共混体系组成的影响共混体系中, 组分聚合物的种类、规格不同, 所得到的共混物性能各异. 不同的增韧剂在聚丙烯中的增韧效果不同, 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见, EPDM 增韧效果较好.2有资料报道, 与乙烯、Α2烯烃共聚的聚丙烯的冲击韧性明显高于均聚聚丙烯; 在相同橡胶含量下,增韧共聚聚丙烯的效果远远好于增韧均聚聚丙烯的效果; 而且, 选用乙丙橡胶为增韧剂时, 其结晶度越低, 增韧效果越好.共混体系组成中分散相的尺寸及其分布对材料的韧性都有影响, 它还与共混工艺条件密切相关.3. 4共混工艺条件的影响共混工艺条件变化引起共混体系的形态变化, 使得共混物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共混工艺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技术综述
摘要:本文阐述了聚丙烯(PP)的增韧改性,重点介绍了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和成果,并对聚丙烯增韧改性历史和聚丙烯其他改性做了简介,归纳总结了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聚丙烯;增韧改性;改性方法;改性成果
1引言
聚丙烯(PP)具有比重小、耐热性好、耐腐蚀性好、成型加工容易、力学性能优异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生产和使用,成为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塑料品种。

但同时聚丙烯的一些缺点也限制了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

强度不高、易老化、易燃、韧性差、耐寒性差、低温易脆断、成型收缩率大、抗蠕变性能差、制品尺寸稳定性差等缺陷降低了它在生产中的使用率【1】。

因此,对聚丙烯进行改性以期得到更好更适用于使用要求的改性聚丙烯成为了聚丙烯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阐述的是聚丙烯的增韧改性,这也是聚丙烯改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

2发展历史
1962年,美国开始工业规模化生产丙烯和乙烯的嵌段共聚物,即聚丙烯的共聚改性,这是聚丙烯增韧改性工业化生产的开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乙丙共聚技术普遍推广,不再局限于个别工业发达国家;
1992年,中国盘锦乙烯工业公司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成功生产出了高韧性共聚聚丙烯,是中国聚丙烯增韧改性的重大进步【2】;
此后,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不断增多和优化,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得到发展;而在最近,纳米粒子增韧改性是最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3改性方法
3.1PP韧性差的原因
PP分子链中存在甲基,使分子链柔顺性下降,由此结晶度高、晶粒粗大,近而表现出成型收缩率大,脆性高,韧性差等缺陷。

3.2PP增韧机理
目前大多研究者采用Dr Wu 的剪切带屈服理论。

即在拉伸应力作用下,高聚物中某些薄弱部位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空化条纹状形变区,材料由此产生了银纹,它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裂纹,所以它常是聚合物破裂的开端。

但是形成银纹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若银纹能被适当地终止而不致发展成裂纹,那么它反而可延迟聚合物的破裂,提高聚合物的韧性【3】。

增韧也就是为了防止银纹变成裂纹,使聚合物不易破裂。

3.3PP改性方法
PP的增韧改性方法主要有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及添加成核剂等。

3.3.1共聚改性(化学改性)
共聚改性主要分为以下三类【4】:无规共聚改性,即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嵌段共聚改性,工业主要生产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接枝共聚改性,在PP主链的某些原子上接枝化学结构与主链不同的大分子链段。

3.3.2共混改性(物理改性)
通过PP与其他聚合物共混,使其他聚合物填入PP中较大的球晶内,改善其韧性和低温脆性。

这种方法有比较明显的特点特点,耗资少并且生产周期短【5】。

PP共混增韧方法主要有4类【3】:
①与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共混增韧;
②与其他有机聚合物共混增韧;
③无机刚性粒子增韧;
④有机/无机纳米材料增韧。

3.3.3添加成核剂
等规立构PP是一种典型的结晶聚合物,具有α、β、γ、δ和拟六方态五中晶型。

β晶型的拉伸屈服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较低,常用添加β晶型成核剂来提高β晶型含量。

常用的β晶型成核剂有喹吖啶酮红染料、庚二酸/硬脂酸钙复合物、低熔点金属粉末(锡粉、锡铅合金粉)、超氧氧化钇等【4】。

4部分改性成果
4.1共聚增韧改性
与等规PP相比,无规共聚PP结晶度和熔点低,较柔软,透明,温度低于0℃时仍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

无规共聚PP主要用于生产透明度和冲击强度好的薄膜、中空吹塑和注塑制品。

嵌段共聚PP既有较好的刚性,又有好的低温韧性,其韧性效果比无规共聚PP好。

用途主要为制造大型容器、周转箱等。

PP接枝共聚物经常用作PP与其他聚合物或无机填料之间的增容剂,单独做塑料的例子几乎没有。

4.2共混增韧改性
常见的PP共混增韧体系有PP/乙丙共聚物、PP/BR共混体系、PP/SBS共混体系、PP/POE共混体系等。

各种增韧剂对PP的增韧作用【3】是通过掺入各种含有柔性高分子链的橡胶或弹性体,来大幅度提高PP的冲击强度,改善其低温韧性。

常见的传统的PP增韧剂有三元乙丙橡胶(EPDM)、二元乙丙橡胶(EPR)、苯乙烯与丁二烯类热塑性弹性体(SBS)、顺丁橡胶(BR)、丁苯橡胶(SBR)等,其中以EPDM或EPR效果最好【6】。

