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三角形
11
燃烧图示
12
3、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 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 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 充分条件。
×
C、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称为核 爆炸。
为了便于和普通炸药比较,
核爆炸的威力,即爆炸释放 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 TNT炸药的重量表示,称为 TNT当量。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 (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 数千万开,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 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 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 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 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 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 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 射,接着形成冲击波 (即激波) 向远处传播 。 (广岛、切尔诺贝利)
燃烧的充分条件
(2)一定的氧气(氧化剂)含量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
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 发生。 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 为15%,乙醚为12%。
燃烧的充分条件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 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低于这一能量,燃 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 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 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 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 (2.24%)为0.215mJ(毫焦)。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建(构)筑物初级技能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业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热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资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资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和烟雾称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资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达到防火的目的。
(√)11、只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快,所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可燃物质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着火。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目录一、燃烧概述 (1)二、燃烧要素 (2)1. 可燃物 (3)2. 氧化剂 (4)3. 点火源 (4)三、燃烧过程及阶段 (5)1. 燃烧过程的物理变化 (7)2. 燃烧过程的化学变化 (8)四、燃烧类型 (9)1. 扩散燃烧 (10)2. 预混燃烧 (11)五、燃烧反应方程式及计算 (12)1. 燃烧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13)2. 燃烧反应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实例 (14)六、燃烧的应用与控制系统 (16)一、燃烧概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
燃烧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氧化反应,其中包含了能量的转化与释放。
燃烧过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可燃物是燃烧反应的主体,助燃物主要是氧气,而点火源则是引发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释放的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火焰、热辐射等。
燃烧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助燃物的浓度、点火源的能量以及环境温度等。
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对于防止火灾、控制燃烧过程以及有效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燃烧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发动机中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在烹饪中使用火来加热食物,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设备等。
对燃烧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燃烧带来的好处,还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燃烧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二、燃烧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燃料、氧气和热量。
要使燃料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即燃料、氧气和热量。
燃料:燃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能量的来源。
它可以是一种固体、液体或气体。
常见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纸张等。
燃料的种类和性质对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不同燃料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和效率。
氧气:氧气是燃烧过程中的必要成分,燃料无法燃烧。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的形式
1 明火燃烧
2 非明火燃烧
明亮的明火是可见光的一种,通常是可燃物表面 的氧化反应导致的。
非明火燃烧指没有明亮火焰的燃烧形式,如炭化、 熔化、蒸发。
3 烟气燃烧
4 火焰燃烧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产生的烟气是火焰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之一。
火焰是燃烧过程中由可燃物和氧气生成的可见光 和热能。
燃烧的类型
化学燃烧
化学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和能 量。
物理燃烧
物理燃烧是指通过物理方式使物 质发生氧化分解反应,释放出能 量。
生物燃烧
生物燃烧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 被氧化,释放出能量和二氧化碳。
燃烧的过程
1
燃烧的三要素
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没有其中一项燃烧无法进行。
燃烧的安全问题
燃烧的危险性
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高温、燃 烧物飞溅、热辐射等危险因素。
燃烧的防范措施
正确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品,加 强火灾预防和探讨 如何预防和应对火灾事件。
2
燃烧的反应物
燃烧反应物是可燃物和氧气,可燃物氧化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3
燃烧的副产物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烟气等。
燃烧的应用
燃烧的热力学应用
燃烧的环保用
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被用于发电、 发展清洁能源和减少排放是燃烧的
加热、工业生产等方面。
环保应用的重要方向。
燃烧的交通应用
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中的燃烧过程 提供了动力能源,但也产生了尾气 污染。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 件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物质在氧气存在下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常见于人 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一种伴随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化学反应。
放热是指燃烧物质中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变为热能。
发光是指人们用肉眼能观察到的光亮,多数可燃物燃烧时可以看到火焰光亮。
既然是化学反应,一定就会有新的物质生成。
例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
二、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也不是随便发生的。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燃烧的三要素。
(1)要有可燃物。
不论是固体、液体、气体,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一般都称为可燃物。
例如,无机物有钾、钠、碳、铝粉、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等;有机物有纸、木材、橡胶、棉、麻、汽油、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2)要有助燃物。
助燃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例如空气、氧、过氧化钠、浓硝酸、浓硫酸等。
发生火灾时空气是主要的助燃物。
(3)要有着火源。
凡是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能量叫做着火源,或叫做引火源、点火源。
最常见的着火源是热能,还有电能、化学能、光能、机械能等。
常见着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a.明火。
如生产和生活中的灯火、火炉、火柴、打火机、烟头、烟筒或烟道喷出的火星、气焊和电焊喷火、机动车辆排气筒冒出的火星等。
b.电火花。
如电气开关在开闭电闸时的弧光放电、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
还有静电火花,如液体流动引起的带电、喷出气体的带电、人体的带电等。
c.撞击或摩擦产生的火星。
如机器上轴承转动的磨擦、铁钉落入设备内后铁器和机件撞击、磨床和砂轮的磨擦、铁器工具相撞或与混凝土相碰等。
d.高热物质和高温表面。
如加热装置、烧红的电炉、电加热器、高温物料的输送管、冶炼厂或铸造厂里熔化的金属、烟囱和烟道等。
e.雷击。
是瞬间的高压放电,能引起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
f.自燃起火。
以上三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且要分别满足一定条件,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或燃烧将停止。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1.下列()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A)汽油桶(B)可燃气体(C)蒸汽锅炉(D)气体钢瓶参考答案:B2.下列()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粉尘(B)炸药(C)钢瓶(D)炸弹参考答案:C3.()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A4.()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C5.()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爆炸极限参考答案:D6.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参考答案:A7.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A)动力燃烧(B)扩散燃烧(C)着火(D)阴燃参考答案:D8.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A)沸溢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参考答案:A9.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A)闪燃(B)阴燃(C)自燃(D)轰然参考答案:B10.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闪燃(B)自燃(C)阴燃(D)轰然参考答案:C11.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可燃固体(B)可燃液体(C)可燃气体(D)液体混合物参考答案:A12.木材燃烧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一、燃烧的定义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时可任务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
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三、燃烧的条件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的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物)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1.可燃物
(1)可燃物的定义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助燃物
(2)可燃物的类型
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类的可燃物。
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燃烧性能是不同的,一般来讲,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第三是固体。
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子啊空气(氧化剂)中燃烧的固体物质,都成为可燃固体。
如棉、麻、木材、稻草等天然纤维,稻谷、大豆、苞米、等谷物及其制品,涤纶、维纶、锦纶、腈纶等合成纤维及其制品,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机器制品,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及其制品等。
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气体,都称为可燃液体。
液体可燃物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氢原子,有些还含有氧原子。
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液体,都成为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需要与空气的混合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即燃烧最低浓度),并还要一定的温度(即着火温度)才能发生燃烧。
2.助燃物
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也成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