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摘要: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
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
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
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
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
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正文: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
”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
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
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及现实意义作者:田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纵观古代教育思想史,对于人性本质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以孟子代表的“性善论”与荀子代表的“性恶论”最为著名,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分析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善论”两种理论主张的区别与联系入手,探讨其对当今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性善论;性恶论;现实意义作者简介:田莉,性别:女,出生年月:1982年2月18日,籍贯:陕西宝鸡,工作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学历:本科,职称:讲师。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1在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关于性善、性恶的理论学说,即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地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谁对谁错,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本文就此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以探讨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对当今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讲的性善,表面上是说人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其实他所讲的人性只不过是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念,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性,加以抽象化而已。
所以孟子虽然在口头上说性善是人人一样,“人皆可以为尧舜”。
但在实践中,他严格区分君子和小人,认为“仁、义、礼、智”这些善性,只有君子才能保存、能恢复,而小人是不会保存,也不可能恢复的。
因此,孟子的性善论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二)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提出道德规范、礼义制度等是后天才有的,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公荀 子
。
.
正 名》 以 下 引 言只
”
注篇 名 )
“
今人 之 性
,
,
饥而 欲饱 欲望
,
寒 而 欲暖
、
劳 而 欲休
,
,
此 人 之 情 性也 `
。
( 《 性 恶》
,
) 人
性是 生 而 自然的 本 能
片面 的
。
、
可见孟
荀 二 人 所 言人 性 的 差异
。
孟 子 所 谓 的 人 性 是 指 人 的社
。
一
他说
:
.
侧 隐之 心
`
,
仁 义端也易 羞 恶 之 心
,
,
义 之端 也 拐 辞 让 之 心 获礼 之 端也 是
`
’
非 之心
智 之 端也 产 ( 《 公孙 丑 》 上 ) 这 样 孟 子由
,
四心 分 推 出
,
’
一
“
把 人 们 本 来只
。
`
有 在 后 天 的 实 践 中 才 能 获 得 的 道 德 理 性 当作 是 先 天 固 有 的
顺是
。
故 残 贼 生 而 忠 信亡 焉
’
,
有好 耳 目之欲
乱
,
有好 声 色
,
顺是
。
,
有 好 利疾 恶 之心
耳 目声 色 之 欲
、
,
( 《 性 恶 》 ) 由 于 人生 来就 故 淫 乱 生 而 礼 义文 礼 亡 焉 如 果 顺 从 了 这 些 本 能 欲 望 社 会就 会 出现 纷 争 残 杀 淫
,
,
。
。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1、“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
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

怎样看待性善论与性恶论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性是什么?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区别1、时代背景不同:孟子处于春秋战国战乱时代,社会风气很差,孟子为了改变这种社会风气提出了性善论。
告诉人们性本善,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秦统一全国的形式下到处打仗,民不聊生,让人对人性绝望。
看出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
为使人们向善必须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意识里的缺陷,加以改正,所以,提出性恶论。
2、根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不受后天影响,而是由先天的良知决定的。
这些良知是先天未接受社会实践的本能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
荀子的性恶论源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如果任其这种本能发展,不加节制,就会发展为战争等邪恶事件。
3、对性概念的界定不同: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荀子以严厉的眼光审视人性,不相信人能自我完善。
孟子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荀子立足于现实情况。
4、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同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心和人的内心修为,“仁”是他的核心概念。
重视修养、自我反省的作用。
荀子主张本能欲望,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礼”是他的中坚术语。
重视学习、教育培养、社会约束。
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把食色与仁义看作先天的人性;荀子则认为人性与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有关。
二、同一性1、都属于人性问题思考范畴,都以人性为出发点。
2、对于人性的思考有相同的共同点。
都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先天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
3、共同的人性基础----孔子的人性观。
认为人性的差别来源于后天的习染,这是注重社会实践的观点。
总之,孟子与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关于人性的解释都是不完整的,它们互相对立却又相辅相成。