下表是几种共混增韧剂改性后聚丙烯的物理性质,也可看出EPDM和EPR增韧效果很好。

性能
纯PP
SBS
EPR
EPDM
质量分数/%
100
12.5
12.5
屈服强度/MPa
32.8
29.9
28.7
29.2
断裂强度/MPa
11.3
34.7
29.3
34.7
断裂伸长率/%
300
684
744
768
冲击强度(落锤0℃)/(J•m-2) <1
20.6
25
此外范吉昌等【7】研究了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在聚丙烯改性中的应用,发现其质量分数在15%时就能起到明显的增韧效果,POE对聚丙烯缺口冲击强度提高较大,而弯曲模量及拉伸强度降低较小。

4.3添加成核剂
这方面应用因查阅文献未找到太多相关资料,所以简单介绍一个近期的研究成果。

郭敏等【8】采用微乳液作为成核剂载体将苯甲酸加入聚丙烯,能使成核剂很好地分布在聚丙烯中,使聚丙烯有更好的弯曲弹性模量,韧性更好。

4.4增韧改性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国外已经使用弹性体改性聚丙烯来生产汽车保险杠,这种保险杠产量已达总产量70%;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增韧改性的聚丙烯材料占到16%,主要是添加透明成核剂,起到了增韧效果,同时提升了其透明度,可用于输液袋、一次性注射器、检测设备等;在日用品中的应用,采用三元乙丙橡胶增韧改性的聚丙烯,以点浇口热流道注塑成型的方式可以生产日用的圆椅,也可用于制作自行车和儿童零件等【9】。

5其他改性
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聚丙烯的其他主要运用在实际生产中的改性技术,主要是以下三种改性。

增强改性【10】:利用增强剂,主要是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天然纤维、芳纶纤维等)和无机填料(滑石粉、碳酸钙等)对聚丙烯进行增强改性。

纳米粒子能够很好地承受外应力,消耗大量的冲技能,是PP增强改性的最新途径。

透明改性【11】:采用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出具有透明性的PP;通过无规共聚得到透明性PP;在普通聚丙烯中加入透明改性剂(主要是成核剂,属于增韧改性,该改性方法在改性成果里有提及)提高其透明性。

表面改性【12】:通过在改性聚丙烯中添加酸酐化合物和胺基低聚物反应生成极性物质,提高PP极性,从而改善PP油漆附着力。

6结语
近年来,PP的增韧改性已经成为使其工程化的重要手段。

而在其增韧改性的众多方法中,共混改性(物理改性)由于其成本低、见效快,成为最为广泛的增韧方法。

当然,共聚改性(化学改性)能够使其获得稳定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在近几年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投资大以及周期长等原因,使其发展比较缓慢。

因此,今后增韧改性应利用现有的聚合物,把共聚改性和共混改性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改善原聚合物的性能或形成具有崭新性能的聚合物体系。

这也成为发展聚合物材料的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亦已成为高分子材料科学及工程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所以PP 的增韧改性研究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13】。

另外在添加成核剂方面纳米粒子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所以弹性体/纳米粒子增韧PP是未来增韧改性PP的重要方向【14】。

参考文献
王慧卉,梁国正.聚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4,23(41):73-74.
任巨光,窦强.我国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1,14(3):42-46.
陈智刚,杨慧群,张伟.聚丙烯共混增韧改性技术综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23(5):342-345.
李跃文,罗承友.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J].工程塑料应用,2007,35(10):69-72.
李翠云,李辅安.聚丙烯共混增韧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6,4(2):19-22.惠雪梅,张炜,王晓洁.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3,31(8):6-10.
范吉昌,李莹莹.聚丙烯增韧改性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6,18(4):8-10.
郭敏,李晋庆,罗运军.微乳液法制备成核剂对聚丙烯改性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30(4):132-137.
朱晓婷,孔德雨.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应用进展[J].化工管理,2015,1:140.
王丹,李丽华,张金生等.聚丙烯增强改性的研究概况[J].当代化工,2014,43(11):2403-2405.
姚晓丹.浅析聚丙烯改性与应用[J].塑料制造,2013,12:77-80.
杨燕,李永华.一种高极性改性聚丙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塑料助剂,2013,1:22-25.
王海平,王标兵,杨云峰等.聚丙烯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J].绝缘材料,2009,42(1):29-32.
赵红振,齐暑华,周文英等.聚丙烯增韧改性最新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5(1):27-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