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逻辑起点——请问邓老师和诸位学友们。

猫王发表于2004-9-26 11:46:30很长时间以来,就有这样的一种疑问: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什么?也许这种提问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一个逻辑的事实问题却使用了应然的伦理价值意义的问法。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知道诸位学友的见解,也许你们的回答亦很疑惑或备感矛盾。

我在法理学的学习中还是亲见了几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当然如果这是一个问题的话):如文正邦和吕世伦的行为起点论,张文显的权利起点论,老马的物质生产关系起点论(我的一种认识,未必准确但自认为还是较为接近的)等等。

多谢大家的帮助。

法哲学的逻辑起点。

范亮发表于2004-9-26 17:33:11法哲学的逻辑起点,第一,它应当是一个哲学问题。

不是法学问题。

“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法学的子学科。

”“法哲学并非法学,更非法律教义学。

”(考夫曼)第二,法哲学的逻辑起点要注意“以哲学的方式去反映、讨论法的原理和法的基本问题,并尽可能给出答案。

通俗地说,法哲学是法学家问,哲学家答。

因此,一位训练有素的法哲学家必须兼通法学,哲学两门学问。

对于那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是“纯哲学家”的法哲学和还是“纯法学家”的法哲学哪个更糟,应该说,二者都不怎么样。

”(考夫曼)第三,法哲学的逻辑起点一定不是它观察所注意的对象,比如法律行为,法律权利,社会物质生产关系。

否则,法哲学的逻辑终点会转一圈回到其逻辑起点。

那么,谁能证明谁是“好人”。

一个自足的逻辑体系不能立足于一个“未知数”上。

第四,法哲学的逻辑起点一定是一个与法律问题能相关的哲学命题,可以“从哲学的观点,或通过把哲学适用于法律问题,来研究法律”。

(《牛津法律指南》)第五,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多半是一个自然法理念,或者是一个社会(或世界)大多数人认同的一个简单公理。

因为,这样适于逻辑自足的公理法逻辑演绎。

公理法逻辑格形式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普适的逻辑形式。

逻辑起点其实是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第4讲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ppt课件

第4讲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ppt课件

问题二
“经过亿万年进化还存在的胼胝体,难 道仅是为了恶化少数癫痫病人的病情 吗?”“它难道真的与大脑两半球功 能毫不相干吗?”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H&SS March,2010
实验二:用猫和猴做分离脑实验研究
➢ 先用猫实验: ➢ 将其视交叉、视神经的横过部分分割开,使左眼来的视觉信息仅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H&SS March,2010
§1.4 “心—脑相互作用”论的创立及其意 义
1、创立 斯佩里通过大量比较研究,运用系统论解释意识的 起源和发展、脑和精神的因果关系,最后提出并建 立了“心——脑相互作用”论,由此“发生了心理 学的革命”。 2、其研究的意义: 确立胼胝体的传递功能,证伪“胼胝体无作用说”; 发现了右半球优势功能,匡正右半球劣势观点;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H&SS March,2010
实验一结论:
1、“神经功能不可互换和脑的联结不可塑”; 2、“中枢神经的联结生长具有高度特异选 择性并精确地按照预定程序进行,神经的联 结是由遗传决定的”。 此时处于神经胚胎学研究阶段。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H&SS March,2010
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 雪景投射到右半球,病人用左手指铁铲的图片; 鸡爪投射到左半球,病人用右手指鸡的图片。 当要求病人对每一种选择叙述理由时,他以说话的方式解释 一把铁铲和一只鸡的选择:“鸡爪长在鸡身上,铁铲去清扫 雪。 在这种评论性试验中,即使受试者不能非言语性地确认左视 野,也很少作出一种刺激性的回答,这主要是右视野——左 半球阻挡了来自另一半球的反应。
小虫时,它总是向相反方向捕捉。 ➢ 这种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偏差,靠其自身无论如何都不能纠正。若不