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们!。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相互对立的答案,并且争论了两千余年未有结果,而人性问题也在这不断的争论中向前发展,逐渐成熟。
一、孟荀人性论的斗争性1、时代背景不同。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诉人们人性本善,只要不去学习坏的东西,不被坏的社会风气所同化,我们自身便不会变坏。
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和自我催眠,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
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本质,社会现实趋向恶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
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
2、根源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
[1]而荀子人性恶的根源则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本能。
这种本能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声色之好。
但这种本能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加约束,就必然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
3、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发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
“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
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
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
[2]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区别、意义(转)自古以来,人性善恶问题就为中外思想家所关注。
孟轲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
荀况创立的“性恶论”开中国思想史性恶理论研究之先河,直接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两大理论的共通与相异之处究竟表现在哪里?作者旨在对此分析的基础上,浅略总结这两大思想,以便助于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一、人性的理解的比较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同的理解。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他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
并认为这“四心”又可为人的四个“善端”,发展起来可以培养“仁、义、礼、智”这四德。
而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它不具备孟子所说的“四心”或德性的“善端”,而且不仅不具有善端还肯定这些自然本性具有恶性,如:“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贱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
并进一步指出,人的自然本能包括:“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生理本能和“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等心理本能这两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与荀子相比,孟子也肯定人具一定的自然本能,但他认为这是人与动物均具有的成份,这些成份无所谓善恶或道德性,这也并非孟子所指的人与动物区别之根本。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自然本能的满足,人与动物均需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来满足,而人性中的“善”的成份是人所特有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
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二、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内涵的比较孟子性善论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无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可见,人性善就如流水就下一样自然,是人们求善的前提。
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孙丑》)肯定了人性善实指人人生而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
再此基础上,又论述,这“四心”就是人的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并宣称“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外在因素强加于人本身,而是人本来就有的成份。
由此叙述线索可知,这向善的“四心”和“四端”是人先天具有的,这是孟子性善论内涵的前提。
第二、人人均有为善之能,即良能。
孟子在论述人人皆有“为善之心”后,又论证了人们同时还具有“为善之能”,为“善心”向“善行”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他以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构成了人的道德能力即“才”。
人们因为这种“才”就可能将四端扩而充之,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成为圣人。
又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如果人未能完善自我,成为“圣贤”,并不是他没有这种能力,而是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第三、以其心尽其能。
孟子在论证人天生具有“良知”和“良能”之后,提倡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良知”与“良能”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善”。
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
说明四心极易放失,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道德自律,坚定求善的信念,以免丧失“善心”。
在这里体现人性要从善,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荀子的性恶论则主张:第一:“恶”是出于人性之自然,而“善”是出于对人性的改造。
如:“今人之性从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人性生来是好利多欲的,性中并无礼义等道德因素,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勉励而成。
又说:“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荀子.性恶》)。
出人们之所以求善,就在于他们本性中没有善,否则也不用求之。
即荀子是以人的自然本性是“恶”作为其叙述起点。
第二:化性起伪。
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人的德性培养则在于改造人性,即“化性起伪”。
它包含三层含义,首先,荀子以“人性恶”论证“化性起伪”的必要性。
