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完整word版)孟子荀子思想区别

比较孟子与荀子思想的不同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的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孟子与荀子虽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共处、都肯定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最终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都归属儒家。

虽然他们都归属儒家,但是思想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性善论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他认为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是孟子“性善论”立论的基点。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人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还认为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言行举动为行动准则。

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

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学说。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一、共同点1.在教育的作用上,孟子和荀子都重视教育对社会个人发展产生的作用。

1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和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而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通过教育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从而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从而促使天下“归仁”。

2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从而成为像君子一样的高尚人物,最终促使社会安定、国富民强。

2.在教育目的上,两者都以培养统治人才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而荀子强调培养“大儒”,让德才兼备的大儒来治国理政。

3.在教育内容上,两者都重视道德教育。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所以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

而荀子整理儒经为教育内容,这与孟子以“孝悌”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内容一脉相承。

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所以要加以扩充人的善端,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成为“完人”。

而荀子强调“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应当“化性起伪”,从而促使国富民强。

2.在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

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侧重强调理性认识。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和《荀子》是先秦时期两位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的作品,他们对教育思想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以下将分别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每个人大致总结500字。

1.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500字)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亚圣”,他对于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孟子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性情。

他认为每个人性本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实现道德的完美。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善良、有天赋的道德感。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道德品质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良知和道德感,使之自觉奋发,追求德性的高尚境界。

其次,孟子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就必须修养品德。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整个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个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道德的榜样和引领者,对整个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此外,孟子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包括贵族和平民,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认为,天生并没有区分贵贱的差异,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

最后,孟子提出了“养人之道”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通过恢复人的本性,引导人发挥潜能,并通过仁爱和亲和力来教育人。

他强调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并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教育。

此外,他还提出了“先行诱导”和“使人自信”等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道德事物的敏感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主张普及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500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他在教育思想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以下将对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首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_孔子的仁爱思想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

这方面孔子孟子与荀子是一样的,那他们思想上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不同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梁启超在《荀子简释自叙》中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 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 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冯友兰:软心哲学家和硬心哲学家。
第四节 对孟子、荀子的不同命运
• 孟子:自中唐韩愈的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说被尊为 亚圣。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明朱元璋因民本思想一 度被逐出庙堂。
孟子推行“仁政”提倡“王道”与荀子推行“礼 治”提倡“王制”。 三、教育观即修养论:
孟子的“尽心知性”心性修养和荀子的“化性起 伪” 四、历史观:孟子的循环论倾向和荀子“明分使群”
孟子和荀子的其它重要思想
•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义利观。 • 荀子的“天人分职”的天道观和“学
至于行”的知行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1.ppt • 荀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2.ppt
• 荀子 :谭嗣同《仁学》一书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两个学生 开创了法家思想。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相同之处: • 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
平天下”。 • 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都主张人性
向善。 • 总之,都属于儒家思想,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始终
是内部性的。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对比: 一、人性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二、治国观: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将就《孟子》和《荀子》中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稍作比较,以分析其异同。

一.“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恶,人为善便善,人为恶便恶,如急水一样,引它东流便东流,引它西流就西流。

而孟子却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所以,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顺性”而因势利导。

另外,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在“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的“性善论”的确显得软弱无力,所以荀子认为“性恶论”更能够说明问题。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性伪之分”。

“性”与“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其次,“性伪合”。

“性与伪乃是区别对立的,但也是联系统一的。

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要素材和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最后,“化性起伪”。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制法度。

”这样就达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虽然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善或是恶上面有分歧,但是其理论的教育作用却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教化治民治国。

赵杏根老师说过,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性”包括仁义礼智,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道“性恶论”,其“性”则是指的动物属性,即自然属性。

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争辩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无本质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的观点,并把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更好的认识人性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一、天论方面(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

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

“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

(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

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

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

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一)、孟子:反功利。

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

“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在文学视角下对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一、文学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孔子认为“诗以言志”,可见儒家是认同通过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人性需求的,因为郑国的诗歌多表达男女个人之间的爱情。

孔子主张“放郑声”,所谓“放郑声”只是主张祭祀不应使用郑国诗歌,孔子整理的诗经中并未删去郑国此类诗歌。

可窥见孔子人性观之一斑。

在我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的鼻祖、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从而成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教育家。

这一命题也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被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认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1],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在批评“性善论”的基础上,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

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

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

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

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

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

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上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