论科学探究实验的逻辑基础

论科学探究实验的逻辑基础

论科学探究实验的逻辑基础科学探究实验要有自洽的逻辑,以符合科学探究实验从科学现象到科学概念的形成,再探索科学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规律。

当然,探究实验过程中的科学规律并非如科学家工作式的“科学发现”,但这种科学规律的发现对学生来说,也是探索式的,所以也要遵循科学探究过程的逻辑特征,这种逻辑有它自身的逻辑基础。

一、科学探究实验的逻辑以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为基础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但并非所有验证实验都能改为探究性实验。

有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后,非但起不到原有的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而且也让探究性实验失去了实证逻辑性的公信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物质的结构》第1课时,在设计“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实验时,一些教师将教材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教材实验如下:1.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注入近一半的清水,再沿内管壁缓缓注入酒精,使酒精上液面距管口约5 厘米,标出酒精上液面的位置。

2.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此时混合液的液面将______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

为了进一步理解以上实验的结果,我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1.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

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毫升。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黄豆和芝麻混合。

可以看到,混合后的总体积将混合前的总体积。

显然,教材先提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再通过“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来验证“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但由于分子是微观粒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没有生活体验,教材顺势增加了“芝麻和黄豆混合”实验来模拟“水和酒精混合”实验,通过类比更好地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如果我们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所以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减小”作为正命题,用“水与酒精混合”实验来验证“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结论是合乎逻辑的。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点金术问题例如所谓的点金术问题在中世纪炼金术的知识背景下被认为是有意义的而在原子论化学的知识背景下则毫无意义但在20世纪核物理知识背景下它又变成有意义的并且于1919年被卢瑟福首次解决了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科学发现:一个经典的例子
1928年9月的一天,英国 细菌学家弗莱明走进实验室, 偶然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器皿 里长了绿霉。按照通常的判断, 这种情况说明培养液被污染了, 实验失败了。但弗莱明发现, 在绿霉的周围出现了一圈空白, 原先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 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进一 步提出问题:是不是绿霉有某 种作用能把它周围的葡萄球菌 杀死呢?带着这个问题,他进 行了研究,不到一年就发现了 青霉素,并因此获得了1945年 的诺贝尔奖。
这样所有的集合又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即“所有集合的
集合”(大全集)。显然,此集合应该是最大的集合了,
因此其基数也应是最大的,然而其子集的集合的基数按
“康托尔定理”又必然是更大的,那么,“所有集合的
集合”就不成其为“所有集合的集合”,这就是“康托
尔悖论”。
理发师悖论:村里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理发师,他有一个原则,就是: 他只给村里一切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他该不该给自己理发?
•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 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 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 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 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 科学的真正进步。”
目前我们的基本看法:问题—解答模式
问题 猜想 检验 科学事实或规律、理论的确立
1928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 归纳主义者认为,科学始于观察
• 他们认为科学发现的程序应该是: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