“荀子以枸木必须矫楺而后直,钝金必须磨厉而后锋利的例子来说明这一必要性”①。
也就是说,一方面,正因为人性中有恶的因素,所以更加要改变恶性而培养善;另一方面人要培养道德就如枸木变直、钝金变利一样需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即一定社会规范制度来加以约。
这样,将人性本恶到必须加强为善的行为培养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
其次,荀子认为人们具备“化性起伪”的能力。
如:“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
这里指出,人人都具有认识仁义礼法的才质,并能运用之进行选择,而做出符合道义的行为,充分肯定了人能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
最后,由前面二层含义可知“化性起伪”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赖于人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和社会礼法制度的约束,从而使得人人知恶、知善、行善成为可能。
三、性善论与性恶论理论根据的比较孟、荀对于自各理论的最终根据,在我看来,也有相似和相别之处。
他们对于人性为什么是善?以及人既然生来就恶的,道德又起源于何处?各有自己不同的回答。
性善论的理论根据在于——同类意识。
具体而言包含二层含义:第一,人与禽兽相别。
强调人与兽区别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道德性。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
这里的“几希”和“之”即指人类所具有的道德性(四心和才),这是人类区别于与动物的根本原因。
孟子将人的“性”分为两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的性是自然属性,这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仁、义、礼、智”等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
第二,人与人相同。
因为同类意识,人与人相同。
孟子在其述叙中多次举例论证人与人相同,他所指的人与人相同不仅指人的自然属性相同,并在此基础上类推“人心”的相同。
如“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同之于色也,有同类焉。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所以理也义也”(《孟子.告子》)。
可见由“自然需求”的相同到“心同”成为一种必然。
这样,“受同类意识支配的人,就能以自己的好恶趋舍本能地推想他人的好恶趋舍:自己喜好的事物,也希望别人同有;自己厌恶的东西,也不希望加之于人”②。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相同”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推己及人”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由此进一步论证,基于同类意识,使人充分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共通之处,并由此推已及人,再加以一定道德自律的约束机制来保证人的“善心”及其向“善行”发展。
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来就是恶的,那道德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在这里,荀子的论述与孟子的论述有所一致,又有所区别。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理述,荀子认为道德之所以成为需要,有两个方面的论证:“即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和人要有道德是因为人们人应当具备它而区别于动物,并不是人们无法回避它”③。
先说第一方面,首先,荀子认为人们的道德是在社会中劳动的产物,恶是出于人性的自然,善是出于对人性的改造。
人们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有限,必然要结成一定社会组织,而这些组织中,人们需要制定行为的规则,这就是“礼”。
其次,由于人性均是好利多欲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满足各自不同的需要时必定会遇到各种纷争,因而限制这种纷争成为必要,这时也是靠“礼”来限制。
有了这种礼,才有道德,遵守礼即守道德。
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道德起源的不同说法。
孟子以为人所为人的特质是人性善,有道德是天赋的,而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恶,道德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而且人们必须要具有道德,道德是人为,是“化性起伪”。
另一方面,荀子与孟子均主张,人区别于禽兽在于其有道德。
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天生也,以其有辨也。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
认为人必须在后天社会环境中有道德和一定社会关系才能区别于动物,而孟子认为人与动物区别也在于有道德,并且这是人作为人已经具有了的,后天的培养只需在今天教养中发挥其能动性找回失去的“德性”。
可见二者虽都强调道德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但各自的理论基点不同。
由此可见,孟轲的性善论是以同类意识为其理论起点,进而推倒出人类都有四心,并具有扩充四心的能力——才,再加以一定道德自律机制和推己及人的方法运用,人人均可以培养道德品质,人们具有的道德观念是先天赋予的;而荀况的性恶论则是以人的自然本性恶的,是不具有道德观念的,认为人的道德是因为性恶而在后天环境和社会教养中产生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性善论和性恶论最根本的区别。
四、对于道德实践的比较孟、荀基于各自不同理论主张,都强调人在社会中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性善论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之指人性中的“四心”),找回失去的善端。
而性恶论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改造人性中的恶端(“化性起伪”),人为的培养善心。
从二者对于道德修养的过程来看,是完全逆向而行的。
孟子认为修养的目的是主要要求人们将善心找回,而荀子认为修养的目的是要求人们将恶性不断改造,重新建立善性。
可见,孟子主张道德修养要顺着人的“性”扩充,而荀子则主张道德修养要逆着人的“性”改造。
从培养德性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道德自律并推己及人,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接受教化与环境的熏陶,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他认为道德修养要先内求而后外求。
内求即指内在修炼,包括:寡欲、反求诸己、集义、养心等,基于内求之上再达到推行道德于外,主要体现了道德实践个体在道德修养上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学习和积累,以及学习时择地、择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外在的礼仪规范对人的约束。
他认为接近良师益友,在礼法等强制性因素制约下才可以日臻于正道,既体现了道德实践个体在道德修养中的能动性,又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外在约束性。
内因与外因并重的培养途径体现了荀子丰富的辩证法精神。
五、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性,我们不能说二者谁更伟大,只能利用其合理性的一面使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大受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