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相关资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写作背景】: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信息•课文名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全唐诗》中的卢纶•出处:《全唐诗》卷七十一2. 教材背景•该课文选自《全唐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本课文是一首咏史体的诗歌,透过描写陈同甫破敌的场景,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奋发向前的追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内容与主题。

•能够解读诗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并理解其作用。

•理解诗歌创作背景与意义,探讨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文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能够通过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对于勇气、忠诚和奋发向前的追求。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梳理与解读•文学修辞手法分析•与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发兴趣(5分钟)•展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标题,向学生介绍该课文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卢纶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

步骤三:诗歌内容梳理(15分钟)•分段解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步骤五:与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20分钟)•介绍陈同甫的历史背景和他在唐朝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与历史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步骤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课堂要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监测学生对诗歌内容、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文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破阵子》一文,让学生了解唐朝诗歌的流派风格和文学背景。

2. 通过解读文章,让学生了解“诗”作为人们思想、情感和美好生活追求的表达方式。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人生难免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信念,就能越过重重困难。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请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挫折经历,感悟人生情感历程。

启发学生对文学的思考和阅读态度,让他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学作品与不同的文学作品之间有很多联系。

2.教材展现学生阅读《破阵子》的全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哪些文学特点?(3)文章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哪些特点?3.重难点突破通过分析《破阵子》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陈同甫创作的。

陈同甫是唐朝晚期的一位诗人,有“破阵子”、“青溪”等许多诗篇,以志怀抒情、语言委婉、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其《破阵子》以勇气、豪情为主调,以及对命运的不屈与虚心和谷的诗意描摹,旋即被世人铭记,成为了名篇。

4.拓展思考学生可以自行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体裁、文学特点、主题等。

每个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感悟。

三、教学反思1.通过展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拓展思考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深刻思考的愿望。

3.通过课的整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唐代的文学特点和陈同甫的诗歌意象,而且能够明白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和陈同甫的代表作《破阵子》。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能力。

拓展思考环节更是让我们深入思考自己喜欢的诗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主题和文学特点。

12 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材分析

12 词四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材分析

12 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12 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我说课的题目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教材、教育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设计、教学评价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破阵子》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念。

辛弃疾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二、说教育教学思想根据新课标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进教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紧扣“壮”品味词句。

过程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停顿,节奏与语气。

2.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词人面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四、说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破阵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破阵子》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一、说教材这首词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五首。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复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但是却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结构奇特巧妙。

这首词打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格式,梦境追忆,豪迈激昂,现实无奈,沉痛悲愤,中间八句一气呵成,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这首词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

2、通过诵读,体味本文的意境并背诵全词。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进取心和爱国情。

教学重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学习欣赏词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词人的雄心壮志,感受豪放词派的艺术风格。

二、说学生初三学生有一定的古诗文知识储备,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些对这首词的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三、说教法和学法依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采用诵读法、学案导学法和多媒体辅导教学,诵读贯穿整节课,多形式多层次诵读,以此为突破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设计用一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满江红》靖康耻收拾旧河山(二)背景介绍(三)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四)题解(五)师生合作,文本感知与探究1、文本朗读(集体试读、明节奏、正字音、听示范朗读)2、文本翻译3、文本内容探究与情感分析①整体感知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着重写了什么内容?②找出本词的“词眼”。

③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句子。

④找出本词所用典故。

⑤“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⑥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5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懂词意,领会全词内容。

2、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3、进一步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学习难点:进一步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对联。

”(幻灯片1)“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济南大明湖公园的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了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了他的政治抱负。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走进辛弃疾。

”(幻灯片2)二、作者介绍1、大家对辛弃疾有哪些了解?学生谈,然后出示(幻灯片3)2、题目中的陈同甫又是谁?(幻灯片4)三、赏读词1、教师:”学习诗词,讲究诵读,沉潜其中,才能悟出真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

”(幻灯片5)2、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作为忠实的听众,应该怎样做呢?(幻灯片6)3、学生欣赏配乐朗读。

(幻灯片7)4、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语调和感情。

5、学生齐读。

四、品读词1、请同学们再去仔细品读这首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幻灯片8)2、我们应该怎样描绘诗词的画面呢?(幻灯片9)3、学生展示描绘的画面。

五、悟读词1、教师:“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于词来说,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幻灯片10)2、既然这首词的“词眼”是“壮”你从词的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壮”?(幻灯片11)3、背景介绍(幻灯片12 13)4、学生汇报展示:(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初中语文_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这首词被辛弃疾自称为“壮词”。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不仅仅是雄壮,结句“可怜白发生”又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诵读壮词、赏读壮景、品读壮情三个主要环节,从词义、词景到词情逐层深入,走进辛弃疾这位独特的伟大词人。

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品读中国文人》《苏辛词说》。

【教材分析】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传统美德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振奋人心,也表达最透彻。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3课,以词文学为主,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破阵子》是辛弃疾失意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词人以早年的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抒发了杀敌复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但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不仅与婉约词风格迥异,也与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作品大不相同,其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翻译】: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写作背景】:
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
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作者在这里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乘人的勇猛。

【主旨思想】: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昔日抗金部队壮威的军容和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下阕一边幻想恢复祖国河山的胜利,一边悲叹平生壮志不能如愿的伤感忧愤。

全词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词人的宏大抱负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现手法】:
作者在这首词中创造性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词分上下片的程式,创新了词体结构。

由“醉”入“梦”,再到酒醒后的“自叹”,将理想与现实融于一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全词起拍(首句)和歇拍(末句)两句写实,其余八句,一气贯通,描写幻觉,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在词体上的大胆创新精神。

【重点词句】:
1. 沙场秋点兵。

以凝练而形象的语言,既勾画出了阵营的壮威,又烘托了天地始肃、杀戮之气漫于四野的氛围,同时也表现了词人那种胸怀大义、势必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

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强手云集、展艺比武等场面。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建立千秋功业的雄心壮志。

【诗词风格】:
豪迈超绝,刚健有力,精深博大,“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中考链接】:
1.(2013山东淄博卷)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2.(2013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3.(2016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比人心惊不已。

(2)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忐难酬的悲愤。

(3)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D )(2分)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