F=ma
E=mc2
(2)进程
“三个阶段两次飞跃”
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
2、意义
使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现 出来,
▪ 使问题的处理大大简化而又不发生大的偏差。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合而为一, 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1) 鉴别真假 (2) 区分主次 (3)识别基础和派生属性
(2)理想实验
—在头脑中进行的假想 的实验
特点——假想性 类型 功能——发现、反驳 ▪ 滚球实验——惯性定律
▪ 追光实验 —— 光速不变原理 ▪ 升降机实验——等效原理
二、临床思维
——诊断过程中对就医者所患 疾病作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诊断 思维) 1、临床思维基本思想的历史演变
(1)局部定位思想——以局部组织 结构的定位性为基础来判断病变在 解剖学上的特异性(肺结核)
3、科学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对象的共同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 (病原体 )
外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 (细菌、支原体、病毒----)
(1)逻辑特征
▪ 可确定性—确定的涵义、应用范围、 病程的个体特异性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结论可靠性不同
逻辑关系和地位 病原微生物常常是发病的一个必要条件。
7。8%
思路狭窄:
7。7%
只重常见病:
6。1%
忽视非典型性:
4。1%
缺乏发展眼光:
3。1%
只抓主要症状:
3。1%
其它:
8。7%
(1)确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2)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3)一般与特殊相统一 (4)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5)形象与抽象相统一
“医者意也”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演示文稿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演示文稿
提高结论可靠性的方法:
①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②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只一个,因此,在观察中 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第20页,共42页。
正确使用求同法
研究人员曾对9名患者进行研究,他们均 因冬季白天变短而患上了冬季抑郁症。研究 人员让患者在清早和傍晚各接受3小时伴有花 香的强光照射。l周之内,7名患者完全摆脱了抑
相容选言推理 不相容选言推理
或p或q
要么p 要么q
第34页,共42页。
三、逻辑思维的具体方法
二、演绎法
2.2 复合推理
2.2.1 选言推理
例 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 以下哪项也一定是事实?
A鱼可得但熊掌不可得。 B熊掌可得但鱼不可得。
C如果鱼不可得,那么熊掌可得。
D如果鱼可得,那么熊掌不可得。
步骤:
1)正面求同 有a
2)反面求同 无a 3)正反对照求异
第25页,共42页。
第26页,共42页。
一、归纳法
1.3 因果归纳:穆勒五法
1.3.4 共变法
共变法是指在观察被研究对象变化的若干场合中,如 果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相应地引起另一个因素 发生变化,从而确定其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
公式:
三、逻辑思维的具体方法
二、演绎法
2.1 三段论 例1 亚里士多德:
①你的钱包在你口袋里(大前提) ②你的钱在你的钱包里( 小前提) ③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口袋里(结论)
第33页,共42页。
三、逻辑思维的具体方法
二、演绎法
2.2 复合推理
2.2.1 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就是以选言命题为前提,根据相容选 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逻辑基础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逻辑基础
2 科学方法同科学理论一样,都是科学认识 的成果
3 在某种意识下,科学方法比科学理论更为 重要
4 一个方法总表现为追求某个目标时所采用的 一个过程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3.2 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及种类
哲学方法
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切领域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适用于多数学科领域的普遍性方法,包括观
1.4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主要流派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批判主义 后经验主义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四大转向
1. 逻辑转向 2. 语言转向 3. 历史—文化转向 4. 知识转向
三种研究类型
1 解释性研究 2 诠释性研究 3 批判性研究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2.3 批判理性主义/朴素证伪主义/试错法
批判理性主义者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把科学知 识的增长模式看作是一种不断革命的观点,即“证伪主 义”或否证论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2.4 历史主义/科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力图克服累积主义进步观和波普尔的不 断革命进步观各自的片面性,将它们的合理之处加以吸 收,从而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 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进步模式。
11.蒋劲松,刘兵编.科学哲学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
12.殷杰.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2006(3)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5 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
麦克科蒂和科利尔里的六项评估标准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5、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
• (2)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产生矛盾时, 产生科学问题。 • (3)已有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产生科 学问题。
END
应注意:求解应答域错误会劳而无功 • 例如,两千多年来,许多数学家为直接 证明欧式几何中的第五公设耗尽心血, 但一无所获。直到19世纪初,俄国数学 家罗巴切夫斯基等提出反问题,即第五 公设不可证明,改变了应答域和问题的 目标,采用反证法,创立了非欧几何, 这一科学问题才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所 以,科学问题应答域的设立是否合理, 直接决定问题是否有解。
古希腊悖论: 鳄鱼与小孩
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手里抢走了一个小孩,鳄鱼想吃掉小孩,但又想 吃得名正言顺,心安理得,于是鳄鱼对这位母亲说:“只要你回答对了我 的问题,我就不吃你的小孩。我的问题是,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小孩?” 母 亲该怎么回答呢?
19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 论,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 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 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 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 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 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 上。” 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 勒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 …借助集合论 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 …今天, 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 但 是,罗素悖论的出现打破了数学家的美梦。
②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 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披 搜集起来,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任其流散,不在科 学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③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 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 或着手建立新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问题既 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